心理学考研复习思维导图
- 格式:pptx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6
心理学考研常考知识点梳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感觉、行为等心理活动的科学,它包括多个分支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在心理学考研中,有一些知识点常常被考到,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考试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心理学考研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供考生参考。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经常被考到的:1. 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2. 认知心理学实验方法:了解常用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学习和记忆:了解不同类型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如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记忆存储等。
4. 语言:理解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的产生、理解、运用等过程,了解语言发展的阶段和规律。
5. 智力和思维:包括智力测试和智力的形成、智力发展和智力水平的评定等。
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常考的:1. 人际关系: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和人际关系的修复方法。
2. 社会认知:了解社会认知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概念,如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式等。
3. 群体行为:了解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群体决策过程,了解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和群体动力学。
4. 人类发展与社会化:了解人类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和影响因素,掌握人类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
5. 亲社会行为: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如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道德发展等。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在心理学考研中,以下内容是常考的:1. 儿童认知和社会发展:了解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如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和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2. 青少年发展: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心理健康问题等。
3. 成年期和老年期发展:了解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问题,如成年期身份认同的发展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育硕士心理学学习理论复习思想结构图心理学理论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有关看法总结:认识过程心理学心理过程感情过程注意心理现象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色能力气质性格知情义的关系:三个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限制,互相浸透认识过程基础感情过程前提反作用影响影响调理意志过程心理学研究客观任务心理本质发展研究任务和意义系统研究意义原结构主义教育则机能主义原则心理学方法和行为主义派别察看方格式塔试验法精神剖析丈量过去和此刻人本主义检查现状认知个案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体信息整合神经元轴突传达信息树突接受信息突触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神经元联系神经元2、神经激动神经激动刺激 去极化状态 电位差 极化状态不该期 刺激不反响神经激动脉冲式3、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活动大脑皮层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 中边沿系统额叶——语言中枢 脑顶叶——运动中枢枢大脑 神小脑经间脑:丘脑和下丘脑个体和种族保留系脑干:延脑、脑桥、中脑调理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 统脊参加记忆活动髓感觉的整合中 最低部位,基本功能是反射和传导神经激动枢神 喜悦过程减退克制经 活动过程条件克制 分化克制克制过程系非条件克制统扩撒和集中外克制 活超限克制活动规律动互相引诱正引诱、负引诱4、反射结构及其种类结构感觉器-传反射反射弧特别通路着迷经-中三种通路非特别通路 枢-传出神无条件反射环形通路经-效应器经典条件反射强两种化关系信号 条件反射时系统工具性条件反射程表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动物心理的发发生:反应-感觉性-信号性反应发展:感觉-知觉-思想萌芽生与发展心人类心理的发发生:两个基本条件:劳动和语言发展:阶段性;心剪发展条件(遗传,理生与发展环境和教育,心剪发展的动力)的发人类心理的基归纳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限制性生本特色与行为主义——华生(五个看法)发精神剖析学派——两个人头,五八阶段展个性心剪发展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四个要素,三种适理论应),四个阶段。
第二章第二节个体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三)弗洛伊德的理论
(四)埃里克森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二节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学习理论
第三章学习理论二、认知学派学习理论
小结:
第四章第一节知识学习
第四章知识与技能
第一节知识的学习(补充)
第二节技能的学习
第五章态度与品德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关系
第二节品德发展理论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二节创造性
第七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第七章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第七章学习动机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八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
第三节学习策略的训练与培养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
第九章学习迁移
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
第一节教学设计
第十章教学心理第二节课堂管理。
概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介;4 参照群体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概念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分: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社会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社会化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与自我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概念自我的概念自我自我的结构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自我、身份与自尊身份的定义身份身份的特点自尊的概念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自尊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自尊的测量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认知者的经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动机和兴趣认知者的情绪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印象形成的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 加法模式;2 平均模式;3 加权平均模式;4 中心品质模式印象管理的定义社会知觉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作用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与归因常用的印象管理的策略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人所好归因的概念内因与外因行为原因的分类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归因控制点理论罗特不变性原则归因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影响归因的因素:1 社会视角;2 自我价值保护(自我防卫策略、动机性归因偏差);3 观察位置;4 时间因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会动机的概念社会动机概述激活功能社会动机的功能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亲和动机亲和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和起源于依恋定义成就动机目标的吸引力主要的社会动机影响因素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社会动机权力动机与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社交情绪侵犯行为本能论的解释洛伦兹原因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社会学习论的观点定义利他行为外部因素:a 自然环境b 社会情境c 时间压力d 利他的对象的特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利他者的心理特征:a 心境;b 内疚;c 人格;社交情绪的定义利他技能社交焦虑社交情绪嫉妒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羞耻内疚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态度的定义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A;行为倾向成分B;态度形成态度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卡茨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态度的形成:依从、认同、内化凯尔曼态度转变的模型霍夫兰德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因素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沟通信息方面的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态度转变接收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态度形成海德的平衡理论个体(P)、他人(O)、对象(X)与态度转变理论认知失调论费斯延格态度转变社会交换论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态度测量着名的投射测验摩根的主题统觉测验(TA T);罗夏的墨迹测验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的概念沟通的沟通的结构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结构与沟通的功能功能人际沟通的分类沟通网络目光与面目表情沟通体语沟通身体运动和触摸与姿势与装饰人际关系人际距离人际关系的概念特点:⑴个体性;⑵直接性;⑶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和理论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人际吸引的定义人际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性、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人际互动的概念人际互动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与竞争第七节社会影响从众的概念从众的功能从众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寻求行为参照从众行为的原因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群体因素影响从众的因素个体人格因素情境的明确性社会促进的定义:也称社会助长。
《荣格心理学入门》人格的结构精神(psyche)所有思想、感情和行为,意识到的和无意识的人格生来完整,以追求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精神的三层次意识:唯一能被个人直接知道的那部分自我:意识的门卫,心理材料的蒸馏所个人无意识:心理内容的储藏所,被压抑和忽视的体验情结:一组心理内容聚集而成的心理丛分析治疗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分解消融情结集体无意识:进化和遗传的结构,人类所共有的意识储藏所,先天倾向原始意象原型(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人格面具(the persona):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目的在于得到社会的承认(顺从原型)阿尼玛(anima):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阿尼姆斯(animus):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阴影(the shadow):代表自己的性别,影响与同性的关系,承载人最基本的动物性自性(the self):人格的统一、组织和秩序有多少经典情境就有多少原型相互作用互补:一种结构遭到抑制,其无意识中对立的结构就会出来补偿反对:对立结构之间的抗衡综合:超越功能人格的动力精神系统的特点1.相对闭合,独立自主2.不可渗透,只能由外向内输入3.不断变化,相对稳定人应周期性退回到内心世界以恢复精神的平衡心理能1.本质:欲望,包括食欲、性欲和情绪2.来源:一个人所曾有过的体验3.作用:心理功,即知觉、记忆、思维、希望、意欲、努力等心理活动物理能和心理能可以相互转化心理值1.定义:用来衡量分配给某一心理要素心理能的计量尺度2.测量方法:只能相对的测定,在不同事物中作出选择,设置障碍,测定情结的聚合力1.直接观察和分析推论:分析梦和伪装2.情结表征:反常行为,过渡补偿3.情绪反应:过分夸张的情绪4.直觉:天生的和自发的能力心理能的分配原则等值原则精神能量不会丧失,只会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能量守恒定律)心理结构的特征也会随之转移均衡原则心理系统中能力的分配,趋向于在心理结构间寻求一种平衡(熵增定律)外部世界的能力会不断打破平衡方向前行是人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发展的日常经验,与外部世界的要求同步退行力比多的反向运动,把能量从心理要素那里拿走,从而激活无意识中的心理功能外部世界的适应和内部世界的和谐同等重要能量的疏导人的自然能量来源于人的本能,本能能量被疏导到本能对象的类似物(象征)之中,从而实现本能能量的转化本能能量:大部分维持生命的运转,小部分用来制造象征人格的发展个性化心理系统分化得不同于别的系统,系统的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复杂性:一种结构能够以多种方式表现自己,更加复杂精致的自我表现方式反面惩罚只是压抑,却并不能消除--阴影若人格一方面被忽视,则其便会以不正常的方式表现出来--人格面具超越与整合步骤:1.人格的个性化;2.受超越功能的控制影响因素(遗传和环境)1.父母的作用:儿童生命的最初岁月没有独立的个性,完全反映着父母的精神2.教育的影响: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身上无意识的东西成为自觉意识到的东西3.其他影响:社会风尚,职业退行力比多从外部价值中撤回,转而投入到无意识中的内部价值上人生的阶段1.童年:出生到性成熟前,全部精神生活俯冲本能2.青年:性成熟后,“精神的诞生”,童年幻想的破灭,精神平衡失调3.中年:35-40岁之后,能够成功适应外部环境,能量的回收和价值的丧失造成空虚感4.老年:沉溺于无意识并最终消逝其中心理类型心态外倾型更在乎外在世界内倾型更在乎内心世界心理功能思维:观念与概念情感:价值判断(愉快或不愉快)感觉:感官刺激而来的意识经验直觉:直接把握到的经验理性的非理性的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直觉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去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