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思维导图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31
知觉知觉的一般概念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反映个别属性;知觉反映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刺激驱动或数据驱动加工)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由刺激直接引起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依赖于已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信息进行的加工知觉中,已有的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从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就越占优势反之,非感觉信息越少,就只能更多依赖感觉信息,从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触摸知觉等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阈上知觉和阈下知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对整体的知觉优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形状、大小、明度、颜色形状恒常性: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大小恒常性: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经验不因物体距离的远近所构成的网膜大小而所变化的现象。
假设检验两类假设H0,H1两个思想
反证法
小概率事件原理
两类错误
Ⅰ型错误 弃真错误(α型错误)
Ⅱ型错误 取伪错误 (β型错误)
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样本vs总体)
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样本vs样本)通过对样本平均数差异来检验两总体之间的差异
总正态方差已知
独立样本
相关样本
总体正态,方差未知 t检验
独立样本
方差齐性 df=n1+n2-2
方差不齐 柯克兰-柯克斯t‘检验 同Z
相关样本
r已知 df=n-1同Z
r未知 df=n-1
总体非正态,但n1n2均大于30 使用Z检验,公式同第一种
方差的差异检验
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比值服从卡方分布 df=n-1
样本方差之间,也叫方差齐性检验
独立样本 F检验
相关样本 t检验df=n-2
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差异积差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
ρ=0时t检验
ρ≠0 Z检验
统计功效与效果量统计功效1-β影响因素
处理效应 正相关
离散程度 负相关
样本容量 正相关
显著性水平 正相关
方向性 单侧检验大于双侧检验。
动机、需要与意志•动机概述o动机的含义、功能及过程▪含义: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过程:目标-诱因(外)-需要(内)-动力-行动o动机的分类▪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饥饿、渴、性、睡眠等•社会性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力,如权利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动机等。
▪动力来源•外在动机o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动机•内在动机o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外在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内部动机o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动机与行为效率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对任务难度增强而下降•动机理论o动机的早期理论▪本能理论:人的行为由本能决定的•詹姆斯:人类除了具有动物本能还具有社会本能•麦独孤:人类具有18种本能•洛伦茨:印刻现象•弗洛伊德: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驱力理论• 1.伍德沃斯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2.赫尔提出驱力减少理论(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共同决定了个体行为潜能P,P=D*H-1)▪唤醒理论• 1.人们偏好最佳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2.简化原理:重复的刺激会降低唤醒水平3.个体经验偏好原理:个体经验对偏好有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的刺激。
▪诱因理论•斯彭斯:P=D*H*K-Io动机的认知理论▪期待价值理论(托尔曼)▪归因理论:1.罗特的控制点理论2.海德的归因理论3.韦纳的归因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功效理论▪成就目标理论▪逆转理论•需要o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o需要的种类▪按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对象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o需要的层次理论▪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理论观点:1.五种需要是天生与生俱来的,但自我实现的需要成人后才出现2.层次越低的需要能力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个体的生存,又叫缺失性需要3.高层次的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必须的,又称生长性需要。
记忆记忆的概念对不在眼前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出现记忆的分类经验形象记忆曾感知过的据图形象,包括声像记忆和图像记忆重点是像逻辑记忆定理公理概念等情绪记忆对经历过的情绪的记忆动作记忆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保持时间长短瞬时记忆时间极短容量极大明形象鲜明信息原始口诀:断打名媛短时记忆/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清晰可操作性强易受干扰时间很短容量有限口诀:青草绕短线长时记忆时间长容量无限图尔文将长时记忆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事件的过程的记忆重点是过程语义记忆用语言表达的记忆,与时空/特定事件无关加工方式陈述性记忆语言知识,公式定理等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程序性记忆动作性记忆解决实际怎么做的问题意识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有意识参与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记忆)无意识参与记忆的过程识记(存储)有无目的性有意识记无意识记识记方法机械记忆意义记忆保持(编码)保持遗忘遗忘的原因(学说)遗忘的规律影响因素再现(提取)回忆是否借助中介联想直接回忆间接回忆联想的规律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从属律再认()记忆的品质准备性输出准确性敏捷性持久性输入口诀:准备劫持主观题如何有效组织复习复习方法多样化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合理安排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口诀:法官技师两结合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运用组 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增强学习主动性理解材料的意义(意思),少用机械记忆,多用意义识记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信息输入/识记)的质量注重复习方法,防止遗忘口诀:快加工牡蛎和蝙蝠是综合体现。
《荣格心理学入门》人格的结构精神(psyche)所有思想、感情和行为,意识到的和无意识的人格生来完整,以追求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精神的三层次意识:唯一能被个人直接知道的那部分自我:意识的门卫,心理材料的蒸馏所个人无意识:心理内容的储藏所,被压抑和忽视的体验情结:一组心理内容聚集而成的心理丛分析治疗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分解消融情结集体无意识:进化和遗传的结构,人类所共有的意识储藏所,先天倾向原始意象原型(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人格面具(the persona):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目的在于得到社会的承认(顺从原型)阿尼玛(anima):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阿尼姆斯(animus):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阴影(the shadow):代表自己的性别,影响与同性的关系,承载人最基本的动物性自性(the self):人格的统一、组织和秩序有多少经典情境就有多少原型相互作用互补:一种结构遭到抑制,其无意识中对立的结构就会出来补偿反对:对立结构之间的抗衡综合:超越功能人格的动力精神系统的特点1.相对闭合,独立自主2.不可渗透,只能由外向内输入3.不断变化,相对稳定人应周期性退回到内心世界以恢复精神的平衡心理能1.本质:欲望,包括食欲、性欲和情绪2.来源:一个人所曾有过的体验3.作用:心理功,即知觉、记忆、思维、希望、意欲、努力等心理活动物理能和心理能可以相互转化心理值1.定义:用来衡量分配给某一心理要素心理能的计量尺度2.测量方法:只能相对的测定,在不同事物中作出选择,设置障碍,测定情结的聚合力1.直接观察和分析推论:分析梦和伪装2.情结表征:反常行为,过渡补偿3.情绪反应:过分夸张的情绪4.直觉:天生的和自发的能力心理能的分配原则等值原则精神能量不会丧失,只会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能量守恒定律)心理结构的特征也会随之转移均衡原则心理系统中能力的分配,趋向于在心理结构间寻求一种平衡(熵增定律)外部世界的能力会不断打破平衡方向前行是人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发展的日常经验,与外部世界的要求同步退行力比多的反向运动,把能量从心理要素那里拿走,从而激活无意识中的心理功能外部世界的适应和内部世界的和谐同等重要能量的疏导人的自然能量来源于人的本能,本能能量被疏导到本能对象的类似物(象征)之中,从而实现本能能量的转化本能能量:大部分维持生命的运转,小部分用来制造象征人格的发展个性化心理系统分化得不同于别的系统,系统的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复杂性:一种结构能够以多种方式表现自己,更加复杂精致的自我表现方式反面惩罚只是压抑,却并不能消除--阴影若人格一方面被忽视,则其便会以不正常的方式表现出来--人格面具超越与整合步骤:1.人格的个性化;2.受超越功能的控制影响因素(遗传和环境)1.父母的作用:儿童生命的最初岁月没有独立的个性,完全反映着父母的精神2.教育的影响: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身上无意识的东西成为自觉意识到的东西3.其他影响:社会风尚,职业退行力比多从外部价值中撤回,转而投入到无意识中的内部价值上人生的阶段1.童年:出生到性成熟前,全部精神生活俯冲本能2.青年:性成熟后,“精神的诞生”,童年幻想的破灭,精神平衡失调3.中年:35-40岁之后,能够成功适应外部环境,能量的回收和价值的丧失造成空虚感4.老年:沉溺于无意识并最终消逝其中心理类型心态外倾型更在乎外在世界内倾型更在乎内心世界心理功能思维:观念与概念情感:价值判断(愉快或不愉快)感觉:感官刺激而来的意识经验直觉:直接把握到的经验理性的非理性的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直觉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去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