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届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届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届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届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2012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15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标题:

①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怎么坐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或者是一张叫榻的大床上,屁股放在脚后跟上,这叫跽坐。虽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场合下,必须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②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类似于现在的马扎,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并且在宋朝广泛地流行起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

③椅子的流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冲击。

④这种四条腿的家具首先冲击的是当时中国的坐礼。而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接着椅子还影响到了房屋内部风格。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窗户的提高,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以使坐着的人们能看到窗外的风景,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了。椅子的出现还对房屋内部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礼要求房间的中间尽量要空阔,作为人们席地而坐之用。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⑤在椅子出现前,人们的坐姿很低,()我国的家具普遍矮小,常见的案几与现在农村炕桌的高度差不多;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显然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而高足家具的出现,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等生活用品的一连串改变。唐人因席地而坐,坐姿低,为了方便饮食,都使用高足餐具,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到了宋代,餐具置于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很难再看到安装高足的餐具了,碗、盘、杯等食器都变得玲珑精巧。

⑥椅子出现前,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人们围坐在一桌吃饭很困难,所以,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五个人一人一案,是典型的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直到八仙桌出现,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已成了习俗,分餐制也顺应的变成了合餐制。

⑦椅子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国人的心理。在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这种坐姿现在看来是很难受的,现代人恐怕少有坚持这种坐姿半小时以上的。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必须经过刻苦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坐姿。孩子们学的第一堂礼仪课就是跽坐,其意义与新兵入伍时训练军姿很相似。跽坐的训练,除了能磨练孩子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因为再怎么训练,跽坐久

了都不舒服,内心就会焦躁不安,所以跽坐训练更是对自身心性内涵的修炼,从而使内心与坐姿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跽坐,因此,经过跽坐训练的人们都挺拔干练的气质,都有严谨坚忍的性格。

⑧在椅子出现之前,跽坐是社交场合的正坐,不论你是天子还是草民必须跽坐。现代人恐怕难以想象,那时候,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们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在跪着,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合作的伙伴,跪着没有现在那种低下的特殊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们潜移默化地奴颜婢漆起来,在心理上巩固了皇权至上,奴化了国人的心理。

⑨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坐椅子,也没有跽坐,为什么没有出现那种奴化的现象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跪,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是君臣关系,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草民与官员之间。前面也说过,在椅子出现后,跪的不平等性显现出来,从而逐渐起了奴化的作用。

⑩我国自北宋之后逐渐走下坡路,这恰恰和椅子的普及时间差不多,难道是巧合吗就像互联网和手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样,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甚至像椅子这样简单的小家具,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选自上海市七校2012届高三2月联考试卷语文试题华东师大一附中、曹杨二中、市西中学、市三女子、控江、格致、市北)

1根据第①段中的信息,给“跽坐”一词下定义。(3分)

2.第②段画线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⑤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于是 B.因而 C.以致 D.以至

4.综观全文,椅子的出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4分)

5.给这篇文章拟写一道标题。(2分)

6.本文结尾处说:“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请另举一例对此说法加以阐述。(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

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试题来源嘉定区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7.第①段中用“老”字修饰“日子”的好处是(2分)

8.第④段在文章构思上的作用是(3分)

(1)

(2)

9.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②段生动地写出了新年的喧闹与寒冷,寄寓了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B.第③段写到的“狗”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也是故乡寒冷的一个原因。C.描写“公园长椅上睡觉”是为了表现在香港的流浪感,如同乞丐一样。D.描写对香港“不凋的绿”的疲乏,是为了反衬对故乡四季分明的思念。E.结尾批判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极大发行量,揭示了主旨。10.第⑧段画浪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2分)

11.本文与《想北平》都写到家乡的蔬菜,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辨析。(4分)

12.联系全文,赏析结尾画线句“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清辉玉臂寒。

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4)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

5)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

7)_____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

8)师者,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试题来源普陀区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

霜天晓角

(南宋)高观国

春云粉色。春水和云湿。试问西湖杨柳,东风处、几丝碧。

望极。连翠陌。兰桡双桨急。欲访莫愁何处,旗亭在、画桥侧。

14.这首词写的是□□时节的景色,词中最能体现这个时令特征的句子是___。(2分)

15.词下阕用“望极”起笔,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2分)

16.后人认为这首词画线句中的“和”、“湿”二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试题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

①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归,恢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行。

②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交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

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衰绖[dié]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耿,除子己为郎中。

(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2)诸公多其行()

(3)其极不测()(4)除子己为郎中(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A事博士焦永?B恢谢不与交通C帝始亲事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诸公多其行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乃称疾乞骸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D.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2)弟子衰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21.根据文意,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分为两部分,请用“∕”断开。(2分)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22.本文表现了乐恢和的品质。(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试题来源09年长宁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仆闻古之为文者,必本于经而根于道;其纪志表传记序铭赞,则各有其体,而不可以淆焉,而莫之辨也;至其发言遣辞,又奚以剽贼①为工哉今不本于经,不根于道,而杂出于百家传记之说,则其立论不自其大而自其细,固已自小矣,尚何能与古人齐驱并驾哉!老苏之文,顿挫曲折,苍然郁然,巉刻峭厉②,几不可与争锋,然而有识之士犹有讥焉者,良以其立论之驳,而不能尽合乎圣人之道也。今无苏公之才,而立论又下苏公远甚,则何望其言之立而不仆耶

古之用兵,其合散进退,出奇制胜,固神速变化而不可测也,至其部伍行阵之法,则绳绳乎其弗可以乱。为文而不法,是犹用师而不以律矣。古之论文,必先体制而后工致。譬诸梓人③之作室也,其栋梁、榱桷④之任,虽不能以大相远也,而王公大人之居,与浮屠老子之庐、官司之署、庶民之室,其制度固悬绝而不相侔⑤也。使记也而与序无异焉,则庶民之室将同于浮屠老子之祠,亦可乎铸剑而肖于刀,且犹不可;斫车而肖于舟,不犹以为迂且拘乎

(节选自朱夏《(答程伯太论文》)

[注]①剽贼:抄袭。②巉(chán)刻峭厉:形容言词尖刻、严厉。③梓人:这里泛指木工、建筑工匠。④榱桷(cuījué):屋椽。⑤相侔:相等,相同。

2?3.文中提及的“老苏”,是指北宋散文家____。(1分)

2?4.作者推举“古之为文”的理由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今人为文,不依据儒家经典和道统而杂采百家,在立论上是舍大取小。B.老苏之文,由于不能尽合于圣人之道,因而其言难以做到立而不仆。

C.古人用兵,战术机动灵活、变化莫测,但部队编排布阵却有条不紊。

D.匠人造屋,所用栋梁、榱桷虽相差不大,但房屋形制则各不相同。

26.文中以“古之用兵”和“梓人作室”作比,是为了阐明______________。(2分)

27.联系全文,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3分)

作文?70分

28?有人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建青实验学校高三2012试卷答案

一、(17分)

1.(3分)跽坐是中国古人在会客时(或正式场合)将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跪坐在席子或榻上的一种坐姿。

2.(2分)椅子的流行彻底改变了古代中国人跪坐的坐姿,人们的腿脚得以舒展。

3.(2分)

D(B也对)

4.(4分)⑴改变了古时中国的坐礼及诸多社交礼仪;⑵影响了房屋内部的风

格;⑶引发了家具、茶具等一系列生活用品的改变;⑷改变了人们的就餐习俗,使分餐制变成了合餐制;⑸影响了国民的性格,奴化了国人的心理。(答出

4点即可)

5.(2分)椅子改变中国文化(将“改变”写成“冲击”或“影响”得1分)

6.(4分)举例恰当1分,自圆其说2分(要切合“文化”),语言表达1分。

答案示例:

罗盘的发明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没有罗盘之前,中华文化呈现出区域性、封闭性的特征;罗盘发明后,我们由陆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文化由此而变得开放与多元。

二、(20分)

7.(2分)语言形象,通俗但新颖;强调生活中总有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奠定全文深沉忆旧的基调(答出其中一点,意对即可)

8.(3分)(1)承上启下,由对家乡生活的叙写转到对居港生活的叙写;(2)拓展立意空间,由自然界的寒暖转到文化、社会领域的寒暖。(每点2分,给满为止)

9.(4分)A?D

10.(2分)形象地表现了艾芜先生及其作品成就的辉煌,寄寓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

11.(4分)本文描写蔬菜为渲染家乡生活的温馨,四季分明,蔬菜丰富,与下

文香港的“苍凉、陈旧”作对比,表现“寒冷”中的一种温暖;《想北平》中的蔬菜描写,是为了表现北平“接近自然”这一平民化的特点,表达对北平的感恩、喜爱与怀念。(一点2分)

12.(5分)“寒冷”与“温暖”是一对矛盾的概念,放在一起,形成强烈反

差,获得新颖警策的艺术效果。(1分)这句话强调:⑴寂寞中的大师作品,具有一种恒久、深厚的品质;⑵浮躁浅薄的时代,大师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感动与亲切(2分)。结尾使用感叹号,将反问句变为感叹句,增强了抒情力量(1分)。照应第②段、第⑧段的相关语句以及标题,“又”字体现了对主旨的深化(1分)。(句子的含义2分,艺术手法及其效果1分,语言形式及其效果1分,结构形态及其作用1分)

13?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月夜》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1、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2、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

【解说】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

【鉴赏】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

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

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13?2)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注解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妻子。一说是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说是友人。

3、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5、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芯。

6、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7、却:副词。还,且。表示小小的转折。8、话:谈论。

13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3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35)二水中分白鹭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36)青冥浩荡不见底选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37)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选自秦观踏莎suo行138)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选自《师说》原文: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14、(2分)早春;东风外、几丝碧

15、(2分)承上启下;展现出视角的由近及远,拓展了词的空间。

16、(4分)“和”字很自然地把“水”与“云”连接在一起,巧妙地表现了水天一色,云映水中的景象,措词精当;“湿”字状云,使水倒映着云,云浴水而出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于眼前,传神地描绘出春天西湖水光云影给人带来的清新朗润之感。

附录诗歌鉴赏

高观国的这首词十分生动贴切地描绘了西湖的秀美景色,并藉以抒发了心中的畅快感情,措词精当,给人以清新之感,全词写的委婉奇妙,人与周围的景物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格调十分高雅。虽然全词短小,但写的情趣横生。

上片,词人选取早春季节司空见惯的景物:云、水、柳,抓住它们的各自特征加以想象、挖掘。云,是水中之云,故抓住其色彩,写其洁白、纯净。水,是西湖之水,故抓住其形态,突出其深远、浩渺。一个“和”字很自然地把“水”与“云”连接在一起,巧妙地表现了水天一色,云映水中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湿”字。用“湿”字状云,使水倒映着云,云浴水而出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于眼前,而人的视觉、触觉、感觉也在这刹那间沟通。一字千金,令人

拍案叫绝!柳,是初春之柳,故抓住其新芽轻漾的风情,以“几丝碧”设问,更见摇曳多姿。“几丝碧”串以“东风”,看似不经意写出,实则风格独创。它使人联想到柳枝丝丝弄碧的景象,同时也点出了初春这一时令。初春,正是万物复苏,大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人们心情快乐、惬意之时。“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词人在睹物思情“形诸舞咏”之际,天衣无缝地将爱春赞春的感情融入春景。美景是由词人目之所见,心之所动写出来的,因此春景愈显得秀丽素淡,情怀也就愈见得坦荡高雅。秀美的春色与舒畅的人意,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下片转入另外一个场景。过片意脉不断,“望极”二字,既联结上片,承“几丝碧”;又带起下意,启“连翠陌”,同时在空间上作了延伸。词人顺着湖面望去,湖的尽头有一条翠绿的长堤。他和友人的心情急切了,让双桨快划,向堤岸驶去。“莫愁在何处?

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乐府诗集。莫愁乐》)呵,原来词人们急着要去寻找那位善于歌谣的莫愁女子。”双桨急“正是词人们心里急的外部表现。”莫愁“,这里泛指歌女。”莫愁“在哪里呢”旗亭在、画桥侧“,就在那漂亮的小桥边的酒楼中。结尾两句,暗用唐代诗人王之涣和诗友”旗亭画壁“的故事,抒写词人赏春游春时的怡情逸致。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有滋有味。以景生情,意味深长,令人浮想联翩。字里行间,没有一点市井气,酸儒气。

总的来说,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清淡高雅的山水画,它充分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一起畅游西湖的情景:棉絮般的云朵,洁净的湖水,宽阔的西湖,天水一体。一片白茫茫中,装点着几丝青翠的柳叶,一道宛如绿带的长堤,一叶扁舟,遥遥指向画桥、旗亭。高观国刻画春天景色,却没有显示出姹紫嫣红,莺飞蝶舞,写踏青也没有大肆渲染,用墨十分节俭,但给人的印象却非常秀美。作者运用高超的写景技巧显示了他那非凡的艺术魅力。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22题。(17分)

17.(4分)(1)拘禁(2)称赞(3)结果(4)任命;赐与

18.(2分)D

19.(3)C

20.(6分)

(1)(2分)(乐恢)推选、举荐(他人)从不偏袒,对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关键点:补主语、阿、固定格式“无所”)

(2)(3分)(乐恢死后,为他)穿丧服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为他感到十分悲痛。(关键点:定语后置、庶众、痛伤)

21.(2分)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提示:从前提和结果的关联分析)

22.(2分)刚直不阿;忠心耿耿;勤奋好学。(答对一个要点给1分)

参考译文:

①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

禁了他,准备把他杀了。乐恢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白天黑夜号哭。县令听到这个消息,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

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

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都因为替焦永疏

通关系被拘禁,惟独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于是矢志成为有名的儒生。性情廉洁正直,孤高独立,那些品行不与自己相投合的人,即使尊贵也不肯与他们交往。信阳侯暗中接近乐恢,多次送礼请乐恢,乐恢拒绝他,不予应答。

②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

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因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

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朝廷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③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争,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担任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众

多指责、荐举(的事实),令(他们)无法回答,无从逃避,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

他。窦宪的弟弟夏阳候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

保全自身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

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利下移造成的。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政务,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今应该做的,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得到朝廷回复。

④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趁此机会,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

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守丧、哀悼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

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开始主持朝政,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任命乐恢的儿子乐己担任郎中。

(六)23-27题(12分)

23.苏洵(1分)

24.(1)内容必以儒经和儒道为根本。(2)文体各别而不混淆。(3)语言工稳而不抄袭。(意思相近即可(共3分)

25.B(3分)

26.为文要讲究布局规则和体制差异(2分)

27.从内容(本于经根于道)和形式(规则体制)两个方面,提倡效法古之为文。(3分)

答程伯大论文

曾听闻古时候写文章的人,一定以经典作为本,植根于道理。纪志表传记序铭

赞,各有各的文体。不会混淆,无法辨认,到他讲话时,有何须抄袭别人呢现在

的人不本于经典,不植根于道理,杂百家传下来的说法,哪他的立论不取大而取小了,所以自己的论点也小了,怎么能和古人比呢老苏的文章顿挫曲折,苍然郁然,巉刻峭厉,几乎无人可与他相比,但有见识的人仍然讥笑他,源于他的立论不能都与圣人之道相付。现在没有苏公的才华,立论也比苏公差很多,哪怎么期望他言论建立不被反驳呢

古人用兵,集合分散前进后退,出奇制胜。就是像神一样的速度变化不可以估计,至于他部署队伍摆设阵形的方法,就无所为了。写文章没有章法就像不用军令带领军队一样。古时的论文,一定也定下体制然后在将文章变的工整。就像木工,他们栋梁、榱桷之类的,虽相差不远,但王宫大人们的居处和供奉神仙的庐,办公的地方。百姓的家。它们不相同啊。如果让“记”和“序”没有

差别,就像百姓的家和供奉神仙的寺庙相同,也可以吗?铸造的剑与刀相同,尚且不可以;做车和船相同,不仍是扭曲而且狭小吗?

题解:从句意上看,命题者强调的应该是“牛羊的眼光多了”,因为用了“而”字转折,也就是批评“牛羊的眼光多了”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今天”)。那么,“牛羊的眼光”是什么?是把“鲜花”看成“饲料”。“鲜花”这东西因具有色彩、姿态、芳香,一直以来,被赋予了观赏的价值,即审美的价值与象征意味。这是人类所独有的眼光,相对的就是动物即牛羊的眼光,即将之视为饲料,也就是实用的眼光,功利的眼光。这样看,材料指责的就是现实社会登峰造极的功利、势力。我们可以把“鲜花”理解为“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人间真情”等,这样,写作的角度就比较多了。对社会的干预也就可以有多个方向。议论文的写作其实也需要联想,不过都是相应的(相对或相反)逻辑结构的“寻找”,而不同于抒情文字中那样情感结构的“寻找”。但是,都需要活跃的思维。

经历了,我才懂得

呱呱坠地,石破天惊的哭声划过天际,苍天为之动容。

蹒跚学步,歪歪扭扭的脚步跨越人生,大地为之震撼。

人的一生,究竟要有过多少次经历,有过多少个第一次?

人生的第一次,留下了多少个温磬美好的回忆留下了多少个痛苦不堪的思索留下了多少个值得用心追忆的足迹

一次次的痛苦,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快乐,一次次的微笑。一切的一切皆源于曾经经历。

我喜欢尝试未来,更喜欢追忆过去。经历过了爱,使我懂得要更加珍惜。经历过了痛,使我懂得要更加刚毅。经历过了成功,使我懂得了要更加自信。经历过了失败,使我懂得了要更加清醒。每次不同寻常的经历,都会在我内心深处刻下浓重的一笔。每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也使我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我选择,我快乐。我尝试,我成功。在物欲横流,功利心态充斥人类心灵的现实生活中,我无法做到完全回避,在一次次的经历过后,蓦然间我突然发现,自己居然还是象当年那样的傻,近乎于可爱的傻。

我曾自信地对自己说,走自己的路!这个信念曾是那样地坚定,坚定到几乎让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曾为这句话所做过的付出。

多少次,我曾为自己要坚持的信念独行在风雨之中,任由风雨飘零在冰冷在面颊上。又有多少次,我亦曾为自己要坚持的信念彷徨在星月之下,任由星月洒满寒意在心头间。我曾经孤独地羡慕过那些胸无大志的常人,却又觉得于心不甘。又曾经踌蹰地欣赏过那些高深莫测的圣人,却又觉似水中望月。

我是一个恋旧的人,我喜欢追忆过去,喜欢用痛苦浸泡思想,喜欢让自己的思絮随心所欲地在无垠天地间任意驰骋。

或许,若干年后,当我回首往事,我可以找到无限多个今生的遗憾,但我绝不会后悔,因为我尝试过,我经历过,我也懂得过,我不会因执着于自己不曾尝试而耿耿于怀,仅管我曾失败过。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罗丹则说: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经历过了,才会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才会明白这就是老子讲的自然法则,是人、地、天、道之法。

经历过了,才会明白,你已经学会了用罗丹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看到,即使是失败了,你依然美丽。

主旨?需要发现美的眼光

1)收藏古董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一种投资;

2)学美术、音乐只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是无法享受到其中的美丽的。

3)鉴宝栏目,最关注其价格,而非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