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321.22 KB
- 文档页数:11
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发展与实际应用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许多国家开始研究在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应用。
本文从结构可靠性基本理论和方法、可靠度在抗震方面的应用、可靠度在实际工程的应用以及可靠度的发展等四个方面,对结构可靠性理论和应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分析了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提出了见解关键词: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发展Abstract:Great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research o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theories andits applications since 1920s.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started trying to revise structural design codes or specification based on reliability theory. In this article we can divide the four aspects that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o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on seismic resistance , structural system reliability,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theories The paper analysis project structure reliability theo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theories.1 结构可靠度理论的概念1.1 可靠度理论的概念结构构件的设计中,应该使所有设计的结构构件在其使用期内,力求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具体而言如下:(1)能够承受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内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2)在正常使用期间内有良好的工作性能;(3)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4)在偶然事件发生时以及发生后,能够保持必要的整体稳定性。
工程管理95企业家天地0结构可靠度理论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杨 敏 李玉荣摘 要:随着可靠度理论的发展与成熟,结构可靠度理论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有所突破。
本文介绍了可靠度理论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特别介绍了大跨度桥梁风振可靠度研究进展。
关键词:结构可靠度;桥梁工程;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T B11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 43-1027/F(2011)04-095-02作 者:重庆市实力公路开发有限公司;重庆,401147一、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结构可靠度的计算方法是可靠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直接关系到结构可靠度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
计算结构的可靠度,首先要获得结构的功能函数,但是,在实际问题中,结构的功能函数可能是非线性函数,且大多数基本变量不服从正态分布,在这种情况下,结构的功能函数一般也不服从正态分布,因而不能通过概率直接积分计算结构的可靠度。
这时需要进行结构可靠度的近似计算。
近似概率法是计算可靠度的常用方法,它通常仅用各基本变量的平均值(一阶原点矩)和方差(二阶中心矩)来描述其统计特征,而且,当功能函数为非线性时,也都按线性化处理,故亦将其称为一次二阶矩法。
该法可将一个复杂的多重积分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数值计算问题,计算效率高。
当然,这些计算方法都是针对功能函数具有明确表达式的情况。
而实际工程中,由于结构本身构造复杂,往往不能给出功能函数的明确表达式,若直接应用上述方法就会遇到困难。
所以必须选取别的计算方法处理,如响应面法或随机有限元法。
同时,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今天,也使蒙特卡罗法得以在可靠度分析中发挥作用。
二、结构可靠度理论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进展现代桥梁向长、轻、柔方向发展,桥梁结构的可靠度分析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经济与技术许可的情况下,对桥梁进行可靠度研究,可以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经济,桥梁的技术改造决策更加科学,从而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及改善其安全性能。
可靠性设计应用与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可靠性是机械零件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
为了使机械零件设计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健性,必须充足考虑不拟定性因素对机械零件稳健可靠性的影响。
可靠性也是衡量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可靠性长期以来是人们设计制造产品时的一个追求目的。
但是将可靠性作为设计制造中的定量指标的历史却还不长,相关技术也尚不成熟,工作也不普及。
可靠性设计应用与研究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军事部门开始系统的进行可靠性研究。
此外前苏联、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一些国家,也相继从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开始了有组织地进行可靠性的研究工作。
此阶段重要是针对电器产品,并拟定了可靠性工作的规范、大纲和标准。
国内的可靠性工作起步较晚,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原电子工业部的内部期刊有介绍国外可靠性工作的报道。
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了大量的可靠性工作专著、国家制定了一批可靠性工作的标准、各学校由大量的人投入可靠性的研究。
许多工业部门将可靠性工作列在了重要的地位。
如原航空工业部明确规定,凡是新设计的产品或改型的产品,必须提供可靠性评估与分析报告才干进行验收和坚定。
但国内的可靠性工作曾在90年代初落入低谷,在这方面开展工作的人很少,学术成果也平平。
重要的因素是可靠性工作很难做,出成果较慢。
但在近些年,可靠性工作有些升温,这次升温的动力重要来源于公司对产品质量的重视,比较理智。
目前国内的可靠性工作仍在一个低水平上徘徊,研究的成果多,实用的方法少;研究力量分散,缺少长期规划;学术界较混乱,低水平的文章随处可见,高水平的成果却很少出现。
常规设计与可靠性设计常规设计中,经验性的成分较多,如基于安全系数的设计。
常规设计可通过下式体现:S E l F f lim][...),,,(σσμσ=≤=计算中,F 、l 、E 、μ、slim 等各物理量均视为拟定性变量,安全系数则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系数。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对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该分析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方向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预防性维修大纲;故障后果1 引言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简称“RCM”)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用以确定设备预防性维修需求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也是发达国家军队及工业部门制定军用装备和设备预防性维修大纲、优化维修制度的首选方法。
美军通过在80年代推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维修改革,使其装备保持了较高的完好率。
美军所作的工作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科索沃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回报。
英国、日本等国家通过应用RCM分析技术为其设备制定维修策略,避免了“多维修、多保养、多多益善”和“故障后再维修”的传统维修思想的影响,使维修工作更具科学性。
实践证明:如果RCM被正确运用到现行的维修装(设)备中,在保证生产安全性和资产可靠性的条件下,可将日常维修工作量降低40%至70%,大大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RCM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它表现出来的优势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这些国家普遍开展了RCM的应用研究。
本文对RCM当前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2 RCM在国外的推广应用与维修改革70年代中期,RCM引起美国军方的重视,美国防部明确命令在全军推广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
1978年,美国国防部委托联合航空公司在MSG-2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维修大纲制订的方法。
诺兰(Nowlan,F.S.)与希普(Heap,H.F.)合著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在此背景下出版。
书中正式推出了一种新的逻辑决断法--RCM法。
它克服了MSG-1/2中的不足,明确阐述了逻辑决断的基本原理,对维修工作进行了明确区分,提出了更具体的预防性维修工作类型。
结构可靠度设计及其应用简介结构可靠度理论是分析和度量结构安全性的一种先进手段。
它对结构安全性检验提出了建立在概念分析基础上的一系列新的概念、原理、方法和衡量标准,综合考虑了工程结构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加深了对结构工作性能的认识,对结构可靠性有了一个客观的统一量度并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设计出更为经济而安全的工程结构。
结构安全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
一个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结构安全度的法典,是公元前2250年古巴比伦王罕默拉比制定的法规。
它以建后是否倒塌作为判别结构坚固与否的标准,是一种直观经验的可靠度概念。
公元1103年(宋崇宁二年)颁布的宋《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一本著名的官编建筑规范。
这本规范所提供的虽然计算公式而是具体的尺寸规定,但仍隐含着结构受力大小与可靠度的概念。
无论在中国还是其它文明古国,人们往往会对现存的古建筑如此合乎现代力学原理和结构设计原则而惊叹不已。
然而,考虑不周或建造不良的建筑物至今早已毁坏淘汰不复存在。
19世纪开始,结构安全度开始以一个安全系数的形式来表达,但当时对荷载及材料性能等的不定性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安全系数的选定是很慎重的,所取数值也比较大。
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系数值大致为2左右。
显然用一个系数来表达结构可靠度是很粗糙的。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开始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研究结构安全度,但发展十分缓慢。
直至50年代中期,欧洲和北美逐步发展和应用具有概率统计的安全系数法。
这分别反映在1955年的苏联规范、1963年的美国规范。
但是当时对结构可靠度的定义和分析,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均未具体解决。
近20年来,国际上对结构可靠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发展很快。
1971年由欧洲混凝土委员会(CEB)、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FIP)等国际组织联合组成了“结构安全度联合委员会”,编制了《结构统一标准规范的国际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建筑结构设计依据”委员会编制了《结构可靠度设计总原则》。
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发展与实际应用摘要:由于影响工程结构可靠性的各种因素存在不确定性,而且这些影响具有随机性,因而工程结构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只能用概率度量,可靠度的概念也因此产生。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工程力学、材料试验、设计理论等各种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并应用与实践之中。
本文将介绍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实例。
关键词:可靠度理论发展实际应用1引言自公元前2250年巴比伦国王Hammurubi制定的结构安全度法典,到16世纪末意大利人Galileo制作的用来进行结构设计的结构试验机,乃至1773年Coulomb规定的安全系数等级无一不贯彻着可靠性设计的概念。
但在结构可靠度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数学和力学上的困难,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进展缓慢。
19世纪时,由于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和材料试验科学的发展,在Navier等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基于弹性理论的容许应力设计法。
自此可靠度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种与之相关的理论不断提出,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发展有了大的跃进。
美国的A.M.Fredenthal在20世纪40年代开创了美国结构安全度的研究工作,并在1951年提出破坏概率的选择原则为“应使结构建造费用与期望的破坏损失费的总和为最小”,奠定了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基础,标志着可靠度理论的建立。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是结构可靠度理论发展的主要时期现在提到的经典可靠度理论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大致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的研究工作广泛的开展并逐步进入实用阶段。
2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发展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发展早期大多根据实际经验,制定以经验为主的安全系数,这个阶段的可靠度理论仅为经验性的结论,并无科学严谨的定量分析理论产生。
19世纪,容许应力设计法出现后,还有一大批可靠度理论及文献涌现。
1938年,出现了国际上第一本,破损阶段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及技术规范》(全苏标准OCT9003-38)。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影响结构可靠性的不确定性及其分类为了某种使用目的而设计,在给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够承受和传递可能发生的载荷作用,这种工程构造通常称为结构。
例如,钢、木、砖石、混凝土等建造的工业及民用建筑的承重结构;公路、铁路的桥梁、涵洞、港口工程的港口码头、河流及海岸筑的堤坝等工程结构;舰船和飞机的壳体、导弹的弹体及各种运载车辆这样一些军用及民用运动结构。
这些结构在其使用期内,承受设备、人群、车辆等动、静使用载荷,经受风雨、冰雪、日照等气象作用,经受波浪、水流、地震等自然作用,有的还要经受冲击、振动、过载和气动载荷等这样一些动载作用。
这些载荷作用,我们预先无法并且不可能完全确定它们。
结构可靠性就是研究结构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安全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可维修性、可贮存性及其组合。
对于结构可靠性,给出如下定义:结构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在结构工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和信息,它们直接影响着结构的可靠性.从目前情况看,结构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事物的随机性所谓随机性,是由于事件发生的条件不充分,使得在条件与事件之间不能出现必然的因果关系,从而导致在事件的出现上表现出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称为随机性.例如,我们逐年观测同一地区同一月份的平均风速.这平均风速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风向、风力及地面粗糙度等;这些因素是逐年变化的,因此平均风速也就逐年不一样.造成平均风速不同的因素虽然还可以断定,但产生这些因素的根源却往往是不可能确定的(条件不充分),以致我们并不能确切地预报平均风速值(平均风速的大小是随机的).又例如,钢筋的强度试验,事先不能决定该试样出现什么强度数值,是随机的,但一经试验,这次试验的强度值就明确而不含糊,等等.研究这种随机性的数学方法主要有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2.事物的模糊性事物本身的概念是模糊的,即一个对象是否符合这个概念是难以确定的,主要表现在客观事物差异的中间过渡中的“不分明性”,也即“模糊性”。
论国内外可靠性研究的现状及特点文章摘要:可靠性是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
近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已把可靠性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紧密地集合起来,有力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可靠性工程诞生在20世纪40年代。
在五六十年代已经被应用到了航天工业当中。
进入70年代,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广泛用到可靠性技术。
八九十年代可靠性研究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更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关键。
国内外把对可靠性的研究工作提高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高度来认识。
在现代生产中,可靠性技术已贯穿于产品的开发研制、设计、制造、实验、使用、运输、保管及维修保养等各个环节。
以下是对国内外可靠性研究目前的进展及成功的介绍,并从中得到可靠性研究在新世纪发展当中又产生的新特点。
文章关键词:可靠性研究现状特点美国德国中国海洋可靠性土地可靠性一、世界一些国家应用可靠性理论的情况。
(1)美国在以下几个方面都运用可靠性理论对他的工业生产进行了科学的规范,美国在可靠性的理论研究及工业应用方面堪称是代表。
美国是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的代表,也是国际上较早开展结构可靠度研究的国家之一,公认1947年美国Freudenthal A. M.教授的论文“结构安全性”是结构可靠性理论系统研究的开始,现在,在美国混凝土规范ACI 318一02中,将抗力折减系数必由0.8提高到0.9,这将导致梁板等受弯构件的纵向受拉钢筋减少约10%。
在解释这一变化时,该规范指出是基于过去和现在的可靠度分析、对材料性能的统计的研究。
其次、在公路桥梁方面,新一代的美国和加拿大规范都采用了基于概率的荷载与抗力系数设计规范,如美国州公路与运输官员协会的《桥梁荷载与抗力系数设计规范》( AASHTO LRFD 1994),加拿大《安大略公路桥梁设计规范》(OHBDC 1979, 1983,1991)和《加拿大公路桥梁设计规范》( CHBDC 2000)。
在美国,公路管理联合会(F H WA)重视支持长远技术项目的研究,其中之一是贯彻荷载与抗力系数设计方法。
内容提示:20世纪70年代,结构可靠性理论有了长足发展,许多国家开始研究在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应用,特别是国际标准ISO2394的颁布和欧洲规范由试行规范逐步转变为正式规范,使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应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本文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从涉及结构可靠性的国际机构、国外规范中可靠延伸阅读:可靠性工程结构标准规范AP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S OF STRUCTURALR.FT,TARIT,TTY THEORY ABROAD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theory,in the 1970' s,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started trying to revise structural design codes or specifications based on reliability theory .Especially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SO/DIS2394;General principles on reliability for s tructures" and EUROCODE becoming the normal code for European counties,the applications o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theory have entered a new era .Based on a rather detailed review of related documents,this paper outlines the ap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s o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theory abroad,with emphasis on th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dealing with structural reliability,structural reliability theory implementations in design codes,research in other areas as well as training and education.Keyword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reliability; standard; code1 引言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历来是设计中的重大问题,这是因为结构工程的建造耗资巨大,一旦失效不仅会造成结构本身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还往往产生难以估量的次生灾害和附加损失。
(完整)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全部内容。
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许多国家开始研究在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应用。
从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科学家对结构可靠性理论所做的工作及成果、与目前此问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发展结构可靠性理论是随着人们对工程中各种不确定性认识的发展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对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结构可靠性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发展。
本文从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科学家对结构可靠性理论所做的工作及成果、与目前此问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总结.1 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历史结构系统可靠性理论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以概率论、数理统计方法和随机过程理论为基础,以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法和网络分析技术为工具,从系统角度出发,将结构系统的设计、分析、评价、检测和维护等融为一体。
作为一种科学分析方法和实用技术,狭义地讲,它研究结构系统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与环境下,在给定的使用寿命期间,能有效地承受载荷和耐受环境影响而正常工作的概率。
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结构可靠性分析的最早尝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Forsell和Mayer等人的工作。
尽管这些早期研究工作富有创造性,但由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结构系统可靠性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思想和分析方法并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随后的岁月中,有关机电设备、船舶、压力容器、飞行装置和海上石油勘探平台等,在设计使用寿命期限内,在规定的荷载条件与环境下,不能预期正常工作的事例不断增多和日趋严重。
工程结构设计中可靠度理论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结构工程论文-土木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工程结构设计是为了用最经济低廉的方式来完成建筑物预定的各种功能。
而可靠度理论就是工程结构设计的控制参数。
所以为了使工程结构设计完成的更加顺畅,必须要深入的研究分析工程结构的可靠度理论。
1 工程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
工程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分别是容许应力设计法、破损阶段设计法、极限状态设计法。
1.1 容许应力设计法。
容许应力设计法是在我国使用时间最久的一种设计方法,现今仍然在公路、铁路工程设计中沿用。
但是这种设计方法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设计时不是按照科学化的方法,而是凭借设计者的设计经验来确定安全系数。
设计时没有考虑工程材料的非线性塑性变形性能,设计没有办法对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
1.2 破损阶段设计法。
破损阶段设计法相对于容许应力设计法来说更加准确一些,能够对材料充分运用,也能够考虑到非线性塑性变形性能,但是依赖设计经验这一个缺陷仍然没有改善[1].同时也无法对采用了极限平衡理论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变化进行很好的估计。
1.3 极限状态设计法。
极限状态设计法是把这个结构在各种极限的状态之下会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要引入可靠性理论的设计方法和概率论数理统计两种方法加以佐证。
这种方法相对于容许应力法和破损阶段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不是仅靠设计者的经验,也靠理论上的分析,所以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
2 结构可靠度理论的研究现状。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可靠性理论开始被各国相继采用,自从康奈尔提出一次二阶矩法,林德就根据他的理论推证出了一套荷载和抗力安全系数,他是将可靠度分析和实际上的设计方法联系和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他的研究成果。
但是康奈尔的研究成果中,可靠指标存在着不一致性的弊病。
但这一问题后来被哈绍弗和林德所解决,德国的拉克维茨换热菲斯勒紧随其后的提出了等价正态变量求法,这种方法在后来被系统的整合成结构安全度联合委员会的文件附录推荐给了土木工程界,从而被许多国家所采纳应用。
建筑物改造可靠度分析及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刘宏伟,吴胜兴, 唐业清,韩宁旭(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学院李盼 1101625)摘要:已有建筑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及加固技术是综合性较强的研究领域,涉及多学科与较宽知识面,研究难度较大。
但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和产业化转化途径。
同时简要叙述了结构可靠度设计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结构设计方法的演变过程。
对目前可靠度研究中的抗力随时间变化的结构可靠度;腐蚀环境下结构的可靠度:已有结构的可靠度评估和最佳维修决策:结构动力可靠度方面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加以评述。
提出了结构可靠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已有建筑;可靠性鉴定;加固;模糊评判法;层次分析法_;结构工程;可靠度;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对已有建筑结构的维修加固改造业是二十一世纪最受欢迎的九大行业之一,受维修改造需求的驱动和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已有建筑结构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
本文在研究近十年来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多项工程鉴定加固工作实际,对已有建筑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和加固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理论探讨。
研究主要内容有:1、概括论述了国内外加固改造业的发展;简要介绍了结构可靠度理论发展和研究现状;介绍了己有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和维修加固方法的发展;有针对性提出了现行建筑物鉴定、加固工作发展方向。
2、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结构可靠性理论基本知识及用一次二阶矩分析计算结构构件可靠度计算方法;对已有建筑与拟建建筑的可靠性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已有结构的荷载、抗力问题;建立了已有建筑结构失效概率与可靠度指标间对应关系,简要给出了己有结构可靠性判定的基本计算原则和方法。
【1】3、论述了已有建筑可靠性鉴定与拟建建筑设计区别,可靠性鉴定中结构力学分析和构件校核原则;系统介绍了现行国家可靠性鉴定标准中评定体系和评定方法【2】;对现行鉴定体系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程鉴定实例说明结构安全性鉴定程序及具体方法。
近50年可靠性理论先驱近50年可靠性理论的先驱摘要与结论谨以本文献给在过去50年当中对可靠性理论做出过贡献的学者们。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先驱者们的可靠性理论以及其对如今可靠性分析的影响。
同时,本文也是一篇可靠性理论和方法的综述报告。
为站在中立的角度阐述问题,文中的信息主要源于一手文献。
当然,有的资料也是从参考资料1-4中取得的。
可靠性分析包括可靠性参数表达、更换(renewal)理论、并行结构、图模型、理论方法以及其他交叉(miscellaneous)技术。
图模型包括框图、故障树,事件树和流程图。
理论方法包括排队论、渐进(asymptotic)分析、布尔代数、贝叶斯方法、蒙特卡罗仿真、优化技术。
不能归入哪一类方法的交叉方法。
回顾上个世纪,绝大多数可靠性的贡献都是在近50年的成果。
威布尔(Weibull)、爱普斯坦(Epstein)、索博尔(Sobel)对我们今天使用的分布函数有很大的影响。
Lotka,Campbell,Feller,Cox,Smith,Barlow,Proschan,Hunter,Marshall,Esary,Gnedenko,Belyaev,Solov’yev提高了可靠性理论。
塔卡克斯(Takács)在旅居期间论文主动进行了渐进研究。
伯恩鲍姆(Birnbaum)一家对相关结构的元器件重要度量作了研究。
1.引言早在1773年Pierre-Simon Laplace发明拉普拉斯变换和1812年出版Théotie analytique des probabilités时,可靠性分析的理论基础就已形成。
1880年,Andrei Andreevich Markov又发明了马尔可夫链。
然而,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都很少注意到可靠性研究。
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可靠性的黄金时间。
很多理论都是那时建立的。
那时正是现代技术兴起的时期。
商业部门和军事部门都需要可靠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