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语句衔接题解题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语文语言衔接试题的几种解法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加大了对语言衔接能力的考查。
这类试题难度较大,考生往往不知从何处下手。
其实,同学们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抓住了关键,往往可以化难为易,轻松解题。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实用的解题方法,供同学们答题时参考。
一、抓句号一个语段往往有许多句子组成,在围绕语段中心思考的前提下,每一个句子都会有它的陈述对象(也就是主语)。
根据这个特点,在解答语言衔接试题时,只要我们抓住句号,将语段的每一个句子区分出来,然后再做题,就可以化难为易。
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I: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④它们看似陈旧⑤生动地展示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A.④①③⑥②⑤B.②⑤⑥①④③C.③⑤②⑥④①D.⑥④①③②⑤在解答这道题时,先要抓住句号,以句为单位将该语段分解。
这个语段可以拆分为两个句子:第一句介绍的对象是“古村落”,后面是四个待填的分句;第二句中前面是两个待填的分句。
第二句中待填的第一个分句是整个第二句的起始句,肯定有它的陈述对象(也就是主语)。
而答案提供的选项只有④有陈述对象“它们”,因此可以肯定第二个句子的第一个分句是④。
①句表转折,根据句意它应排在④的后面。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答案为C。
二、抓陈述对象,考虑话题叙述一致性因素一个语段往往有一个陈述对象,整个语段中的句子都是围绕这个陈述对象来展开的。
抓住语段的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轻松解题。
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的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
语句衔接题解析思路语句衔接题是检测考生对语言感悟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试题。
部分考生对这类试题感到困难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还是有章可循的。
归纳起来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思考:一、看顺序是否合理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句子,语言才能连贯。
最基本的句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逻辑顺序。
这实际上是从内容的角度,对各个句子进行分析,确定其先后顺序、因果关系,或其他的总分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等。
只要理解了各分句之间的顺序关系,那么正确答案就不难得出了。
例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四个备选项中的分句内容相同,只是排序不同。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4个分句的内在联系:“不传达上级指示”与“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之间虽然用了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也……”连接,但实际上存在着先后关系,即“不传达上级指示”在先,“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在后,据此,可排除B、D两项。
“以致”一词提示我们前两个分句与后两个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在表结果的后两个分句中,“环保工作没人管”与“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之间又存在着因果关系,稍加分析,不难看出,“环保工作没人管”为因,而“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果,先因后果,据此,可确定答案为C项。
例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世界屋脊”上的,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千里风雪的青藏公路,正在成为令人神往的旅游热线。
下列1—7是从文中方框内摘出的词语,在文中它们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①晶莹的湖泊②大漠③奔腾的江河④雪岭⑤数不清的奇珍异兽⑥草原⑦冰峰A.②⑦⑥④①⑤③B.①③⑤⑥②④⑦C.⑦④②⑥③①⑤D.③①⑦②⑤④⑥这个语段谈的是“世界屋脊”的某些特点,从空间上讲,“世界屋脊”强调的是“高”,这7个短语我们不妨按空间顺序从高到低排列,先为“冰峰”、“雪岭”,接着是“大漠”、“草原”,然后是“江河”流入“湖泊”;从逻辑上讲,先写无生命的自然景物,再说到动物。
高考语句衔接题解题技巧一、基本方法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
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二、题型探析与解题技巧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排序题型又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
(一)非语境类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
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
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1.把握基本内容。
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
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
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
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
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
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4.检查调整确定。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
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
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1.将下面标有序号的六句话依次填到空白处,使之构成衔接连贯的一段话。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专项指导与训练第5讲?句子衔接(连贯)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By:俊豪(一)命题特点综述1、涵盖了影响语言连贯的三大因素(保持话题统一、合理安排句序、运用言语的呼应与衔接)。
2、早年着眼于考查“保持主语一致”和“合理安排句序”两方面,近年则着眼于考查运用言语的呼应与衔接。
3、日趋偏重综合性的考查,即一道题中同时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贯手段,如例题6,既有保持话题的统一,(①②),又有词语的省略(③),还有句子的首尾相接(④)。
(二)具体解说1、话题和陈述角度是否保持一致(着重考虑主语是否保持一致)①、各句主语字面完全相同。
②、各句主语字面中不相同,但属“同类词语”。
2、句序安排是否合理有序: ①、时间顺序。
②、空间顺序。
③、逻辑顺序。
3、是否注意处理好言语的呼应与衔接A、词语的呼应: ①语序的呼应。
②语义的呼应。
③语音的和谐。
④词语的重现。
⑤词语的省略。
B、句子的衔接: ①句式的调整。
②句式的统一。
③句子的首尾相接。
④句子的移位。
C、段内和段间的过渡。
(三)解题思路和技巧句子衔接题是高考的必考题型,也是技巧性较强的一个知识点.另外,衔接题也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要判断那一项衔接的更紧密。
下面把常见题型及解题规律作了归纳。
1.保持陈述主语的一致性例如: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中午12时, _____a. 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获取了全部赃物赃款。
b.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获取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c.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赃款也同时抓获。
析:在一个句子中,要围绕一个对象进行陈述,即保持主语的一致性,从这一原则出发,排除a,c两项,选出b项.在这一题型中还有一个变形.因为汉语有承前省略主语的习惯,这个主语可以承前一句的主语、宾语省,也可以承前一句的介宾短语的宾语省.有时.我们会发现前语境和后语境的主语悄悄的改变了。
例如: 小明不愿意上学,有一天,他钻到床底下躲了起来______,送到学校去了.a. 他妈妈将他从床底下拉出来b. 被他妈妈从床底下拽出来.析:在这一例句中,我们发现,后语境的主语已不是”小明”------不可能是小明自己送自己.在这种题型中,我们应从何下手呢?横线上肯定是选择一个被动句,用被动句来保持主语的一致性,即所选项的主语仍然是”小明”,而后的主语是被的宾语”他妈妈”。
高考句子衔接题的答题技巧关于语言连接的知识(一)话题要保持统一。
话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一个段落的段旨,几句话的主要意思或表述所围绕的对象。
在表达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时,每一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一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
几句话说明一个话题,或几段话表述一个中心,中间不要插入与这个话题或这个中心无关的话,否则意思跳跃或中断,造成话题转移,影响语言的连接。
(二)表达的角度要一致。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表述一个意思,阐明一个道理,描写一个对象,都要选择一个合理的角度,这些角度一般有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
一个复句或句群,表述的角度要前后一致,这样才能使语言连接。
(三)思路要鲜明且连续持续。
从表面上说,作者对句子顺序、段落顺序、内容先后的安排就是“思路”。
语言能够对客观存有作出能动的反映,但客观决定着主观。
客观事物之间都存有一定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逻辑顺序、事理顺序等。
一般地说,不同的表达方式采用不同的顺序:记叙多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议论多以逻辑或事理为顺序,说明多以空间或程序为顺序。
(四)语言的衔接要紧密。
这是语言连接的重要要求,能够保证语意贯通,没有隔裂感。
为此,应注意一下几点:1、准确使用关联词。
在复句或句群中,关联词表示分句间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在段落间也能起到很强的衔接的作用。
2、巧妙使用意思相关联的词语或句子。
所谓意思相关联的词语和句子,是指代词、序数词、表相关时间或空间的一组词、表比较的词、同义近义词语等。
3、适当使用过渡性的词语或句子。
(五)语言的节奏和音韵要和谐。
节奏和音韵安排合理,能够使读者在“优美的旋律”中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它在语言上的要求有很多方面。
如:词语的结构和排列、句子成分的结构和排列、句式的选择以及停顿的安排等。
二、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一)通读文字材料,细品语境。
大多题目都有语境,品味语境对确定解题思路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考语文语意连贯题的解题技巧高考语文语意连贯题的解题技巧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高考语文语意连贯题的解题技巧,仅供大家参考!语意连贯题解题技巧一、时间、空间的先后性【例4】给下列句子排出最恰当的顺序。
①太清宫,又名下清宫或下宫,是宋太祖(公元960—967)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的道场。
②明万历年间,太清宫近乎荒废。
③南京报恩寺的和尚憨山买下宫前的一块空地,建了一座海印寺。
④后海印寺被毁,又建了太清宫。
⑤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国师邱长春曾在此宫修道。
【解析】第一步,诵读所有句子,理清思路,把握基本内容。
这是一段叙述性文字,它叙述太清宫的历史沿革。
第二步,找出与时间有关的词语:“宋太祖”“元太祖”“明万历年间”“买下宫前”“后”“建了”“又建了”。
我们根据时间的先后可以排出正确的顺序为:①⑤②③④。
【例5】下列几个句子的顺序已经被打乱,请重新排列。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
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起来。
④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⑤是一轮灿烂的满月。
【解析】第一步,诵读所有句子,理清思路,把握基本内容。
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它描绘了一幅大海月夜图。
第二步,这几句话,有“大海”“月亮”“沙滩”等描写对象,在排序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按“空间顺序”,按照从天上“月亮”到地上“大海”再到“海滩”的次序,我们可以排出正确的顺序为:⑤④①③②。
语意连贯题解题技巧二、客观事物的逻辑性众所周知,事物本身的发展具有规律性,人的思维也具有规律性——或由一般到个别,或由个别到一般;也可为由概括到具体,或由具体到概括……人们认识事物必须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或由易到难,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做题时只有先把握了客观事物的逻辑性,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
高考语文——语言连贯题解题技巧所谓“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语言的连贯属高考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内容。
下面便结合典型例题谈谈解答连贯题的方法与技巧。
一、要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是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
一个句子或句群,只有做到陈述对象一致,才能保证语意通贯。
如果中间调换了陈述对象,就会影响到句意的连贯。
如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第8题就涉及到陈述对象,请看试题: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
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____________“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峰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两侧。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B、门外两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两侧。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D、门外两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这道题是从陈述对象是否一致的角度来考查语言连贯这一考点的。
不难看出,整个文段要描述的是南天门景象,因此,陈述对象自然是南天门了。
既然上文谈的是“门”,那么,下文只有以“门”起首的句子才能与之衔接,因此,可先排除A、C两项。
剩下的B、D两项,究竟选哪项才恰当呢?只要看看文末的内容就不难选择了。
既然文末写的是对联内容,那么,上文只有以“对联一副”作结才能与之衔接。
这样,B项就当然成为正确答案了。
可见,要做好连贯题就必须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
二、要做到前后照应一个句子,要做到连贯,就要注意前面意义与后面意义保持一致性,要注意内容的衔接和呼应。
请看1987年全国试题第8题:“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的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从下面的四句中选出能与之衔接的句子。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高考必知的语句衔接题答题技巧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
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达一个中心。
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要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括句、总领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
这个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尾。
第二,抓思路。
从总体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承、层进)、相属(总分、分总)的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理清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第三,抓暗示。
可根据题目所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暗示来进行分析和甄别。
依据划线前面的文字的暗示,可以确定第一空的句子,还可以依据划线后面的文字的暗示来确定前面一个空的句子。
也可根据划线句子的标点符号的暗示大致确定个别句子的位置。
比如,划线句子中间有句号,可以据此确定紧接句子可能是带有主语的句子,而后,找带主语的句子根据前后内容确定句子的排序。
第四,抓标志。
可根据所给句子的一些标志来确定关系紧密的句子。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1.关联词语的呼应。
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关联词语是一一对应的,也有先后关系,从而确定上句和下句。
2.暗示性词语的使用。
如“换句话说”,表示前后是等位关系,位在后;“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并列、相反或相对关系,位在后;“总之、总起来说、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等”表示对前面的内容的一个概括和总结,位在最后。
“所谓”表解释,位在后;“例如”表举例,位在后。
3.表示序数或主次轻重关系的词语。
2014年高考语文语句衔接题解题技巧
基础试题
2014-02-10 0946
2014年高考语文语句衔接题解题技巧
邯郸常宝泉
句子衔接题是考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一种考查形式,是近几年高考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题型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赋分3分。
【真题感悟】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高考2013·大纲卷)
岳麓书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各处悬
挂的历代楹联,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①院落格局中轴对称、层层递进
②给人一种庄严、幽远的厚重感
③它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
④主体建筑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
⑤门、堂、斋、轩、楼,每一处建筑都很古朴
⑥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专祠等排列于两旁
A.②③④⑥⑤①B.②⑥④①⑤③
C.③①④⑥⑤②D.③②⑥④①⑤
【思路点拨】答案:C。
六个空的标点符号都是逗号,主语应与上文一致,应把主语置于开头,只有③主语是“它”,应把③放在开头,排除A、B 项。
①有“中轴”,④有“中轴线”,⑥也有“中轴线”,④⑥应连在一起,④在前,⑥在后,①应在④之前,答案也能选出来。
另一种思路,从首句看,这一语段的话题是介绍岳麓书院。
首句先介绍了其悠久的历史,那么接下来,自然就是介绍书院功能的句子,非③莫属;再接下来,就要介绍书院的总体格局,只能由①担当;接着是介绍书院的具体建筑,先说主体,就轮到④;接着由主体到部分,专说讲堂、斋舍,轮到⑥;再做一些整体概述,由⑤担当;最后说整个书院给人的感受,由②完成,至此答案就顺理成章的选出来了。
【技巧点拨】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
做到话题
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达一个中心。
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要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括句、总领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
这个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尾。
第二,抓思路。
从总体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承、层进)、相属(总分、分总)的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理清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第三,抓暗示。
可根据题目所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暗示来进行分析和甄别。
依据划线前面的文字的暗示,可以确定第一空的句子,还可以依据划线后面的文字的暗示来确定前面一个空的句子。
也可根据划线句子的标点符号的暗示大致确定个别句子的位置。
比如,划线句子中间有句号,可以据此确定紧接句子可能是带有主语的句子,而后,找带主语的句子根据前后内容确定句子的排序。
第四,抓标志。
可根据所给句子的一些标志来确定关系紧密的句子。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1.关联词语的呼应。
或并列,或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关联词语是一一对应的,也有先后关系,从而确定上句和下句。
2.暗示性词语的使用。
如“换句话说”,表示前后是等位关系,位在后;“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并列、相反或相对关系,位在后;“总之、总起来说、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等”表示对前面的内容的一个概括和总结,位在最后。
“所谓”表解释,位在后;“例如”表举例,位在后。
3.表示序数或主次轻重关系的词语。
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再次”根据主次轻重来确定句子的先后顺序;
4.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句式的重复出现,这些句子应是紧密相连的,也能确定句子的先与后的顺序。
【真题试做】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
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2.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海面长列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
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____,____,____,____,____,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激着灯塔下的石矶。
①有时又像远处的人声嘈杂
②继而又像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③以至完全寂静
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
⑤像森林呼啸
A.②⑤①④③B.④⑤①③②
C.①⑤③④②D.⑤①③②④
3.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D.④②①⑤③⑥
【真题试做】
1.答案:A。
解析:所给的四句,主要联系体现在意蕴上,这是一种内在的联系。
这四句都是写室外的见、闻,那么“窗外”一词极有可能就是由所给定内容(室内以书为友)到要求排序内容(室外景象及感受)的过渡。
可初步确定③句为首。
③句与①句皆为所见景象,应连在一起;②④句皆为感受,应在其后。
④句开首有指代词“这”,而内容与“所见”直接相关,自应放在③①之后;②句写听觉,是对视觉所体现感受的进一步深入,可放在最后。
2.答案:D。
前语境的落脚点为“像大炮轰发”,与①“人声嘈杂”不吻合,排除C。
与②“人的长叹或呜咽”也不吻合,排除A。
③“以至完全寂静”肯定不行。
④“再后来……”和前语境的“有时……”不吻合,排除B。
只有⑤“像森林呼啸”和“像大炮轰发”句式相同,⑤①连在一起,另外“有时像大炮轰发”与①句式相同,故⑤①②连在一起,所以选D。
④“再后来……”正好放在最后,“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和后语境的“海风狂卷,海涛怒立”正好吻合,证实必然选D。
3.答案:D。
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统观这几句,除①②⑤外,③⑥两句不适于作首句,因为分析问题总要有问题在先才行。
这样,经过简单的定性与归类后,选项便只剩下B、D两项了。
然后连缀排列顺序。
根据②句中代词“此”和折连词“却”,可以断定②是下句,“此”所代指的是④,必接于④后,即④②;根据①和⑤两句中的关联词“一方面”,可断定①⑤连在一起,再⑤句有“则”,所以断定①在前,⑤在后。
这两句的顺序应是①⑤,并且①对②中的“不同景观”进行解说,然后③句“问题”是针对⑤而提问,⑥句指明原因,所以⑤③⑥连在一起。
D项符合提出问题(④②)——列举现象(①⑤)——指明原因(③⑥)这一思路,因此,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