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9
19 范进中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古代,这样一举成名的艳羡、天差地别的际遇曾经激励了多少读书人为之狂热。
范进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从20岁起屡试不第,但仍苦苦挣扎,直至54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
可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他一度疯癫,周围的人们也被弄的手忙脚乱。
在这一看似轻松嬉笑的闹剧中,上演了一出揭露科举罪恶和人情冷暖的好戏。
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比照)。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挖苦艺术,学习鲜明的比照方法和高度的挖苦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比照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
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
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jiè)元作揖.(yī) 兀.(wù)自带挈.(qiè)绾(wǎn)了相.(xiàng)公细丝锭.(dìng)子醉醺.醺(xūn) 腆.(tiǎn)着肚子啐.(cuì)在脸上星宿.(xiù)2.解释以下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3.作者简介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胡屠户: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
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
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
”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
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
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如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
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范进大概可以归入闲斋老人说的“下人”一类。
“下人者”,对人低三下四之谓也,更确切地说,就是对来自周围人们的侮辱、轻蔑和嘲笑都默默接受下来,不敢有丝毫的反抗。
范进的“下人”,确实“下”得出奇。
例如,在他中了秀才之后,胡屠户依旧说他是“现世宝”,他居然“唯唯连声”,不作辩解;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听着那些不堪入耳的话,也仅止于“摸门不着”而已——如此“下人”,简直到了麻木的地步!真可谓卑怯之至,屈辱之至。
对胡屠户如此,对其他人也如此。
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他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
范进中举读书笔记《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
这篇小说以生动的笔触,深刻地描绘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和人性扭曲。
范进是一个穷书生,从二十岁开始应考,一直考到了五十多岁,却始终未能中举。
他的家境贫寒,生活困苦,连岳父胡屠户都对他百般羞辱和斥责。
在这样的境遇下,范进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科举功名,将自己的一生都寄托在了考试上。
终于,在他的坚持下,范进中了举人。
然而,这个喜讯却让他陷入了一种癫狂的状态。
他在得知自己中举后,竟然高兴得疯了。
这一情节让人感到既悲哀又可笑。
悲哀的是,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竟然如此之深,让一个正常的人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失去了理智;可笑的是,范进多年来的苦苦追求,在这一刻竟然以这样一种荒诞的方式得到了释放。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是小说中极具讽刺意味的一个方面。
之前,胡屠户对范进是百般辱骂和轻视,认为他是个“现世宝”“穷鬼”,连范进想借盘缠去参加乡试,都被他骂得狗血喷头。
但当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他对范进阿谀奉承,称赞他是“天上的文曲星”,甚至在范进发疯时,他也不敢再像以前那样打骂,而是小心翼翼地去讨好。
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充分暴露了胡屠户的市侩和势利。
周围人的反应也同样令人深思。
邻居们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闻不问,甚至还有些瞧不起。
但中举的消息一传开,他们立刻变得热情起来,纷纷前来帮忙、送礼,巴结范进。
这种趋炎附势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人们只看重功名利禄,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
从范进中举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
科举制度本应是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在封建社会却成为了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的工具。
它让无数像范进这样的读书人,为了追求功名而耗费了一生的精力,失去了自我和生活的乐趣。
同时,也让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人们只看重科举带来的荣华富贵,而忽视了道德和人性的修养。
此外,小说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阶级矛盾。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嫁女的解释
在范进中举之前和之后,胡屠户对嫁女的解释经历了一些变化。
范进中
举前,胡屠户是一个穷苦的屠户,生活艰辛,家境贫困。
当地人对他们家嫁
女的选择常常表示不理解,甚至嘲笑他们。
胡屠户对嫁女的解释主要是出于经济实际考虑。
因为贫穷,他们家嫁女
的嫁妆无法与其他富裕家庭相比。
胡屠户可能会说,女儿反正没有多少嫁妆,嫁给谁都一样,对方不肯接受也没有办法。
然而,随着范进中举的成功,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范进中举后,范进的
家庭得到了提升,经济状况好转,嫁女的前景也变得更加光明。
胡屠户可能
会解释说,范进的中举对于他们家庭来说是一个机会,能够让女儿有更好的
婚姻选择。
此外,胡屠户可能还会强调范进的人品和能力。
他们可能会解释说,范
进的中举是因为他真的有真才实学,因此女儿嫁给范进是有道理的。
胡屠户
可能会说明,嫁给范进可以让女儿过上更好的生活,享受到范进的学识、才
华和社会地位带来的好处。
总之,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嫁女的解释经历了从经济实际考虑到
提升家庭地位和嫁女更好前景的转变。
他们强调范进的人品和能力,认为嫁
给范进是婚姻选择的合理性。
胡屠户的观念和解释随着范进的成功而逐渐得
到了肯定和认可。
2019·3上旬中学教学参考变色龙胡屠户——浅析《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双重性格贵州都匀市第三中学(558000)李永顺[摘要]胡屠户是《范进中举》中的重要人物,虽是陪衬,却很出彩。
他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转变,使他欺贪爱富、粗野鄙俗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关键词]胡屠户;《范进中举》;前倨后恭;双重性格[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9)07-0025-01胡屠户是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该人物具有双重性格,滑稽可笑,可悲又可鄙,实为变色龙。
胡屠户的言行举止是随着他的女婿范进中举与否而变化的。
胡屠户何许人也?书中没有翔实记录,无从考据,只知道他是集镇市上一个以卖猪肉为生的胡姓人氏。
《范进中举》以范进中秀才回家开头。
老母亲和妻子皆大欢喜,正烧火做饭,胡屠户来“贺喜”,他是提着“一幅大肠一瓶酒”来的,坐下便挖苦范进是“现世宝”“烂忠厚”,是没用的人,说范进中了相公,是靠他积了德。
然后训斥起范进来:“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物,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面前装大?”他教训范进要凡事讲“规矩”,立好“体统”。
当着范进母亲的面训斥范进一家人:“我女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作者通过话言描写,将胡屠户骄横跋扈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出来。
他一边吃喝一边训斥直到日西时分才肯离去。
临走之时,已是醉醺醺的样子,他“横披着衣服,腆着肚子”走了。
范进母子俩唯唯连声,还千恩万谢,实在可怜之极。
当范进试着同丈人胡屠户借钱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时,被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了,不过意,舍与你的。
范进中举前后众人对他的态度变化
范进在中举前:
家中贫困潦倒,亲戚邻居谁都看他不起,连范进的老丈人也时常侮辱、喝骂他没有出息,而范进没有底气也只能默默忍受,一点反抗的心都没有。
在原文中,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经常对女婿进行言语侮辱,在范进想要参加乡试,去和胡屠户借钱的时候,胡屠户就说范进不是中举的料,让他放弃,说话异常难听。
原文如下: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
在出榜那天,范进家中甚至没有了米下锅,老母亲只好让范进拿着家中下蛋的母鸡去集市上卖些钱,然后买几斗米回家下锅。
在中举消息传到范进家中时,范进还抱着鸡在集市上寻找买主。
为了科举考试,范进家中已经到了如此境地。
范进中举后:
当范进从邻居口中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后,他彻底“疯”了,这是一种极度欢喜的状态,因为他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心情也压抑得太久了。
喜极而疯是他长久以来饱受屈辱压抑心情的一次集中发泄。
当范进恢复正常后,身边的一切都变了,原本“势利眼”
的亲戚都拿着鸡蛋、白酒、米为他庆贺,一向高高在上的张乡绅也带来银子、屋子向范进这位“举人老爷”示好。
连老丈人胡屠户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范进是大加夸赞,仿佛以前辱骂范进的不是他:
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的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范进中举之后,瞬间告别了一贫如洗的生活,从此跻身于上流社会。
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篇辛辣的讽刺小说。
小说运用夸张的修辞、对比的方法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形形色色人的种种丑态表现。
运用岳父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以及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后的热心帮忙、自筹酒菜打发报录人和张乡绅赠银送房称兄道弟等典型事例,辛辣地讽刺了趋炎附势、市侩势利的不良社会风气。
一、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不同态度当范进只考中相公时,胡屠户也前来祝贺,但带的礼物只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
“大肠”对于猪来说只是下水,不是正经肉。
送礼来了,嘴里还不干不净骂骂咧咧:“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
”“现世宝”就是“丢脸的家伙”。
认为把女儿嫁给范进,是自己倒了霉,丢了自己的脸面,低了自己的身份,让自己亏了不少的钱。
说范进中相公是自己积的德,范进沾了自己的光。
在教中了相公的范进如何为人处事时骂范进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骂得范进低眉顺眼、唯唯诺诺,首肯“岳父教训的是”。
当范进想考举人向胡屠户借盘费时,胡屠户怕自己的钱打了水漂,怕自己家里人喝西北风,不仅“一口啐在脸上”,而且骂范进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心。
”啐,即唾,胡屠户给老大不小的女婿脸上吐了口唾沫,对范进极为不尊重。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说范进不配去考举人,打击范进的积极性;“尖嘴猴腮”,是说范进没有考举人当老爷的福相;“撒泡尿自己照照”,是说范进没有自知之明。
骂得范进狗血碰头,无以言对。
总之一句话,胡屠户对女婿范进根本看不上眼,对他极尽谩骂、羞辱、讽刺、挖苦之能事。
这是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
中举之后,胡屠户像换了个人儿似的,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先是不请自到,“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
”这次比范进中举前慷慨多了,拿的正经肉不说,份量还够重(七八斤),够吃几个月的;还带了不少钱(四五千钱)来,足以见出其出手大方。
儒林外史中运用对比的原文句子
1、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骂他“现世宝”“穷鬼”;中举后,却夸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这前后的态度对比,真是把胡屠户的市侩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啊!
2、周进在贡院里撞号板时,众人都嘲笑他;可当他中了进士做了官,那些人又对他百般奉承。
这种前后的变化,不正是鲜明的对比嘛!
3、匡超人起初还是个孝顺善良的青年,后来却变得虚伪狡诈。
这一转变,通过前后的行为对比,让人感慨万分!
4、严贡生强占邻居的猪,还无理狡辩;而王太守为官清廉,公正执法。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呀!
5、杜少卿挥金如土,乐于助人;而有些文人却为了一点钱财不择手段。
这样的对比,怎能不让人深思呢?
6、马二先生一心追求科举功名,而蘧公孙则对科举不太热衷。
两人的志向形成了对比,凸显了不同的人生追求。
7、范进中举后,乡绅们纷纷送来财物;而他未中举时,无人问津。
这一冷一热的待遇,对比太明显啦!
8、娄三、娄四公子喜好结交文人雅士,可那些所谓的文人大多是徒有其名。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充满了讽刺意味!
9、王惠做了官后,只想着搜刮钱财;而虞博士为官正直,一心为民。
这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10、牛浦郎偷了牛布衣的诗稿,冒名顶替;而真正有才华的文人
却默默无闻。
这种真假文人的对比,实在是令人唏嘘!。
浅析《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人教版九年级必修)重庆市大足县城西中学胡林森《范进中举》一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讽刺。
鲁迅先生曾经对其作过高度的评价:“秉持公心,指责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儒林外史》的出现,才使中国小说中有了真正能称得上是讽刺小说的书。
而这种讽刺性在《范进中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那么,《范进中举》的作者都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段来进行讽刺的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种。
一,用夸张的描写进行讽刺作者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心理等特征尽力扩大,从而达到了讽刺的目的。
(一)对范进的夸张描写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考秀才,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勉强考中。
当喜报送到他家的时候,他正抱着一只老母鸡在集市上卖呢,“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封建社会未能中举的读书人生活的狼狈与窘迫由此可见一斑。
当邻居好不容易找到他并告诉他已经中举时,他还以为是邻居在哄他,故意拿他开心,所以只装没听见,低着头只顾往前走。
邻居生拉硬扯把他拖到自己的家门口,亲自看到了报帖,他这才知道是真的中了。
我们来看此时范进的语言和动作行为:▲ 自己把两手拉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 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这几段描写中,有语言,有动作,有行为。
一个“噫”字,表现了范进出乎意外的兴奋;一句“好了”,说明范进三十年寒窗、穷困潦倒的生活终于一去不复返了,新的荣华富贵的生活马上就会从天而降了;两句“中了”,揭示了范进追求功名利禄的内心世界……作者运用了极度的夸张,把范进中举时的神态、表情以及内心世界等描绘得栩栩如生。
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状况【答案】范进中举前生活穷困的和地位卑微:中举前贫穷困乏,甚至到了断炊挨饿的境地,向岳丈胡屠户借钱,不但没借来却遭一顿臭骂,并受到胡屠户的耻笑;范进中举后生活状况和社会的地位有了显著变化: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胡屠夫对他的恭维奉承和张乡绅赠屋赠银。
【拓展】原文相关语段:1、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做饭。
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
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
我女孩儿也吃些。
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说罢,婆媳两个都来坐着吃了饭。
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
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
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2、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
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
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众人问:“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
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
’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
”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