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阳台上养蜂酿蜜-经过两年成养蜂专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蜜蜂蜜酿养殖技术蜜蜂蜜酿养殖技术,是指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培育和饲养蜜蜂,以获取优质的蜜酿产品。
蜜蜂是重要的传粉媒介,同时也是天然的蜜源生产者。
在养殖蜜蜂蜜酿中,兼顾蜜蜂的健康和蜜酿的品质是关键。
一、养殖蜜蜂在养殖蜜蜂方面,我们可以选择养殖传统的蜜蜂,如西方蜂(Apis mellifera),也可以选择本地的本土蜜蜂,如亚洲蜜蜂(Apis cerana)。
无论选用哪种蜜蜂,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养殖技术:1. 合适的栖息地:蜜蜂需要一个稳定、干燥、通风良好的栖息地。
选择适当的地点,避免暴风雨和强烈的日晒。
2. 蜜蜂箱:提供合适的蜜蜂箱,确保蜜蜂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巢穴建设。
蜜蜂箱应具有适当的与外界环境隔离性,便于管理和收割。
3. 蜜蜂群落:采用良好的蜜蜂育种技术,培育强健的蜜蜂群落。
保持蜜蜂群落的健康和数量的增长对蜜酿产量的提高非常关键。
4. 饲养管理:定期检查蜜蜂的状态,提供充足的蜜源和花粉源。
合理控制蜜蜂的疾病和寄生虫,确保蜜蜂群体的健康。
二、蜂蜜酿制蜂蜜酿制是将蜜蜂收集到的花蜜经过发酵和处理,制成蜂蜜酿产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蜂蜜酿制技术:1. 蜜蜂采蜜:蜜蜂从花朵中采集花蜜,并储存在蜂巢中。
蜜蜂饲养从花蜜中去除大部分的水分,使花蜜浓缩成蜂蜜。
2. 蜂巢采收:定期收割蜜蜂巢中的蜂蜜,保持蜜巢的卫生。
可以使用适当的工具,如蜂烟器,使蜜蜂平静,方便采蜜操作。
3. 蜜蜂蜜酿:将采集到的蜂蜜过滤、搅拌和发酵,制成蜂蜜酿产品。
在蜜酿过程中,可以添加适量的水、酵母和香料等,以改善口感和增加风味。
4. 蜜酿储存:蜜蜂酿制的蜂蜜酿产品应储存在清洁、阴凉、干燥的环境中,以保持其品质和保存期限。
可以使用适当的容器和密封方法来储存蜂蜜酿。
蜜蜂蜜酿养殖技术的有效实施,能够提高蜜蜂养殖的效率和蜂蜜酿产品的品质。
我们应该加强对养殖蜜蜂的了解和技术培训,并关注蜜蜂养殖产业的发展。
通过科学管理和持续创新,将蜜蜂养殖和蜂蜜酿制推向更高的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品质蜜酿产品。
他是一位养蜂成功的新型职业农民——记新疆伊犁州特克斯县新型职业农民张建堂(作者:陈云、陈景梅发表媒体: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发表时间:2018.12.20)张建堂,男,汉族,1962年5月出生,现年56岁,新疆特克斯县人。
1988年26岁的他成为特克斯县农广校一名学生,毕业后经过多年的积累,张建堂掌握了养蜂技术,赚取人生第一桶金。
2014年3月他成立了特克斯县建堂蜂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6年他贷款70万元,融资200万元,改造建成一座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集蜂产品生产加工、餐饮、旅游为一体的蜜蜂文化休闲园,实现养蜂产业转型升级。
2017年张建堂当选为特克斯县喀拉峻蜂业联合社第一任理事长,并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合作社管理和养蜂专业知识。
走上养蜂路艰苦创业成功张建堂初中毕业后回到了村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因为没有技术、没有学历,只能靠体力劳动养活自己和家人,收入微薄,始终没有找到一条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道路。
张建堂意识到没有技术光凭干体力活无法富裕,于是1988年他到特克斯县农广校报名学习,1991年毕业并拿到了中专文凭。
出于对农业的热爱,他毕业后没有选择参加工作,而是干起了养蜜蜂,走上了养蜂路,这一干就是将近30年。
经过不断的摸索,张建堂从一开始的拜师学艺成为如今的养蜂行家,付出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富裕后的张建堂将目光放远,2014年3月把自己多年积累的30万元和7名养蜂同行一起注册资本239.9万元,成立了特克斯县建堂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当选特克斯县蜂业协会常务理事兼任特克斯县喀拉峻蜂业联合社理事长。
产业升级,做活养蜂业2016年特克斯县建堂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70万元,融资200万元,将特克斯县老林场喀拉峻景区必经之路的一道桥,改造建成占地面积2200平米集蜂产品加工、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蜜蜂文化休闲园,以喀拉峻、琼库什台、克桑、莫因台四个主要蜜源地组建了50个成熟蜜生产基地。
养殖蜂蜜蜂农村致富甜蜜人生蜂蜜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的食品,近年来备受人们的青睐。
而养殖蜂蜜蜂已成为一种让农村人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养殖蜜蜂不仅可以为农民带来经济收益,还有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蜂蜜市场需求的增长、养殖蜜蜂的技巧以及农村致富的机会等方面,探讨养殖蜂蜜蜂所带来的甜蜜人生。
一、蜂蜜市场需求的增长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蜂蜜的市场需求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蜂蜜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还具有多种功效,如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等。
特别是随着大众对健康饮食的重视,蜂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
因此,养殖蜂蜜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养殖蜜蜂的技巧1. 选择合适的蜂种:不同蜂种适宜于不同地区的养殖,农民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选择合适的蜂种,如蜜蜂、野蜂等。
2. 合理规划蜂箱布局:蜂箱的布局直接影响蜜蜂的养殖效益,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和专业指导,合理规划蜂箱的数量和位置,提高养殖的效率。
3. 做好蜜蜂的管理:蜜蜂需要定期对蜂巢进行检查和调整,及时清除杂草和害虫,保证蜜蜂的生长环境卫生和安全。
三、农村致富的机会1. 蜜蜂的经济价值:农民可以通过销售蜜蜂产的蜂蜜、蜂胶等产品,获取丰厚的经济收益。
由于蜂蜜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不同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 农村旅游业发展:养殖蜂蜜蜂可以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农民可以将蜜蜂养殖场打造成农村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品尝蜂蜜,从而带动农村旅游业的繁荣。
3.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蜜蜂的养殖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蜜蜂可以为农田传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养殖蜂蜜蜂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收益,还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民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蜂种和合理规划蜂箱布局,并做好蜜蜂的管理,提高养殖的效益。
除了销售蜂蜜等产品获取经济收益外,农民还可以发展农村旅游业,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蜂王”李大爷的甜蜜生活乐陵台蔡建滨曹少敏(口播):宋代大词人苏辙有句词“井底屠酥浸旧方,床头冬酿压琼浆”意思呢就是说:酒窖里按照传统的方式炮制的屠苏酒,再加上点蜂蜜,她的滋味超过了神仙喝的美酒”。
词中的冬酿指的就是蜂蜜。
说起蜂蜜,那可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滋养食品,有滋养、润燥、解毒、美白养颜、润肠通便之功效。
不过我们要喝到这些蜂蜜,还要感谢那些养蜂人,今天我们就带您一起认识一位养蜂人李连通,来了解一下他的甜蜜生活。
眼前的这位就是李连通李大爷,今年64岁,家住朱集镇李建新村,退休之前曾经是朱集镇的教学助理,退休后,由于自己爱好养蜂,便走上了养蜂之路。
【养蜂人李连通】:我是从30年以前就爱好养峰,由于那个时候上着班工作太忙,没养起来,自从08年退休以后就正式养起来,一直养到现在。
现在李大爷的养蜂事业可以说是初具规模,已经有50多个蜂箱,一走进李大爷的院子里,就可以听到嗡嗡的叫声。
说起养蜂,这可不是个轻省活儿,对蜂群的检查是李大爷每天的必修课,这也是管理蜂群,养好蜜蜂的主要手段.对蜂蜜的检查操作时不光要细心,动作还得轻快,讲的就”轻”,”快”,”稳”。
一扇一扇的进行检查.发现情况及时进行恰当处置。
不过呢!最重要就是不要怕蜜蜂蜇了,像李大爷养了这么多年的蜂,可没少挨蛰。
【养蜂人李连通】:这个蜂他不认人,光爱蛰,一开始养蜂的时候,我蛰上以后,胳膊哪里都肿的老粗,通过经常的蛰,目前也不肿了,就是开始痛上一点,算完了,形成习惯了已经,能扛过去了。
虽然总挨蛰,但是对于李大爷而言,养蜂带来的“甜蜜”要远远大于挨蛰的痛苦,因为他是发自内心的爱蜂。
【养蜂人李连通】:对蜂群这个爱好呢,平常走到蜂那里,闻到这个蜂这个味就感觉特别痛快,再就是打下蜜来,闻到这个枣花蜜味,槐花蜜味,心里特别痛快,因为他是纯蜜。
好多次就是蜂跑到屋里来,有一个小蜂,赶在玻璃这里飞不出去,我也把它逮出去,觉得很珍惜他。
因为喜爱,所以李大爷说自己每天这么辛苦忙碌一点都不觉得累,另外,他还跟我们分享了很多蜜蜂趣事。
“养蜂大王”张茂盛的养蜂经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7年第2期在重庆市黔江区杉岭乡枫香村水库堤岸,几十个蜂箱一字排开。
一位中年男子在一个蜂箱前打开箱盖,双手提出一个蜂巢础框,一时,成千上万附在蜂巢础上的蜜蜂呈现出一幅群蜂酿蜜图,煞是好看。
这名男子叫张茂盛,是黔江白石乡远近闻名的“养蜂大王”。
“中华蜜蜂养殖有三个关键环节:立王分群、追逐花源、安全越冬。
”50余岁的张茂盛和笔者谈起了他的养蜂经。
学习技术人工育蜂王“2013 年,我开始养殖中华蜜蜂,从那时开始,就把养蜂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只要听说哪有蜜蜂出没,不论距离远近,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召集。
”张茂盛乐呵呵地介绍。
“一桶蜜蜂按正常的产量,一年可取5~7.5 公斤蜂蜜。
那时候产量不高,因为不懂饲养技术,有一年,蜜蜂因为倒春寒死亡了10 余群。
”张茂盛谈到传统养蜂的困惑。
在从事蜜蜂养殖过程中,张茂盛总是善于观察,久而久之,他发觉蜜蜂有着很严明的纪律,每个蜂箱里都有一个“首领”叫蜂王,其他蜂群就围绕着蜂王“工作”,一年四季,只要蜂王不走,蜂群就绝不会离开。
怎样人工培育蜂王,张茂盛进行了不断地探索。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张茂盛逐渐掌握了人工培育蜂王和为蜜蜂分群,想立哪个为王,他说了算。
若一个蜂桶或蜂箱出现两个蜂王,他立马能够实现它们的分群,再也不用请教老师傅了。
就这样,张茂盛养蜂越来越出名,黄溪镇、杉岭乡、白石乡等乡镇来向他讨教养蜂技术的农民也络绎不绝,张茂盛总是一一传授。
掌握了蜜蜂的繁殖规律和生活习性后,张茂盛的养蜂业不断扩大,仅3 年时间,养的蜜蜂就从原来的20 余群发展到现在的100 余群,年产蜂蜜500 余公斤,实现年产值10 余万元。
2016 年,张茂盛成立了重庆市黔江区帽落原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养了280 余群蜜蜂,年产蜂蜜1000 余公斤,通过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在网上和实体店销售,产品供不应求,而且销售到全国各地。
春夏秋冬循环追花逐蜜张茂盛介绍,蜜蜂养殖最为关键最辛苦的一个环节就是赶花。
胡辉淑:一路追花去,苦过方知甜作者:***来源:《公民导刊》2021年第11期春天在忠县马灌镇、新立镇采油菜花蜜、柑橘花蜜,夏天到石柱采百花蜜,冬天到云阳采枇杷花蜜,一年至少十个月忙碌在深山野外……胡辉淑,这位忠县女子,靠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甜蜜”事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奏响了劳动者之歌。
为给丈夫治病决定养蜂胡辉淑又外出了。
这对忠县新立镇的村民来说并非新鲜事,尽管大家知道胡辉淑自小左腿残疾,行动起来略有不便。
夏季正是百花蜜采收的旺季,山间野花竞相绽放,胡辉淑带着蜜蜂来到石柱。
“待到12月底便回。
”胡辉淑说,她自从选择了养蜂这条道路,这样追花采蜜已有20多年。
1977年4月,胡辉淑在忠县新立镇石庙村出生。
然而,命运没有给她安排一个安稳顺遂的人生。
1岁时,她左腿长疮溃烂,腿骨外露,虽经医治却落下左腿四级残疾。
17岁那年,因家境贫困,她又不得不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学习缝纫技术,希望未来可以养活自己。
虽有残疾,但她克服困难、勤学苦练,习得一身过硬的本领,当起了个体户。
1997年,胡辉淑与丈夫陈定东组建了家庭,搬到新立镇百粮村居住。
婚后一年多,陈定东患上肺炎,需要长期服用蜂蜜来缓解病情。
可是蜂蜜价格不菲,若坚持吃下去,必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为了丈夫的健康,也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胡辉淑决定自己养蜂酿蜜。
2002年,胡辉淑揣着借来的150元钱,只身前往60公里外的垫江县,一瘸一拐地走了数小时的山路,买回人生第一箱蜜蜂种苗。
然而1个月后,由于在应对蜜蜂痢疾时用药不当,第一箱蜜蜂全部死亡。
“因搬动蜂箱的动作幅度较大,被蜜蜂当成‘敌人’蛰得脸肿得像馒头时,我没有伤心。
但一箱蜜蜂全死掉时,我难过得大哭了一场。
”胡辉淑回忆说。
她不甘心,到垫江县进行了短暂的蜜蜂养殖技术学习后,又买回4箱蜜蜂种苗继续尝试。
可是,经验还是不足,这一次蜜蜂全被她吓跑了。
胡辉淑依然没放弃。
她从失败中汲取经验,通过买养蜂书籍、订养蜂杂志、向养蜂师傅请教、听养蜂培训讲座和参加各类农业技能培训课程,学习养蜂技术。
养蜂致富事迹材料近年来,养蜂在农村致富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下是一则养蜂致富事迹的生动描述,希望能为有意从事养蜂的人提供一些指导意义。
故事的主人公是李明,一个来自农村的年轻人。
面对家庭的贫困,他决定利用自家的一块闲置土地来尝试养蜂致富。
首先,李明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关于蜂蜜养殖的知识和技巧。
他读了各种养蜂专业书籍,还参加了当地农业局组织的培训班。
通过这些学习,李明深入了解了蜂蜜养殖的过程、蜜蜂的品种、蜜源的选择等基本要素。
接下来,李明准备了必要的设施和工具。
他购买了蜂巢、蜂箱和蜜蜂,并建立了一个适宜的养蜂场。
李明了解到,蜜蜂需要有一个安静、温和、干燥的环境,所以他选择了一个远离噪音和干扰的位置建立养蜂场。
在开始养蜂之前,李明还特意咨询了当地的养蜂专家,以获取一些建议。
专家告诉他要注意蜜源的选择,要确保养蜂场周围有足够的花草,这样才能保证蜜蜂有足够的花粉和蜜源。
李明遵循专家的建议,在养蜂场周围种植了各种花草,既美观又实用。
正式开始养蜂后,李明每天都会定时检查蜂箱,确保蜜蜂的健康和蜂箱的正常运作。
他也积极学习如何采集蜜蜂的蜜,如何处理蜜蜂的产品。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李明掌握了各种技巧,不仅能够高效地采集蜜蜂的蜜,还能制作出高品质的蜂蜜产品。
李明非常注重蜂蜜产品的营销工作。
他参加了各种农产品展销会,与经销商洽谈,拓宽了销售渠道。
同时,他还通过互联网渠道开拓了线上销售,更好地触达潜在客户。
李明还积极参与社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的蜂蜜产品,并加入到他的忠实消费者群体中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李明的养蜂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的蜂蜜产品不仅在本地畅销,还逐渐开拓了外地和国外市场。
现在,他的蜂场规模不断扩大,养蜂成为了他的主要收入来源。
通过这个养蜂致富事迹,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指导意义。
首先,要充分学习养蜂知识,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其次,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蜂场位置,确保蜜蜂生活环境的舒适。
再次,要重视产品质量和销售渠道的建设,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养蜂能手的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位养蜂能手。
他从小就喜欢接触大自然,尤其是对蜜蜂情有独钟。
他小时候常常会去野外探险,看到蜜蜂就会追着它们跑,然后用手捕捉。
刚开始他也不知道蜜蜂有毒针,结果被蜜蜂蛰了好几次。
但他并没有被吓倒,反而对蜜蜂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渐渐地,他开始学习养蜂的技巧。
他买了许多书籍,向有经验的养蜂人请教,自己也不断摸索。
终于,他成功地养起了自己的第一个蜂箱。
他选择了比较温和的意大利蜜蜂,因为它们比较容易驯化。
他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观察蜜蜂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的需要,慢慢地建立起了与蜜蜂的默契关系。
他的兴趣也逐渐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
有的人认为他是个怪人,还有人觉得他在玩火,但他并不在意。
他坚信,只要用心去做一件事,总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养蜂技巧越来越娴熟,他的蜂箱里的蜜蜂也越来越多。
除了自己享用,他还把自己的蜜蜂产品送给朋友和邻居。
大家都夸赞他的蜂蜜和蜜蜂蜡制品非常好吃、好用。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养蜂这个行业,也因此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热情和耐心,就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养蜂人。
养蜂不仅仅是一项技巧,更是一种热爱和责任。
通过养蜂,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也能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 1 -。
-106-新经济 NEW ECONOMY 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就是全体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农民越来越少,养蜂人更是少之又少,现在很多农村的人都跑去城里打工了,不愿做农活,更不愿意养蜂。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蜂蜜产出国,我国拥有广大的蜂蜜养殖人群,很多养蜂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里,靠着养蜜为生。
一个花期,蜂农应该挣得盆满钵满。
如果真的是这样就好了!其实,蜂农生活很不容易,家里并不富有。
他们一年四季在外奔波,风餐露宿,如果去看的话,往往一个简陋的木板房或者帐篷,里面简单的一张床,养蜂的蜂箱、巢框等必要工具,还有随地而放的生活必需品。
养蜂人苦与甜,很多人不理解蜂蜜来之不易安徽省黄山人叶清华,是一名大学生退伍军人,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目睹了父辈这些年风风雨雨养蜂的艰辛与困惑。
父辈养殖蜜蜂近30年,在河北保定有一固定蜂场,每年也会带上部分蜜蜂从江苏一带出发,途径山东、北京、辽宁内蒙等地,赶花期。
主要蜜种为野山花蜜(百花蜜一种,主要采集山上各种野花)、洋槐花蜜(水白级)、荆条蜜,他家蜂蜜成熟周期长,全部都是自然成熟封盖之后取蜜,取蜜周期最短为一个月,多则三个月。
蜂蜜波美度都在42度以上。
候鸟般不停地迁徙,风雨途中,花开花落,守着一个又一个初晴的花季,每一次的辗转与收获,养蜂人既享受苦尽甘来,也情愿苦中作乐,这是他们甜蜜生活的全部,小叶接受采访时,深情的向新经济媒体讲述了养蜂人心酸与辛苦的风雨历程。
养蜂人背后的辛苦。
蜂农就好像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这般辛苦又有谁人知?人们往往关注的是眼前的美好事物,蜂蜜的天然营养价值高,经过测定上市后,一直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高品质的蜂蜜往往也能卖出很高的价钱,但这仅仅是少数人,更多的养蜂人为了微薄的利润而辛勤的奔波着。
小时候不知道养蜂辛苦,蜜蜂采花酿蜜,一顶帐篷维系着关于家的一切——这就是养蜂人。
那些漫天飞舞的彩色精灵,金黄浓稠的蜂蜜原汁,让人忍不住对养蜂人的生活感到新奇,从而想一探究竟。
小蜜蜂酿出致富路-养蜂致富
“从去年开始养蜜蜂到现在,仅用了半年时间,20多箱蜂就产70多斤蜂蜜,按市场价格每公斤120-160元出售,我今年第一次收蜜就卖了5000多元呢。
”日前,合浦县曲樟乡曲木村的农户陈世光高兴地给记者算起了“甜蜜账”,按这估算,他今年就可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近两年来,曲樟乡曲木村的贫困户在驻村第一书记程卫东的引领带动下,通过蜜蜂养殖,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程卫东是市政协派驻曲木村的第一书记。
当初走进曲木村,程卫东发现,曲木村地处僻隅,农耕技术落后,再加上人多地少,种地仅够自给自足,完全没有其他额外收入,导致贫困户近半。
程卫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脱贫成了他最伤脑筋的事。
面对困难,程卫东并不气馁,为了助力村民脱贫,他曾尝试过种植蘑菇、饲养猪牛等多种经营,但都见效较慢。
程卫东告诉记者,养牛的周期性比较长,况且购买牛犊的成本很高。
养猪虽说当年能见效,但投入成本也大,除了苗种,还要购买饲料,最后一头猪也只能卖到300多元钱。
一个偶然的机会,程卫东了解到蜜蜂养殖成本低,风险小,利润高、见效快,且曲木村林木茂盛,自然条件、环境都非常适宜蜜蜂放养,他决心试一试,将养蜂产业确定为脱贫产业。
有了想法,程卫东就动员贫困农户尝试养蜂,从去年开始,仅用了半年时间,全村34户贫困户目前已经有20多户开始养蜂,不少农户当年就已经实现了脱贫。
目前,“养蜂”这甜蜜的事业已在曲木村全面铺开。
养殖蜜蜂的产蜜过程与技巧蜜蜂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能够提供丰富的蜂蜜和其他蜜蜂产品。
养殖蜜蜂的产蜜过程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本文将介绍养殖蜜蜂的产蜜过程与技巧。
一、蜜蜂的产蜜过程蜜蜂的产蜜过程主要包括采集花蜜、储存花蜜、转化花蜜为蜂蜜等步骤。
1. 采集花蜜蜜蜂通过在花朵上觅食来采集花蜜。
蜜蜂会利用舌头吸取花中的花蜜,并在体内储存起来。
采集花蜜时,蜜蜂会将花蜜储存在蜂胃中,然后返回蜂巢。
2. 储存花蜜蜜蜂将采集到的花蜜带回蜂巢后,会通过咀嚼反复移动花蜜,加入唾液中,并利用腔部挤压的力量,使花蜜中的水分蒸发,浓缩成蜜状物质。
这个过程中,蜜蜂会不断地搅拌花蜜,以促进水分的蒸发和蜜糖的形成。
3. 转化花蜜为蜂蜜当花蜜中的水分被适当蒸发后,蜜蜂会将蜜糖放置在蜂巢的蜜房中,然后利用蜜蜂翅膀的摆动产生的空气流动,将蜜糖中的剩余水分进一步蒸发。
最终,蜜糖转化成粘稠的蜂蜜,保存在蜂巢中。
二、养殖蜜蜂产蜜的技巧要提高养殖蜜蜂产蜜的效率和质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技巧。
1. 合理的蜂巢位置选择选择适宜的蜂巢位置可以使蜜蜂更好地采集花蜜。
合理的蜂巢位置应该远离烟尘、噪音等干扰因素,同时要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和适量的阴凉。
这样可以提高蜜蜂的采花积极性和产蜜效率。
2. 花期及蜜源的选择蜜蜂的产蜜效果与花期和蜜源的选择密切相关。
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地区的花期情况,选择具有丰富花蜜的植物作为蜜蜂的蜜源。
同时,要注意蜜源的多样性,以保证蜜蜂能够获得均衡的营养,产出品质优良的蜂蜜。
3. 合理的管理与养护养殖蜜蜂产蜜过程中的管理与养护对于提高产蜜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包括对蜂巢的清洁消毒、适时检查蜜蜂状况、及时补充蜜源等。
另外,及时进行虫害防治,保持蜂巢的干燥和通风也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4. 科学合理的采蜜时间选择适当的采蜜时间也是提高产蜜效果的重要因素。
通常,蜜蜂在天气晴朗温暖的上午和下午采蜜的效果较好,因此这个时间段是进行采蜜的最佳时机。
5. 技术操作的熟练养殖蜜蜂需要一定的技术操作,包括蜜蜂护理、蜜蜂繁殖等方面的技巧。
养蜂能手的故事
这是一个养蜂能手的故事。
他叫做王师傅,年轻时就对养蜂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学习、摸索,终于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养蜂专家。
王师傅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他每天都要准时巡视蜂箱,检查蜜
蜂的情况。
他用心观察蜜蜂的活动,根据天气和气温的变化,调整蜜
蜂的饲养方式和管理方法。
他对每只蜜蜂都亲切呵护,像对待自己的
孩子一样。
王师傅的蜜蜂从不喂药,他坚持采用绿色、环保的养蜂方式,保
证蜂蜜的品质安全。
他还会定期进行蜂箱清洁,保持蜂箱的干净卫生。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王师傅积累了丰富的养蜂经验,他的蜜
蜂产量也比其他人的高出很多。
他的蜜蜂蜜味道醇厚,质量优良,深
受消费者的喜爱。
王师傅说:“养蜂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只有
对蜜蜂用心呵护,才能收到好的蜂蜜。
”
王师傅的养蜂能力和品质受到了业内专家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他的养蜂故事也成为了一段充满温情和感动的传说。
邻居养蜂有成功解决案例
我是个养蜂新人,从去年开始学习养蜂,这个失败可以一句话概述:一开始就犯了错误,建设蜂场没参考其他蜂场,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的,搭了草棚、挖了泥洞,然而实际操作并不方便,很快这种养殖方法淘汰了,改成了常规高沿上露天形式。
改建设好蜂场就从网上买蜂。
先是买了3群逃3次;之后去外面抓了一群野蜂,又逃了;最后又在网上找了一个蜂场带箱买2箱,大概因为整箱的群里面有子脾、有蜜在,这次才不逃了。
见第三次买的蜜蜂不逃,又从那家蜂场回购了4箱。
那个蜂场在XX,距离我来回一千多公里,五一长假开车特意去那个蜂场参观学习,回来后又诱了2箱野蜂,自己学着人工分了一箱蜂,很成功,这就积累了9箱蜂了。
从XX回来时,那场主还送我一箱双色蜂,他说我玩宠物蜂,建议养双色蜂,好看。
这样我的蜂场可大有发展了,步入两位数大军。
在扩大蜂群期间,又改造了蜂场。
到了去年九月,家里装修,前后四个多月,我把蜂给忘记了,春节放假的时候才去看蜂,发现只剩下六个箱子有蜂了,逃跑的箱子成了巢虫之家,自然较量下,巢虫战胜了蜜蜂,最终适我战胜了它,一把火烧了。
剩下6群蜂我想赶紧喂点吧,省得都跑了。
我这边气温低,天天下雨,蜂都窝在箱里抱团不出来。
也不知道怎样喂才合适,自己想想一个星期喂一次吧,一个多月才喂了三次,这里又犯错了,没问一下别的师傅如何补助饲喂,还好,蜂群一直在。
二月下旬去看,当时中午气温10摄氏度以上,外面还没看到花开,但发现有一箱在进粉,不知道小蜜蜂在哪里找到的粉,喜悦!像我这样还没入门的养蜂小白,有好多东西要学,看网上好多一路玩下来蛋群、宠物蜂,虽然和他们的经历不一样,但都有共同的特点:有一颗玩的心,养好玩好,壮大蜂群。
自家阳台上养蜂酿蜜经过两年成养蜂专家
既能吃上更安全放心的自
产蜂蜜,还能陶冶情操,只是,也得考虑考虑邻居的感受
4月30日,水晶郦城,刘林斌在自家阳台上展示他养的上千只蜜蜂。
本组图/重庆晨报记者苑铁力刘林斌自家产的蜂蜜。
一提起养蜜蜂,许多人都会想起《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的那对养蜂夫妻,每年奔波在外300天,辗转2万里路,在田野或百花丛中追逐他们的甜蜜生活。
与他们不同的是,龙湖水晶郦城小区的刘大爷在自家阳台上养起了蜜蜂,足不出户,却依然能酿出甜蜜。
小小阳台成蜜蜂家刘大爷全名叫刘林斌,今年68岁,退休前,他是重庆机械行业一个小有名气的高级工程师。
刘大爷家的阳台仅有3平方米左右,种着浓密的藤类植物,绿阴下摆着一个木制蜂箱,蜂箱外面用塑料泡沫板盖着。
走近蜂箱,隐隐可见几只蜜蜂在家门口穿梭嬉戏。
为了唤醒正处于“休息”状态下的蜂群,刘大爷打开蜂箱盖,向里头撒蜜。
顷刻间,蜂巢里传来了嗡嗡的叫声,刘大爷小心翼翼地提起蜂巢,只见数千只蜜蜂正专心地伏在沾蜜的木框上吸吮。
刘大爷说,这些蜜蜂平时产的蜜,供他和老伴食用。
刘大爷所在小区周围的高楼不算多,还有不少的绿树。
相隔不远的星光大道边,还有一个动步公园。
“蜜蜂的活动范围为3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