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分子世界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7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名为“走进分子世界”的物理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对分子有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一、设计意图在本次课程中,我采用了观察、实践、思考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分子的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初步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分子的运动,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分子运动的观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分子模型、PPT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分子模型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分子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用PPT展示分子的结构,讲解分子的概念,让孩子们对分子有初步的认识。
3. 实践观察:让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观察分子的运动,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5. 课后练习:让孩子们绘制分子模型,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难点:分子运动的观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绘制分子模型,发现他们对分子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活动中,我需要更加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这种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同时,我也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课程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趣,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
20242025学年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我设计这节《走进分子世界》的教学案,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感受分子的运动,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孩子们理解分子运动的原因。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原理。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分子运动的观察。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法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分子运动的奇迹,激发他们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运动的原理。
3. 实验: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分子运动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并记录下来。
4. 讨论: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讨论分子运动的规律。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分子运动的原理。
2. 活动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孩子们的反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
2. 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一次分子运动的观察实验,加深对分子运动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分子的概念,认识到分子运动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走进分子世界》这节课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孩子们理解分子的概念和分子运动的原理是本节课的两个主要重点。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分子运动则是物质性质变化的基础。
分子运动的原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让孩子们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这就是本节课的主要难点。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概念,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魔法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让孩子们观察到分子运动的奇迹,激发他们的兴趣。
《走进分子世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分子世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走进分子世界》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属性等知识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的初步探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等知识,为后续学习内能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红墨水滴入水中会扩散等,引发学生对物质结构的思考。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教材的编排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与分子运动有关的现象,但往往没有从微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的体积很小,直径的数量级约为 10^-10m。
(2)了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能举例说明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经历“建立模型”的过程,体会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一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分子世界的探索,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空隙。
(2)学生能了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
(3)学生能够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经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通过实验和现象,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教学难点(1)对分子间存在空隙的理解。
(2)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量筒、水、酒精、红墨水、表面光滑的铅块、钩码、弹簧、玻璃管等。
2、多媒体课件:制作有关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动画、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宏观物体,如一本书、一块石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物体不断地分割,最终会得到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走进分子世界。
(二)新课教学1、物质的组成(1)教师讲解: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发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举例说明:如氧气是由氧分子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2、分子的大小(1)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子的模型和图片,让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介绍测量分子大小的方法,如油膜法。
3、分子间的空隙(1)实验演示:将一定量的水和酒精倒入量筒中,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空隙的结论。
4、分子的运动(1)实验演示:在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慢慢注入清水,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分子的扩散:分子通过扩散现象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
3.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运动规律,明白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让学生通过扩散现象,理解分子的扩散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香味四溢的饭菜,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力斥力3. 分子的运动规律无规则运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题目:请描述分子的运动规律。
答案: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实例和模型进行讲解。
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的运动轨迹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一、分子间引力的解释分子间引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
《走进分子世界》知识清单一、分子的发现在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漫长历程中,对分子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早在古代,人们就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产生了好奇和思考。
然而,真正对分子的存在有科学认识是在近代。
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为后来分子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的,不同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形成化合物。
但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原子并不是物质构成的最小单元。
1811 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他指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这一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分子的定义和特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分子很小。
它们的直径通常在 10^-10 米左右,肉眼是无法直接看到的。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例如,我们能闻到花香,就是因为花分子在空气中不停地运动,进入了我们的鼻腔。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包括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表现为引力。
三、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不同的原子通过一定的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1、单原子分子:如稀有气体(氦、氖、氩等),它们的一个原子就可以构成一个分子。
2、双原子分子:如氧气(O₂)、氢气(H₂)等,由两个相同的原子构成。
3、多原子分子: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等,由多个不同或相同的原子构成。
四、分子的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而且与温度密切相关。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这种分子的运动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体现。
比如,将墨水滴入水中,不久后整杯水都会变黑,这是因为墨水分子在水中不断运动扩散。
在固体中,分子的运动相对较弱,只能在一定的位置附近振动;在液体中,分子的运动比较自由,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移动;在气体中,分子的运动最为剧烈,可以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
教案:走进分子世界第一章:分子的概念与特性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掌握分子的大小和组成。
3. 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分子定义:介绍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2. 分子大小:介绍分子的尺寸,分子直径一般在0.1纳米到几纳米之间。
3. 分子组成:介绍分子的组成元素,包括氢、碳、氧、氮等。
4. 分子作用:讲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如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参与化学反应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分子概念:通过展示分子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定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的特性,如大小、组成等。
3. 实验观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让学生观察分子的运动和作用。
4. 小组汇报:每组汇报分子的特性和作用,进行互动交流。
第二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和特点。
2. 掌握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概念。
3. 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分子间相互作用:介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概念,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
2. 分子间引力:介绍分子间引力的概念和特点,如万有引力、dipole-dipole 引力等。
3. 分子间斥力:介绍分子间斥力的概念和特点,如电子云的重叠排斥。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性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分子间相互作用概念:通过展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图示或模型,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2.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表现。
3. 物质性质分析:让学生分析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如水的氢键作用导致其熔点和沸点较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进行互动交流。
第三章:分子的运动与动力学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运动特性和动力学原理。
2. 掌握分子的平均动能和速率分布。
一、走进分子世界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
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知识准备1什么是分子的概念?2了解分子的大小?3了解分子的运动?4了解分子间力的作用?5理解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新课导学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25页,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章的学习,首先看下导语,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教室里的课桌、讲台、黑板、门窗,我们用的课本、文具等等无一不是这样,那么物质世界的两极是指什么呢?大到什么程度?小到什么程度呢?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探究微观的世界。
分配任务1、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3、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4、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小组展示教师适时点拨现象1: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再用放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我手里有一杯纯净的水,用放大镜看水面。
根据这两个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物质可能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究竟哪种猜想正确,或者还有其他可能,那么为了验证猜想,我们应该怎样做?现象2: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验要求:烧杯就放在桌子上既不要拿起,也不要晃动。
立足科学前沿,探索分子世界——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探索分子世界——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回顾分子,是化学家等科学家在研究物质性质和反应机理时所研究的最小化学单位。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地认识分子,掌握它的构成和性质,那么我们就能在很多领域做出更多的创新。
8年级下册的《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就带领着我们走进分子的世界,研究分子的构成和性质。
1、热备前思考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在2018年11月5日,两位美国科学家及一名英国科学家因研究分子的作用机制而获得20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这项研究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人体的基本化学过程和药物的作用机理。
如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分子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探索分子世界的四个阶段2.1第一阶段: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第一节,我们通过“动手实验—人类最先进的探测器”这一板块,了解到分子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看到了分子的形状和大小等基本特征,也知道了各种分子的构成元素和性质有何不同。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有意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探讨一些问题,例如:分子的形状为什么会如此多样?分子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等等。
2.2 第二阶段:认识氢键当我们了解分子后,我们需要通过更精细的实验来破除固有的观念和常识,发现分子可带来的惊奇效果,并进一步了解其组成元素和力学性质。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化学实验中,氢键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让我们认识到,氢键是一种介于物质之间的主要相互作用,我们的了解和理解对用氢键制造原子间距离和空间控制等领域来说,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
2.3 第三阶段:认识化学键经过分子,我们终于走向化学键。
在化学键的学习中,我们逐渐会了解到原子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和共价键的。
学习中我们将着重介绍共价键,对于化学结构的理解,也将更加清晰。
此外,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展示”环节,更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机会。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探索世界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名为“走进分子世界”的物理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次课程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分子世界的存在,并了解分子是如何运动的,以及分子的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运动规律。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分子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分子模型展示:用分子模型向孩子们展示分子的基本结构,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
3. 显微镜观察:引导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分子的形态和特点。
4. 分子运动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规律,理解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
5. 生活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孩子们了解分子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6.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认为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分子的运动规律,也理解了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一、走进分子世界主备人:朱佩佩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第1、2两个基本观点,能从微观分子的角度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和“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两个基本观点的建立和理解。
教学难点:分子概念的理解;扩散现象中物质分子运动行为的想象。
教学资源:粉笔、放大镜、水、高锰酸钾、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片、模拟分子间作用力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章的学习。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23页,请一位同学将导语朗读一遍。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与微观粒子和宏观宇宙有关的一些现象、理论和方法。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探究微观的世界,学习“一、走进分子世界”。
二、学习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1.介绍模型法。
师:从很多现象我们可以判断出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但是物体内部的微小结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个方法:观察现象——建立模型、假说(相当于猜想)——收集证据或进行实验进行验证检验——确认或建立新的模型(假说)。
2.下面我们也借用科学家的方法一起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1)观察现象。
观察1: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直接展示,问:细线是连续的还是断开的?(连续的)再用放大镜观察,通过摄像头投影,问:细线是连续的还是断开的?说明了什么?(断开的,甚至可以观察到细小的颗粒。
说明细线是有很小的颗粒组成的。
)观察2:展示一杯染成红色的水,问:水时连续还是断开的?(连续的)再用吸管吸取少量的水,一滴滴的挤出,问:水滴是连续还是断开的?(断开的,水能够被细分,说明水是由很小的颗粒组成的。
《走进分子世界》知识清单一、分子的发现在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历程中,对于物质的构成,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
直到 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19 世纪末,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进入 20 世纪,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逐渐认识到了分子的存在。
例如,在研究气体的性质时,发现气体可以被压缩,这表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隙。
二、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这意味着,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分子一旦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改变了。
比如,水由水分子构成,当水分子发生化学变化,变成了其他分子,水的化学性质也就不再存在。
分子的体积非常小,肉眼是无法直接看到的。
我们常见的一些微小颗粒,如灰尘,并不是单个分子,而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集合体。
三、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 3×10⁻²⁶千克,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有力证据。
比如,我们能闻到花香,就是因为花中的香气分子在空气中不断运动,进入了我们的鼻腔。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在热锅中炒菜,比在冷锅中炒菜更容易闻到香味,就是因为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加快。
3、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子间的间隙大小不同。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最小。
例如,将 50 毫升的酒精和 50 毫升的水混合,总体积小于 100 毫升,这就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彼此进入了对方的空隙中。
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表现为引力。
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的斥力较大;而固体又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