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之妇女解放思潮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2
近代中国妇女运动与思想解放近代中国妇女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而其在思想解放方面的进展,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回溯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及其他的一系列社会运动。
本文将详细探讨近代中国妇女运动以及其在思想解放方面的意义。
一、近代中国妇女运动1.1 清朝末年的妇女运动在清朝末年,由于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及西方社会的影响,一些进步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这些思想对妇女地位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是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一些妇女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并呼吁女性参政、平等待遇等问题。
例如,康有为和章太炎等人提倡的“新妇女主义”运动,呼吁妇女拒绝传统的束缚,努力争取平等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地位。
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是中国妇女运动的高峰期,它的主要活动包括妇女群众组织和参与革命、争取妇女地位和权利等。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妇女组织和宣传工作,积极动员妇女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伟大的胜利。
同时,中国的主流妇女运动也发展起来,包括了种种组织、会员、期刊、出版物等形式,旨在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
例如,联合会(All-China Women's Federation)于1949年成立,是中国最大的全国性妇女组织。
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及其他的一系列社会运动。
自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西方的思想和理论,热衷于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和思想。
2.1 清末的思想解放在清朝末年,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的知识和思想,并尝试创造新的学说和理论。
例如,康有为(1858-1927)提出的民本主义思想,强调“天下为公”、“各人无差别”等观念;梁启超(1873-1929)倡导的“文明新论”,尝试以历史和哲学为基础,探讨中国的文化和社会问题。
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源流近代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思想源流在近代中国,尤其是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了女性解放运动。
一些先进的女性开始呼吁平等、自由、独立,这些呼声渐渐引起了更多的人的注意和参与。
这个运动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也是全球女性解放历程的一部分。
在这个运动中,许多人的思想和行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反抗,是一种革命。
思想上的源流要理解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源流,我们首先要追踪起源地。
19世纪末,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开始深入中国,启蒙了人们的思想。
启蒙运动思想的核心是理性、自由、平等、尊重人权,这些思想的传播和影响,间接地催化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
自由平等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全球传播着工业文明,西方社会思潮逐渐深入不同国家。
女性解放的思想开始在各种社会群体中流行。
自由平等被视为是最基本的人权,女性得到了普遍认同。
中国的维新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男女平等,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虽然当时他并不主张妇女权益,但他的观点无疑给予了后来女性解放运动以启示。
当时,许多中国革命家和思想家也争取了妇女普遍投票权等权利。
妇女自立“救国语”的作者唐德明曾表示:“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家的利益,不仅是男子的所护,妇女也应该强迫着参加保卫我们的职责之中。
”这体现了当时一些思想家对妇女独立的呼吁。
在清朝时期,妇女是没有经济自由的,甚至连看病就需要经过丈夫或家长的允许和负责。
在此背景下,著名女思想家梅兰芳提出了“女人有资本也可以自立”的主张。
她呼吁女性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争取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意识觉醒妇女自己的觉醒和自我认识的提高,也是女性解放运动的思想源流之一。
这种觉醒是从个人开始的,逐渐发展为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梅兰芳的觉醒就是从自己开始的。
她在学习戏剧的时候,对传统戏曲中女性形象的束缚产生了反感。
她认为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是被认为是柔弱的、依赖男性的,这对自己也是一种困扰。
所以她开创了新的女性角色,探索和表达女性自我解放的主题。
浅谈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主要表现为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对平等权益的追求以及对妇女教育的重视等方面的努力。
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特点之一是对封建礼教的反叛。
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低下,妇女被视为家庭的附属物,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被严重压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开明的女性开始呼吁改变这种状况。
梁启超在《妇女的说戏》中提倡女性有自由成婚的权利,认为女性应该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伴侣,并主张废除包办婚姻制度。
康有为在《女子应当学习》中呼吁妇女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从而能够在社会中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平等权益的追求。
在旧中国,妇女的权益被剥夺,妇女没有享受与男性平等的权益和机会。
近代中国的一些女性运动家和思想家开始倡导妇女应该拥有平等权益。
昌克俭在《新女性文摘》中呼吁女性争取平等选举权和受教育权,他主张女性应当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当拥有和男性相同的权益。
女性运动家宋庆龄也积极参与中国近代妇女运动,成立了“中国妇女联合会”,推动了妇女的平等权益。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还表现在对妇女教育的重视上。
在旧中国,妇女受教育的机会非常有限,大多数妇女只能在家务劳动中度过一生。
近代中国一些女性运动家开始提倡妇女应该接受教育,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能够在社会中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宋庆龄在《中国女读书公约》中提倡妇女积极读书,呼吁女性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
中国的一些学校也开始为妇女开设课程,为妇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浅谈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作者:陈鑫来源:《商情》2020年第11期【摘要】近代中国社会在内外矛盾的交织作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催生了中国的妇女解放思潮,并为这股思潮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族解放,主要包括对封建伦理的批判和对女子的平等教育权和社会化的追求。
这股思潮与社会革命相互交织,带有明显的男性化倾向,并为中国近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关键词】近代; 妇女解放思潮; 男女平等; 民族危机; 西学东渐妇女问题,主要是指妇女由于性别因素而遭受歧视、剥削和压迫,在家庭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处于和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它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固化为一种妇女自身内在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模式。
为了改变女性受压迫和歧视的状况,解决妇女问题,妇女解放运动应运而生。
在妇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妇女解放思想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是妇女解放运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伴随近代中国的社会巨变而产生,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太平天国时期初步酝酿,萌芽于十九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
而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妇女解放思潮,则正式出现于二十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时期,并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促进妇女解放运动的同时,对整个近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近代妇女解放思潮出现的社会背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是在各种矛盾的交织作用下产生的。
它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纯粹的女权运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近代的妇女解放思潮是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早熟”。
因而具有其独特的超时代性。
首先,从近代的中国的政治环境来看,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参加到社会工作和救亡图存运动中。
1840年,英国政府以虎门硝烟为契机,发动了鸦片战争。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女性解放思潮兴起的迈进点。
对于这一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潮进行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潮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先进思想在学术界和文化界迅速传播开来。
这些思想触及到了妇女的地位和权益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讨论。
梁启超在《女性之解放》一书中提出“男女极平等”的理念,为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潮受到了国际影响的推动。
在当时,西方国家的女性解放运动正处于高潮期,女性争取选举权、平权等诉求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种国际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思想,为中国女性的解放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潮主张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当时,传统的封建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十分严重,他们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财产,缺乏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潮主张女性应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这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潮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积极的影响。
当时的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传统妇女地位的不满和对女性解放的期盼。
鲁迅的《阿Q 正传》中就描绘了一个假装“解放”的女人;而胡适的《要饭的不要饭的》则表达了对女性自主权的支持。
这些作品不仅批判了封建观念,也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精神支持。
五四时期是中国女性解放思潮兴起的重要时期,受到了先进思想、国际影响、社会要求和文化艺术的共同推动。
这一时期的女性解放运动为中国妇女的解放和平等地位的争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浅论五四时期中国妇女解放思潮摘要:五四时期是现代中国思想大解放时期,其中对妇女解放理论的探讨尤为突出。
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潮,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这一思潮的特点加以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助于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五四时期乃至整个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内在规律和理路。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妇女解放运动。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想的传播,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对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进一步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地位,以期广大妇女发扬五四精神,大胆解放思想,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一个枢纽时期,是一个思想空前解放,心灵空前觉醒的启蒙时代。
“伦理的觉悟”和“人的发现”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这一历史氛围使得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成为一种思潮。
妇女运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争取女性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男女不平等的状况中解放出来,为争取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和家庭中与男性具有平等权利的运动,是为推动女性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纲领、有目标的社会运动。
妇女运动通常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的革命或改革的进行而发生的,但又有自己独特的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是以妇女活动为中心的。
纵观世界妇女运动和中国妇女运动,其基本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妇女参政运动、争取选举权、争取受教育权、要求婚姻自主、参加社会劳动、同工同酬等。
妇女运动是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紧密结合的。
一、五四时期中国妇女解放思潮兴起的原因中国近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从戊戌维新时期开始起步,经过了艰苦的实践和摸索,直到五四时期才找到真正的解放道路。
那么,为什么直到五四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才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呢?笔者认为,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中国妇女悲惨的境遇,使她们具有十分强的革命性在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濡染了中国人畸形的女性观念,女性世界成了封建文化残酷肆虐的重灾区。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也是中国女性解放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性解放思潮开始逐渐兴起,女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争取自身权利,呼唤平等与自由。
本文将探讨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影响以及其中的代表性女性。
五四以前,中国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她们几乎没有地位和权力,甚至连自我保护的机会和手段都没有。
很多女性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和痛苦,例如:足疾束缚、田螺头、麻屋晦暗、打孩子,甚至婆家到亲家庙烧身子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正常现象,被人们无视和接受。
这些社会现象不仅物质上折磨了女性,而且也对她们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
五四运动提倡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气,吹响了中国女性解放的号角。
五四运动时期,一批著名女性开始引领时代潮流,支持五四运动。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女性开始抛弃传统束缚和观念,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改革。
同时,她们不断争取自己的权利,她们要求和男性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要求自由的婚姻、自由的人身权利以及终止劳动市场的歧视等。
她们呼喊“男女平等”、“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应该像男性一样拥有自由和尊严。
五四女性解放思潮不仅带来了社会风气和政治氛围的转变,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改变着中国整个社会的面貌。
五四时期,妇女能够争取到比以前更多的权利,包括获得与男性相同的教育、参与劳动力市场以及参与政治活动。
跃然纸上的,在女子学院和女子大学读书的女学生,在报纸上发表的女作家以及身披红军衣装指挥战斗的女红军,都是五四时期女性解放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
徐志摩是五四时期的一位杰出女性。
她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也是一位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她曾在中国各大报刊上发表过大量著作,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世界文学的精髓。
她自认为是“女权主义”的倡导者,也是“男女平等”的权利捍卫者。
她的诗歌作品《你的眼》中写道:“你注视着我/我也注视着你/不,你和我不一样。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场重要社会运动,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也开始在社会上逐渐兴起,呼吁男女平等、妇女参政等问题成为热点话题。
这一时期,中国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长期受到男性的压迫和歧视。
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潮成为了一种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背景介绍中,我们需要探讨五四时期的社会背景,分析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女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还需关注五四运动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作用,以及革命思潮对女性解放的启发作用。
通过对背景介绍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过程和发展轨迹,为后续章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当时中国社会的女性地位和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有助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女性问题和社会文化变革。
通过研究这一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可以揭示当时女性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变化,推动对女性角色和权利的关注和反思。
研究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还有助于分析女性在革命、倡导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贡献,探讨女性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实践意义,为探讨当代女性地位和性别平等等议题提供历史参考和借鉴。
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挖掘女性历史中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价值,弘扬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的意义不仅在于还原历史事件和个体经历,更在于探讨女性在社会变革和思想革新中的作用和地位,促进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认识和尊重,为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3 研究目的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而女性解放思潮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出极为鲜明的特点。
对于女性解放思潮的研究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一历史现象,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影响。
浅谈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一笔。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妇女开始逐渐觉醒,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开始呼吁妇女解放。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妇女解放思潮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就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进行浅谈,以期对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历程有更清晰的了解。
一、辛亥革命前的妇女解放思潮19世纪末,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崩溃,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开始涌入中国。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妇女解放,呼吁男女平等。
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些标志性的女权运动人物,比如康梁、陆伯谦等。
她们通过传媒、书籍等途径,倡导妇女的教育和解放,呼吁废除女子的裹脚、束缚等封建礼教。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主张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她们的倡导为后来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五四运动后的妇女解放思潮五四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开始。
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民主与科学。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一些知识女性开始加入到女权运动的行列中。
她们倡导女子参政权、平等教育等,呼吁男女平等。
比如宋庆龄等人,就是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女权运动的先驱者。
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女权思潮开始明显兴起,这一时期的思潮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解放思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妇女解放思潮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现了男女平等的宪法规定,废除了封建时代对妇女的种种歧视和束缚,实现了妇女解放。
新中国还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比如实行男女劳动同工同酬、鼓励妇女参政等。
这一时期的中国,妇女解放思潮取得了了显著的成绩,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四、现代中国的妇女解放现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思潮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现代中国,妇女已经可以享受到了更多的权利和机会,她们可以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代中国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自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传入,中国社会开始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女性解放思潮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为中国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一、传入西方现代化思潮19世纪中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开始频繁。
这种交流促进了文化、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大幅度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现代化思想。
这些思想的传入给了中国的女性以启示,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类的平等观念开始在中国引起广泛的讨论。
在这种现代化的大环境下,新的风潮开始涌动。
二、女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自20世纪初,中国的女子教育开始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不仅是私立学校,甚至是许多政府学校也开始改变他们的政策,开始鼓励女性接受教育。
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不仅仅传达了知识,而且也成为了一种女性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并催生了一些女性社会组织的形成。
三、女性社会组织的兴起在女性教育的兴起和大家的思想上开放的背景下,一些女性社会组织逐渐地出现了。
通过这些组织,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权利也得到了尊重。
比如,“中国第一个女子杂志”《新妇女》开始发行,女性的警惕性也逐渐增强起来,女性也开始争取更多的权利。
女子会所的开设,则成为了女性展示自身能力的一个可靠的平台。
四、女性平等法律的确立20世纪初,苏州绅士宋庆龄成立了全国妇女救国会,为女性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标志着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正式开始。
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呼声从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随后,一些女性的权利得到了确立,女性平等法律也开始得到明确规定。
现代化的女性形象逐渐跃然于纸上和舞台之上,女性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五、女性思想解放的深入现代化思想的解放并没有使得中国的女性解放就此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的思想解放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女性思想的深入探讨,不仅能够认识到女性的价值和权利,而且也能够在新时代更好地思考和探讨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近代中国之妇女解放思潮目录:序言 (1)一、天下子女姊妹群 (2)二、早期维新派的妇女观 (3)三、空前的不缠足运动 (4)四、维新女志士的社会实践 (5)五、婚姻家庭问题 (7)六、新时代的开始空前的妇女解放高潮 (8)七、总结 (10)参考文献: (11)论近代中国之妇女解放思潮序言女子,“女子”这两字包括一段极长的悲哀历史。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深受重重压迫。
她们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禁锢在家庭之中,经济上不独立,只能处处依赖男子。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下,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更不要说社交自由、婚姻自主、参政议政了。
孔子早就提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观点。
妇女都处于被统治的最底层。
女子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过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①的生活。
这种状况的改变是从资本主义文明的进入开始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主张也开始传入中国。
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新教徒中,很多人明确信奉男女平等的原则,而且决心投入一场十字军运动,以争取中国妇女的平等权利”②这以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不断上升,其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在严重冲击封建统治秩序的同时也动摇着封建社会对妇女地位的规范。
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彻底怀疑和批判封建专制时代的各种意识和行为。
关键字:女子、思想、解放、进步、觉悟一、天下子女姊妹群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在这场运动中,洪秀全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③。
在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女子同男子一样分得均等的土地。
太平天国还禁止买卖婚姻、禁止纳妾、买卖奴婢,设立过女营、女军、女官。
还曾开过女科,允许妇女参加科举考试。
在这里,洪秀全的“姊妹之群”、“男有分,女有归”,透露出虽是初步的但是明确的男女平等的观念意识。
他认为天下的兄弟姊妹都是皇上帝的女儿,是平等的,不应存有此疆彼界的私利,不可生耳吞我灭的邪念。
他号召太平天国的男子女子应同心协力消灭清王朝的妖孽。
金田起义后,大批女子以平等身份参加太平军,与男子并肩战斗,谱写了中国历史奇异多彩的一页。
虽然太平天国后来出现封建化的趋势,诸王实行多妻制,洪秀全宣传三从四德,利用旧传统禁锢妇女。
但是,太平天国确曾实行了许多解放妇女的政策,其历史功绩是无法抹杀的。
的。
二、早期维新派的妇女观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以后,清王朝取得暂时稳定。
西方的坚船利炮非中国所能比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洋务派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力图学西方,办洋务,引进西方先进机器。
在从事洋务活动中,早期改良派有机会接触西方文化。
有些人甚至走出国门,亲眼看到了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了解了一些西方妇女的状况。
他们从对比中感到了中国妇女所处的悲惨境地,开始宣传禁缠足、兴女学、实行一夫一妻制等解放妇女的主张。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女教》中揭露了缠足对女子的摧残,“人生不幸作女子,更不幸为中国女子,戕贼肢体,迫束筋骸,血肉淋漓,如膺大戮,如负重疾,如觏沈灾,稚年罹剥肤之凶,毕世婴刖足之罪,气质虚弱者因以伤生,虽父母爱怜,而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矣!即幸全性命,而终日需人扶掖,井臼安克操持?偶有水火、盗贼之灾,则步履艰难,坐以待毙。
戕代生质以为美观,作无益以为有益,是为诲淫之尤”。
④因此他认为应以严厉的惩罚措施提倡不缠足。
宋恕、陈虬等人也揭露缠足的无穷害处。
早期改良派认为,中国女教不兴使家中国中半数之人成为“弃民”,不利于国家的富强。
况且女学不兴,母教失,智民少,愚民多,更于国于家都不利。
因此他们主张筹措经费兴办女学。
郑观应提出要清政府“通饬各省广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读书”。
在婚姻问题上,王韬认为“一夫一妇,实天之经,地之义也。
无论贫富悉当如是”。
⑤宋恕主张婚姻除父母作主外还应征得男女本人的同意,结婚以后夫妻双方都有提出离婚的权利。
总之,早期维新派在接触西方的过程中痛感封建制度及传统对妇女的压迫与束缚。
他们提出的进步妇女观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在妇女问题上的初步觉醒。
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虽不能实现,却对以后的妇女解放思潮起了前驱开路的作用。
三、空前的不缠足运动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变法维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拯救中国。
在这场运动中,维新派也十分关注妇女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妇女解放思潮向前发展。
最有成效的还是戒缠足和兴女学。
维新派的不缠足运动可以说是从形体上解放妇女。
他们利用报刊作为舆论阵地,宣传缠足的种种危害,把它与强国保种、救亡图存联系起来。
早在1883年,康有为就在其家乡广东南海县与开明绅士区谔良创办不缠足会。
1895年又与其弟康广仁创办粤中不缠足会。
1897年,陈默然、赖弼彤等在广东顺德倡办不缠足会。
梁启超为其撰写《戒缠足会叙》,大力宣传。
1897年6月30日,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等人在上海设立不缠足总会。
此后,风气渐开,各地纷纷有不缠足会的倡办,尤以湖南最盛。
康有为于1898年7月向光绪皇帝上《请禁妇女缠足折》,8月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命各省劝诱禁止妇女缠足。
四、维新女志士的社会实践兴女学是维新派宣传的另一重点。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受到严厉批判。
梁启超提出了系统的兴女学观。
他认为女子教育关乎国家强弱。
他在《倡设女学堂启》中明确提出了兴女学的宗旨:“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
”这种贤妻良母的女学观仍然未能给女子以独立的人格,而把女子限制在为妻为母的地位,但较“女子无才便是德”已是一大进步。
维新派不仅为兴女学大造舆论,而且身体力行。
1897年下半年,经元善开始筹办女学堂,得到维新派人士康广仁、梁启超、汪康年等人的支持。
次年6月1日,女学堂正式开学,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
戊戌维新时期,一小批先进的女性开始觉醒。
她们多是维新派的亲属或与维新派有各种关系的人。
李惠仙、李闺、黄谨娱分别是梁启超、谭嗣同、康广仁的妻子。
康同薇、康同壁是康有为的女儿。
1897年她们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女学会”,由李闺、黄谨娱任倡办董事,成立后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自办的女子学校。
1897年7月24日又创刊了《女学报》,宣传妇女解放思想。
她们认为女子同男子一样有挽救民族危亡的责任,要求男女平等,给女子受教育权,提出女子参政、婚姻自主的要求。
戊戌政变以后,刚刚兴起的妇女解放思潮暂时沉寂下去了。
20世纪初,清政府为挽救其即将灭亡的命运,实行新政。
教育上的废科举,兴学校,奖留学造就了一大批新知识分子。
他们热心将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介绍给中国,西方资产阶级的妇女理论也随之传入中国。
妇女解放思潮再度兴起。
1902年,马君武翻译了斯宾塞的《女权篇》。
《苏报》、《万国公报》、《民立报》、《新民丛报》、《顺天时报》、东京《女学报》等报刊也介绍西方的女权运动。
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以及杰出女性的事迹,如法国的罗兰夫人、俄国虚无党女杰沙勃罗克·苏菲亚、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资产阶级从天赋人权的角度出发,提出男女平权的主张。
柳亚子在《衰女界》中说:“夫权利云者,与有生具来,苟非被人剥夺,即终身无一日可离。
”“中国女子即学问不足,抑岂不可与男子平等?”⑥女侠秋瑾在《勉女权》中也说:“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⑦在争取女权上,妇女已认识到要自己来争取,不要依赖男子,因为“男子之倡女权,因女子之不知权利而欲以权利相赠也。
夫既有待于赠,则女子已全失自由民之资格,而长戴此提倡女权者为恩人,其身家则仍属于男子,且男子既可以权利赠人,必其权利之范围恢恢乎?”⑧自此以后,兴办女学成为振兴中华,改造社会和解放妇女的崇高事业,热心人士为之奔走呼号,冲破种种阻力,集资办学,有的人甚至毁家兴学,以身殉学。
五、婚姻家庭问题封建包办婚姻是我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最普遍的婚姻形式。
在《六礼》影响下的婚姻礼俗,使无数青年成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受害者。
妇女受害尤深。
近代西方恋爱、婚姻自主的思想传入中国之后,一些进步人士在戊戌维新时期就已开始在报刊上提出了婚姻自主的要求。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强烈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他们赞美“欧美诸国,男女自择,阴阳和协,内无怨女,外无怨夫,群治之隆,蒸蒸日上”。
他们抨击三纲之说,在夫妻关系上要求废除夫为妻纲。
在戊戌时期,谭嗣同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他认为夫妻双方“本非两相情愿而强合漠不相关之人,絷之终身,以为夫妇,果何情以伸其偏权而相若哉?实亦三纲之说苦之也”,结果造成“夫既自命为纲,则所以遇其妇者,将不以人类齿”。
⑨谭嗣同对宋儒提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给以无情鞭挞。
除他之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大力宣传男女平等,为妇女争取多方面的权利。
在1919年11月,长沙一位叫赵五贞的新娘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而在花轿自杀。
第二天,长沙所有报纸都刊登了这则消息,队而引发了抨击封建礼教,提倡妇女解放的新高潮,教育界、新闻界人士均纷纷撰文发表看法。
他们指出赵女士是封建旧婚姻的牺牲品,是被传统礼教所害死的,要使这些悲剧不再发生就必须实行妇女解放,还她们独立、自由的人格。
毛泽东尖锐地指出:“这件事的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意想的不能独立,恋爱的不能自由。
”⑩同时,欺人逛语免强牵合的媒人制度,横蛮的家长制度,以封建礼教为指导思想的社会舆论,都是致受害妇女于死地的原因。
在冲击包办婚姻的新思潮影响下,有的妇女开始勇敢地用抗婚、逃婚的实际行动,对包办婚姻提出了挑战,有的因此走向革命,把自己的个人解放和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结合在一起。
女革命家秋瑾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她认为革命总是要流血的,自愿做为此流血的中国妇女中的第一人。
1907年起义失败,她英勇捐躯,系“为民主革命而第一个被杀头的女性”⑾。
六、新时代的开始空前的妇女解放高潮妇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它在新文化运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将到来。
1919年一月,处理战后重大国际问题的巴黎和会召开。
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使中国人民看清巴黎和会的实质,认识了北洋政府的卖国嘴脸。
5月4日,北京大学等一些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和示威,声讨卖国贼,一大无畏的行动揭开了伟大爱国运动的序幕。
各界妇女特别是青年女学生在这场运动中表现出空前的觉醒,各地斗争中都有她们引人注目的身姿。
在北京,女学生几乎与男同学同时参加了斗争。
7日,女子高师等14所女校的代表40余人集会,向全国妇女界通告道:“呜呼!我中国女子,遂无生气?何数日之吞声缄口寂然无闻也。
……当千钧一发,存亡危急之秋,各男学生本爱国之热枕,起而抗争;公义所激,…………则我辈女子,宜振奋精神起而响应,庶共辅爱国诸君子之进行……勿甘雌伏之饥,公奋雄飞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