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特色美食文化02-运河孕育下的漕运文化
- 格式:pptx
- 大小:704.92 KB
- 文档页数:15
2022淮扬特色美食文化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已有多年历史的“钦工肉圆”,关键是在制肉糜上有其独特的传统技艺,不是靠刀斩而是拍出来的。
答案:3002.一脉佳水,淮水文化,是以淮河文化、运河文化和以为代表的大湖文化有机结合而成。
答案:洪泽湖3.晚清,随着()的改革,两淮盐商衰败下来。
黄河渐渐北徒人海,运河水位降低,漕粮改由海运,昔日繁华之地渐形衰落。
答案:盐政4.大诗人涉淮时,一路流连于山晖水媚,在马困人饥日已暮时,只好叩开了道旁农家的柴门。
答案:李白5.佩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和吃( ),是重阳节的节日气象。
答案:重阳糕6.“驴打滚”是()的著名风味小吃。
答案:北京7.登临文楼,观赏湖光水色,顿觉幽雅神怡,常为聚会之所,故由此得名曰“文楼”。
答案:文人学士8.经过千载积淀,淮安菜在诸多因素的推动下,经过历代事厨者的不懈努力,最终由与官厨、家厨合流而成,成为清代有重要影响的中华美食。
答案:肆厨9.我国以蒲笋作菜,至少有多年历史。
答案:200010.淮安史上鼎盛时期,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粮食储运中心、盐榷税务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是名符其实的“”答案:运河之都11.朱桥甲鱼馆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大街,主打淮扬菜系,重点朱桥甲鱼系列。
答案:东门12.饮食养生,著名思想家()主张用“吐故纳新”的“导引”气功来健身长寿。
答案:老子和庄子13.文楼建于清朝道光年(1828年),位于运河东侧的古镇河下,同萧湖中的曲香楼隔水相望。
答案:八14.《西游记》第回中写了一餐野菜素斋,一口气列出30多种家乡野菜佳品,其中黄花菜、马兰头、蒲根菜、枸杞头等,至今仍为淮扬名菜名点的常用原料。
答案:八十六15.还有淮酒、白汤酱油等更多原料不胜枚举,彰显了淮安菜以地产为主的特色。
答案:原料16.上世纪年代,淮安厨师界有“大比武”的传统,淮扬菜的厨师们总会聚到一起切磋技艺。
答案:六十17.地域是地方美食的根植土壤。
淮安文化特色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
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
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
清代雍正后,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
明、清时漕运为最盛。
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
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
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
淮安关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
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衍生于运河文化的淮扬美食
谭徐明
【期刊名称】《中国三峡(人文版)》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或许,扬州和淮安是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城市。
它为我们创造了美妙无比的佳肴——淮扬菜。
与其他菜系不同的是,淮扬菜所包容的文化在地域上远远超越了长江与淮河之间,并在历史长河中横贯上下数千年。
之所以如此、则在于淮扬美食衍生于运河文化。
淮扬菜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淮扬运河与扬州、淮安的历史渊源,并以其特有的内涵丰富了运河文化。
【总页数】6页(P76-81)
【作者】谭徐明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1
【相关文献】
1.衍生于运河文化的淮扬美食
2.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中国大运河标志性文化品牌
3.高质量推进淮扬运河文化示范带建设
4.构建大运河“文化遗产走廊”的思考——以淮扬文化的保护传承为例
5.谈淮扬运河文化长廊的空间布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淮安文化特色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
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
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
清代雍正后,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
明、清时漕运为最盛。
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
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
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
淮安关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
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CHINATHREEGORGES中国三峡或许.扬"l和淮安是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城市。
它为我们创造了美妙无比的佳肴…一淮扬菜。
与其他菜系不同的是,淮扬菜所包容的文化在地域上远远超越了长江与淮河之间,并在历史长河中横贯上下数千年。
之所以如此,则在于淮扬美食衍生二_:F-运河文化。
淮扬菜从…7M蛳西佐证了淮扬运河与扬州、淮安的历史渊源,并以其特有的内涵丰富了运河文化。
万方数据76烹尾;熬鎏婪墨簿,|CUSToMS㈣㈤∞*㈣≈9ⅫⅫⅫ罐…’‘Z、一彳>丁生于运河文化的淮扬美食!塞!憋盟一!鱼塑王塑墨最迟在汉初。
淮扬便有了绚丽夺目的天下美食通常认为明清是淮扬菜鼎盛时期。
如果我们仔细咀嚼西汉初枚乘(?~前140年)的《七发》,相信会有这样的结论:最迟在汉初,淮扬便有了绚丽夺目的天下美食。
而它被记载的时间,则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始(前486年),历经300多年时间形成其雏形。
清淮扬莱大行其道的时间也是始于京杭运河全线贯通(1411年)300多年后。
从以上两个时间可以看出,两条运河均由最初的单一目标(吴王征齐国的军事需要;元明清漕运),发展成为国家的交通命脉,并因其交通枢纽地位而促成了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
关于淮扬菜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兴盛过程,学界多有不同视角的研究。
本文仅从枚乘《七发》入手探究汉代淮扬菜,以及它所蕴含的有关淮扬运河的信息。
西汉初年,分封各地的刘姓诸王在自己的宫廷之中,延揽人才作宾客。
宾客多为文学侍从,贵族以宾客们的文学作品来丰富宫廷生活。
枚乘是淮阴人,先后做过汉吴王刘濞和梁王刘武的宾客。
《七发》可能是枚乘在吴王宫期间所作。
}Ⅸ七发》假设吴客与楚太子的问答,为的是要医治楚太子的心病。
七发阐述了修身养性的七种方式:一音乐,二美食,三快车良马,四游历,五狩猎,六广陵曲江观潮,七要言妙道,即哲学理念。
其中美食和观潮的地域背景显然是在江淮之间。
作者是这样斑斓地记载了美食美矣的场景:刍牛之腴,菜以笱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
淮扬饮食文化之由来及淮扬十大代表性菜肴是什么情况?淮扬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以扬州为中心。
淮扬菜系指以扬州府和淮安府为中心的淮扬地域性菜系,覆盖扬州、东台、泰州、淮安等地区。
1、清炖蟹粉狮子头:是一道江苏扬州的汉族名菜,属于淮扬菜系,狮子头肥嫩异常,蟹粉鲜香,青菜酥烂清口,食后清香满口,齿颊留香。
同时具有补虚养身调理、气血双补调理、健脾开胃调理、营养不良调理之功效。
2、软兜长鱼,又称'软兜鳝鱼',是江苏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属于淮扬菜中最负盛名的一道菜肴,淮安人厚待中外宾客最喜欢上这道'鲜嫩可口别具一格'的菜,让宾客尝鲜,赞口不绝。
3、淮安茶馓:是江苏省淮安地区汉族名小吃,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茶馓。
又有人称之为'细环饼',是用上白精面,拉出像麻线一样的细面丝绕成四寸多长、一寸多宽的套环,环环相连,呈梳状、菊花形等网状图案,放入麻油锅中泡炸而成,质地酥脆,味道香美。
相传淮安茶馓于清朝晚期就生产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4、大煮干丝:又称鸡汁煮干丝,传统名菜,属淮扬菜系。
大煮干丝是一道既清爽,又有营养的美味佳肴,其风味之美,历来被推为席上美馔,淮扬菜系中的看家菜。
原料主要为淮扬方干,刀工要求极为精细,多种佐料的鲜香味经过烹调,复合到豆腐干丝里,吃起来爽口开胃,异常珍美,百食不厌,回味无穷。
5、三套鸭:是江苏省扬州和高邮地区的一道汉族传统名菜。
6、扒烧整猪头:是江苏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属于淮扬菜系,是将新鲜的猪头去除骨头、毛,从中间切开后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酱油、盐、冰糖等调品料煮烂即可食用。
本菜肉质烂熟,肥而不腻,香气扑鼻,甜中带咸。
是一道老少皆宜的美食。
7、拆烩鲢鱼头:是江苏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属于江苏菜系,拆烩鲢鱼头以鲢鱼头为主要材料,烹饪以烩菜为主,口味属于咸鲜味。
口感:皮糯粘腻滑,鱼肉肥嫩,汤汁稠浓,口味鲜美,营养丰富。
8、水晶肴肉:又名水晶肴蹄、镇江肴肉,是江苏镇江市汉族传统名菜,属于苏菜系。
大运河与饮食文化打开文本图片集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发布消息:扬州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是继成都、顺德、澳门之后第四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城市。
这也是运河沿线城市中首个获得“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城市。
可以说,扬州这个“世界美食之都”的产生与运河密不可分,是运河带来的便利交通,使扬州的美食可以采各地原料,聚各地厨艺,也是运河带来的商业文化让淮扬菜走上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注重刀工,造型雅致,注重本味的精益求精路子。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大运河与饮食文化关系十分密切,饮食文化不仅在运河沿线城市十分流行,而且因为运河的传播交流,使运河沿线城市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互有传承,形成了以运河为渊薮的一条美食带。
大运河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大运河沿线物产丰富,经济发达,饮食文化也十分盛行。
大运河沿线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交通要冲,如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多次沿着大运河下江南,各地争相进贡美食,形成了一批富有盛名的饕餮盛宴和名特小吃。
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更是发出千古之叹:“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运河沿线的城市,不仅美景天下闻名,美食更是流传千古。
运河沿线城市不仅有地方名宴,而且有地标名菜,更有美食非遗文化。
大运河地方名宴——运河美食文化的集大成者。
大运河地方名宴,反映了运河沿线人民的生活气息,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味道,如扬州冶春早茶宴、河北福寿宴、盐城八大碗、南通八碗八、扬州三头宴等;体现了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如常州东坡宴、山东孟府家宴、徐州彭祖宴、泰州梅兰宴等;代表了运河美食传承方向、绿色发展理念,如苏州雅厨·和风宴、无锡阳羡生态宴、洛阳武皇水席、南京夏之韵江鲜宴、淮安运河宴等;诠释了大运河美食源于传统,提炼经典、服务百姓消费新需求,如北京盛世牡丹春江宴、天津津沽溯源宴、安徽扶疏宴、浙江游子文化宴、连云港西游宴、镇江曲阿宴等。
大运河地标名菜名点——运河美食文化的巔峰之作。
淮安美食运河美文淮安位于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它不仅有着独特的运河文化,还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遐迩。
淮安是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有着悠久的运河历史。
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淮安的骄傲。
运河畔的淮安,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美食文化。
淮安的美食以淮扬菜为主,淮扬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鲜美的口味而享誉全国。
淮扬菜的特点是注重原汁原味,讲究色香味俱佳。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熏鱼”。
熏鱼是淮安的传统名菜,以鲜嫩的鱼肉和独特的熏制工艺而闻名。
熏鱼色泽金黄,外脆内嫩,香味诱人,是淮安人民的最爱。
除了熏鱼,淮安还有许多其他美食值得一尝。
比如,蟹黄包是淮扬菜中的一道传统点心,以其酥皮和丰富的蟹黄馅料而受到食客们的喜爱。
蟹黄包的皮薄馅鲜,每一口都能感受到蟹黄的浓郁味道。
淮安还有著名的“炒饼”。
炒饼是淮安的传统早点,以其香脆可口而备受欢迎。
炒饼的制作工艺独特,将鸡蛋、面粉和调料混合搅拌后,再放入平底锅中煎炒而成。
炒饼的外脆内软,口感独特,是淮安人早餐中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
除了美食,淮安还有着独特的运河文化。
淮安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运河畔的淮安,有着浓厚的运河文化氛围,这里的人们生活在运河的怀抱中,享受着运河带来的繁荣和便利。
运河文化是淮安的瑰宝,它不仅体现在建筑、传说、艺术等方面,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
运河畔的淮安人民以勤劳、勇敢、聪明和包容的品质而著称,他们以运河为傲,以运河为荣。
运河畔的淮安,有着独特的美丽风景。
沿着运河漫步,可以欣赏到古老的运河码头、石拱桥、古老的民居等,感受着运河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
运河畔的美景,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
淮安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和独特的运河文化而吸引着无数游客。
无论是品尝美食,还是领略运河文化,淮安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走进淮安,感受淮安的美食和运河,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魅力无穷。
大运河与饮食文化作者:姜跃岭来源:《新阅读》2020年第02期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发布消息:扬州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是继成都、顺德、澳门之后第四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城市。
这也是运河沿线城市中首个获得“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城市。
可以说,扬州这个“世界美食之都”的产生与运河密不可分,是运河带来的便利交通,使扬州的美食可以采各地原料,聚各地厨艺,也是运河带来的商业文化让淮扬菜走上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注重刀工,造型雅致,注重本味的精益求精路子。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大运河与饮食文化关系十分密切,饮食文化不仅在运河沿线城市十分流行,而且因为运河的传播交流,使运河沿线城市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互有传承,形成了以运河为渊薮的一条美食带。
大运河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大运河沿线物产丰富,经济发达,饮食文化也十分盛行。
大运河沿线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交通要冲,如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多次沿着大运河下江南,各地争相进贡美食,形成了一批富有盛名的饕餮盛宴和名特小吃。
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更是发出千古之叹:“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运河沿线的城市,不仅美景天下闻名,美食更是流传千古。
运河沿线城市不仅有地方名宴,而且有地标名菜,更有美食非遗文化。
大运河地方名宴——运河美食文化的集大成者。
大运河地方名宴,反映了运河沿线人民的生活气息,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味道,如扬州冶春早茶宴、河北福寿宴、盐城八大碗、南通八碗八、扬州三头宴等;体现了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如常州东坡宴、山东孟府家宴、徐州彭祖宴、泰州梅兰宴等;代表了运河美食传承方向、绿色发展理念,如苏州雅厨·和风宴、无锡阳羡生态宴、洛阳武皇水席、南京夏之韵江鲜宴、淮安运河宴等;诠释了大运河美食源于传统,提炼经典、服务百姓消费新需求,如北京盛世牡丹春江宴、天津津沽溯源宴、安徽扶疏宴、浙江游子文化宴、连云港西游宴、镇江曲阿宴等。
中国大运河美食文字介绍
中国大运河沿线地区拥有丰富的美食文化,各具特色的地方菜肴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味蕾的盛宴。
以下是一些值得品尝的中国大运河沿线美食:
1. 扬州炒饭:源自江苏省扬州市,以其色香味俱佳而闻名。
炒饭的主要原料包括米饭、鸡蛋、火腿、虾仁、青豆等,独特的烹饪技巧使得每粒米饭都裹满了鲜美的调料和食材。
2. 南京盐水鸭:起源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菜。
选用优质的鸭子,经过腌制、煮熟、晾干等工序制成。
肉质鲜嫩多汁,皮脆肉滑,搭配特制的盐水调料食用更佳。
3. 徐州锅贴:来自江苏省徐州市,是一种煎至金黄酥脆的饺子。
锅贴馅料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猪肉、韭菜、虾仁等。
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锅贴底部香脆可口,上部软糯美味。
4. 淮安软兜:源于江苏省淮安市,是一道以鳝鱼为主要食材的传统菜肴。
将活鳝鱼去骨后切成片状,再加入葱姜蒜等调料进行炖煮。
最后淋上香油和醋,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
5. 杭州西湖醋鱼:来自浙江省杭州市,选用当地特产的草鱼为原料。
将鱼肉切成薄片,用料酒、盐等腌制后油炸至金黄色。
最后淋上浓郁的醋汁和糖水,口感酸甜可口。
淮安文化特色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
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
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
清代雍正后,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
明、清时漕运为最盛。
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
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
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
淮安关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
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从历史文化中走来的大运河美食文 /欢颜 图片来源/网络在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中,民族国家常以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来建构国家形象,巨型文化符号往往是其中首选的优质资源,如长城、大运河等。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绵延3200公里,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世界运河中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
2014年,大运河作为“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宋人张方平在《乐全集》卷23《论京师储军事》中写道:“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
”大运河的开掘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并且方便南粮北运。
漕运之便,泽被运河两岸,不少城市因之而兴,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大运河畔的饮食业也因之兴旺,很多美食更是流传至今。
历史亦是一条长河,很多美食沿着时间之流,在大运河畔发展,成为今天人们舌尖上的最爱。
隋朝就被皇家点赞的美食隋炀帝杨广兴建大运河,很多美食也因为他而兴起。
比如扬州炒饭和扬州狮子头。
关于扬州炒饭的起源,有很多观点。
一种是认为它源自碎金饭,隋代谢枫的的《食经》里有“越国食碎金饭”的描写,隋朝越国公杨素爱吃“碎金饭”,选用软硬适度、颗粒松散的熟米以蛋炒之,使粒粒米饭皆裹上蛋液,炒好后的饭如碎金闪烁,因此得名,也称“金裹银”。
后来隋炀帝杨广巡游扬州时将这“碎金饭”带入扬州,也就成了有关扬州炒饭最早的记载。
也有学者认为,扬州炒饭原本出自民间老百姓之手。
据考,早在春秋时期,航行在扬州古运河邗沟上的船民,就开始食用鸡蛋炒饭。
旧时扬州,午饭如有剩饭,到做晚饭时,打一两个鸡蛋,加上葱花等调味品,和剩饭炒一炒,做成蛋炒饭。
明代,扬州民间厨师在炒饭中增加配料,形成了扬州炒饭的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