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3.32 MB
- 文档页数:24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江阴市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江阴市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前言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更好的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江苏省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并结合江阴市实际情况,编制《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向,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导向,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在本区域进行的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和行业用地规划均应符合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江阴市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总面积98753.5公顷。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基期年为2005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第三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章规划目标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第四章农用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第二节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第三节合理利用安排各类农用地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第一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布局与控制第二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第三节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第六章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基础性生态用地规模与布局第二节构建生态屏障廊道第三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第七章土地用途区及管制规则第八章土地整治安排第一节土地整治规模第二节土地整治重点工程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第一节中心城区范围与发展方向第二节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边界划定第十章镇(街道)土地利用调控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第一条地理位置江阴市地处长江下游,位于北纬31°40′34″至31°57′36″,东经119°59′至120°34′30″,北有长江公路大桥与靖江市相连,南近太湖,有锡澄高速公路与无锡惠山区相接,东接常熟、张家港,西连常州。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主要内容⼀、规划范围(⼀)规划范围江阴市域,总⾯积987.53平⽅公⾥。
(⼆)中⼼城区西⾄泰常⾼速公路,南⾄规划江阴⼤道(西段)-京沪⾼速公路-常合⾼速公路(东段),东⾄新桥西边界,北⾄江阴市界所围合的范围,总⾯积约417平⽅公⾥。
(三)旧城区北⾄长江、南⾄芙蓉⼤道、西⾄通江路-通渡路、东⾄朝阳路-⽂定路,总⾯积约14.25平⽅公⾥。
⼆、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本世纪中叶。
三、城市性质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城市,历史⽂化名城。
四、总体⽬标⾄2015年,总体达到中等收⼊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发展⽔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收⼊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平;⾄2030年,总体达到⾼收⼊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平。
将江阴建成⼈民⽣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充满活⼒、城乡协调发展、⽂化特⾊鲜明、⽣态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的滨江花园城市。
五、⼈⼝与城市化(⼀)市域总⼈⼝市域总⼈⼝近期控制在212万⼈以内,中期控制在245万⼈以内,远期控制在320万⼈以内。
(⼆)中⼼城区⼈⼝近期:130万⼈,其中城市⼈⼝122万⼈;中期:160万⼈,其中城市⼈⼝154万⼈;远期:202万⼈,其中城市⼈⼝200万⼈。
(三)镇⼈⼝近期62万⼈,中期66万⼈,远期100万⼈。
(四)农村⼈⼝近期28万⼈,中期25万⼈,远期20万⼈。
六、产业发展引导(⼀)产业发展策略以沿江地区为重⼼,统筹市域⼯业布局;以中⼼城区为核⼼,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以南部⽣态⽔⽹地区为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产业布局指引1、⼯业总体布局规划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新产业集聚区”、“东部优势产业集聚区”、“南部轻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东南特⾊产业集聚区”五⼤⼯业产业集聚区。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一、总则(一)指导思想引导江阴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修编重点1. 建立现代化目标体系2. 探索符合江阴实际的新型城市化路径3. 探索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产业转型路径4. 构建相对稳定的市域城乡空间格局5. 强化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能级6. 构建低碳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7. 弘扬城市文化、塑造滨江花园城市特色(三)规划范围规划区:江阴市域,总面积987.53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西至泰常高速公路,南至规划江阴大道(西段)-京沪高速公路-常合高速公路(东段),东至新桥西边界,北至江阴市界所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417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二、目标与策略(一)城市性质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二)城市规模到2015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22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54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85平方公里以内;到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20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239万平方公里以内。
市域总人口近期控制在212万人以内,中期控制在245万人以内,远期控制在310万人以内。
(三)总体目标至2015年,总体达到中等收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至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至2030年,总体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
将江阴建成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充满活力、城乡协调发展、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的国际化滨江花园城市。
(四)发展战略三、内容与对策(一)区域协调:从边缘到前沿,促进区域协调持续发展。
1、提升城市能级,服务澄张靖城市组群。
2、加强协调、衔接:与周边县市:功能互补,设施共享,生态共保;与无锡:全面对接,错位错层,协调整合;与常州:边界整合,优化布局;与上海:依托上海,紧密合作;与苏中、苏北:资源整合,辐射带动,互动双赢。
苏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苏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发稿时间:2004-11-11 阅读次数:17504)1、规划结构:一个中心、五个副中心、十二个片区、四个发展轴。
2、一个中心:中心城市——苏州都市区:规划以都市区的构想培育苏州中心城市——苏州市区的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以日常往返通勤范围为主体,主要包含苏州外环高速公路以内和沿太湖的地区,核心是苏州市区的建设用地,核心外围保留大片的绿色开敞用地。
苏州中心城市功能:◆?最靠近上海的特大城市和最具发展潜力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副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多种现代交通方式,交通优势凸现◆?具有洁净、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充满绿色的旅游环境3、五个副中心:常熟市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的商贸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是全省新兴的中心城市。
它是苏州的北部门户、沿江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在苏州市域的次中心城市中具有最强的综合实力和最高等级、最完善的各类设施吴江市区是苏、沪、浙交界地区的丝绸之都,新兴工贸城市昆山市区是苏沪接壤地带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贸城市太仓市区是港口、工业城市张家港市区是港口、工业城市4、市域发展轴:沿沪宁城镇聚合轴——沿轴的发展以IT等高新技术产业带为龙头,大力优化城市空间,努力提高产业和空间集聚度,成为我国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基地和高新技术开发、传播、扩散的孵化基地沿太湖旅游休闲轴——沿太湖地区是苏州生态环境和景观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地区,以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
以苏震桃高速公路、苏州西南环高速公路等为纽带,构筑环湖旅游道路,加强景点和景区与高速公路环路互通的联系,根据景点和景区布局灵活组织旅游线路沿苏嘉杭交通走廊发展轴——该轴是苏州南北向重要的城镇轴线,以苏嘉杭高速公路为轴线,是苏州辐射苏北、联系浙北的重要通道地区,是市域重要的物流走廊。
江阴市学校布局规划(2008~2012年)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更好地落实《幸福江阴行动纲要》,现就全市2008至2012年期间学校布局作如下规划。
2、生源预测本规划生源按照生源数=总人口数×千人指标进行预测,其中千人指标是指每千个居民所含学生人数。
本规划千人指标分为本地生源千人指标和外来生源千人指标。
江阴市千人指标主要参照以下依据制定:单位:生/千人子女入学情况,对现状本地及外来生源千人指标进行调整,制定出符合江阴市实际情况的千人指标如下:全市小学生总数95613生,其中城区37402生;全市初中学生总数50752生,其中城区19537生;全市高中阶段学生总数48960生,其中普高总数24480生,职高总数24480生(普职高比例1:1)。
3、有关测算数据(1)班额人数:幼儿按30人/班;小学生按45人/班;初中学生按50人/班;高中学生按50人/班;大专学生按35人/班。
(2)生均用地面积:按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如下:幼儿园:生均用地按15平方米/人;小学:生均用地按18平方米/人;初中:生均用地按23平方米/人;高中:生均用地按30平方米/人;大专:生均用地按59平方米/人。
(3)生均建筑面积:按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如下:幼儿园:生均建筑面积按9平方米/人;小学:生均建筑面积按8平方米/人;初中:生均建筑面积按9~12平方米/人;高中:生均建筑面积按13平方米/人。
(三)全市学校布局规划具体内容1、幼儿园(1)城区通过小区配套、新建、扩建或易地重建,扩大规模,增加布点,均匀覆盖,确保适龄儿童就近入园。
到2012年,城区幼儿园总数保持36所左右。
幼儿园最大容量可达到545班16350人,与城区幼儿数15319人相比,略有富余(详见附件2)。
(2)镇(街道、办事处)除城区以外,各镇(街道、办事处)都要办好1所幼托一体化的中心幼儿园,作为本地区学前教育的示范性幼儿园。
江苏省江阴市城市南组团地区分区发展规划江苏省⽆锡市
江阴市城市南组团地区分区发展规划
规划结构图
年代 2007年
原图 294 KB
江阴市城市南组团地区分区发展规划规划结构图 2007年
#江阴#
【江阴地图收藏】
规划两个公园:
①观⼭秦望⼭森林公园
②南郊森林公园
江阴市城市南组团地区分区发展规划
⽤地规划图
年代 2007年
原图 393 KB
江阴市城市南组团地区分区发展规划⽤地规划图 2007年
江阴市城市核⼼区和中⼼地区
主要包括:⽼城核⼼区、副城中⼼区、⽕车站副中⼼区。
江阴市城市历史风貌地区
主要包括:南门地区、北⼤街地区、长泾古街、青阳⽼街。
江阴→靖江
北接线
江阴第⼆过江通道
南接线
原图 670 KB
江阴第⼆过江通道规划图
苏南沿江铁路江阴站
南京→句容→江阴→上海
苏南沿江铁路江阴站
#⽆锡#
【江苏省⽆锡市江阴市】。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一、总则●规划指导思想1、放眼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考虑加入"WTO"后技术、产业、资金流向对江阴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江阴市的竞争力。
2、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率先"要求,认真研究城镇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
3、结合市域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化进程。
4、处理好经济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的关系,形成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群体。
5、从江阴市交通枢纽的地位与作用入手,发挥通道优势,加强与张家港、靖江的协同发展。
6、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特色。
●修编重点1、调整城镇空间布局调整城镇空间布局,精简发展主体,并提出配套的政策与措施。
2、调整乡镇工业园和乡村居民点根据区位条件,发展潜力,调整乡镇工业园的布局,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
逐步调整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引导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协调江阴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完善市域综合交通网络,统筹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考虑新长铁路、沿江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对江阴城镇发展的影响,江阴与无锡、常州、张家港、靖江等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
区域位置图一区域位置图二4、研究和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理念,从江阴滨江的特点出发,保护自然山水,合理安排沿江岸线,保证城市生活岸线,从江阴交通枢纽的特点出发,发挥交通优势,建设物流园区;发掘江阴深厚的文化积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延续历史文脉。
5、保护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环境质量,明确市域的生态建设目标和措施,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出发,确定市域城镇聚集空间与绿色开敞空间,划定优先建设地区、引导建设地区和不宜建设地区,界定物种源、廊道和节点,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提出生态建设对策。
6、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对老城区、新城区、外来人口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民愿,在规划中加以体现,制定措施,以有利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构建一个卓越的湖滨城市——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简介(无锡市规划局)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先后编制过三轮城市总体规划。
1980年开始编制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1986年,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于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从1993年开始,对总体规划再次进行修编;1996年5月上报国务院批准。
进入新的世纪,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经济建设面临着发展、提高、创新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迫切需要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依据。
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城市化发展方针,结合区划调整,我市从去年4月开始,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修编工作。
经专家咨询、纲要论证和公众评议,完成了规划成果。
5月19日,通过了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5月30日,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报省政府、国务院审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城市规划区(市区)和中心城三个层次。
市域为无锡市的行政区范围,含无锡市区、江阴市、宜兴市,面积4650平方千米;城市规划区(市区)包括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滨湖区、锡山区、惠山区和新区,面积1658平方千米;中心城为无锡城市集中连片建设的地区,包括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滨湖区、新区的全部,锡山区的东亭、东北塘、查桥,及惠山区的堰桥、西漳、钱桥、藕塘、长安等8个镇的用地。
规划期限,近期为2001—2005年;远期为2006—2020年;远景为展望2050年,到本世纪中叶。
二、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现状(2000年)为159万人;近期(2005年)为170万人;远期(2020 年)为200万人。
用地规模,现状(2000年)为140平方千米;近期(2005年)为156平方千米;远期(2020年)为195平方千米。
三、城市发展方向南拓北展、东整西优。
江阴东方新城规划方案背景江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是中国的纺织业和化纤产业基地之一。
随着城市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因此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制定新的城市规划方案。
江阴东方新城规划方案也是在这种环境下推出的。
方案目标江阴东方新城规划方案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区。
该社区将拥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娱乐设施,并且在容纳居民方面提供足够的空间。
建设规划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方案概述江阴东方新城规划方案的总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总投资额约为70亿元人民币。
规划方案分为三个主要区域: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及娱乐区。
住宅区住宅区占总面积的70%,将提供充足的住宅面积,以容纳约10万人。
整个住宅区将分为多个小区,并设定公共绿地和休闲区域。
工业区工业区占总面积的20%,将用于建造现代化的工业设施和制造厂房。
该区域将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商业及娱乐区商业及娱乐区占总面积的10%,将包括购物中心、娱乐设施和适合当地居民的餐饮设施。
设计亮点自然环境考虑设计方案中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从自然资源的保护到社区的绿化、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都有着完整的规划,使整个社区不仅可以保护环境,同时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交通便利规划方案将社区的交通问题考虑在内。
社区内将有齐全的公共交通系统覆盖,并且与当地高速公路互通,交通便利。
建筑风格统一整个社区的建筑风格统一,使社区在整体上有更好的协调性。
设计方案主要采用现代建筑风格,同时结合了传统文化元素,为居民提供生活的舒适感。
结语江阴东方新城规划方案的推出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并且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未来的发展中,江阴东方新城将继续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为居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道路结构及说明XX七期拆迁安置房室外道路⼯程设计说明1、⼯程概况XX七期拆迁安置房室外道路⼯程位于寿⼭河以东,规划道路以西,⽔南路以南,寿⼭路以北。
本次设计中,⼩区主路北起⽔南路,东⾄规划道路,道路全长353.399m,沿线主要相交道路均为⼩区内部道路。
主路为7m单幅路型式,既路宽为7.0m(机⾮混合车道);其余⼩区内部道路亦为单幅路型式,路宽为5.0m及4.0m。
2、设计依据2.1《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2《江阴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2.3江阴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提供的“XX七期拆迁安置房室外道路⼯程设计委托书”;2.4江阴市规划局下达的“XX七期拆迁安置房室外道路⼯程设计条件书”;2.5江阴市规划局提供的XX七期拆迁安置房室外道路地形图电⼦⽂件;2.6江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建筑室提供的“XX七期拆迁安置房总平⾯布置图”;2.7技术规范及参照规范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3)《公路沥青路⾯设计规范》(JTG D5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城市⼯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6)《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7)《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2.8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路Ⅲ级;2)设计车速及车道宽度:V=15Km/h,主路⼀条机动车道宽度3.5m;3)路⾯计算荷载:BZZ-100型标准车;4)路⾯类型:沥青砼路⾯;5)设计年限:道路交通量饱和年限10年,路⾯结构设计年限10年;6)道路排⽔:设计重现期为1年;7)⾼程系统和坐标系:⾼程为1985国家⾼程基准,坐标系采⽤江阴市城市坐标系。
3、设计内容3.1道路全线的平⾯、纵断⾯、横断⾯,路基及路⾯结构设计。
3.2道路照明、绿化等由相关部门进⾏设计。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说明书江阴市人民政府1998年6月1前言1991至1994年,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引导社会经济的合理化发展,江阴市国土管理局编制了《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江阴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以协调江阴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用地需求,在其后的实施贯彻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一系列规划基础因子发生不确定性变化,使得这两项规划在土地使用的性质、数量、时序等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给土地使用的合理化及土地使用管理的科学化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由于过多地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导致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已使耕地的保护成为土地利用管理的首要任务。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的通知》(苏发[1997]8号)文件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江阴市委、市政府责成江阴市国土管理局与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共同编制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南京大学江阴规划组一行15人于1998年1月7日抵达江阴,与江阴市国土管理局一道对江阴全市域29个镇(区)进行了实地踏勘,在1996年10月31日全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资料、《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1—2000)和《江阴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础上,并充分考虑到与市域规划和镇域规划的衔接,于1998年6月底完成了全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包括图件、文本、说明书和专题研究等。
下一步将研制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现就有关问题作一说明,并报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
2第一章概况一、本次规划的目的和意义土地是生存之母,能否合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土地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构建一个卓越的湖滨城市——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简介(无锡市规划局)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先后编制过三轮城市总体规划。
1980年开始编制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1986年,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于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从1993年开始,对总体规划再次进行修编;1996年5月上报国务院批准。
进入新的世纪,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经济建设面临着发展、提高、创新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迫切需要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依据。
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城市化发展方针,结合区划调整,我市从去年4月开始,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修编工作。
经专家咨询、纲要论证和公众评议,完成了规划成果。
5月19日,通过了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5月30日,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报省政府、国务院审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城市规划区(市区)和中心城三个层次。
市域为无锡市的行政区范围,含无锡市区、江阴市、宜兴市,面积4650平方千米;城市规划区(市区)包括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滨湖区、锡山区、惠山区和新区,面积1658平方千米;中心城为无锡城市集中连片建设的地区,包括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滨湖区、新区的全部,锡山区的东亭、东北塘、查桥,及惠山区的堰桥、西漳、钱桥、藕塘、长安等8个镇的用地。
规划期限,近期为2001—2005年;远期为2006—2020年;远景为展望2050年,到本世纪中叶。
二、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现状(2000年)为159万人;近期(2005年)为170万人;远期(2020 年)为200万人。
用地规模,现状(2000年)为140平方千米;近期(2005年)为156平方千米;远期(2020年)为195平方千米。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q录:弟一章总则 (2)第二章徐护指导脛想、保护目标和原则 (3)第三章保护家和重点 (4)笫四章市城历史丈化赛源的保护 (5)笫五章历史城区的徐护和展示 (6)弟并章历史丈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12)第七章丈场古迹及其他禺史丈化賽源的保护和利用 (15)第入章非场质丈化遗庐的保护 (18)第九章规划分期和实施保障 (18)笫十章附则 (21)第一章 总则为加强江阴市0史丈化名城的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糸,特制 主本规划。
江阴市历史丈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名 城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本次规划适用團是江阴市城辖区團,总面积988平方公里。
重点针对江 阴中心城区的%史城区制定保护要求和措施。
市城历史村鎭等丈化遣尹 的保护规划需单独輪制。
规划主要依据 (-)《中华人氏国城乡规划冻》C2008年丿(二丿《中华人氏国丈炀保护出》(2002年丿(三丿《易史丈化名城名缜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丿(0)《中华人氏国丈物保护冻实施条例》C2OO3年丿(五丿《城市规划编制办比》(2006年丿g 《城市紫线管理办冻》(建设部令[2003]第119号丿(七丿《城市规划强制性家暂行规定》(2002年丿(八丿《省易史丈化名城名鎭保护条例》(2002年丿 (九丿《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丈杨局关于加强场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7〕86号丿(十丿《场史丈化名城保护规划规》(GB50357-2005J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第四条(十一丿《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第五条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9年至2020年,近期为2009〜2015年,迄期为2015〜2020年。
第六条丈本中字体加粗并带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家。
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榇和原则第七条江阴禺史丈化名城保护的指孚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好§史丈化名城的特色,促进江阴经济和祝会的可特续发展。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标和原则 (3)第三章保护内容和重点 (3)第四章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4)第五章历史城区的保护和展示 (5)第六章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9)第七章文物古迹及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2)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4)第九章规划分期和实施保障 (14)第十章附则 (1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名城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三条本次规划适用范围是江阴市域辖区范围,总面积988平方公里。
重点针对江阴中心城区内的历史城区制定保护要求和措施。
市域历史村镇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需单独编制。
第四条规划主要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五)《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六)《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2003]第119号)(七)《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八)《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2年)(九)《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86号)(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十一)《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第五条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9年至2020年,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5~2020年。
第六条文本中字体加粗并带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标和原则第七条江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促进江阴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一、总则●规划指导思想1、放眼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考虑加入"WTO"后技术、产业、资金流向对江阴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江阴市的竞争力。
2、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率先"要求,认真研究城镇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
3、结合市域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化进程。
4、处理好经济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的关系,形成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群体。
5、从江阴市交通枢纽的地位与作用入手,发挥通道优势,加强与张家港、靖江的协同发展。
6、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特色。
●修编重点1、调整城镇空间布局调整城镇空间布局,精简发展主体,并提出配套的政策与措施。
2、调整乡镇工业园和乡村居民点根据区位条件,发展潜力,调整乡镇工业园的布局,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
逐步调整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引导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协调江阴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完善市域综合交通网络,统筹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考虑新长铁路、沿江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对江阴城镇发展的影响,江阴与无锡、常州、张家港、靖江等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
区域位置图一区域位置图二4、研究和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理念,从江阴滨江的特点出发,保护自然山水,合理安排沿江岸线,保证城市生活岸线,从江阴交通枢纽的特点出发,发挥交通优势,建设物流园区;发掘江阴深厚的文化积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延续历史文脉。
5、保护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环境质量,明确市域的生态建设目标和措施,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出发,确定市域城镇聚集空间与绿色开敞空间,划定优先建设地区、引导建设地区和不宜建设地区,界定物种源、廊道和节点,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提出生态建设对策。
6、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对老城区、新城区、外来人口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民愿,在规划中加以体现,制定措施,以有利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区全市域,总面积988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用地范围东起江阴市界,西至新沟河,南起南快速路,北至长江,总面积约198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2002年至2006年。
中期:2007年至2010年。
远期:2011年至2020年。
远景:本世纪中叶。
市域近期空间利用规划图市域远期空间利用规划图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功能定位1、沪宁产业密集区中具有一定外向性和先导地位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
2、江苏省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工业港口城市、新兴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
3、苏锡常向苏中苏北地区辐射的中转站,塑造良好区域空间形象的重要地区,区域内物流园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某些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区域空间利用规划图●与周边城市的协调1、与无锡在功能上,是无锡向北辐射的门户,是无锡港口工业基地,是无锡物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设施上,有8个主要的通道与无锡联系,分别为锡澄高速公路、无锡东干线、预留的第二过江通道、预留的第三过江通道、锡澄一级公路、锡沙一级公路、锡澄轨道交通、新长铁路。
在青阳东和长泾东预留苏锡常备选机场,肖山水厂为无锡北部城镇的供水水源。
2、与常州在功能上,是常州向北辐射的重要基地;基础设施上,有五个主要的通道与常州联系,分别为沿江高速公路、无锡西外环路、滨江公路、常澄公路、镇南铁路;常州的取水口及水厂在江阴境内的利港,江阴的石庄石化工业园与常州的圩塘之间江阴一侧控制不少于2公里的生态隔离区。
3、与张家港在港口功能上,江阴港与张家港互有分工,在交通设施上,有八个主要的通道与张家港联系,分别为沿江高速公路、滨江路、澄杨公路、无锡东干线、锡沙一级公路、澄熟公路、镇南铁路、澄张轨道交通。
规划长山、香山为生态隔离区,沿市界江阴一侧控制不少于2公里为林地和农业空间。
4、与靖江在功能上,江阴港与靖江港互有分工,中小型港口工业、修造船业逐步转移到靖江的江阴园区,体育、文化、医疗等公共设施适当考虑靖江的需求;在产业上,江阴的部分产业可逐步向靖江的江阴园区扩散;在交通设施上,有五个主要的通道与靖江联系,分别为新长铁路、锡澄高速公路、预留的第二过江通道、澄靖轨道交通、预留的第三过江通道。
●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1、通道利用战略充分利用江阴长江大桥、新长铁路及长江港口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物流和地缘优势产业,获取区位条件变化带来的新增集聚效益。
2、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外向拓展、跨域辐射、区域联合、市域整合等手段,整合内外市场,打破行政界线,塑造区域整体形象,加强与张家港、靖江两市空间协调发展和产业的分工协作。
3、多元型经济发展战略注重大型上市公司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小型民营企业,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
4、信息化带动的新型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5、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城市化发展战略1、加快集聚发展,重点推进城区现代化。
2、整合澄西、澄东、长泾、青阳四个片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调整城镇空间布局,全面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城市化水平预测市域总人口2006年137万人;2010年141万人;2020年145万人。
城镇人口2006年71万人;2010年82万人;2020年100万人。
城市化水平2006年51.8%;2010年58.2%;2020年69.0%。
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并重,逐步过渡到以内涵发展为主、兼顾外延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城市远景规划图●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城镇调整原则1、坚持集中、集约、集聚;2、优先考虑城区的发展;3、调整的城镇地域相邻,交通便利,充分考虑传统经济联系;4、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发达带欠发达、发展潜力大带后劲不足。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1、第一等级――城区人口规模55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55%。
2、第二等级――片区澄东片区人口规模17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17%;澄西片区人口规模14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14%;青阳片区人口规模6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6%;长泾片区人口规模8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8%。
城镇职能结构1、综合性中心城市――城区。
2、以产业为主的综合型片区――澄东片区、澄西片区、长泾片区、青阳片区。
城镇空间结构一城四区即中心城区、澄东片区、澄西片区、长泾片区、青阳片区。
三、沿江规划●港口性质与功能1、江阴港的性质江海河联运,内外贸货物运输、装卸与仓储、公用港口与货主码头相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2、江阴港的功能运输换装和集疏运功能;商贸服务功能;高质量的口岸服务及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港口物流园区功能。
●沿江城镇规划璜土:江阴经济开发区石化工业园,配套相应的生活用地。
利港:向南发展,行政商业中心南移,发展为澄西片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为西部滨江工业的服务基地和生活基地。
申港:规划申港沿镇澄公路发展,北工南宿。
城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黄田港港区建设为长江港口物流中心。
四、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现代化的工业港口城市,交通枢纽,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人口规模5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66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
五、城市总体布局●用地发展方向城市用地主要向东向西、次要向南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图●布局结构形态规划城市结构形态为带状组团式,由指状绿地系统分隔成四个组团:中组团、东组团、西组团、南组团,在城市东、南、西部布置三个工业区,沿人民路、虹桥路、通江路形成" H"型城市中心。
六、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居住用地规划布局江阴城区规划7个居住区,分别为城中居住区、城东居住区、城西居住区、城南居住区、夏港居住区、山观居住区、云亭居住区。
●行政办公用地市级行政办公机构主要集中在澄江路一带,在现有行政办公用地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完善,形成以市政府为核心的行政办公区,另在城东新区控制一定的行政办公用地。
●商业金融业用地以人民路、虹桥路、通江路为轴线建设"H"形的市级商业中心。
市级商贸中心位于城东新城中心南部,结合其它公共设施统一布置。
专业市场分两片集中布置,一处位于城东新区南端锡澄高速公路出入口西侧,另一处位于锡澄公路南闸段。
居住区级商业设施应结合居住区规划统一。
农贸市场宜按500米左右服务半径设置,在旧城更新和新区建设时统一考虑。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文化中心两处,一处为天华艺术中心,位于城东新区北部,设置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江阴大剧院等设施。
一处为位于鲥鱼港路北端滨江地区的文化艺术中心,设置音乐厅、艺术馆等设施。
区级文化娱乐设施结合区级商业设施设置。
●体育用地在城东新区北部新建市体育中心,占地约40公顷,包括一个主体育场、一个主体育馆、一个游泳馆及其它训练、比赛场地,规模满足承办地区性综合体育赛事或单项国际体育赛事要求。
保留原体育中心,并对其场馆、设施进行更新,作为市民进行健身活动的场所。
各居住区结合中心设置体育运动场地,满足居民休闲健身的需要。
●医疗卫生用地规划期末医疗卫生设施床位总数达到2200床,4床/千人。
规划市级综合性医院3所,区级医院4所,新建疾病控制中心一个,位于长江路与黄山路交叉口东南。
市级综合性医院3所:市二院并入市人民医院,搬迁市人民医院至城东新区体育中心东侧,占地约10公顷,800床规模。
原市人民医院用地并入市中医院,市中医院扩大规模至4 00床规模。
改造并扩大市三院至200~300床规模,作为市级医院。
区级医院4所:改造利用现远望医院、夏港卫生院、南闸卫生院作为区级医院,另在城南新建1所区级医院,每所150~200床规模。
规划每万人设社区医疗点一个,具有为居民进行日常预防保健及简单医疗功能。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在长山路西,澄南大道南规划教育科研区,在在定山高尚住宅区西侧规划科技研发区。
对散布在城区各处的科研设计单位,原则上予以保留和完善,对用地发展受限制的单位可在教育科研区集中建设。
●工业用地布局规划形成东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三片工业区。
东部工业区――在开发区的基础上跨过白屈港继续向东发展,北部沿江地区重点发展港口工业,南部以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为主。
西部工业区――位于夏港镇区西北,主要利用临江优势、现状制造业、加工业优势,发展成为重要的新材料产业、能源、冶金、机电产品制造业基地。
南部工业区――位于南闸镇区以东区域,为依托锡澄公路、新长铁路发展的相对独立工业组团,可发展纺织、机械等劳动密集型工业。
●仓储用地布局港区配套仓储区2处,分别为黄田港物流园区、长山港区配套仓储区。
黄田港仓储区为中转仓库,货物主要为件杂、集装箱、散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