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对今》教案-原稿
- 格式:docx
- 大小:13.11 KB
- 文档页数:3
《古对今》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古对今》。
(2)理解诗歌中的对仗手法,学会对仗的技巧。
(3)掌握一些常用的古诗词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对仗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古对今》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对仗手法及其运用。
(3)古诗词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对仗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古诗词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诗歌《古对今》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古对今》。
(2)组织学生进行背诵,要求熟练掌握。
3. 对仗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对仗手法。
(2)举例说明对仗手法的运用和意义。
4. 古诗词词汇与表达:(1)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古诗词词汇和表达方式。
(2)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四、课堂小结2. 强调对仗手法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古对今》。
2. 运用对仗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对仗手法的运用能力。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以及创作的小诗,评估学生对古诗词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生对对仗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古对今》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古、今”等10个生词;(2)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古、今”等10个生词;(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4)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认识生词;(2)通过分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爱好;(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情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生词的正确认读和书写;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诗词意境的体会;3. 朗读课文的流畅性和韵律美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1. 生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2. 诗句的停顿和韵律的把握;3. 对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生词卡片;3. 课文朗读录音;4. 相关诗词的图片或实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认识生词“古、今”;(2)通过问答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和现代的差异;(3)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导入课文学习。
2. 学习生词(1)分生词卡片,让学生认读、书写生词;(2)用生词造句,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3)分组竞赛,巩固生词学习。
3. 理解课文(1)分组讨论,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问答环节,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3)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4. 朗读课文(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2)指导学生掌握诗句的停顿和韵律;(3)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生词和课文知识点;(2)强调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情感价值观;(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诗词欣赏:为学生提供其他古代诗词,让学生欣赏和品析,进一步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对今》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古对今》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古代和现代的一些物品、生活方式的比较。
通过对比古今,让学生了解物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对历史变迁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2. 教学目标1.能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古代和现代的差异;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古代和现代物品、生活方式的不同;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4.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2.比较古代和现代生活方式及物品的异同;3.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思考。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古代和现代事物的对应关系;2.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比较。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古今物品及生活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1.教师先简单介绍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代和现代物品的差异。
2. 操作活动1.师生共同分析《古对今》这篇课文,理解古代和现代的差异;2.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选择古代和现代事物进行对比,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3. 教学评价1.教师对学生描述的古代和现代物品进行评价和指导;2.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1.学生能够理解《古对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古代和现代物品的不同。
2. 教学改进措施1.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今之间的差异;2.可以增加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合作的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总结本教案以《古对今》这篇课文为例,通过比较古代和现代物品及生活方式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变迁带来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古对今》教案(通用12篇)《古对今》教案篇1(2423字)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对子”这种语言艺术形式,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对子中词语的组成特点。
过程与方法1.教师范读生字和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字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3.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板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对子中词语的组成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领略四季朝暮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丰富美妙,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仿照课文的形式自己编创对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对子,也叫对联,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与中国的语言、文字、修辞、思维以及社会观念有密切关系。
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将一些自然现象融入到对子中,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而且能让我们认识更多新的生字朋友。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吧!(板书课题)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边音“凉、李”,翘舌音“暑、晨、朝”。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圆、李、杨”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寒、暑”等字时,可以通过学生集体表演的方法;学习“香”字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夕、古”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谜语示例:禾苗青青,长在上边,太阳红红,落下山头。
(谜底:香)形近字对比示例:古-舌(舌头)-吉(吉祥)细-田(农田)-抽(抽查)夕-多(多少)-歹(好歹)凉-京(京剧)-谅(原谅)(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古对今》教案(9篇)《古对今》教案1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对今》第一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采用对韵歌的形式识字,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采用这种形式识字。
这首对韵歌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四季气候及景物特点。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采用写意画的方式展示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
课文由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四行,且结构相同:每一小节的前两行是单音节词对单音节词,如“古对今”“晨对暮”“桃对李”;后两行是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如“严寒对酷暑”“和风对细雨”“莺歌对燕舞”。
三段韵文,分别用简洁形象的语言和长短句交替的节奏,或同义组对,或反义相对,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四季美景,进行理解、诵读、欣赏和积累,在识字中了解常识,获得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1、会认“圆”“严”等12个生字,会写“凉”“夕”“细”“语”四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激发对“对子”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会认会写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激发对“对子”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教法:讲解法示范法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学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法五、教学流程(一)、复习《对韵歌》导入1、理解“对”字教师出示上学期所学课文《对韵歌》,同学们拍手诵读。
师:这是一首“对韵歌”,这里的“对”是什么意思?(相对,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都能用上“对”,如“黑对白”、柳绿对桃红)2、师介绍中华特色文化--对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对今》这篇课文里就有许多对子,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看看?(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
2、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跟读。
3、自由读课文。
4、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本课“二线格”的生字(1)读准字音:a.全班齐读、小老师带读等多种方式读生字。
b.学生提醒要注意的读音。
(2)识记字形学生采用“加一加”“编故事”“猜谜语”等方式识记字形。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和现代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工具的不同。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让学生了解古代和现代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工具。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和现代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差异。
三、教学准备1.课文《古对今》。
2.图片或实物展示古代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工具。
3.PPT或教具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老师向学生展示古代和现代的生活照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和现代的生活方式有哪些不同。
2. 导入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古对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差异,并找出课文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4. 组织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让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5. 拓展延伸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引导他们思考古代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优缺点,激发他们的思考。
6. 课堂小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古代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差异,鼓励学生多多关注历史和文化。
五、课堂作业1.练习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写一篇日记,描述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差异。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比较古代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引发了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差异,避免赞美一方贬低另一方,要尊重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对今》教案(热门)《古对今》教案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古对今》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对今》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韵文,背诵韵文。
2、认识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12个生字,正确书写古、凉、细、夕、李、语、香7个汉子,会认新部首酉。
3、理解韵文内容,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4、在诵读和学习中体会汉语的对称和音韵之美,提升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诵读并背诵韵文。
教学难点:在诵读和学习中体会汉语的对称和音韵之美,提升学生的语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一、互动游戏,激趣导入1、师生共做词语对对碰(说反义词)的游戏:师说一词,生说该此的反义词,从一字词语到二字词语,难度逐渐升级(如:大对小,白对黑,长对短;白天对黑夜,快乐对伤心等)。
2、师激趣:词语对对碰,字数相同,词义相对,可真有意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词语对对碰的课文。
3、师板书课题:古对今。
相机指导古字的写法,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古指古代,今指现在,这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二、初读韵文,识字学词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指名生交流听过之后的感受。
2、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分小节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文识字学词。
(1)指名生朗读第1小节。
①师出示圆、严寒、酷暑、秋凉词语卡片,指名生认读,认识酷字左边的酉字旁。
师相机正音:暑是翘舌音,凉既是边音,又是后鼻音。
正音后再次指名生认读。
②指导学生区分圆与园:读音相同,意思有所区别。
鼓励学生口头组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区别圆与园的意思。
师:圆指的是一种形状,如:圆形、团员、汤圆等;园指的是一个地方,如:菜园、花园、园丁等。
③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1小节,全班齐读。
(2)指名学生朗读第2小节。
《古对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2个生字,会写“古、凉”等7个字,从中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2.了解课文内容。
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
3.感受语言的对仗美,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重点难点:读准生字,会写“古、夕、细”等字;理解“严寒、酷暑、朝霞、夕阳”等词语,想象韵文描写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玩一玩和家长一起玩“相反动作或相反词语对对碰”的游戏。
2、读一读借助拼音,试着读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预学小锦囊:读一读课文,拼一拼生字的读音【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识字的重点在于借助拼音读课文。
课前预习环节,教师放手让孩子自读课文,提高识字的积极性。
课前的亲子玩对对子的游戏,不仅能给孩子带来游戏的快乐,还是亲子有效沟通的好时机。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1.游戏“相反动作对对碰”。
上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相反动作对对碰”。
我举起右手,你们举起左手。
(类似游戏玩一玩)2.游戏“相反词语对对碰”。
我说左,你对——右;我说多,你对——少;前——后;长——短;天上——地下天上飞——水中游(地上走)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1)今天,我们要认识新的对子朋友,齐读课题。
(2)出示“古”和“今”: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古”这个字?(猜谜语:十张口)你能给这两个字组词吗?“古代”是古时候,“今天”就是现在。
(出示图片,对比)这两个字是意思相对,古人把这样的词写成了对子。
(板书:“对”)(3)书写指导:“古”是今天要写的生字,写的时候一看结构,二看关键笔画,三看笔画笔顺。
“古”是上下结构。
请和我一起写,“一横拉长,一竖稍斜,口字上宽下又窄”。
(学生书写“古”字两遍)5.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学习《古对今》这篇对韵歌,看一看什么样的词语是对子朋友呢?【设计意图: 以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古对今》教案范文〔通用15篇〕《古对今》教案范文〔通用15篇〕《古对今》教案篇1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一〕揭题,书写古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对韵歌《古对今》2、齐读课题。
指导书写“古”。
〔二〕师范读,生认真听。
〔三〕自读课文,读准字音1、生自读课文。
2、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3、检查读文。
随机正音二、细读对子,感受画面美〔一〕学习第一小节1、学习“圆”〔1〕引导发现古代和现代钱币的区别〔2〕读好“古对今,圆对方”2、学习:严寒酷暑凉出示四个词语:“严寒、酷暑、春暖、秋凉”这四个词语。
〔1〕学习“寒”字理识字学习“寒”。
并给“寒”扩词。
寒是冷,那严寒就是——非常冷。
指导读好词语。
那酷暑是什么意思?——非常热。
读好词〔2〕学习“凉”a、凉的偏旁是两点水。
两点水的字跟什么有关?补充带两点水的字。
b、指生读秋凉,齐读。
3、指导朗读第一小节〔二〕学习第二小节1、出示读:第二小节。
指生读。
学习:晨细朝霞夕〔1〕晨就是早晨。
暮就是黄昏。
〔2〕细。
指生说记字方法。
细雨和“小雨、大雨、暴雨”哪个词语意思更接近?和风和细雨也可与组成一个四字词语。
一起读出示:朝霞、夕阳。
什么是朝霞?什么是夕阳?出示图片,早晨的霞就是朝霞,晚上的霞是晚霞。
指生读,齐读。
指导读好这一小节〔三〕学习第三小节。
出示第三小节。
指生读。
1、学习:杨。
师:第三小节中的生字出示:杨。
图:这就是杨树。
所以是木字旁。
有木是杨树,伸手是表扬,有土是操场。
2、出示图片及句式:春天来了,黄莺在唱歌,燕子在跳舞,这就叫“莺歌燕舞”。
生练惯用句式说话:春天来了,小鸟xxxxx,花儿xxxxx。
这就叫xxxxxxxxxx。
读词——鸟语花香。
3、指导朗读,感受春天的美妙。
三、音律和谐,引导读出节奏1、引导发现韵脚2、配乐拍手齐背。
四、拓展延伸。
读得那么好,试着对一对好不好?日对xx,鸟对xx。
春花对xx,高山对xx。
五、指导写字指导书写:李和香。
1、观察字形一看构造:上下构造二看宽窄:三看重点笔画:撇捺2、师范写,生练写,展评。
6《古对今》教案(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古对今》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对韵歌。
对韵歌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情境优美,语言精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对韵歌的特点。
2.通过朗读、认识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词语。
3.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4.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5.激发搜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认识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词语。
2.激发搜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了解对韵歌的特点。
五、教法学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六、教学准备课件贴纸七、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
老师唱对韵歌。
“孩子们,老师上节课让你们学唱的《对韵歌》你们学会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对今》,请同学们欣赏课文,并思考一下这篇课文为什么是对韵歌?”每一行都有个“对”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韵母都是“ang”。
(二)整体朗读,寻找诗歌写作结构上的特点:从老师说的这句话中找对子。
请男生站着读,女生坐着读。
男生先读,女生后读。
按上面的要求读一读。
数一数,全文共有几个小节?每一小节都有几句话?课文中每一个小节为我们呈现的对子是从哪些方面来对的呢?让我们再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三)学习第一小节。
请大家拍着手来读读第一小节,读完小组内成员互相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1.“古”和“今”、“圆”和“方”是什么关系?(反义词)2.像它们这样的单字反义词还有很多,我们也可以对一对,比如:左对右,前对后,你还能找出更多这样的组合吗?(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3.“严寒”和“酷暑”是什么关系?它们是用来描述什么的词语?(反义词、气温)4.从“春暖”和“秋凉”你能看出什么?(这是两个描述季节的词语,春天暖和,秋天凉爽)5.第1小节有两个对子,数一数每个对子上下联的字数,你发现了什么?对子的上联和下联字数要相同。
(四)学习第二小节对子排列的这么整齐,读起来会很有节奏感。
《古对今》教案(精选5篇)《古对今》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圆、严、寒”等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古、凉、细”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1、启发谈话。
同学们喜欢对对子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对子歌。
2、展示图片。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景物的图片,说说画面的景色。
让我们一起走进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大自然。
二、读文识字,发现规律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请学生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老师与学生合作读。
(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4、通过读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甲:文中的字和词都是一对一对的。
学生乙:文中的词语都是描写大自然的。
老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对子和词语。
5、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1)借助拼音读准确。
1、将下列汉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y圆ǔ暑 l凉ch晨āo朝 x霞2、加一加,认生字。
纟+田=冫+京=(2)让学生说说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①加一加识字:木+子→李禾+日→香②加偏旁识字:纟+田→细冫+京→凉讠+吾→语(3)猜字游戏。
讠+吾=木+子=禾+日=三、学习第1节对子1、出示图片,让学生对比图片,说出图片内容,教师随机引入课文。
(1)古人与今人对比图(古今)。
(2)铜钱(外圆内方)。
(3)四季对比图(严寒,酷暑,春暖,秋凉)。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节对子。
2、课件出示第1节对子,指名学生朗读。
3、结合第一、二幅图片,让两名学生合作读出课文中的对子。
4、结合第三幅图片,四个同学合作读对子。
5、教师点拨:了解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特点。
(可结合识字1《春夏秋冬》所学)写出下列汉字的反义词。
今——()圆——()暖——()四、学习第2节对子1、指名读第2节。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对今》教案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对今》教案1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由此,本课设计依据文本特点,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
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重点,以识字为主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采用字歌识字、字谜识字、故事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生字,做字卡。
(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认识"古对今"1、互动活动一:同学们,你们玩过"相反动作对对碰"吗?如果老师说举起右手,你们就举起左手。
我说什么,你们就跟我做相反的动作,明白吗?2、互动活动二: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
(上——下)(大——小)(天——地)(古——今)3、教师板书"古"和"今",引言: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古代,今天)"古代"就是古时候,"今天"就是现在。
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意思相对)古人把这样的词写成了对子。
(板书"对")4、齐读课题,学习"古"字。
(1)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猜字谜:十张口。
)(2)描红写字。
(注意:上半部第一横要写长些;下半部的"口"字要想写得好,上面大来下面小。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最能走近其心灵的,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
两个游戏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了解几对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进行,让孩子在游戏的"趣味"中慢慢走近学习目标,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对今》教案(精选7篇)小学一年级语文《古对今》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2个生字,会写“古、细”等7个生字,从中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2、通过朗读,认识“鸟语花香、朝霞、夕阳”等7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严寒、酷暑、朝霞、夕阳”。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
背诵对韵歌。
4、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准生字,特别是“圆、严、寒”等容易读错的字;指导“夕、语”的书写;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通过多种多样的诵读方式,达到熟读成诵。
难点: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严寒、酷暑、和风细雨、莺歌燕舞”等词语,学会想象和口头表达。
【教学过程】课前背诵古诗:《春晓》、《赠汪伦》、《咏柳》、《千字文》一、游戏导入认识“古”1、同学们,我们做一个相反词语对对碰的游戏,我说上、你说下。
我说左,你说右。
谁听清楚了?上——下左——右远——-近开——关男——女粗——细高——低安静——热闹勇敢——胆小寒冷——炎热2、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的一首对韵歌吗?出示(指名读、齐读)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对韵歌,题目叫做《古对今》。
板书课题:古对今古是今天要学的生字,你怎么记住它,谁来组个词。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请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这首对子歌,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谁听清读书要求了举手。
2、谁来读第一小节,(我读书,我倾听)第二小节,第三小节(评一评读书吧,优点,提出建议)3、师生合作读。
(老师读前半句,你们接后半句)4、男女生合作读。
5、我们读一读今天要认识的生字,用手指着带拼音的字。
6、(1)出示图片,谁读这两个字:古今(2)看这两个图形:圆方比较圆和园(3)看到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呢?(严寒)(4)冬天过去了,我们来到了什么季节?(酷暑)①“暑”是什么意思?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暑”,“暑”就是热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6《古对今》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差异
•培养学生对古代生活的好奇心和兴趣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基本认知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差异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基本理解
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生活的特点以及与现代生活的对比
四、教学准备
•教材: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教具: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古代生活和现代生活的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生活的好奇心。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
•让学生听读课文,重点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差异,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第四步:课文朗读(10分钟)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步:练习与巩固(15分钟)
•老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第六步:拓展延伸(10分钟)
•带领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古代生活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六、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和差异。
七、家庭作业
•让学生回家通过阅读有关古代生活的书籍或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本教案设计以《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6《古对今》》为教材依据,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1. 学科领域:语文2. 年级:一年级3. 课时:2课时4. 教材版本:人教版5.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词,能正确书写“古、今、山、水、花、鸟、风、月、雪、飞”等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 教学难点:生字词的书写,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教师出示诗歌《古对今》,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歌(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2)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字词。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 感悟意境(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歌描绘的自然景物。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增强对诗歌意境的体验。
4. 生字词学习(1) 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生字词书写练习。
5. 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 正确书写生字词。
2. 熟读诗歌《古对今》。
3. 家长协助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签名确认。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
2.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3. 教师在下一节课前,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从网络上或书中查找其他关于自然景物的诗歌,进行阅读分享。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评价反馈1. 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
《古对今》教案
浓江中心校王桂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凉、细、夕、李、语、香”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之间玩拍手游戏。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对子歌。
(教师板书:《识字6 古对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②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①出示生字卡片,“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指名读。
②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认字小组。
2、写字。
①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指名认读、领读。
②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③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给自己正音。
②教读课文,初步感知对子。
2、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①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②师生交叉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③师:课文的对子中写了哪些事物?
生:雪、霜、和风细雨、桃、柳、杨、朝霞、夕阳、莺、燕、鸟、花?? 师:你见过这些事物吗?它们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3、背诵课文
①自由试背,同桌互背。
②分小组背,男女生比赛背。
五、课文小结
同学们,对子是我国特有的,这节课从这些对子中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6古对今
和风细雨
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