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卢沟桥事件简介
卢沟桥事件,又称北京保卫战,是指1937年7月7日,
日军阵地指挥官厨川汉藏所下达的“挑衅老百姓”的命令,命令
士兵从卢沟桥开始,沿京保铁路向南进攻,试图占领北京市区。
这一事件被视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始,也是中日全面战争的开端。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部,是连接北京和山西省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
当日,日军所在的卢沟桥驻地周围的居民听到了奇怪的动静,纷纷涌到桥头上观望。
突然间,一声鸣笛响起,随之而来的是日军的机枪、火炮等重火力的狂轰滥炸。
卢沟桥尘土飞扬、残垣断壁,成为了那场凶险而毁灭性的战争中最值得人类反思的场景之一。
事实上,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的开始。
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占领了河北、山西等省的重要城镇,对中国国内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肆无忌惮的破坏。
卢沟桥事件不仅让中国起义军和国民政府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也震动了世界,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卢沟桥事件之后,国共两党达成了抗日共同纲领,共同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
在各地人民的支持下,中国军民奋勇抵抗,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力量。
8年抗战中,中国军民进行了长达7年的艰苦奋斗,最终在1945年以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和平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卢沟桥事件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它不仅影响到了中国的命运和发展方向,也对全球和平和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顾历史,我们能够凝视真相,领悟历史的深刻启示,并汲取坚毅勇敢的民族精神,为今后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卢沟桥事变名词解释卢沟桥事变是指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打着“搜查军械”的幌子,突然袭击位于北京郊区的卢沟桥的中国军队,爆发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事变的背后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因素。
1.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部的卢沟,是一座连接北京和山西、河北的重要战略桥梁。
卢沟桥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成为日军侵略中国的目标之一。
2. 搜查军械:日本侵略者在发动袭击之前以搜查中国军火库为由,向中国驻守在卢沟桥的军队提出搜查要求,用以掩饰其真正的侵略意图。
3. 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与中国国民党联合抵抗日本侵略。
卢沟桥事变中,中国的抵抗由八路军负责。
4. 江西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创立了革命根据地。
在日本发动侵略之后,由于山岳峻险,成为抗击日军的依托基地。
5. 丁壮:指中国农民兵中的青壮年,对于保家卫国、抵抗日本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6. 特务:指日本侵略者派遣到中国进行谍报、破坏和颠覆活动的特工人员。
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项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及其它各个社会阶层的民主人士推动的抗日抗侵略的统一战线,卢沟桥事变无形中对这一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两小时共和国”:指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国民党政府即将北京丢失给日本侵略者,这段时间被形容为中华民国的领土丧失的短暂时期。
9. 《告全体同胞书》: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全国同胞的公开信,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这是第一次由共产党发布的全局性的抗日动员宣言。
10.《告北京市民书》:是中国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发布的公开信,呼吁北京市民支持国民党政府,抵抗日军侵略。
这是抗日爱国运动在北京的主要动员宣言。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不愿再忍受日本侵略和欺凌的决心,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卢沟桥是不是拱桥卢沟桥是不是拱桥卢沟桥是一座联拱石造桥,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建筑结构卢沟桥桥面略呈弧形,两端较低,中间隆起。
桥墩、拱券以及望柱、栏板、抱鼓石、华表等都用天然石英砂岩及大理石砌筑,而桥面却是用天然花岗岩巨大条石铺设的。
卢沟桥桥下河床铺设几米厚的鹅卵石和石英砂,整个桥体砌筑其上十分坚实稳固。
桥墩平面呈平底船形,北为上游,是进水面,砌筑分水尖,状若船头,长 4.5-5.2米,约占桥墩四分之一。
在每个分水尖的前端,各装有一根三角铸铁,边宽26厘米,锐角向外,以减轻洪流和冰块冲击,保护分水尖的稳定。
在分水尖上面,又盖了六层分水石板,称风凰台,下两层挑出,以上各层逐次收进,高1.83米,既加固了分水尖的稳定性,对桥墩的承载压力也起到了平衡作用。
卢沟桥桥墩南面顺水,砌作流线型,形似船尾,以分散水流,减轻洪流对券洞的压力。
桥面的大理石护栏,是由281根望柱和279块栏板交替组成的。
南侧望柱141根,栏板140块;北侧望柱140根,栏板139块。
卢沟桥望柱和栏板石迎面雕有精美的花卉图案,望柱项端各雕有一头大石狮,在其头上、足下或胸前背后又雕有一些小石狮。
桥两端作为抱鼓石用的,东端是两头大石狮,西端是两头大石象,身躯硕大,憨态可掬。
在顶栏石狮、石象之外,各竖华表一个,高4.65米,下设八角须弥座,上穿云板石,莲座圆盘之上雕有一头石狮,迎向桥外、神态自若,有如迎送行人。
卢沟桥东端北侧立有乾隆御笔“卢沟晓月”碑,及碑亭。
康熙皇帝重修卢沟桥碑立于碑亭之外。
乾隆皇帝重修卢沟桥碑立于桥西端北侧。
卢沟桥桥面两旁有石栏杆,栏杆望柱头上雕刻着石狮子,桥头立有石制华表。
石栏杆共有279个,南面为139个。
栏板平均高度约85厘米,断面呈现下大上小的形状,底厚约23-30厘米,顶端厚约20-25厘米,收分表现较为明显。
栏板内部涵盖了立枋、瘿项等几部分。
历史悠久的卢沟桥卢沟桥,又称“盘古桥”,位于中国北京市的海淀区,横跨于岳各庄一河之上,是北京最早的石拱桥之一。
卢沟桥的历史悠久,见证了中国几个重大历史时期的变迁,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
卢沟桥建成于公元公元1189年,也就是北宋时期。
当时,即如今的北平地区正处于国际嘉定贸易通道上,成为北方的商业重镇。
卢沟桥的建造,则是满足了京城与其周边地区的交通需求,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这座古老的桥梁属于石拱桥的类型,使用了优质的大理石为桥石,桥面采用了石头和青砖。
它的设计独特,结实耐久,被誉为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
卢沟桥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事件要数发生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
这次事件引发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开始。
卢沟桥作为一座战略要塞,成为了日本侵略军发起进攻的第一目标。
在七七事变中,卢沟桥被敌人遭受了严重破坏,成为了中国人民奋勇抵抗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国民族浩气长存的象征。
解放后,卢沟桥得以修复并恢复使用。
如今,游客们可以在卢沟桥上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桥上保存有大量的历史痕迹和纪念碑,记载了这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岁月。
桥下的水流依然潺潺,桥两边的青山仍然青葱,给人一种跨越历史时空的感觉。
卢沟桥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抵抗精神。
卢沟桥不仅是北京这座古都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卢沟桥的历史悠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荣耀。
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心情,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魅力,领略中国古代历史的印记。
总之,卢沟桥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桥梁,见证了中国几个重大历史时期的变迁。
它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遗产的代表。
卢沟桥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见证者,也是人们缅怀历史的重要场所。
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这样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这段历史的印记。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这么一件震惊中外的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因为卢沟桥事变事件是1937年7月7日。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卢沟桥事变的资料简介,一起来看一下吧。
卢沟桥事变简介79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
日军占领东北后,阴谋将魔爪伸向华北,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
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
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
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
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
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
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卢沟桥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
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
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
桥身总宽9.3米。
桥面宽7.5米。
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
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
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
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卢沟桥课文《卢沟桥烽火》"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中国石拱桥卢沟桥的特点中国的卢沟桥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石拱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的卢沟村。
下面将介绍卢沟桥的特点和历史。
首先,卢沟桥是一座传统的石拱桥。
这座桥是由多个拱石组成,并以巨大的石柱和石栏杆作为桥的支撑结构。
石拱桥具有厚实坚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承载桥面的重量,保证了桥的稳定性。
拱石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呈现出古朴、庄重的魅力。
其次,卢沟桥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座桥开始修建于公元前1189年,经过多次修缮和改建,如今的卢沟桥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卢沟桥曾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是联通北京与其他城市的关键桥梁。
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清朝时期,卢沟桥因为它的战略位置而起到了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此外,卢沟桥还有着独特的建筑设计。
桥身的主体结构采用了拱桥形式,主跨长约37米,由11个石拱构成,两边还有12个拱,共23个拱洞。
拱下的两侧分别有长方形的桥洞,使行人能够在雨天或夜晚顺利通行。
桥面采用灰瓦铺装,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拱和桥面融为一体,显示出独特的美感。
此外,卢沟桥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元素。
例如,桥上的石拱和桥洞上刻有大量的花纹和雕塑,包括花草、鸟虫、人物等,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此外,桥上还有几座亭子,供行人休息观景。
这些建筑元素的存在使卢沟桥在历史上获得了“中国最美丽的石拱桥”之称。
卢沟桥还与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息息相关。
桥上的亭子曾经是著名的中国古代戏曲《牡丹亭》中世界著名的场景之一、此外,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卢沟桥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中,卢沟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亮丽烙印,因此赢得了“卢沟桥事变”之称。
总之,中国卢沟桥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独特的石拱桥。
它的传统设计、厚实的结构和美丽的装饰,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瑰宝。
这座桥连接着古今并重的历史,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卢沟桥事变的故事卢沟桥事变,是指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军队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动的一次挑衅性袭击,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导火索。
这一事件导致了全面抗战的爆发,也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事变发生在当时的卢沟桥,这座桥横跨着京奉铁路和大运河,是北京西部的重要交通要道。
而这里,也成为了中日双方的冲突点。
当时,日军占据了卢沟桥一带的阵地,而中国军队则驻扎在附近的守备营地。
而日本军队却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对中国驻守的卢沟桥进行了袭击,导致了中国军队的严重伤亡。
这次袭击,引起了中国军民的强烈愤慨和抗议,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民党政府向日本提出了抗议,但日本却以中国军队“挑衅”为由,对中国提出了露骨的要求。
而在国际上,各国纷纷表示关注,并要求日本和中国保持克制,避免冲突升级。
然而,日本并没有停止侵略的步伐,而是继续向中国内地推进。
而中国政府也意识到,只有通过全面抗战,才能够抵御日本的侵略。
于是,中国国民党政府在抗议日本的同时,也开始调动全国的力量,准备全面抗战。
卢沟桥事变,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导火索。
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但也最终促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失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卢沟桥事变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和平守护不是靠妥协和屈服,而是需要付出牺牲和努力。
这段历史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平,要警惕侵略,要坚定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卢沟桥事变,虽然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其历史意义和深刻教训,却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同努力,让世界更加美好。
卢沟桥详细介绍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距市中心约1公里。
它是我国现
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桥长27.5米,宽8.7米,高10米。
桥
面由7条石铺砌而成,南北走向。
桥的两端各有一个石狮子,姿
态各异,雄赳赳,气昂昂。
卢沟桥是我国人民英勇抗战的纪念性
桥梁。
1937年7月7日晚上,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
中国守军坚决抵抗。
卢沟桥上的战士们有的手握钢枪、有的手持
手榴弹、还有的手握大刀……向日军发起进攻。
战士们虽然英勇
顽强、视死如归,但仍有许多战士被日军击中而牺牲了。
这件事在《北京日报》上作了详细的报道。
从那以后,卢沟
桥就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7月1日零时整,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这里冉冉升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1999年7月1日零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了国
歌《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 1 —1 —。
关于卢沟桥的介绍
卢沟桥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南部的一座历史名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以下是关于卢沟桥的一些介绍:
1. 历史背景:卢沟桥最早建于公元1189年,起初是为了便利京城与山西、陕西等地经济交流而修建的。
此后,卢沟桥成为京郊通往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
2. 重要事件:卢沟桥因1937年七七事变而闻名于世。
该事件标志着中日战争的爆发,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在该事件中,日本军队袭击并占领了卢沟桥,引发了全面的中日战争。
3. 桥梁特点:卢沟桥是一座石拱桥,长266米,宽9.3米,桥面由16个石拱组成,桥身以青石垒砌而成。
桥上设有19个桥孔,其中主洞为三孔,两侧各为八孔。
这种结构使得卢沟桥在水流冲刷下能够更加稳固。
4. 文化意义:卢沟桥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象征之一,也是京郊旅游的热门景点。
它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和美学理念。
5. 文物保护:卢沟桥经历了多次修复和保护工作,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复是在1987年。
为了保护桥梁本身以及周边的历史环境,卢沟桥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1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卢沟桥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桥梁,也承载着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卢沟桥的横跨宽度是多少?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郊河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石拱桥之一。
它不仅是一座具有重要交通功能的桥梁,更是代表着中国古代工艺和建筑的杰作。
那么,卢沟桥的横跨宽度是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 历史悠久的卢沟桥卢沟桥建于元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是北京西郊重要的一座桥梁,也是连接燕山与京畿两地的咽喉要道。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9.3米,由11个拱洞组成,每个拱洞的宽度都不尽相同。
这些拱洞的宽度各不相同,正是卢沟桥的魅力所在。
2. 独特的拱洞设计卢沟桥的每个拱洞都有自己独特的宽度,这是当时设计师在考虑桥梁结构和桥面承载力时的智慧结晶。
通过不同尺寸的拱洞,卢沟桥更好地保证了通行的畅通性和桥梁的稳固性。
这种独特的设计让卢沟桥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3. 历史的变迁与卢沟桥的重建卢沟桥历经多次战火的洗礼和历史的变迁,多次被毁于战乱之中。
但每一次的重建都让卢沟桥更加坚固和美丽。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卢沟桥已经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以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今天的卢沟桥,既是一座交通要道,又是人们休闲观光的胜地。
4.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卢沟桥不仅是一座具有重要交通意义的桥梁,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北京市政府多次加大了对卢沟桥的保护力度,并将卢沟桥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卢沟桥的历史和文化,为卢沟桥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卢沟桥的文化旅游价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之一,卢沟桥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卢沟桥不仅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风格,而且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使其成为人们向往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来到卢沟桥,除了可以领略到它的美丽景色,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古老文化的底蕴。
卢沟桥的横跨宽度虽只是一桥之宽,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却无法估量。
历经千年风雨的卢沟桥见证了北京的沧桑巨变,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用一种说明方法介绍卢沟桥卢沟桥,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老桥梁。
下面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卢沟桥。
一、历史背景卢沟桥修建于公元公元公元1189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始建于金代,当时主要用于水运,为进入北京的重要经济纽带。
二、地理位置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北部,毗邻京城的“西北门户”,连接官厅水道与京杭大运河,沟通国信沟与三里河。
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连接了华北平原与山西河南等地,是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建筑风格卢沟桥是一座木质桥梁,平面布置呈弯曲形,长180米,宽9.3米,桥梁分为九孔,形成八个桥墩中孔洞墩,两个孔洞附加大型木质结构穗,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四、文化意义卢沟桥是中国民间文化的象征之一。
相传在起义前夜,桥上出现吉兆,即有沟通天县的桥洞,因此被视为抵抗外敌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象征。
此外,卢沟桥还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例如小说《开明的忠诚》和电影《卢沟桥》。
五、历史事件卢沟桥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最著名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欲进攻北平的卢沟桥附近制造了一起挑衅事件,结果导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和日本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保护与修复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卢沟桥已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对卢沟桥进行了多次修复和保护,确保其保存完好。
2006年,修复的卢沟桥重新开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七、旅游价值卢沟桥被誉为中国八景之一,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欣赏到古老的桥梁建筑和周围的风景。
此外,卢沟桥周边还有其他景点,如卢沟桥博物馆和白幡双塔等,都是游客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八、社会影响卢沟桥的历史事件和其文化意义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政府和民众通过纪念活动和纪念馆来纪念这一事件。
卢沟桥抗战遗址知识点卢沟桥抗战遗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遗迹之一,也是抗日战争的开端。
以下是关于卢沟桥抗战遗址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背景介绍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部,是北京通往保定的交通要道,也是延庆、宣化、张家口等地的交通枢纽。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卢沟桥地区是华北地区的军事重要地带。
二、事发经过1937年7月7日,日本关东军向卢沟桥附近的中国抗日军队发动了侵略行动。
当天下午,日本军队在卢沟桥上向中国军队发射炮弹,导致中国军队还击。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面抗战,开启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
三、战争影响卢沟桥的抗战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使中国抗日军队赢得了国际上的声援和支持。
同时,这次事件也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凝聚了全民族的抗战意志。
四、卢沟桥抗战遗址的保护与纪念为了保护卢沟桥抗战遗址和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中国政府组织修复和维护了卢沟桥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内设有纪念碑、雕塑和展览馆等,以展示和宣传抗战的历史。
五、历史意义卢沟桥抗战遗址成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象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次事件展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敌入侵的勇气和决心,也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六、教育意义卢沟桥抗战遗址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段历史,可以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激励后代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结语卢沟桥抗战遗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遗迹,它代表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通过保护和纪念这一遗址,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后代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了卢沟桥抗战遗址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背景介绍、事发经过、战争影响、遗址的保护与纪念、历史意义以及教育意义。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我们民族的历史,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卢沟桥的介绍资料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之上。
这座桥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的全长为266.5米,宽度为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
在历史上,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卢沟桥开始建造。
并在明正统九年(1444年)进行了重修。
然而在清康熙时期,该桥曾被洪水毁坏过。
除了其历史悠久的建筑特点外,卢沟桥也是一处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景区。
桥东的碑亭内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这是明代帝京的故事。
此外,卢沟桥还有宛平城、雕塑园等景点。
作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是卢沟桥的一大特色游览区。
关于卢沟桥的红色故事
咱来唠唠卢沟桥的红色故事哈。
卢沟桥啊,那可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桥。
1937年7月7日那天晚上,就像平常一样,卢沟桥静静地横在那儿,可是呢,小日本鬼子不安分了。
当时啊,日本军队找了个蹩脚的借口,说他们有个兵丢了,非要进宛平城搜查。
这就好比你家来了个恶霸,硬说自己东西丢在你家了,就要闯进来翻箱倒柜,哪有这种道理嘛!咱们中国的守军那可不能答应,这是咱们的地盘啊。
然后呢,日本鬼子就开始耍横了,他们朝着卢沟桥就开火了。
咱们的守军呢,那也是硬骨头,一点都不怂,立马就还击。
这一打啊,就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
咱就说这卢沟桥就像一个不屈的战士一样,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咱们的战士在桥上奋勇抵抗,子弹在桥的石狮子周围呼啸。
那些石狮子啊,就好像也在为战士们加油助威,见证着中国人的血性。
在那场战斗里,有好多英勇的事迹。
有的战士手握着大刀,面对日本鬼子的枪炮,毫无惧色,挥舞着大刀就冲向敌人。
他们心里就想着,绝不能让小鬼子这么欺负咱中国人,这卢沟桥就是咱的底线。
而且啊,这卢沟桥事变就像一个号角,一下子把全中国的人都叫醒了。
之前啊,可能还有些人觉得日本鬼子的侵略还远着呢,可这事儿一出,全国上下都明白了,必须得团结起来打鬼子了。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家都纷纷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都加入到抗战的队伍里。
这卢沟桥就像一个星星之火,点燃了全中国抗战的熊熊大火,它的意义可大了去了,永远都值得咱们铭记。
26、卢沟桥
整寨小学贾宇
教学内容:
本科是全国小学语文课标教材,语文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26课《卢沟桥》。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既美观的造型,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同时通过介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告诉我们卢沟桥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理解词义。
2、指导学生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卢沟桥的重要意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
认识卢沟桥的重要历史意义,体会说明方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第2、3自然段。
自由读文,合作学习。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卢沟桥的建造有什么特点?
2、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请用“—”画出卢沟桥设计科学的句子。
用“”画出卢沟桥造型美观的句子。
汇报交流:
(1)读出卢沟桥设计科学的句子。
理解“完好无损”,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卢沟桥的设计科学
的句子中,作者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2)读出卢沟桥造型美观的句子。
课文中具体讲了石狮子的哪几种姿态?文中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作者用什么句式写卢沟桥造型美观?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3)朗读感悟。
(二)学习第1自然段。
点读,思考:
这座桥是什么时间修建的,离我们现在多少年了?
拓展延伸:你站在卢沟桥上,你想对造桥的人说点什么?
(三)学习第4、5自然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思考:
每年7月7日,我国人名为什么都要在这里开展纪念活动?
三、课外延伸
对于这样一个国家,你爱她吗?说说你有那些爱过表现?
板书设计:
26、卢沟桥
设计科学
建造特点
造型美观
卢沟桥
“七七事变”发生地
历史意义
革命纪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