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疗法(精)
- 格式:ppt
- 大小:4.83 MB
- 文档页数:21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将适量中西药物的注射液注入一定穴位,通过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治疗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穴位注射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小、适应症广、作用迅速等特点。
穴位注射法的分类:根据选用注射药物的种类,可分为以下三类:1. 中草药制剂注射:如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2. 维生素类制剂注射:如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等。
3. 其他制剂注射:三磷酸腺苷、山莨菪碱、利多卡因等。
穴位注射的施术方法:1. 操作程序: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进行和缓的提插,当获得得气感应时,回抽无血后,再将药液注入。
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快推药液的较强刺激,慢性病、体弱者可用缓推药液的较弱刺激,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药液。
如推注药液较多,可采用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分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 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用药的剂量取决于注射部位和药物性质和浓度。
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货5%-10%葡萄糖每次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每次用量为常规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
3. 选穴与疗程:选穴宜少而精,以1-3个腧穴为宜。
为获得更加疗效,尽量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注射。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治疗后反应强烈者可间隔2-3日注射一次,所选腧穴可交替使用。
6-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穴位注射的作用:⒈ 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了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疗效。
⒉ 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
穴位注射法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针具•5 常用药液•6 操作方法o 6.1 选穴处方o 6.2 操作程序o 6.3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o 6.4 药物剂量•7 适应范围•8 主治病症o8.1 急性阑尾炎o8.2 咯血o8.3 支气管哮喘o8.4 胃下垂o8.5 泄泻o8.6 呃逆o8.7 痹证o8.8 雷诺氏病o8.9 腰痛o8.10 三叉神经痛o8.11 神经性皮炎o8.12 肩关节周围炎o8.13 痛经o8.14 小儿佝偻病o8.15 急性扁桃体炎o8.16 颈椎病o8.17 肥大性脊柱炎•9 注意事项•10 参考资料[返回]1 拼音xué wèi zhù shè fǎ[返回]2 英文参考acupoint injection therap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返回]3 概述穴位注射法是指将药液注入穴位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又称水针、小剂量穴位注射法。
若采用麻醉药物,则称穴位封闭。
它兼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操作时,先选取穴位,然后按肌肉注射的要求刺入穴位至预定深度,微加提插,得气后,缓慢推入药液。
不可伤及神经干或将药液误入血管等。
注射量根据药液品种和所选穴位而定。
头部0.1~0.5毫升,耳穴0.1~0.2毫升,四肢部0.5~2毫升,腰臀肌肉丰厚处2~15毫升。
如作小剂量穴位注射,剂量为常规剂量的1/10~1/2。
一般说来,可供肌肉注射的中西药针剂均可酌情选用,如葡萄糖、维生素、普鲁卡因、当归、红花注射液及部分抗菌素等。
一般常见疾病均可用此法治疗。
[1]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入穴位、压痛点及反应点,以产生效应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源于祖国医学针刺疗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通过针刺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以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和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的气血畅通,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疗法三里内庭穴,曲尺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但,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绝,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白斗降真机,金锁叫开切,至人科传授,匪人莫乱说。
十二决:其一: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
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眼酸,伤寒赢廋损,气盅及诸般。
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
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其二:内庭次指外,本属足阳明。
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其三: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
善治肘肿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并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即使廖。
其四: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齵鼻扭血口禁不开言。
其五:委中曲秋里,横纹脉中央。
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疼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其六:承山名鱼腹,踹肠分肉间。
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其七: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
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胀,眼目似云雾,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其八:昆仑足外踝,根骨上边寻。
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其九:环跳在腗枢,侧卧屈足取。
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腰胯连踹痛,转侧重欷颯。
若人针灸后,此刻病消除。
其十:阳陵居膝下,外一寸中。
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相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其十一:通里腕铡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爆音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言有神功。
其十二: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差。
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饮频雍上,口禁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弩。
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回阳九针歌决---- 哑门、老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次上回阳九针穴。
一.穴位注射概述: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液等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利用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通过多种治疗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这其中既有中医范畴的治疗作用,又有现代药物学方面的治疗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产生至今,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科的各类疾病,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二.穴位注射效应:1.穴位注射的放大作用: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
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
2.穴位注射的三重作用:侯湘等把穴位注射的疗效过程分为。
“三重效应”,(1)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
多为针刺和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2)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至1 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3)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
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
这就必然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
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
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穴位注射的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
在穴位注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够减弱或者纠正这种不良效应。
一.穴位注射概述: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液等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利用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通过多种治疗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这其中既有中医范畴的治疗作用,又有现代药物学方面的治疗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产生至今,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科的各类疾病,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二.穴位注射效应:1.穴位注射的放大作用: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
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
2.穴位注射的三重作用:侯湘等把穴位注射的疗效过程分为。
“三重效应”,(1)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
多为针刺和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2)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至1 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3)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
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
这就必然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
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
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穴位注射的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
在穴位注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够减弱或者纠正这种不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