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过程地图版
- 格式:pptx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7
阶段复习课专题一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主题线索】主题考情观察主题一两次世界大战项目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为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市场,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导致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政治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掩盖下的矛盾导火线/催化剂萨拉热窝事件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交战双方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轴心国集团(日本、德国、意大利)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九一八事变爆发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地狱”“屠场”)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莫斯科保卫战——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正义的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项目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影响(1)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2)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1)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2)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主题二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项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一超多强”呈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时间1922-1939年1955-1991年1991年至今形成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国际秩序得以建立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涉及条约《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等《北大西洋公约》《华沙条约》—解体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91年苏联解体—评价(1)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2)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威胁了世界和平;由于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相对稳定的局面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史学结论】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趋势(1)总趋势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过程实录图文(转载二)7月28日,德军第6军团抵达顿河,德军士兵正从高处监视顿河地区德军第6军团向斯大林格勒挺进斯大林格勒的工人们响应政府号召,纷纷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工厂希特勒“在行进中”占领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失败后,改变打法,从西北和南部发动了强大的钳形攻势。
8月23日,德机对该城进行了自入侵苏联以来最疯狂的一次轰炸,投下的炸弹一半以上是燃烧弹驻守在斯大林格勒的苏军最高司令部的军官们正在战场视察进入郊区的德军命一位老妇离开她的隐蔽所当德军向市区调动坦克部队时,斯大林命令华西列夫斯基将近卫第13师调过伏尔加河增援斯大林格勒。
这是第13师的战士和他们的师长在防空洞等待出发9月13日,德军向斯大林格勒市区发起进攻,由于德军飞机和炮火的攻击,苏军的给养和弹药输送十分困难。
这是一个战士背着食品艰难爬过废墟9月底,战斗中心转到了北部的工厂区。
10月,两军展开争夺三大工厂(拖拉机厂、“街垒”和“红十月”)的血战。
10月15日,德军占领拖拉机厂崔可夫中将在一幢残破的建筑物里观察附近的战斗情况在工业区大血战中,整个地区笼罩在一片硝烟中在巷战中,按照崔可夫将军的要求,每个战士都是士兵兼指挥员。
这是苏军士兵在废墟中转战每一座楼房都是一个碉堡,苏军士兵顽强地打击敌军苏军士兵冒着炮火穿过战壕妇女们也拿起武器保卫城市斯大林格勒南、北、西三面被围,陆上交通被切断,伏尔加河成了支援会战的唯一运输线。
这是苏军士兵穿过冰封的伏尔加河,向前线运送物资1942年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
苏西南方面军于11月22日占领顿河桥,斯大林格勒北部的顿河方面军也开始反攻,并不断缩小包围圈。
12月下旬,苏军夺回了“红十月”工厂德军第6军团司令保卢斯率领残部向苏军投降在苏军的追击下,参加战役的意大利第8军团在冰天雪地的草原上撤退德军第6军团被俘的部分军官妇女在帮着打扫战场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遭到惨败后,在1942年冬末和1943年春季又连遭重创,仅在冬季交战中就有110个师被苏军歼灭。
地图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一、二战爆发前德国扩张形势图1933年,希特勒与纳粹党在德国全面掌权。
上台后,希特勒通过煽动民族主义与复仇主义来整军备战,妄图重新称霸世界。
因为还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所以,英国与法国无力抵制德国的扩张,被迫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
在英国与法国的姑息与纵容下,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后,德国不仅国力大增,而且整军备战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1939年,德国军备整顿完成,开始对外全面扩张。
二、德国闪击西欧形势图1939年9月1日,德国调集大量军队突袭波兰。
因为战术落后、装备陈旧,又因为苏联背信弃义从背后夹攻,所以,不久后波兰覆亡。
德国突袭波兰后,英法依照与波兰的盟约而对德国宣战。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虽然对德国宣战,但是,英法军队却躲在马奇诺防线后不放一枪,坐视波兰灭亡。
攻灭波兰、与苏联签订和约后,德国调转枪口,开始进攻西欧。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先后攻占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等国。
随后,德国绕开“马奇诺”防线,从侧翼进攻法国。
虽然英军主力从敦刻尔克逃出生天,但是,法国却在德国闪电战的打击下被迫投降。
法国投降后,德国对英国发起了猛烈空袭,妄图使英国屈服。
虽然损失惨重,但英国却没有屈服,希特勒被迫暂时放弃征服英国的计划,将侵略的矛头转向苏联。
三、德国空袭英国形势图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与苏联签订的和约,对苏联发起全面进攻。
战争初期,因为德国蓄谋已久、苏联措手不及,所以,德国占领了苏联大片土地、歼灭了苏联大量有生力量。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下令德军进攻莫斯科。
面对绝境,斯大林领导苏联军民奋起反击,终于在莫斯科会战中挡住了德军攻势、歼灭了五十万德军、稳住了阵脚。
莫斯科会战惨败后,德军无力继续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于是,德军转而进攻斯大林格勒与列宁格勒,妄图迂回包抄莫斯科。
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两场会战,苏联军民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再度粉碎了德国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