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34.88 MB
- 文档页数:96
地震资料反演其实反演,确切的应该叫做“反演预测”。
很多人忽略了这个“预测”的真正含义。
利用已知少数井点,通过地震资料,提取与钻井揭示的地质特征相对最吻合的信息,来对大片无井空白区的属性做预测,最终反应的是对地质特征的一个预测。
既然是一门技术,就有它的可适用性和不可靠性。
这就需要反演人员有软件操作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地质思维!!!如果没有后者,那就需要地质人员来指导!不同的反演人员,即使针对相同的资料,反演出来的结果也不完全一样。
换句话说,往往是按照熟悉区块地质特征的地质人员的要求来做出反演预测。
不然反演的不确定性就会被放大。
真正的地质人员,是不会否定地震反演。
概括一下,只不过有两点:1、反演一般是在没有足够的井资料控制整个区块的时候采用(那非均质性强的地方呢?)。
2、反演结果的好坏,需要操作人员的技术,更需要地质人员的把握。
我没有搞过反演,但见过一些反演的结果:有2点感性认识:第一点:井越多(测录井数据越全面),反演结果越准确。
在井控制范围内,预测精度高,井控制范围以外,随着距离的增大,精度降低。
第二点:反演人员的地质概念和经验,对反演结果有很大的影像。
相同的数据与流程,不同人员作出来的差别还是很大,而且都是在加载了相同解释成果的前提下。
反演分为三种,一种是基本是没有井资料,通常在勘探前期,第二种是有少量井资料,在勘探开发中期,第三种就是井资料很丰富,通常已经是开发中后期。
随着井资料的丰富反演结果肯定越来越好啊,如果没有或者很少井,就只能通过插值或者数值模拟的方法搞出来伪井资料,这个往往误差很大反演结果的好坏,地震资料的质量非常重要,反演结果的分辨率要高于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因为加入了测井资料的高纵向分辨率。
反演预测的物性分布只是一个定性的描述,效果特别好也只是个半定量的描述。
反演的解具有高度不唯一性,需要测井来约束,道理上是井越多越好,但是井多了,约束的方法就比较复杂,能否约束好,是个关键问题。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综述摘要高分辨率是地震勘探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等各个方面。
在回顾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高分辨率的评价机制,并对近年来发展的高分辨率方法原理及应用实例进行了详细介绍。
高分辨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对分辨率造成影响,因此,高分辨率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独的技术,需要同时发展采集、处理和解释各方面的技术,尤其是借鉴交叉学科的新方法。
关键词:采集;处理;解释;高分辨率;评价机制1 概述1.1 高分辨率勘探的目的及技术发展历程地震勘探是一种应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来对地下地质构造和岩性进行测量的技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该方法已经成为最有成效的油气勘探物探方法。
纵观地震勘探的发展历程,高分辨率一直是科研、生产的重点和难点。
诚然,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到解释,每一个环节都对分辨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虽然采集、处理和解释分属不同的环节,考量高分辨率的角度也有所不同,但三者是有机联系的。
首先,野外地震数据的采集质量直接关系着地震勘探的成败,只有在采集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处理技术(诸如静校正、拓频和压噪技术等)才有发挥的空间,而地震处理得到的剖面又是解释的基础,解释成果则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最终目标,三者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其次,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也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例如,采集观测方式的改变有可能对处理方法或参数提出新的要求(如可控震源采集对处理提出了谐波压制的要求等),解释方法的突破也有可能对处理提出新的标准(如A VO解释技术要求处理方法具有高保真度等)。
在阐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分辨率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地震勘探分辨率是基于地震测量技术对地下构造进行空间测量的精度描述,在反射波地震勘探中可以概括如下:可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厚度或最窄地质体的宽度,前者称为垂(纵)向分辨率,后者称为横向分辨率[1-2]。
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及优劣分析地球物理反演是一种通过观测地球物理场的响应来推断地下介质结构和性质的方法。
地球物理反演在地质勘探、环境研究、灾害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优劣势。
1. 重力法重力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球物体潜在能的分布来推断地下密度结构的方法。
重力法具有简单、直观、非侵入性的优点,在海洋和陆地上都可应用。
然而,重力法对密度分布变化较小的地下构造敏感性不高,精度受地形影响。
此外,重力法对地下界面的分辨率较低,难以分辨细小结构。
2. 震电阻抗法震电阻抗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和衰减来推断地下介质的电阻率结构的方法。
震电阻抗法在勘探深层、辨析地下岩石类型等方面具有优势。
然而,震电阻抗法对电阻率界面明显的区域辨识度较高,但对电阻率变化较小的结构分辨率较低。
此外,震电阻抗法对最低频率的信号需高信噪比,仪器设备较为复杂。
3. 电法电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下电场、电位差和电流等信息来推断地下的电阻率结构的方法。
电法具有分辨率较高、不受地形影响的优势,适用于地下水、矿产资源、环境污染等的勘探。
然而,电法在复杂多层介质的情况下存在解耦问题,且对电阻率的分辨率随探测深度增加而下降。
4. 磁法磁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变化来推测地下岩石磁性结构的方法。
磁法适用于勘探地下矿产、火山活动等。
磁法对磁性较强的物质敏感,但对非磁性物质的响应较弱。
此外,磁法的解释也受到磁化方向不明确和磁异常的干扰。
5. 地震反射法地震反射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之间反射和折射的现象来推断地下介质结构的方法。
地震反射法是勘探石油和地表下岩石结构的常用方法。
地震反射法具有高分辨率、多参数的优势,可以提供地层的结构、速度、岩性等信息。
然而,地震反射法对地下介质的反射界面明显的要求较高,且受到地震波传播路径的限制。
总的来说,每种地球物理反演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局限性。
反射地震资料偏移处理与反演方法反射地震资料偏移处理与反演方法,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外星人给地球发来的神秘代码?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别被这些专业名词吓到。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东西,保证让你听了之后恍若隔世,恍如神助。
反射地震资料偏移处理和反演,都是地震勘探中用来帮我们“看透”地球深处的工具,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你用手机拍照找焦点有点像。
说到反射地震,咱们平时玩手机,光线不够亮了就闪个光,拍个照是不是能看得更清楚?反射地震的原理也是差不多。
地震波从地面发射出去,遇到不同的地层就会反射回来,反射回来之后,咱们用仪器记录下来。
其实这就像你站在一个巨大的镜子前面拍照,镜子越大,能看到的范围就越广。
地震波在地下“镜子”上反射的强弱,能够告诉我们地下结构的“形状”。
但是,问题来了,这些反射波因为在地下走了很长一段路,结果回来时已经有些变形,甚至有点模糊了。
所以,咱们得用偏移处理,把这些反射波“修复”回来。
这就进入了咱们的第二个话题——偏移处理。
简单来说,偏移处理就是把这些波的轨迹还原,让它们回到它们本该在的位置,或者说,恢复它们的“真实面目”。
这个过程就像你在沙滩上画个大圈,过了一会儿,沙子被风吹散了,圈也模糊了。
怎么办?你得再去找找沙子的痕迹,把圈还原回来。
偏移处理就这么一回事。
它通过一些复杂的数学方法,把反射波的路径还原到地下结构的真实位置。
你想,地下这么复杂,能做到这一点,得有点本事吧。
不过,这里头也有点“江湖套路”。
因为地下结构就像是一副迷宫,层层叠叠,波在里面绕来绕去,想要把它们完全还原,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偏移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的像是超高难度的解谜游戏,有的则像是带着放大镜寻找蛛丝马迹。
比如,常见的反射地震偏移方法有Kirchhoff偏移法和波动偏移法。
前者就像是用直线把反射波的路径连接起来,比较简单直接,速度也快,但在复杂的地层中,难免有些“不准确”。
后者呢,则是模拟波的传播过程,精度高,但是计算量大得吓人。
地震反演方法概述地震反演:由地震信息得到地质信息的过程;地震反射波法勘探的基础在于:地下不同地层存在波阻抗差异,当地震波传播有波阻抗差异的地层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从而形成地震反射波。
地震反射波等于反射系数与地震子波的褶积,而某界面的法向入射反射系数就等于该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阻抗差与波阻抗和之比。
也就是说,如果已知地下地层的波阻抗分布,我们可以得到地震反射波的分布,即地震反射剖面。
即由地层波阻抗剖面得到地震反射波剖面的过程称为地震波阻抗正演,反之,由地震反射剖面得到地层波阻抗剖面的过程称为地震波阻抗反演。
叠前反演主要是指AVO反演,通过AVO反演,可以获得全部的岩石参数,如:岩石密度、纵横波速度、纵横波阻抗、泊松比等。
叠前反演与叠后反演的根本区别在于叠前反演使用了未经叠加的地震资料。
多道叠加虽然能够改善资料的品质,提高信噪比,但是另一方面,叠加技术是以动校正后的地震反射振幅、波形等特征不随炮检距变化的假设为基础的。
实际上,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地震反射振幅在不同炮检距上是不同的,并且反射波形也随炮检距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种地震反射振幅、波形特征随炮检距的变化关系很复杂,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同炮检距的地震波经过的地层结构、弹性性质、岩性组合等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
叠加破坏了真实的振幅关系,同时损失了横波信息。
叠前反演通过叠前地震信息随炮检距的变化特征,来揭示岩性和油气的关系。
叠前反演的理论基础是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理论。
理论上讲,利用反射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可以实现全部岩性参数的反演,提取纵波速度、横波速度、纵横波速度比、岩石密度、泊松比、体积模量、剪切模量等参数。
叠后地震剖面相当于零炮检距的自激自收记录。
与叠前反演不同,叠后反演只能得到纵波阻抗。
虽然叠后反演与叠前反演相比有很多不足之处,但由于其技术方法成熟完备,到目前为止,叠后反演仍然是主流的反演类型,是储层预测的核心技术。
介绍几种叠后反演方法:1)道积分:利用叠后地震资料计算地层相对波阻抗(速度)的直接反演方法。
地震反演技术解析地震是地球内部强烈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经常给人类造成严重的损失。
为了提前预警和减轻地震带来的影响,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并发展地震反演技术,通过分析地震波传播过程,从而推断地球内部的物质性质和结构。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地震反演技术进行详细解析。
一、地震反演的基本原理地震反演技术是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方式来推断地下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断地下结构的差异性。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受到介质密度、弹性模量和损耗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到达时间,科学家可以对地下结构进行反演。
二、地震波的测量方法地震波的测量是地震反演技术的基础。
常用的地震波测量方法包括接收地震波的地震仪、利用爆炸物或震源人工产生的地震波、以及记录地震波传播路径上的速度和振幅等。
这些测量数据会成为地震反演的基础输入。
三、地震波的模拟与正演为了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值方法进行地震波的正演。
正演模拟可以根据地震波的源和介质参数,计算出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速度和振幅等。
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可以验证地震模型的准确性。
四、地震波的反演方法为了从地震观测数据中推断地下结构,科学家们发展了多种地震波反演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走时反演、频率反演、波动方程反演等。
走时反演是基于地震波到达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反演。
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地震波速度模型,可以推断地下结构的速度分布。
频率反演是基于地震波信号频率的变化来进行反演。
通过分析地震波信号的频谱特征,可以推断地下结构的频率响应和介质的频率衰减特性。
波动方程反演是一种基于波动方程的直接反演方法。
通过求解波动方程,建立地震波传播的物理模型,进而推断地下结构的物质组成和弹性参数。
五、地震反演技术的应用地震反演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地震灾害预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地震反演技术简介在上世纪70~80年代,地震反演作为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进展得到了广泛的赞扬,获得广泛应用;地震反演技术能够帮助解释人员确定地层单元而不仅仅是通过反射波确定地层单元的边界,而且能直接进行深度域成图。
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开发出了很多不同的反演算法,在基本递归反演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取得进进展,一下简要介绍几种基本的地震反演方法。
主要分三大类:1、基于地震数据的声波阻抗反演:其结果有两种:相对阻抗反演(常说的道积分)与绝对阻抗反演。
主要算法有:递归反演(早期的地震反演算法)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优化的地震反演算法)。
这种反演受初始模型的影响小,忠实于地震数据,反映储层的横向变化可靠;但分辨率有限,无法识别10米以下的薄砂层。
2、基于模型的测井属性反演:此种反演可以得到多种测井属性的反演结果,分辨率较高(可识别2-6米的薄层砂岩);但受初始模型的影响严重,存在多解性,只有井数多(工区内至少有10口以上的井,分布合理,且要求反演的属性与阻抗相关),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
3、基于地质统计的随机模拟与随机反演:此种算法可以进行各种测井属性的模拟与岩性模拟,分辨率高(可识别2-6米的薄层砂岩),能较好的反映储层的非均质性,受初始模型的影响小,在井点处忠实于井数据,在井间忠实于地震数据的横向变化,最终得到多个等概率的随机模拟结果;但要求工区内至少有6-7口井,且分布较合理,才能得到好的模拟结果。
道积分道积分技术出现,为广大少井无井地区岩性及油气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它能得到类似于虚速度测井的新方法,其结果对应于地层的波阻抗,它最大优点是不像虚速度测井那样依赖于井的资料和地球物理学家的经验。
尽管道积分剖面不能像GLOG波阻抗剖面那样反映地层绝对速度,而只能反映其相对速度大小,但是它反映出的层位与GLOG剖面是一样的,甚至在反映的细节上还比它多,对薄层识别也非常有利,因此道积分剖面能用于岩性和油气层解释。
原文地址:地震分辨率及薄层反射率反演(译文)Seismic Resolution and Thin-Bed Reflectivity Inversion Satinder Chopra, John Castagna, Oleg Portniaguine 著曹鉴华译引言自从上世纪30 年代地震方法引入石油勘探后,石油地球物理学家一直在要求拓宽地震资料的频带宽度以便获得较高的分辨率。
事实上,地震分辨率是从地震资料中获取更多地层信息的关键,而且在过去的十年左右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震分辨率包括两部分: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
纵向分辨率指的是分辨两个相近反射界面对应地层厚度的能力,而横向或者空间分辨率则是区分和识别两个相邻反射轴对应地质体边界的能力。
在利用地震资料解释局部细微特征时两种分辨率都显得很重要。
考虑到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可以采用偏移手段来减小菲涅尔带半径从而提高横向分辨能力,所以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纵向分辨率。
纵向分辨率通常情况下,如果地震子波主频在30HZ左右,25米厚的储层在地震剖面上是不会有对应的顶底反射界面的。
采用这种地震资料对于构造类目标识别可能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地质目标大部分都在10 米以下或者更薄。
为了分析这类目标体,由此提出了很多提高地震资料频率的方法。
传统的经验大多来源于30 年前Widess(1973 )年提出来的观点。
Widness 认为入/8为分辨率的极限,其中入为波长。
如果存在噪音或者是随着子波在地下传播范围增大,这个结论变为入/4直到现在地球物理学家还引为真理。
由此可见,波长是分辨率的决定性因素,而波长又与速度和频率有关。
对于速度我们是无法改变,它还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那在Widess 模型中关键因素就是频率了。
因此,为了从地震数据中获取更丰富的反射信息,我们做了很多工作,首先从地震数据采集阶段开始,如对现场参数、地震震源和信号记录质量等进行优化,然后在处理阶段尝试拓宽频谱宽度。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研究引言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它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通过采集和分析地震数据,可以获取地下构造信息,进而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及性质。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中的核心环节,涉及到信号处理、成像和解释等方面的技术。
本文将针对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几个重要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震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采集地震数据的采集是地震勘探的第一步,通过在地表布设地震仪器进行震源激发和地震波接收,记录地震数据。
在石油勘探中常采用地震通道布设、合理分布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地震信息。
2. 数据预处理由于地震数据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为了提取出有效的信号,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
主要包括零偏校正、去噪、频率特征提取等步骤。
其中,零偏校正可以消除地震记录中的直流成分,去噪可以滤除噪声信号,频率特征提取可以分析地震信号的频率边界。
3. 数据成像地震数据成像是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在计算机上生成地震剖面图像。
常用的成像方法有叠前偏移、叠后偏移等。
其中,叠前偏移适用于波速变化较大的地震剖面,可以产生较高分辨率的图像;叠后偏移适用于波速变化较小的剖面,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二、地震数据解释方法1. 层析成像层析成像是一种将地震数据转换为地下速度模型的方法。
它通过反演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信息,重建地下速度模型,从而获取地下构造细节。
层析成像方法包括射线追踪、势场重构等。
其中,射线追踪方法以地震波射线路径为基础,通过反演射线的旅行时间和速度来获得地下速度模型。
势场重构方法则是利用物理势场来描述地震波传播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反演势场的数值信息得到地下速度模型。
2. 反演方法地震数据的反演是指通过地震数据推断地下介质参数的方法。
反演方法主要有全波形反演、倾斜叠加反演等。
其中,全波形反演是将地震数据中的全部波形信息都纳入反演过程,可获得较高分辨率的地下速度模型。
地震反演方法概述地震反演是地球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和干涉现象,来推断地球内部结构和性质的手段。
地震反演方法广泛应用于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油气勘探和地震监测等领域。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地震反演方法进行概述,并介绍其原理和应用。
一、层析成像法层析成像法是一种常见且较为简单的地震反演方法。
它基于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散射和衍射现象,通过收集地震记录并运用数学模型进行重构,来获得地下结构的图像。
层析成像法通常分为正演和反演两个步骤。
在正演过程中,我们根据地下介质密度、速度等参数,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特征。
而在反演过程中,我们则根据实际观测的地震记录,通过优化算法来调整模型参数,以使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尽可能匹配。
通过多次迭代,最终得到地下结构的层析图像。
层析成像法在地球物理勘探、地震监测和地质调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提供地下埋藏物、地质构造和油气储层的信息,对于资源勘探和环境灾害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波形反演法全波形反演法是一种较为复杂但是精确度较高的地震反演方法。
它利用地震波传播的全部信息,即全波形数据,来获取地下介质的详细结构和性质。
全波形反演法需要对地下介质的密度、速度和衰减等参数进行高精度的估计。
全波形反演法的原理是通过对比模拟的地震波与实际观测波形之间的差异,来优化反演模型参数。
反演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正演模拟得到的地震记录与实际观测记录之间的残差进行匹配,从而获取最优的地下介质参数。
全波形反演法在油气勘探、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和地震灾害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它对于解决复杂地下介质中的高分辨率问题以及水下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三、统计反演法统计反演法是一种基于概率统计理论的地震反演方法。
它通过对大量地震记录的分析与统计,来获得地下介质的统计属性和模型参数。
统计反演法在解决地球内部介质的不确定性和非均匀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统计反演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构建许多模型样本,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的比较,从而推断地下介质的分布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