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肚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315.37 KB
- 文档页数:5
铀矿床含矿岩系组成特征与铀成矿作用摘要:松辽盆地某砂岩型铀矿床自勘查以来不断获得重大发现,已成为超大型铀矿床。
该区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特点有过不少报道,但就其含矿建造的详细岩石学特征 ( 蚀源区母岩 ) 及有利的成矿条件等还需要随着研究程度的加深不断完善。
铀矿的成矿作用包括导致铀元素集中形成铀矿的各种地质作用,其中,铀含量高且容易析出铀的源岩是铀成矿的物质基础,后期的氧化—还原、矿化蚀变是铀矿形成的关键关键词:铀矿含矿建造;岩石学特征;矿化蚀变;成矿作用含矿建造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岩石类型及碎屑组成特点勘查区含矿与赋矿岩石主要为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含泥砾长石岩屑细砂岩和泥砾砂砾岩。
砂岩碎屑成分石英与长石之和与岩屑含量相近,岩屑以酸性火山岩为主 ( 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 ),次为粗面岩、正长细晶岩、花岗岩、花岗斑岩、安山岩、硅质岩、泥岩等,偶见石英片岩和硅质板岩等。
含矿主岩岩石化学特征对某砂岩型铀矿Ⅳ块赋矿岩石进行岩石化学全分析)。
SiO2/Al2O3值介于 3.17 ~ 8.71 之间,平均为 6.52,比值低于佩蒂庄的长石砂岩的平均值 (8.86),反映了本区姚家组砂岩的成分成熟度较低。
CaO 含量 0.51% ~ 10.81%,以方解石砂屑及泥晶灰岩岩屑存在砂岩中碳酸盐化碳酸盐化是热液蚀变常见类型,在砂岩型铀矿成矿热液中CO2 - 3、HCO - 3、CO2、CO 是主要组分,可以从深部逸散渗入的油气中带来,也可能来自地表、近地表氧化水的水岩交换产物。
两种成因碳酸盐化可单独出现,也可叠合经还原作用产生。
碳酸盐化蚀变属于中—低温热液作用类型,是重要的矿化剂,与铀矿的成因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高岭石化某Ⅳ块赋矿砂岩中普遍高岭石化。
高岭石化的出现表明成矿热液已转变为弱酸性环境,这种转变预示着 3 种情况 : 其一,蚀源区含矿原岩风化剥蚀的彻底程度,预示着含矿性好的蚀变花岗岩与碱性花岗岩风化彻底; 其二,弱酸性介质条件有可溶性铀的带入有利于成矿; 其三,它的出现造成与碳酸盐化弱酸—弱碱性的交替发生,方可使得可溶性铀的沉淀与富集。
放射性金属矿的矿床成因与矿床演化模式放射性金属矿是指富含放射性元素,如铀、钍等,的矿床。
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以放射性同位素的形式存在,其衰变过程释放出射线,因此具有较高的辐射性。
放射性金属矿床的成因和演化过程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1. 矿床成因放射性金属矿床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1 地球物质来源地球早期形成时,放射性元素在地核中便已存在。
随着地球的冷却,这些元素逐渐转移到地壳中。
放射性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地壳中放射性元素的分布密切相关。
地球物质来源的放射性金属矿床主要包括地壳原生矿床和地壳改造矿床。
1.2 地质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在放射性金属矿床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构造运动使得地壳发生断裂、褶皱等地质现象,为放射性金属元素的迁移提供了条件。
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岩石受到热液的作用,放射性金属元素得以从原岩中释放并富集成矿。
1.3 热液活动热液活动是放射性金属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
热液中含有丰富的放射性金属元素,通过裂隙、孔隙等途径渗透到岩石中,使放射性元素逐渐富集。
热液活动的强度、温度、pH值等条件对矿床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1.4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在放射性金属矿床的形成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某些微生物能够利用放射性元素,将其富集在自己的体内。
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这些微生物死亡并被埋藏,成为放射性金属矿床的一部分。
2. 矿床演化模式放射性金属矿床的演化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2.1 成矿前期成矿前期是指放射性金属矿床形成之前的地质过程。
在这一阶段,地壳中的放射性元素逐渐富集,为矿床的形成奠定基础。
成矿前期的地质构造运动、热液活动和生物作用等为成矿创造了条件。
2.2 成矿期成矿期是指放射性金属矿床形成的具体地质时期。
在这一阶段,放射性金属元素在地质作用下,从原岩中释放并迁移到适宜的场所,逐渐富集成矿。
成矿期的地质构造运动、热液活动和生物作用等对矿床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并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才形成的,形成之后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变化,从而在地下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我国近年来发现的矿床都是经过长期的作用和变化才保持下来的,所以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有关部门开采矿产资源提供参考,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预测能力。
本文主要针对矿产的基本确定条件和种类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矿床的形状以及研究方法。
标签:矿床基本确定条件种类形状研究方法在研究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质构造制图来进行深度的研究,加强对矿产变化的研究力度,不仅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勘察效率和预测能力,还可以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矿床是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开采具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矿床和普通岩体不一样,可以明显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1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在确定矿床之前,要对矿床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一般情况下,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在地下的储藏量也就是矿床的规模,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果矿床规模非常大,国家就需要对其投入较多的建设资金,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2)矿体的内部结构和形状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从而深入了解矿物质中有用的物质是否均匀分布,这对于矿产资源的投入成本和开采难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矿产资源必须要具有很大程度的工艺性质;(4)矿产资源的含量必须要符合最低开采品位,其中,铁的最低开采品位是2.5%,铜的最低开采品位是0.4%[1]。
浅论铀矿床成矿特点及时空分布特征成矿过程是指成矿物质迁移、聚集、沉淀的作用过程。
矿床的形成是通过各种地质作用过程来实现的,它可涵盖不同时空尺度的构造岩浆作用演化、成矿地质体的形成、矿体的形成,以及矿床形成后的保存与破坏等不同阶段的各类复杂地质过程。
矿床形成过程中,有的由一个期次形成,有的经历多次不同的地质作用,多期成矿,即成矿物质由迁移到沉淀的多次过程。
标签:成矿;矿床;铀矿床类型;特点在成矿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纷繁的各种地质现象,通过对这些地质现象的探究可以破解成矿过程之谜。
1铀矿床介绍1.1铀矿床含义:在某些地质过程中,地壳中特定地质环境中形成的铀矿物,或铀含量聚集体能够满足目前铀工业的要求,并且在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以经济开发利用。
铀矿床的概念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矿物原料需求的变化,铀矿床的范围也在变化。
以前没有使用的一些“岩石”或低等级矿化岩可能是经济可回收的铀矿床,这是原位可浸出的砂岩型铀矿床的一个例子。
1.2铀矿床研究概况:铀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资源,也是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基本原料。
中国的铀资源比较丰富,矿物种类越来越多,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
中国铀矿床种类多样,主要为砂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酸盐型,成矿地质条件复杂。
在中国北方,新疆伊犁,吐鲁番哈密盆地内陆砂岩型铀矿开发迅速,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也取得重大突破,鄂尔多斯最典型的成果之一盆地东北部发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
自从2006年以来,我国南部重点铀成矿带和矿场勘查工作已经恢复,部分重点领域取得初步成效,取得了显着成效。
这表明铀矿勘查潜力巨大。
2铀矿床成矿特点2.1矿床类型:中国的铀矿床多样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铀矿床的类型。
许多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分类的基础或标准不同,总结主要是:按分类分类;根据含矿岩石的分类;根据铀的分类;按工业生产特点分为主要矿石结构和矿体分类;根据矿藏矿化和矿物组成的分类等。
浅论火山岩型铀矿的基本特征及成矿规律作者:宋志超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5期摘要:铀矿在我国的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一种战略级资源。
然而在铀矿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就是火山岩铀矿,可以说是铀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吗。
火山岩铀矿和花岗岩铀矿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其都属于热液型铀矿,但是由于其产出地质上也是存在区别的,所以具有独特的成矿特点,并且成矿规律也有所区别。
本文针对火山岩型铀矿的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针对其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希望可以在以后的勘探工作和开发工作中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火山岩型铀矿;基本特征;成矿规律在我国的铀矿中,火山岩铀矿占据了其中非常大的一部分,是其中的主要类型。
火山岩性型铀矿的产区主要位于陆相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中。
其成因是和火山的活动非常密切的,并且由于其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因素,其可以直接归属为热液型铀矿,和花岗岩铀矿相同。
单是花岗岩铀矿和火山岩铀矿其产出的环境都存在相当大的区别,所以其成矿特点也有很大不同。
当前我国在铀矿勘探中已经取得了已经的进展,尤其是针对火山岩铀矿的勘探和开采工作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自从准噶尔哦盆地的火山岩铀矿床被发现之后,其在我国被发现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并且总结发现其大多产生于两条巨型构造带之内,分别是我国东部和天山——阴山构造带,所以总结其基本特征和成矿规律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 火山岩型铜矿床的特征特点就分布地带来说,火山岩铀矿床主要产生于一些岩性破碎的岩石中,例如火山岩等等,所以这样看来,火山岩型铀矿则很难见于凝灰岩中。
在正常情况下,铀矿的主要存在方式是独立矿物,例如沥青铀矿以及钛铀矿等等,这些含铀的矿物大多颗粒较细,而在金属矿物中,铀成分大多存在于铜矿、前框等等,在非金属矿产中则存在于萤石和高岭石中。
在成矿之前,其会产生一些可见的特点,例如在围岩上会呈现出高岭土化以及赤铁矿化的特点。
随着岩浆性质的不同,火山岩铀矿也会存在着一些区别,正常来说,基性和超基性岩浆岩中的铀含量较低,而酸性岩中的铀含量则较高。
安徽省无为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摘要]介绍了无为铀矿成矿地质特征,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控制着岩体内外带铀矿化的分布。
分析了铀矿化控制因素及矿床成因,认为岩性、构造和断裂接触带是该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并根据铅、硫同位素特征推断出铀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铀矿床。
【关键词】铀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1、区域地质概况研究区位于庐枞火山岩盆地东南缘,黄梅尖岩体外带侏罗系中统罗岭组砂岩中。
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较发育。
区内岩浆岩极为发育,各种产状的侵入岩、脉岩、超浅成岩、喷出岩均有出露,侵入岩以燕山晚期中偏碱性的正长岩、石英正长岩为主,次为闪长岩,正长斑岩等①。
1.1地层本区地层以中新生界为主。
上三迭统、中下侏罗统为一套巨厚的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
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发育一套巨厚的中偏碱性火山岩系。
1.2构造庐枞地区的基本构造骨架是由郯庐断裂和长江构造带内的罗河、罗岭——黄屯、头陂三条北东向主干断裂联合组成。
区域构造形态是以古生代拗陷为基底,以中生代断陷盆地和侵入岩为主体,由南西段帚状构造和北东段网状构造体系联合组成北东宽,南西窄的楔形构造带(图1)。
1.2.1断裂构造研究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共发育500多条大小不等的断裂构造。
按其规模可分为四个级别。
一级断裂为郯庐深断裂和长江构造带,是本区控岩、控盆、控矿的主断裂;二级断裂是指长几十公里至百余公里,控制侵入岩带、火山岩盆地和成矿亚带的主干断裂;三级断裂是指长几公里至十几公里(二级断裂派生的次级断裂),控制矿田、矿床定位的构造;三级断裂按方位又可分为近东西、北东、近南北、北西向、北北东向断裂系;四级断裂是三级断裂的次级构造长几十至几百米,是区内主要含矿构造。
1.2.2火山构造本区内火山构造广泛发育在火山岩盆地中,可分为六个级别(类型):一级为火山构造断洼,二级为破火山口,三级为火山穹隆,四级为线性火山通道,五级为火山口,六级为爆发角砾岩筒。
贵州省白马洞铀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贵州省白马洞铀矿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铀矿之一,被称为“铀的天堂”,是贵州省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
经过多年的勘查和研究,人们对白马洞铀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白马洞铀矿床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境内,是一座大规模、低品位、碱性和热液型铀矿床。
其矿体位于桐梓县和习水县交界处的麻山组和赤水组岩层中,主要为石英脉和蚀变矿岩体。
矿石中含有大量的铀、钍、钼、钒、铜、铅、锡、锑、银等元素,其中铀含量最高,可达到数千ppm。
白马洞铀矿床的形成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
该地区位于贵州青藏高原边缘,是强烈的构造变形带,发生过多期次的构造运动。
同时,该地区也是深成岩浆作用和热液活动的重要区域。
在板块构造和区域地质背景的影响下,成矿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热液活动和地质变化。
先是在下古生界贵阳地台发生了火山喷出,形成了富含钍、铀等元素的火山岩。
随后,在构造抬升的作用下,上述岩石热液浸染,在岩墙缝隙和断层上形成了大规模的铀热液脉和铀热液蚀变矿体。
白马洞铀矿床的成因主要包括火山热液成因和深源流体成因两个方面。
火山热液成因是指铀在岩浆熔体上升过程中,遇到富含钍、铀等元素的流体反应得到铀的含量增大,之后随着岩浆液的上涌,铀被带到地表,和地表岩石反应而沉淀成一系列矿物,最终形成铀矿床。
深源流体成因是指在深部地幔、地壳中特定的成矿条件下,富含铀的流体不断向上移动并与岩石反应,形成了铀矿体。
在白马洞铀矿床的矿床形成及热液作用中,光照度、温度、含氧量等因素在成矿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温度对于铀矿床的形成和富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白马洞铀矿床成因复杂,受构造和地质背景的控制,是火山热液和深源流体成矿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了解其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有助于深刻理解其矿床特点和成矿机制,进而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其矿产资源。
白马洞铀矿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铀矿之一,其矿石中含有大量的铀、钍、钼、钒、铜、铅、锡、锑、银等元素。
摘要:指出了铀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也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基础原料。
归纳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砂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四种主要类型铀矿床的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上述四大类型铀矿床的成矿特点以及时空分布特征。
关键词:铀矿床;成矿特点;时空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p6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224021铀矿床研究概况铀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也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基础原料。
我国铀资源较为丰富,矿产类型多,已?嗣鞯挠丝笞试粗饕?分布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
我国铀矿床类型多样化,主要为砂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4种类型,并且成矿地质条件较为复杂[1]。
在我国北方地区,新疆伊犁、吐哈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发展迅速,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2],最典型的成果之一就是在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发现了一个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3]。
从2006年开始,南方重点铀成矿带、矿田的勘查工作得到恢复,部分重点地区已初见成效,取得了较显著的找矿成果,这表明我国铀矿找矿潜力巨大。
2铀矿床成矿特点2.1矿床类型我国铀矿床类型多样,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铀矿类型划分的研究。
国内众多学者出于各自不同的角度,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或准则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按成因分类的;按含矿主岩分类的;按含铀建造分类的;按工业生产特点分类的;按主岩兼顾矿床构造和矿体形态分类的;按矿床产出的地质部位和矿物组合的分类的[1,4,5],等等。
考虑到便于矿石加工处理以及对铀资源的评价,核工业地质系统习惯按含矿围岩的不同将华南铀矿划分为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砂岩型等。
2.2成矿特点2.2.1花岗岩型铀矿床花岗岩型铀矿床与花岗岩体关系密切。
按照两者的空间位置可分为内带型和外带型[6]两种。
矿体形态主要受断裂破碎带、围岩破碎带控制,多呈似层状、透镜体状、不规则状等。
某砂岩型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浅析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某砂岩型铀矿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对成矿地质条件以及铀的来源分析,说明了该铀矿床的形成因素。
结合自身在野外实地研究,本人对该区砂岩型铀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有了较多的了解,现谈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砂岩;那荡组;矿化;铀1、区域地质概况该矿床位于我国西南某盆地,盆地基底在其西北及东北部主要为古生界的砂岩、泥岩、硅质岩、灰岩等,小部份为中生界的三迭系下、中统之酸性火山喷发岩;盆地东南部、南部为海西期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盆地盖层主要为中生界和新生界两个不同之红色碎屑岩建造。
盆地两侧之盖层与基底大多以断层接触,其它局部为沉积接触。
盆地内断裂构造发育,多出露于盆地边缘和轴部。
盆地内岩浆活动较弱。
2、矿区地质矿床形似长条状呈北东-南西展布。
该矿床从西到东分为×个区段,含铀层位呈北东走向纵贯各个区段。
2.1 地层矿床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那荡组(中、上段)、岽力组和白垩系的新隆组以及第四系。
各组地层在矿床内从南到北,由老到新呈北东走向分布。
2.1.1 那荡组中段(J2n2)段内伽马测量数值不高,在该段中常见重晶石脉与其伴生的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等。
2.1.2 那荡组上段(J2n3)该段厚200m-300m,依岩性组合分为三层, 每层分上、下两部。
1)第一层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细砂岩,厚30m-60m。
下部为灰、灰绿色中厚层状细粒硅质胶结的长石石英砂岩,与下伏岩层呈冲刷构造面接触。
厚度20m-40m。
2)第二层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细砂岩,厚40m-80m。
下部为灰绿色中-厚层状细粒硅质胶结的长石石英砂岩。
砂岩内常见1-2个冲刷构造面,在冲刷面上常有灰绿色泥砾和炭质物。
在炭质物集中部位,可见低强度伽马异常或伽马增高现象,是该区铀矿化层位之一,厚10m-30m。
3)第三层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细砂岩或紫红色细砂岩。
厚为40m-100m。
下部为浅色砂岩(含硅质胶结)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本区工业铀矿化主要产于该层浅色砂岩内,是区内的主要含矿层位,称为主矿砂岩。
148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古河谷铀成矿地质特征黄镪俯1,2(1.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2.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内蒙古 包头 014010)摘 要:马尼特坳陷是内蒙古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的重要产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核工业二〇八人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和理论研究,于21世纪初期终于在坳陷西部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古河谷型砂岩铀矿床。
目前该古河谷各地段勘查控制程度不均,尤其古河谷上游及下游地段工作程度仍处于评价阶段,但均已发现有工业铀矿孔,显示马尼特坳陷古河谷具有很好的铀矿找矿前景。
关键词:马尼特坳陷;古河谷;砂岩型铀矿;成矿特征中图分类号:P61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8)06-0148-2古河谷型砂岩铀矿床是指在空间上受某一地质时期的古河道控制、并严格定位于其范围内的砂岩型铀矿床,也有人称此类矿床为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床。
该类铀矿床单个铀矿床一般规模较小,一般为几千至1~2万吨,由若干矿床组成的矿田其铀资源储量较大,且此类铀矿床的埋藏深度一般不大,有一些矿床已进行地浸开采,属低成本、高效益的铀矿床[1]。
因此,古河谷砂岩型铀矿在世界上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2]。
随着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巴彦乌拉古河谷砂岩型铀矿床在近年地浸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类型铀矿床已引起国内铀矿地质工作者的极大重视。
本文着重铀源构造特征、地层沉积特征、氧化带发育特征、铀矿化分布特征等方面探讨坳陷古河谷铀矿的成矿潜力,为该地区的古河谷砂岩型铀矿找矿的扩大提供帮助。
1地质背景二连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所形成的兴蒙弧形造山带东翼内侧所发育的断陷盆地[3]。
马尼特坳陷位于二连盆地中部,夹持于巴音宝力格隆起和苏尼特隆起之间,由多个北东向次级凹陷和凸起构成,其中,马尼特坳陷古河谷砂岩型铀矿床主要发育于坳陷西部塔北凹陷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其下伏为赛汉组下段泥岩,上覆为始新统泥岩,属于建造间型古河谷铀矿床[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