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地段保护规划
- 格式:pptx
- 大小:17.85 MB
- 文档页数:11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tour度假旅游仿仿仿仿仿仿·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月祁门县祁山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一、项目概况祁山东街位于祁门县城中部,紧邻阊江,是祁门县现存的保留完好老城肌理、传统建筑、环境风貌的特色街区。
历史上,东街是祁门徽商聚居地,大宅店铺林立、商贾繁荣,现存仍有洪家大屋、胡家大屋、王家大屋、冯家大屋、谭家大屋、周家大屋、余家大屋、马家大屋、缪家大屋、万家大屋等10处大宅。
这些大宅具有典型的城市民居特色而有别于一般的徽州村落民居,一处大宅由几幢乃至几十幢建筑组合而成,占地规模大,气势恢宏。
比如洪家大屋,初建时由几十幢建筑组成,时至今日仍保存完好有承恩堂、承泽堂、思补斋、荆奕堂、笃素堂、三世大夫第等。
可以说一幢大屋承载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历史。
解放后,东街作为祁门县最核心和最繁荣的地区,大量的政府机构和国营单位在街区内办公生产,建造了为数不少的办公、宿舍、仓库建筑,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政府机构的外迁、国营工厂的衰落使得这些建筑大多转变为外来务工人员租住的房屋,东街保留了祁门县一定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祁门县城的发展和变迁之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二、历史文化街区遗产特色价值评估1、千年古邑,徽州文化发祥之地。
祁门历史悠久,原为歙州黟县和饶州鄱阳二县地。
唐永泰元年(765)方清起义后,于黟县西乡赤山镇设阊门县。
永泰二年,析黟县和浮梁县地,置祁门县,合县城东北祁山、西南阊门而得名,至今已拥有1200多年的建城史,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东街作为祁门县城的核心区域和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孕育徽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枕山环水,古朴秀丽皖南古城。
祁门县境内山峦起伏,清溪纵横。
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呈中、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和狭窄的河谷平畈相交织的特征,构成了“枕山、环水、面屏”景观格局。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1总则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0.2 历史城区 historic urban area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也伴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不同程度的破坏。
出现该局面的因素是多元化的,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为此,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重视起来,从起初的典籍、器物的保存,到现在的遗址、建筑物保存,内容越发广泛。
而与此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政Z性,需要对保护意识的不断强化,才能够达到社会文化发展共识。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二十世纪初期我国就开始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
最先起源的是考古研究所的成立,于1922年XX大学成立;紧接着,我国在1929年成立了营造学社,对古代建筑采用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于是1年后,我国开始出台了第一步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条文,在国民政F颁布的《古物保存法》的17条以及《实施细则》中均有体现。
经过了10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诞生,是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于1948年主持编写的,全篇共计450余条,是作为我国后续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性依据存在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在我国国务院颁布,对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公布,将其作为“文明保护单位”,并制定了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的制度,目前,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超过1500余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务院对24个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了首批,创立了历史古城保护制度,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超过100于个。
紧接着,我国相继出台了《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条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城市法规划》等,据初步统计,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均已经超过12个。
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中,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结合其固有属性采用针对性的保护方式,为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要分层次进行,从而全面落实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1总则,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historic city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0.2 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historic area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2.0.4 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
2.0.5 文物古迹historic monuments and sites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
2.0.6 文物保护单位officially protected monuments and sites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
2.0.7 地下文物埋藏区undergrou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地下文物集中分布的地区,由城市人民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公布为地下文物埋藏区。
历史遗产保护和规划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国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程1.从“风格复原”到保护“真实性”2, 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并通过国家立法开始于十九世纪。
从保护古玩器物发展到保护建筑物、遗址,从保护宫殿、府邸、教堂、寺庙等建筑精品扩大到见证平民生活的普通建筑,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古迹扩大到成片历史街区,乃至一座完整的古城。
二.国际组织的有关宪章1.关于文物古迹保护及修复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1964年全文分六节:定义保护修复遗址发掘出版古迹不仅包括单个建筑,还包括历史的环境;它不仅包括建筑艺术的精品,也包括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普通建筑。
.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它们处的环境,一般不得迁移。
修复要以历史真实和可靠文献为依据,修补要和整体和谐又要有所区别,不可以假乱真。
要保护古迹在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对遗址要保护其完整性,用正确的方式清理开放而不应重建。
文物保护修复的原则:真实性原则,最少干预;可读性原则,保存历史叠加物;可识别原则,修复添加物与历史原物相区别;可逆性原则,修复添加物不损坏原物;连同环境一体保护。
2,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外有了保护历史地区的概念1962年法国颁布《马尔罗法》该法规定将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划定为“历史保护区”,制定保护和继续使用的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严格管理。
保护区内的建筑物不得任意拆除,维修、改建要经过“国家建筑师”的指导,符合要求的修整可以得到国家的资助,并享受若干减免税的优惠。
1975年日本修改《文物保护法》增加了保护?传统建筑群?的条款包括传统商业街、传统住宅区、手工业作坊区、近代外国风格的“洋馆”区等。
法律规定“传统建筑集中、与周围环境一体形成历史风貌的地区”应定为“传统建(构)筑群保存地区”。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保护历史地段的历史价值,使其作为文化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该明确历史地段的保护范围和边界。
通过对历史地段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历史地段的保护边界,将其划定为有历史价值的地段,并设立相应的保护区域。
同时,还需要确定历史地段的核心区域和辅助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
其次,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该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
通过研究历史地段的历史和文化特点,确定历史地段的保护策略。
根据历史地段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管理和保护机构的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保护历史建筑和文物,修复和复原历史遗迹等。
第三,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该重视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
历史地段是一个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发展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通过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历史地段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并鼓励他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历史地段的保护工作。
第四,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保护历史地段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其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历史地段的利用和开发,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历史地段的保护和维护提供经济支持。
最后,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该注重协调和整合。
历史地段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需要各方共同协作,形成合力。
通过制定明确的保护目标和规划原则,加强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实现各方的共识和协调,推动历史地段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历史地段保护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制定合理的保护范围和边界,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重视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协调和整合,可以有效地保护历史地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一部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的目标与原则第三章保护层次与保护重点第四章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第五章市域文物古迹保护第六章市区绿化水系保护规划第七章荆州古城保护规划第八章历史街区整治规划第九章重点文物建筑环境整治规划第十章旅游发展规划设想第二部分保护规划说明书第一章规划依据与指导思想第二章市域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第三章市区文物古迹与绿化水系保护规划第四章荆州古城保护建设规划第五章历史街区整治规划第六章重点文物建筑环境整治规划第七章旅游规划设想与实施对策建议第三部分基础分析第一章历史沿革与城市形态第二章特色分析与价值评价第三章文物古迹与人文资源第一部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1-1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条款,具体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有关要求编制完成。
1-2本规划的主要依据为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3年)》、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国发(1982)26号文《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及附件、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1999)4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
1-3本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原则指导下,为保障历史环境保护和城市开发建设的协调进行,从城市总体层面展开的保护性控制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运用城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对古城空间特色和形态肌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古城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和视线通廊的规划要求。
1-4本项规划是在对荆州市域内各类文物古迹及历史街区的实地踏勘,全面了解当地居民的意愿,详细调查分析历史名城的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编制的。
1-5荆州市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鄂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荆州古城以商贸服务、生活居住、旅游休憩、历史博览为主要职能,是集中体现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特色的中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1总则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历史文化名城historic city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0."2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结合文化遗产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方案文化遗产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的历史街区面临着被拆除和改造的风险。
这些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方案势在必行。
第一部分:历史街区的意义和价值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历史街区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记录了城市的历史沿革和演变过程。
街区中的建筑、街道布局和文化景观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
其次,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街区中的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历史街区还是城市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第二部分:历史街区保护的挑战和困境然而,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历史街区的拆除和改造。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许多历史街区被拆除或改建成高楼大厦,导致了历史文化的破坏和丧失。
其次,历史街区的保护和维护成本较高。
由于历史街区的建筑和设施大多年久失修,需要进行维修和保养。
而这些维修和保养所需的资金往往较高,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负担。
此外,历史街区的人口老化和人口外流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第三部分: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原则和方法为了有效保护历史街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保护规划应该注重历史街区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保护工作不能仅仅关注单个建筑或景点,而应该从整体上考虑历史街区的特点和风貌,保持其原有的格局和风貌。
其次,保护规划应该注重历史街区的功能和利用。
保护工作不仅仅是静态的保护,还应该注重历史街区的功能恢复和利用,使其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
此外,保护规划还应该注重社会参与和公众教育。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规划阐明书第一章总则1.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是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旳规定,为指导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旳保护与发展,统筹安排区内及周围地区旳各项都市建设,为历史街区旳保护和整改提供技术法规根据和措施,按建设部旳国家文物局颁布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规定》制定。
2.本规划是在对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类文物古迹及历史街区旳实地踏勘,全面理解台州市政府和路桥区人民对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建设旳设想与意愿,详细调查历史街区旳历史变迁,综合分析历史街区旳历史特色,深入挖掘历史街区旳文化内涵旳基础上,进行编制。
3.本次规划范围:东至永跃路,西起镇中路,南至下里桥路,北抵南官河,总面积为0.8平方公里;规划总体研究范围:东至东环路,西起南官大道与104国道,南至下里桥路,北抵钢铁大道,总面积为2.28平方公里。
4.本规划旳解释权归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政府及台州市路桥区都市规划管理部门。
第二章历史文化价值1.自然环境概况路桥区位于浙江中部沿海,我国黄金海岸线中段。
境域东濒东海,南接温岭,西邻黄岩,北接椒江。
陆地东西最长33.3公里,南北最宽18.8公里,介于北纬28。
27’-28。
38’和东经121。
13’-121。
40’之间,内陆总面积274平方公里。
全区背山面海,低山丘陵和平原相间;河网密布,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浅海滩涂广阔广阔,面积达21.33平方公里。
路桥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它距吞吐量居浙江第二旳海门港仅14公里,该港有班轮直达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路桥区境内拥有全国第一家县级民航机场,开通了到杭州、上海、武汉、广州、郑州、深圳、西安、厦门、北京等地旳13条航线。
104国道、75省道穿境而过,连接着全国公路网络。
每天有150多种班次旳长途客车发往全国各地,来回周围地区旳短途班车日均达1000多班次。
目前建设中旳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中旳金椒、甬温铁路,将使路桥海陆空旳交通愈加便捷。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指对传承和传播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建筑、景观、遗址等历史地段进行保护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历史地段保护规划是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继承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地段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制定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历史地段的评估和分级。
通过对历史地段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将其分为不同等级或类别,以指导后续的保护工作。
2.历史地段保护目标和原则的确定。
根据历史地段的特点和保护需求,确定相应的目标和原则,明确保护的方向和重点。
3.历史地段保护措施的制定。
根据历史地段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修复、整治、保护性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4.监测和评估机制的建立。
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工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方式。
5.参与和管理机制的建立。
建立多方参与和协同管理的机制,包括政府、专业机构、居民和社区等各方的合作和参与。
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历史地段的价值和特点。
对历史地段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了解其特点和内涵。
2.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了解保护工作背后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如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规划等对历史地段的影响。
3.保护工作的需求和挑战。
了解历史地段保护工作面临的需求和挑战,如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
4.参与机制的建立。
建立多方参与和协同管理的机制,包括政府、专业机构、社区和居民等各方的参与和合作。
实施历史地段保护规划需要采取以下几种常见的措施:1.修复和整治工作。
对历史地段的建筑、景观等进行修复和整治,使其能够恢复原貌,并保持其历史风貌。
2.保护性开发。
在保护历史地段的前提下,进行保护性开发,以提高其利用效益和保护效益。
3.相关政策的出台。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历史地段保护的政策引导和管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1总则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历史文化名城historic city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0.2 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精心整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1总 ?则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1.0.2l.0.3? ? l ? ? 2? ? 31.0.41.0.51.0.6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 ?市。
? ?区。
2.0.3? ?? ?2.0.5 ?文物古迹 ? ?historic monuments and sites? ?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
2.0.6 ?文物保护单位 ? ?officially protected monuments and sites? ? 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
2.0.7 ?地下文物埋藏区 ? ?undergrou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 地下文物集中分布的地区,由城市人民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公布为地下文物埋藏区。
地下文物包括埋藏在城市地面之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
2.0.8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his-toric citv? ? 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为目的,以确定保护的原则、内容和重点,? ?? ?? ?? ? (构)? ?2.0.14 ?历史环境要素 ? ?historic environment element? ? 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之外,构成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铺地、驳岸、树木等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