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化与人类文
- 格式:ppt
- 大小:6.18 MB
- 文档页数:46
汽车学问与传统文化:汽车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传承随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然而,在汽车科技与设计中,是否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呢?本文将探讨汽车学问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传承。
首先,汽车学问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科技与创新的进步,使得汽车的外观和内部设计更注重功能性和时尚感。
然而,这也导致了传统文化因素被忽视或淡化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汽车结合起来,关键在于找到一条平衡的路径。
其次,传统文化如何与汽车相结合呢?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汽车的外观设计。
文化元素可以融入到汽车的造型、车身颜色等方面。
例如,中国传统的纹样和图案可以用于汽车的外观装饰,如车身花纹、车灯设计等,来强调汽车的独特性和文化底蕴。
此外,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汽车的内饰设计来体现。
车厢内的座椅和仪表板等部件可以采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设计,例如使用传统的绣花或刺绣技艺来装饰座椅,或者在仪表板上加入传统的雕刻工艺等。
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帮助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技术。
除了外饰和内饰设计,汽车的命名和标识也可以融入传统文化。
取名时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等,使汽车的名称富有文化内涵。
同时,汽车的标识和徽标也可以采用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图案,以突出汽车品牌的特色与文化背景。
另外,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汽车的宣传与推广来得到传承。
汽车厂商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展览、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消费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汽车相关的文化节庆也可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推出限量版的汽车,或者在汽车展会上举办传统舞蹈和音乐表演等。
虽然汽车学问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带来丰富多样的体验和创意,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宜过度追求市场效应而忽视了核心价值。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瑰宝,其承载着深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精神。
人类文明与汽车的关系分析马丙全(广特林装车(锦州)有限公司,辽宁 锦州 121000)摘 要:机动车是人们为了将自然资源作为驱动力来代替人力的一种工具。
汽车具有现代化的意义,以内燃机做驱动力的。
汽车的出现不仅拉近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它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人类文明;汽车发展;精密性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7)06-0145-011 汽车与人类文明1.1 汽车的历史汽车在人类文明中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它代表着科技的进步,已有了4000年的历史。
在汽车的历史中,从秦始皇陵中出土的铜马车是追溯其根源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两辆铜马车有着完整的构造,不仅车厢封闭装饰也精致华美,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车辆中的高级货。
另外,在印度文明中发掘出来的车辆,其构造简约且灵活轻便,以及在欧洲发现的带有车辆形状的杯子。
1.2 汽车的发展与成熟达芬奇在15世纪的时候就设计出了汽车的图纸。
16世纪则开始运用机械,荷兰人对帆船进行了大胆的改造。
西蒙所创造出来的帆船车在汽车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直到18世纪,一个法国的工程师利用蒸汽机,创造出了历史上有真正意义的运用驱动力的汽车。
自那以后,汽车行业便飞速发展,一系列使用内燃机的产品应运而生,譬如电动汽车、内燃汽车等。
1.3 汽车的功能汽车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产生的,因而它是服务于人类的。
由于信息技术及工业科技的进步,在对汽车的制造中可以利用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而汽车也变得越来越符合人性化的要求。
主要表现:①人们驾车是依据动力支撑的,汽车购买者都喜好有良好动力驱动的汽车;②汽车制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行程的安全问题,只有好的制动性才会制造出高的驾车速度。
随着工业的不断进步,自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汽车的耗油程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对于购买者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因而要使汽车的燃油性达成高的性价比也是完全符合汽车经济效益的要求的,更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
汽车文化方面的论文汽车文化方面的论文范文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汽车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未来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在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世界汽车产业已进入全面交通能源转型期,国内外车企在各自国家有利政策的引导下,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空前高涨。
汽车文化方面论文汽车文化方面论文篇1谈汽车研发企业低碳文化建设【摘要】本文通过论述“低碳文化”的概念及低碳化在汽车产业的发展,说明了汽车企业建设低碳文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从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核心层等四个方面解析了影响企业低碳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同时结合笔者工作实践,为汽车研发企业低碳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些工作思路。
【关键词】汽车研发企业;低碳文化;文化建设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作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汽车产业,低碳化显然已成为汽车产业研发、生产的新方向,也成为新常态下国内汽车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要实现低碳化,汽车企业(尤其是汽车研发企业)需要从低碳能源、低碳技术等“硬件”着手,更需要从人的观念转变、行为方式的变革等“软件”着手,也就是要建立和培育一种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模式――低碳文化。
1 低碳文化的定义及低碳化在汽车产业的发展1.1 低碳文化的定义低碳文化是以低碳技术为载体,以新能源革命、减排二氧化碳为行为准则,以低碳排放、低碳消费、高效生产、循环利用为核心文化,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低碳的文明。
一方面,它要求个人和组织要树立低碳意识、低碳规范和低碳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它要求个人和组织在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践行低碳理念。
1.2 低碳化在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世界汽车产业已进入全面交通能源转型期,国内外车企在各自国家有利政策的引导下,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空前高涨。
汽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物化的文化。
它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合,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丰富着文化的内涵。
汽车文化以汽车及其产业为载体,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与汽车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形成影响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规、观念的文化形态。
当代的汽车文化蕴含着以人为本、安全实用、舒适便捷、经济环保、诚信服务、时代创新、生态和谐等核心价值理念。
《辞海》对“文化”的解释为: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概而言之,文化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几乎囊括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结构。
“文化现象”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无所不包,且因学科的不同而不同。
每一门具体科学都把文化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观念。
2、汽车文化的表现形式汽车文化的表现形式极其丰富。
涵盖广泛。
归纳起来主要有史学表现、名人与名牌表现、美学与艺术表现、拓展衍生表现、公共关系表现、公众心理与行为表现、信息与网络表现、传承与教育表现等。
1)史学表现汽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过程,蕴含着浓郁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从认识汽车,到汽车工业技术史、汽车交通史等,研究其内涵,有利于汽车和汽车文化的普及。
随着汽车工业产业链不断拉长,随之发展起来的包括汽车金融、保险、租赁、二手车交易等服务行业在不断繁荣,其发展有超过制造业之势。
汽车文化也将更多地渗透在汽车服务业的各个领域里,并呈快速发展的趋势。
2)名人与名牌表现文化的根本功能是创造人。
在汽车诞生的同时,就涌现出许多为发展汽车呕心沥血、执著进取的人们,这些人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是所有汽车人的杰出代表。
讴歌和弘扬汽车名人的精神,就是汇聚精神财富。
汽车文化的论文范文3000字(2)汽车文化论文范文篇3论中国社会汽车文化的培育【摘要】:中国社会已快步进入汽车社会,我们在拥有汽车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先进的汽车理念,重视培育中国的汽车文化,让汽车更好为我所用,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汽车培育汽车文化时间往往能改变一切。
当我们对三十年前中国的贫穷还记忆犹新时,当我们为十年前中国加入WTO会对国内汽车产业产生多大的冲击担心忧虑时,当我们对欧美发达国家车水马龙般行驶的小汽车投以钦羡的目光时,恍惚一夜之间,中国也进入了汽车社会。
是的,今天的中国的确可以说进入了汽车社会。
从直观感觉上看,不要说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车流滚滚,也不要说节假日、黄金周高速公路上穿梭的滚滚车流,即便是穷乡僻壤,在泥泞小道上蜗牛般爬行的小汽车也并不鲜见。
再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近2亿辆,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地区进入“汽车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数量达到二十辆左右。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我国众多大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进入汽车社会。
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汽车社会必将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断扩展。
然而,在猝然而至的由“自行车王国”向“汽车王国”的快速跨越进程中,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和改善。
1、中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但社会心理还不成熟“汽车社会”(Auto Society)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随着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在科学技术起决定作用下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变革。
毫无疑问,汽车的快速普及,给普罗大众带来了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大众汽车消费将带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人们不仅出行更方便快捷了,而且改变了时空观念,可以尽情地享受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而又舒适的生活。
同时,汽车社会的到来,还将改变我们的城乡关系、就业结构、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
但是,正如事物都有两面性,中国汽车社会的快速形成,也必然带来一些负面的、滞后的影响。
汽车文化论文引言:汽车是工业文明之镜,它忠实的反映着社会的变迁。
一百多年前,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随着汽车速度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被它越带越快,它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汽车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
百余年来,汽车满足人们代步需求的同时,也积累和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除此之外,汽车还在另一个层面影响着我们,这就是艺术领域。
虽然外壳的金属光泽和发动机的轰鸣声让汽车显得死板生硬,缺乏美感,但是这部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机器还是无意间闯入了文艺圈,掀起了一波波微澜。
一、从世界看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体态势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与企业规模世界汽车工业体系已形成了所谓“6+3”的格局。
即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丰田、雷诺、本田、宝马、雪铁龙等几大集团进行全球化生产。
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仍然是分散的。
具有法人地位的汽车生产厂有120余家。
从控股关系来说,虽然有几十家汽车厂已经分别进入了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汽车集团,但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还是比较分散的。
2002年,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汽车集团生产集中度为57%,比2001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中国轿车销量前3位的企业分别是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它们的销量占总销量的55.23%,比2001年前3名的市场份额下降了5个百分点。
就单个企业规模而言,中国汽车工业的前4名一汽、东风、上汽、长安汽车集团生产能力在30万—60万辆之间,规模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尽管如此,与世界级的汽车生产企业相比较,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在世界大汽车公司中排名较后的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的生产能力为250万辆。
就亚洲而言,中国也缺乏有影响力的汽车企业。
就某些车型而言,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又是相当大的。
例如,一汽、东风集团的中、重型卡车,生产能力和规模在世界上居于前列。
人类生活与汽车文化汽车文化的产生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制造和使用汽车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为、态度、符号、价值观、仪态和体制,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之为汽车文化.其实汽车作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进入社会,一开始被认为是贵族富人的奢侈品,是贵族阶层的专用产品.然而随着汽车逐渐变成大众化的代步工具,汽车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展,伴随而至的是对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汽车文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纵观一下中国汽车的发展史。
我国的第一辆汽车于1929年5月在沈阳问世,由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
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
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对其它零件重新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
我国最早进口汽车是在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是匈牙利人李恩时(Leine)将两辆汽车带入上海。
近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国汽车工业1953诞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
初步奠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
汽车产品从无到有。
第二个阶段,1978年到20世纪末。
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
我国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自主发展、自主经营,大企业集团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
中国汽车工业在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加强自主品牌生产;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
由此,中国汽车全面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全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汽车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的。
应该说,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与汽车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二.汽车文化对生活品味的影响随着汽车逐渐发展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人们越来越注重汽车的外观,艺术设计的成分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汽车外形的设计上。
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世界汽车发展史汽车同其他现代高级复杂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等一样,并非哪一个人坐在那里发明的,发明之初的汽车也并非是这个样子的,汽车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总的来说,汽车的发展经历了蒸汽汽车的诞生、内燃机汽车、汽车量产化、汽车产品多样化和汽车产品低价格时期以及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几个阶段。
一、蒸汽汽车的诞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逐渐加深的。
从最初的利用人力、畜力到后来使用水力、风力。
在1705年,纽科门首次发明了不依靠人和动物来做功而是靠机械做功的实用化蒸汽机。
这种蒸汽机用于驱动机械,便产生了划时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蒸汽驱动的机械汽车的诞生,人类社会开始了永无休止的汽车发展的历史。
1、有真正意义的第一台蒸汽机机械动力装置发展的最初目标并非用于车辆,而是为了给矿井抽水。
随着矿井越挖越深,地下水成了矿井和矿工的大敌。
为了开掘矿道和保证安全,必须尽快抽掉地下水。
1712年,英国人托马斯·纽科门发明了蒸汽机,用来驱动一台抽水机将矿井中的水抽出。
被称为纽科门蒸汽机。
纽科门蒸汽机将蒸汽引入气缸,然后向气缸中喷水冷却,冷却后的气缸内压下降,气缸里的活塞在大气压力的推动下向上运动,带动抽水泵抽水。
活塞每min只能运动10次,但已经极大地提高了抽水的效率。
1757年,木匠出身的技工詹姆斯·瓦特被英国格拉斯戈大学聘为实验室技师,有机会接触纽科门蒸汽机,并对纽科门的蒸汽机产生了兴趣。
1763年,他在修理蒸汽机模型中发现,纽科门蒸汽机只利用了气压差,没有利用蒸汽的张力,因此热效率低,燃料消耗大,他下决心对纽科门蒸汽机进行改进。
首先,他认为将汽缸里的蒸汽送到另一个容器中去冷却,既可以获得能做功的真空,又使气缸中的温度下降不多,可大大提高热效率。
另外,为防止空气冷却气缸,必须使用空气的张力作为动力。
1769年,瓦特与博尔顿合作,发明了装有冷凝器的蒸汽机。
1774年11月,他俩又合作制造了真正意义的蒸汽机(图1)。
《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答卷)姓名:胡文姬学号:U201110913院系: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名词解释:1.车型解释:SUV,MPV,S-RV,皮卡?SUV:SUV是“SportsUtilityVehicle”的简称,即运动型多功能车,又俗称休闲越野车,是由皮卡底盘上发展而来的四轮驱动厢式车,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
SUV最吸引人之处,除了要具备中高档轿车的舒适性外,还要有更高的越野性和安全性,并有运动感,便于日常生活、外出旅行和野外休闲。
这是因为SUV的前悬挂是轿车车型的独立螺旋弹簧悬架,后悬挂则是越野车车型的非独立钢板弹簧悬架,车内的空间较大,载人载货同样游刃有余。
MPV:MPV是指多用途汽车(multi-Purpose Vehicles),从源头上讲,MPV是从旅行轿车逐渐演变而来的,它集旅行车宽大乘员空间、轿车的舒适性、和厢式货车的功能于一身,一般为两厢式结构,即多用途车。
通俗地说,就是可以坐7-8人的小客车。
从严格意义上说,MPV是主要针对家庭用户的车型,那些从商用厢型车改制成的、针对团体顾客的乘车区还不能算做真正的MPV。
MPV的空间要比同排量的轿车相对大些,也存在着尺寸规格之分,但不像轿车那么细。
S-RV:首先要从RV说起。
它是英文Recreation alVehicle的简称,即休闲、娱乐、消遣用汽车,我们通常翻译为休闲汽车。
休闲汽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由于美国人酷爱皮卡,早期休闲汽车的概念由此演变而来,后来轻型越野车也被融入RV的行列,如“铃木维塔拉”(SuzukiVitara)、“丰田拉夫4”(ToyotaRav4)、“罗孚神行者”(LandRoverFreelander)等。
S-RV的概念出自上海通用,是以一款“赛欧”旅行轿车命名,S代表“赛欧”的英文“Sail”的第一个字母。
皮卡:(PICK-UP)又名轿卡。
顾名思义,亦轿亦卡,是一种采用轿车车头和驾驶室,同时带有敞开式货车车厢的车型。
汽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中文摘要:人类创造了文明,也创造了汽车。
汽车的诞生使人类逐步步入现代化的文明进程。
一百余年的汽车发展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是一瞬间,但汽车的诞生和发展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汽车以其惊人的数量、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21 世纪现代文明的主要标志,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伙伴。
本文的主要探讨内容是汽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程,并展望未来汽车发展正文:汽车,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逐渐走人了越来越多的家庭。
汽车的存在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节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汽车的发展史总的来说,汽车的经历了蒸汽汽车的诞生,内燃机汽车,汽车产量化,汽车品种多样化,和汽车产品低价格时期以及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等几个阶段。
首先,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汽车充分享受到了蒸汽动力的优越性。
1712年纽可门发明的实用蒸汽机,1757经改良后成为了使人类摆脱了自然力的束缚得到了长期的,稳定的动力的源泉。
卡尔•本茨在1885年研制成功的第一辆单缸三轮汽车申请的专利,从而获得了世界第一辆汽车的发明权,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汽车之父。
在随后的几年中又先后有四轮汽车的发明,和以汽油及柴油为动力的汽车的发明。
在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以后,法国人和美国人对汽车进行了发展。
可以说是美国人将汽车带入了艺术的殿堂,法国人完成了汽车初期的技术发展。
1920年到1950年的哈利•厄尔时代将汽车转变成了速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汽车大量生产的年代,以美国福特公司为代表的汽车行业实行以大批量生产的方式代替订单生产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汽车的成本,也使得美国汽车称雄世界50年之久。
而在迅速发展的今天,汽车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面对人们追求个性,思想多元化的现状,汽车界也就涌现出了更多不同的风格。
人类文明进程对汽车的影响回顾汽车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汽车其实早已与我们人类文明进程息息相关。
大学生对汽车汽车文化的反思姓名:王世平学号:2012213841 专业:物理学院2012级物师二班摘要:学习《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精品课程,阐述汽车文化的发展史,讲述了世界汽车发展的艰辛历程,以及德国、美国、日本、中国的汽车发展历史。
汽车产业,经历数次变革,才有今天的成就。
但这历程中经历的波折,不看不惊,其中的许多文化值得当代大学生深思。
关键词:改革创新机遇反思联系正文:汽车文化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不仅仅是汽车发展时,其实更重要的时其中的思想。
一、发动机的改变历程与创新的思考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是汽车的核心部分。
其性能关系着整辆汽车的质量。
最初是瓦特发明蒸汽机,投入了使用,但蒸汽机存在很多缺点,比如动力不足,效率低下,费燃料。
随后经过许多人的改进才致使有今天的高效、低耗能发动机。
下面我就以几次重大变革论述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去设计自己的创新产品。
德国人奥托在大气压力式发动机基础上发明了往复活塞式四冲程汽油机是Nicolaus A.Otto),于1876 年发明并投入使用的。
由于采用了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发动机的热效率从大气压力式发动机的11%提高到14%,而发动机的质量却降低了70%。
1892 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Rudolf Diesel)发明了压燃式发动机(即柴油机),实现了内燃机历史上的第二次重大突破。
由于采用高压缩比和膨胀比,热效率比当时其他发动机又提高了1 倍。
1926 年,瑞士人布希(A.Buchi)提出了废气涡轮增压理论,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来驱动压气机,给发动机增压。
50 年代后,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开始在车用内燃机上逐渐得到应用,使发动机性能有很大提高,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1967 年德国博世(Bosch)公司首次推出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汽油喷射系统(ElectronicFuel Injection,EFI),开创了电控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应用的历史。
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1、有真正意义的第一台蒸汽机机械动力装置进展的最初目标并非用于车辆,而是为了给矿井抽水。
随着矿井越挖越深,地下水成了矿井与矿工的大敌。
为了开掘矿道与保证安全,务必尽快抽掉地下水。
1712年,英国人托马斯·纽科门发明了蒸汽机,用来驱动一台抽水机将矿井中的水抽出。
被称之纽科门蒸汽机。
纽科门蒸汽机将蒸汽引入气缸,然后向气缸中喷水冷却,冷却后的气缸内压下降,气缸里的活塞在大气压力的推动下向上运动,带动抽水泵抽水。
活塞每min只能运动10次,但已经极大地提高了抽水的效率。
1757年,木匠出身的技工詹姆斯·瓦特被英国格拉斯戈大学聘为实验室技师,有机会接触纽科门蒸汽机,并对纽科门的蒸汽机产生了兴趣。
1763年,他在修理蒸汽机模型中发现,纽科门蒸汽机只利用了气压差,没有利用蒸汽的张力,因此热效率低,燃料消耗大,他下决心对纽科门蒸汽机进行改进。
首先,他认为将汽缸里的蒸汽送到另一个容器中去冷却,既能够获得能做功的真空,又使气缸中的温度下降不多,可大大提高热效率。
另外,为防止空气冷却气缸,务必使用空气的张力作为动力。
1769年,瓦特与博尔顿合作,发明了装有冷凝器的蒸汽机。
1774年11月,他俩又合作制造了真正意义的蒸汽机(图1)。
蒸汽机曾推动了机械工业甚至社会的进展,并为汽轮机与内燃机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1786年,美国人约翰·菲奇发明了蒸汽动力船。
1808年,英国人理查德·特拉唯西克发明了铁路蒸汽机车。
1883年,法国人发明了蒸汽动力飞艇。
3、有用内燃机的发明内燃机的发明是从往复活塞式开始的。
这种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是:吸入空气与燃料,压缩并点燃混合气,燃料作功,排出燃烧后生成的废气。
这些是按照一定的行程顺序连续进行的。
1794年,英国人斯垂特首次提出了把燃料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以供燃烧的设想。
1801年,法国人勒本提出了煤气机的原理。
1860年,艾提力·雷骆制造了内燃机。
汽车学问与传统文化:汽车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悠久而源远流长,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看似两者之间并无交集,但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汽车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并逐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传承。
首先,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无疑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在过去,人们在受限的交通条件下,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而如今,汽车的快速发展和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传统文化带到更广泛的地域和群众中。
比如,通过汽车,传统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可以在各地演出,乐器、书法等传统文化艺术品也可以更轻松地流通到各个角落。
汽车的便利性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其次,汽车业也在不断地借鉴和融入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保持活力。
如今的汽车设计越来越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不少汽车品牌在外观造型、内饰设计以及标识图案等方面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龙纹、云纹、凤凰等。
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使得汽车设计更加独特、富有艺术感,也让传统文化得以在当代社会中延续和传承。
通过汽车产品的设计,人们在使用汽车的同时,也在感受、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汽车活动也为人们提供一个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
比如,一些汽车俱乐部定期举办的汽车文化节、汽车展览会等活动,不仅展示了汽车的科技和设计成果,还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参与者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了解汽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之处,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广大车迷和汽车爱好者的参与,也让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最后,自驾旅游也成为一种结合传统文化的方式。
如今,很多人都喜欢通过自驾游的方式来探索各地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
而汽车作为自驾旅行的重要工具,不仅提供了便利,更是让人们有机会深入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