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感时恨别寓深情
公元756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次年三月,春回大地,诗人放眼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名篇——《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因何而溅泪,鸟因何而惊心?诗人为之注明,是因为“感时”和“恨别”而动情。
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观物,故物亦生情。
以物之情写人之情,委婉曲折,而又深沉真挚。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为叛军所俘,被困于长安一个冬春,一直思念妻子儿女,此时此刻,他多么渴望能够收到一封家书啊!可是,这只能是一种幻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发本来就很短了,所以说“搔更短”,短到“浑欲不胜簪”的地步。
老泪纵横,忧心忡忡,怎不叫人怆然泪下!
全诗感情深沉,思想蕴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悠然:自得的样子。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人。
东晋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李贺(791—816),字长吉,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诗最具现实意义和进步性的是论政议兵、忧时伤乱及抒发壮志的一类。
当然也有反映城市生活、写景抒情等各种题材的作品。
他那种不追逐时尚的创作精神在晚唐诗坛是难能可贵的。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借酒抒情言志
《饮酒(其五)》以“饮酒”为题,描绘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后两句写出了“无车马喧”的缘由,揭示“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这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诗的基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诗人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
这两句描写衬托出诗人闲适的心情。
“悠然”二字用得极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它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两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后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第1页共1页。
2021年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咏叹史实兼以抒怀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20210907182
——《赤壁》艺术手法赏析
《赤壁》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咏史诗,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关于赤壁大战,诗人并没有进行全景描述,而是由自己在江边发觉的一只尚未完全被沙子销蚀的断戟引出,原先这只断戟确实是当年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并未从正面来描摹在赤壁之战中东风如何关心周郎取得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将完全改写。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截了当写政治军情况势的变迁,不言河山破裂、生灵涂炭之类,而是别出心裁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争中的庞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世人对曹操大加贬斥,而他却对曹操大加推崇。
他之因此如此写,是在借史实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1 / 1。
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人。
东晋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李贺(791—816),字长吉,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诗最具现实意义和进步性的是论政议兵、忧时伤乱及抒发壮志的一类。
当然也有反映城市生活、写景抒情等各种题材的作品。
他那种不追逐时尚的创作精神在晚唐诗坛是难能可贵的。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24.诗词五首1.文学常识陶渊明: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他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自称少陵野老。
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
李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婉约派代表词人,代表作有《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
2.思想主旨《饮酒》: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赤壁》: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渔家傲》: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3.重点问题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
“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
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笔记《诗词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24课,包括了五首古诗词:曹操的《观沧海》、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李白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下面是这五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赏析:
1. 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描绘了曹操登上碣石山观赏大海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大海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潼关游览时对历史的感慨。
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情景。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4. 李白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在茅屋中听雨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雨声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绘了岑参送别武判官回京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雪景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人
离别的不舍之情。
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人。
东晋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李贺(791—816),字长吉,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诗最具现实意义和进步性的是论政议兵、忧时伤乱及抒发壮志的一类。
当然也有反映城市生活、写景抒情等各种题材的作品。
他那种不追逐时尚的创作精神在晚唐诗坛是难能可贵的。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惊人词句垂千古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的浪漫格调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以磅礴的气势、铿锵的音调,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地展现出婉约词人少有的浪漫情怀。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诗人一下笔就把读者带进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
这里有天有云,有雾有星河,还有千帆,用“接”“连”二字把天幕、波涛、云雾组合在一起,气势恢宏,境界开阔。
“星河欲转”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银河在转动;“千帆舞”写无数船只在大风中劈波斩浪,勇猛向前。
词人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想象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亦真亦幻的艺术享受。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梦魂”二字点出词人与天帝的对话是在梦中。
词人笔下的天帝是一个态度温和的圣者,“殷勤问我”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报”与“问”遥相呼应。
这种人神对话的表现形式在古诗词中并不多见,这也正是词人浪漫情怀的体现。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风鹏正举”出自庄子的《逍遥游》,“鹏正举”是对大风的烘托,形象壮观,境界阔大,在大鹏乘风高飞之时,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可谓气势如虹;“三山”指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词人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迈、境界之高超,确为词中罕见。
24 诗词五首复习要点(一)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注释结:构建、建筑。
庐:简陋的房屋。
尔:这样。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气:气象、景致。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辨:分辨、辨识。
二、文学常识1、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组诗《饮酒》,共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田后饮酒的即兴之作。
选自《陶渊明集》。
2、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江西人。
东晋诗人、辞赋家,田园诗的开宗和代表者。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四、赏析(1)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诗中描写的田园景物表现了生活的恬淡宁静,句中“悠然”一次,不仅写人闲适自在,也意在写山静穆而高远。
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交织在一起,情感共鸣,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2)语言朴素隽永,结构严谨开头四句质朴平实,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思路清晰而流畅,结构严谨。
语言上没有夸张的修饰,平淡自然,但却意境隽永。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文学常识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
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八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小家安顿在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写于次年三年。
二、注释国:国都,指京城,这里指长安。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叹时局。
恨别:悲恨亲人离散。
惊:使……惊动。
烽火:战火。
家书:家信。
抵:值,相当。
搔:用手指轻抓。
短:稀疏。
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
三、翻译京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草木丛生(闹市已成荒苑)。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绘声绘色残酷悲壮
——《雁门太守行》赏读
【佳句采撷】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赏析】这两句诗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形势危急。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诗人没有直接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却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本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年),是李贺离开京城到潞州一带途经雁门所作,描写的是一场激烈的藩镇战争,当时李贺只有十七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惊人词句垂千古
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的浪漫格调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以磅礴的气势、铿锵的音调,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地展现出婉约词人少有的浪漫情怀。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诗人一下笔就把读者带进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
这里有天有云,有雾有星河,还有千帆,用“接”“连”二字把天幕、波涛、云雾组合在一起,气势恢宏,境界开阔。
“星河欲转”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银河在转动;“千帆舞”写无数船只在大风中劈波斩浪,勇猛向前。
词人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想象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亦真亦幻的艺术享受。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梦魂”二字点出词人与天帝的对话是在梦中。
词人笔下的天帝是一个态度温和的圣者,“殷勤问我”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报”与“问”遥相呼应。
这种人神对话的表现形式在古诗词中并不多见,这也正是词人浪漫情怀的体现。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风鹏正举”出自庄子的《逍遥游》,“鹏正举”是对大风的烘托,形象壮观,境界阔大,在大鹏乘风高飞之时,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可谓气势如虹;“三山”指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词人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迈、境界之高超,确为词中罕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笔记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迫近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销:同“消”,这里是烧的意思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2.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重阳:阴历九月九日,民间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
玉枕:玉石做的枕头
纱厨:纱帐,夏天用来避蚊虫
凉:冷
3.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朱红的楼阁
绮户:雕饰华美的门窗
无眠:无心睡眠的人,这里指思念的人
4.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插茱萸可以避灾,这里比喻兄弟团聚
5.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菊花。
这里指菊花开放的时候趁天色晴朗,诗人折来欣赏。
杀:凋谢。
这里用拟人手法,比喻作者为报效国家,欲趁大好时机(指“我花开”)施展才干(“我花开后百花杀”)。
全诗充满豪情壮志。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咏叹史实兼以抒怀
——《赤壁》艺术手法赏析
《赤壁》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咏史诗,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对于赤壁大战,诗人并没有进行全景描述,而是由自己在江边发现的一只尚未完全被沙子销蚀的断戟引出,原来这只断戟就是当年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并未从正面来描摹在赤壁之战中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将完全改写。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不言河山破碎、生灵涂炭之类,而是别出心裁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世人对曹操大加贬斥,而他却对曹操大加推崇。
他之所以这样写,是在借史实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1.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他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自称少陵野老。
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
李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婉约派代表词人,代表作有《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
2.思想主旨
《饮酒》: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赤壁》: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渔家傲》: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3.重点问题
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
“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
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
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
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赏析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赏析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是议论。
杜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迈胸襟。
诗人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评析历史,突出中心,讽喻统治者。
赏析名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
环境描写。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