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罪镜头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演员调度和镜头移动--以七宗罪为例摘要大卫•芬奇的这部《七宗罪》是惊悚犯罪片中最著名,最经典的电影之一,整个影片讲述了一个涉及基督教教义中“七宗罪”的恐怖连环杀人事件,天主教明言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愤怒」、「淫欲」。
沙摩塞是承办凶杀案的资深员警,即将退休,而米尔斯是新手,一付兴致高昂,自愿请调至这一分局。
星期一上午,一件凶杀案发生,凶手在冰箱后写着「饕餮」,星期二,是一位律师,现场写着「贪婪」,一天一个,依七宗罪而死。
面对此案,沙摩塞心中有诸多挣札,住在这城市已久的他,早已习惯,冷眼看事情,本想不接此案,几经考虑又留下来帮米尔斯,米尔斯血气方刚,冲动易怒,故弄玄虚的凶手因而选上他做为七宗罪的最后一人-「愤怒」。
强竟杀了米的妻子崔西来激怒他。
让自己成为「嫉妒」,米尔斯成为「愤怒」,强也赢得了这场游戏。
沙可以退休了,但看著囚车中的米尔斯,究竟是社会始终如此不堪,或者天真单纯也是一种罪。
目录引言 (3)一、演员调度与镜头运动的相关理论及应用 (3)(一)演员调度 (3)(二)镜头调度 (5)(三)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的有机结合 (6)1、纵深调度 (6)2、重复性调度 (7)3、对比性调度 (7)二、电影《七宗罪》简单介绍 (8)三、《七宗罪》分镜头中演员调度与镜头运动分析 (9)(一)电影开头的场景演员调度与镜头运动的配合 (9)(二)“饕餮”罪的第一宗杀人案中演员调度于镜头运动的配合 (10)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12)引言每一年全球都会有很多部电影上映,无论是欧美的、英国的、韩国的、日本的、还是国内的,我们总是会有选择性的去看自己喜欢的影片。
看完后还会跟身边的朋友互相交流,总是有那么一些画面或台词令我们印象深刻。
例如《七宗罪》里面有句经典台词“If you kill him, He will win.(如果你杀死他,他就赢了。
)”,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七宗罪(影评)
《七宗罪》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心理惊悚片,它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而著称。
导演大卫·芬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导演技巧,将这部电影打造成了一部令人难忘的经典之作。
首先,影片的剧情设计非常巧妙,将七宗罪(嫉妒、暴食、贪婪、愤怒、懒惰、暴怒和色欲)作为主题贯穿始终,通过七宗罪的表现呈现出了人性的黑暗面。
每一个案件都充满了紧张和悬疑,让观众不禁为主人公的命运捏一把汗。
而主要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对话也让人印象深刻,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复杂。
其次,影片的视觉效果和音乐配乐也是一大亮点。
镜头语言的运用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尤其是在描绘罪案现场和受害者的场景中,让人不寒而栗。
配乐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为影片增添了悬疑和紧张感,让观众更加沉浸在故事中。
最后,影片的演员表现也是无可挑剔的。
布拉德·皮特和摩根·弗里曼的出色表演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演绎都非常到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角色的内心挣扎和痛苦。
总的来说,《七宗罪》是一部深刻而震撼人心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心理惊悚片,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紧张和刺激,更能够思考人性的复杂和扭曲,以及罪恶与道德的边界。
这部电影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名基督徒,我也读过这些的“罪”,而且无比坦诚地承认我们每个活着的人,在每一天都在犯着罪。
耶稣基督说,最大的诫命,一是全心全意尊奉神,二是爱人如己。
事实上这两点没有一个人能做到。
神也知道我们无法做到,所以给我们机会悔改和赎罪。
人最大的勇气在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愿意改变。
最后的审判没有到来,我想,神是一直在给我们机会,而我也相信人类有悔改的机会。
只要我们活着,只要我们愿意悔改。
任何妄图代替神去审判人的人,都是自大而可笑的。
影片的最后,如果米勒选择宽恕,那会怎样?七宗罪的审判也就无法完成,嫉妒和愤怒获得了宽恕。
所有的人类也就都获得了宽恕。
图1从影片整体色调来看,整部电影大部分都处与灰色,黑色,以及青色为主色调的处理,在以往的悬疑惊悚片中都是常用的色调,属于典型的黑色电影。
还有,对于光线的把握是尤其重要的,在影片第一个案件(暴食)中,昏暗而狭小的室内杂乱无章且极度安静的音效相配合,然后便是诡异的移镜头,再加之前面的雨水相铺垫,营造出一种压抑,诡异,和死亡的气息,室内唯一的直接光源便是两个手电筒,与黑色的影调形成强烈反差,代表的是警察的锐利和刺破阴霾的决心,同时也给人一种收缩的无助感,有一种被黑暗吞噬的恐惧,经过这样的光影搭配,手电筒就具有了双重效果,而后在(懒惰)一场戏中也同样有这样的妙处。
然后便是在影片的构图上也有某种暗示性,影片最开始新来的米尔斯与沙摩塞是对立切互相抵触的,他们在小小矛盾后镜头的切换中和构图中作者很少使他们两人处于同一个镜头之内,并且更多的是两人的对立和背向,造成一种距离感和疏离感。
然而作者恰恰在这样的构图前后做了比较,当米尔斯的妻子翠西请沙摩塞一起晚餐之后,两人逐渐走向一起侦破案件的目标,沙摩塞不再因为快退休而失去兴趣,而米尔斯在与沙摩塞的接触中逐渐发现这个老警官的过人之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之后的构图中,特别是在他们两在推理案件的时候,两者更多的是处于同一个镜头之内,共同协作,并且他们面部朝向很多时候是一致的,更加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目标和决心。
影评: 七宗罪电影影评:《七宗罪》《七宗罪》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心理犯罪悬疑片,导演大卫·芬奇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探索,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围。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深度探索,引发观众对道德、罪恶和救赎的思考。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塑造极具深度和复杂性。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年轻警探米尔斯,以及摩根·弗里曼饰演的老练警探索默塞特,两位主角的对比和互动令人印象深刻。
米尔斯的天真与索默塞特的沧桑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共同追踪一系列令人发指的连环杀人案件,同时也在探讨着人性的边界。
观众很容易沉浸在这些角色的内心挣扎和痛苦中,与他们一同思考罪恶与正义的边界。
其次,影片中的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
每一个谜团都被精心地连接在一起,观众随着警探们的调查逐渐揭开真相。
导演大胆地探索了七宗罪的主题,通过展示贪婪、嫉妒、暴怒、懒惰、傲慢、暴食和色欲等人性弱点,向观众传递了一种深沉的警示。
每一个杀人案件都与一种七宗罪相关,这种结构巧妙地加强了电影的紧张感和观影体验。
此外,电影的视觉风格和氛围也是其成功之处。
大卫·芬奇运用了阴暗的色调和阴郁的场景,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恐惧和绝望的世界。
他巧妙地运用了摄影技巧和镜头语言,展现了罪恶的丑陋和人性的脆弱。
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与电影的主题相得益彰,令观众在电影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共鸣。
总的来说,《七宗罪》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作品。
它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复杂的角色塑造和紧凑的情节,成功地引发观众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大卫·芬奇的导演手法和视觉风格更是为电影增添了一层独特的魅力。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场娱乐,更是一次关于罪恶与救赎的心灵之旅。
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 Review大卫·芬奇的电影,是艺术性和商业价值相互结合的最佳产物。
大卫芬奇的每部影片,在充满着浓郁的风格的同时,也创造着令人惊叹的商业票房。
无论是《返老还童》《社交网络》,还是《七宗罪》《搏击俱乐部》,这些影片都成为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经典作品。
一、《七宗罪》概述七宗罪源自于天主教义,东西方文化中的“七”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东方文化的中7有着光明和吉祥的含义,而西方文化中的“七”却充满着神秘甚至是诡异的色彩。
《圣经》中,上帝七天造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被上帝取出变成了夏娃,而亚当和夏娃产生了原罪。
甚至在早期的基督教义中,出自第七根肋骨的女性则代表着罪恶。
而暴食、贪婪、懒惰、纵欲、嫉妒和愤怒,则是七种原罪。
电影《七宗罪》则是利用人类的七种罪恶来阐释的一部商业电影。
影片并没有非常宗教的阐释七种原罪观,而是采用两位具有争议性的警探的视角进行的,原罪的丑恶,以及这个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尽收眼底。
商业广告片出身的导演大卫·芬奇在蛰伏了3年之后,以在影片中充分的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拍出了这部载入世界电影史的经典之作。
源自七种原罪的线索推进带领着观众走进一个扣人心弦的世界里。
大卫·芬奇将黑暗美学风格尽情的展示了出来,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出了对电影的理解。
二、《七宗罪》黑色暴力美学黑色电影充满了人性的残酷和暴力,大卫·芬奇的《七宗罪》并没有直接的暴力场景,而是将暴力画面采用一种隐晦却又含蓄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们体会到那种暴力,甚至对这种暴力有种不寒而栗的惊悚感。
相对那种纯粹以暴力为卖点的电影,大卫·芬奇展示给观众的,并不是暴力爆发的那一刹那所带来从《七宗罪》解读大卫·芬奇的黑色暴力美学郭 斐【作者简介】郭 斐,女,山东邹平人,大连艺术学院服装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服装美学研究。
电影《七宗罪》剧照5455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21期的害怕与不安,而是利用血腥的方式来展现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冲击和富有哲学意味的犯罪动机思考。
119.第一次对决在第一次对决中,萨默塞特和米尔斯在询问乔的基本信息,乔没有正面回复,而是说了一些高深莫测的话,可以说第一次对决,是双方之间的试探行为。
萨默塞特主动进攻上车后,萨默塞特率先打破沉默,问乔到底是谁。
在这一场戏中,萨默塞特无疑是画面的主体,脸部的大特写占据了主要画面,暗示观众他是这场戏的主导人物。
萨默塞特开车无法像米尔斯那样回头看乔,于是导演借助车内后视镜让萨默塞特在开车的同时仔细观察乔的表情。
乔的面前是一张铁丝网,因此当他出现在车内后视镜时,他连同那张铁丝网都通过后视镜照了出来,拓展了有限的车内空间,也通过这种框架式的构图巧妙地暗示观众:乔已经被萨默塞特看透了。
米尔斯主动进攻在萨默塞特没有从乔那里得到想要的答案后,米尔斯成了主攻者,问乔要带他们去哪里。
在这一部分中,主驾驶位的萨默塞特成为米尔斯的陪体,作了米尔斯的前景部分,通过正面拍摄,让米尔斯在这场戏里看起来庄重、威严,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当米尔斯进行问话时,他与萨默塞特一样也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不过前者所占比例比后者小一些,这说明三个人对决——《七宗罪》视听语言分析丁瑜/文影片《七宗罪》整体以黑色调为主,伴随着连续不断的大雨,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一种比较强的压迫感。
凶手乔自首后,整个影片的色调开始转暖,天气也晴朗起来,取代外部环境继续营造紧张气氛的是萨默塞特、米尔斯和乔三人的对话。
凶手乔到警局自首,说还有两具尸体被自己藏了起来,而他只同意带米尔斯和萨默塞特两个人去,于是就有了萨默塞特开车,米尔斯坐副驾驶,乔坐在后座,黑色轿车在空旷的路上行驶的画面。
在轿车这个小小的空间里,米尔斯和萨默塞特一直在套乔的话,希望能够得到给乔定罪的关键性证据,而乔的回答很谨慎,让三个人的对决充满了看点。
整个段落,可以分为三次对决:第一次是萨默塞特和米尔斯主动进攻,三人整体表现都比较平静;第二次对决,是第一次对决的深入,但萨默塞特和米尔斯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第三次的最终对决,乔转变了被动的身份,主动出击如愿激怒了米尔斯,可以说米尔斯败得彻底。
七宗罪镜头分析《七宗罪》镜头分析摩根弗里曼出场,电影开始。
无字幕。
镜头一:淡入,内景,家中,弗里曼背对镜头,上半身镜头,出现在画框中。
浅焦,前景虚化,室内家具形成“画框”。
他正在往水池里倒没喝完的咖啡。
估计是煮多了。
接着转身从画面右边出画。
桌子上摆着西洋棋盘和棋子,但是这个镜头马上就结束了,摄像机不在布景上做更多停留。
镜头二:切(这是导演最常用的剪辑方式,如果是这种方式将不做解释)镜中镜头,中近景,浅焦,过肩镜头,有遮挡(前景虚化遮挡)。
脸部出画。
弗里曼打领带。
镜头上移,重新构图为标准的人物肩上镜头。
镜头三:简单的物件特写,双手入画以此取走桌上的:钥匙、警徽、弹簧刀和钢笔(没有枪!)镜头四:中近景,主题大部分出画(切割),背对镜头,穿外套,关灯(出门)。
这组镜头简明清楚地道明了人物职业(警察)、生活情况(单身),并且为之后的情节做铺垫(进入案发现场展开侦查)。
场景二第一个犯罪现场镜头一:尸体,血,移动镜头(6s)画外音,光线暗。
镜头二:弗里曼步入现场展开侦查,表情严肃,光线暗,大量阴影。
走入房间,发现冰箱上的小孩照片(脸朝左边)。
主体入黑暗当中,冰箱为高光区域,背景人物虚化(另一位警探)。
镜头三:一个连接剪切。
对话反映镜头。
警探二,抱怨弗里曼提出的“无意义”的问题(小孩看见了吗)背景玻璃上有大片血迹。
这个镜头的前(景)后(景)距离很长,但是导演依旧选择用浅焦来突出主体。
萨摩赛特的同事是处于被虚化的位置,景深之外的空间。
镜头四:连接剪切,对话反映镜头。
机位变化,为了下一个对话增加了一个机位。
弗里曼脸朝右边,表情严肃。
镜头五:警探二的反应镜头。
他说完话后镜头稍微下移,为了留出皮特从楼梯上来的空间。
皮特突然快速出现。
跟弗里曼打招呼(萨莫萨特警探)镜头六:弗里曼反应镜头。
跟镜头四机位一样。
镜头七:皮特自我介绍(我是米尔斯警探)标准人物中近景。
这组镜头很整齐。
机位变化不大,运用对话来连接镜头,除了第一个拍尸体的镜头之外基本上是两个方向的镜头切换。
七宗罪独到的镜头大卫·芬奇的这部《七宗罪》是惊悚犯罪片中最著名,最经典的电影之一,整个影片讲述了一个涉及基督教教义中“七宗罪”的恐怖连环杀人事件,以上的片段就是节选自其中惩罚“饕餮”罪的第一宗杀人案,这个案件是影片中七次谋杀中刻画最细致,效果最震撼的一场,给观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制造杀人现场强有力的压抑和恐怖气氛,导演布置了阴雨但明亮的室外和昏暗窒闷的屋里光线上的对比,在屋内主要光源是墙上壁灯发黄微弱的光,以及两个角色手里的强烈但是光圈很小的冷色调的手电光。
而且手电光可以随着两个角色注意点的不同而随时指向不同的地方,表现性非常强。
此外整个场景是处于破旧逼仄的公寓内,场景内到处堆积着肮脏的杂物,加上身处其中的两人表现出的沉重,厌恶等表情,都加深了观众对这个杀人现场的压抑恐怖气氛的感受。
但是这还不够,为了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用镜头流畅叙事并且烘托气氛,导演还使用了大量的中近景和跟摇镜头运动。
就镜头的景别而言,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是中景和中近景,这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由于没有全景镜头,镜头始终处在沉默的人物和脏乱的家具充满整个画面的拥挤状态,在视觉上造成了发生凶案的室内狭窄,压抑的效果。
此外,整段只有极少的两个特写镜头,分别用来突出强调尸体局部的细节,和用警官威廉的特写来展现他的心理活动,并调节画面节奏。
近景和特写的缺乏,使得现场和场景中的角色始终和观众保持一定的距离感,配合角色的表演,使观众感觉到冷漠疏离和压抑沉重,增加了对这场可怕残忍凶杀的临场感。
并且为了表现此时大卫和威廉之间那种陌生,对立的相互感情,这两个角色很少出现在同一镜头画面里,即使是正反打镜头,两个人也单独出现在镜头中。
这时由于大量中景的使用,令本来身处同一狭小空间,距离并不远的两个角色看起来中间隔着很远距离,有非常疏远的感觉。
从镜头的运动来看,导演运用了大量跟摇镜头和推镜头,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或物体上。
由于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使狭窄的拍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细腻地表现剧情发展和场景的细节,让人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令观众对凶杀现场的肮脏狼藉,沉重恐怖感同身受。
《七宗罪》悬念技巧
《七宗罪》运用多重反转的叙事结构,多个悬疑点设置以及暗藏伏笔的高妙叙事手法:把七天之内发生的犯罪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有效控制了观影过程、调动观众情绪。
在叙事结构上,作者采用章回体解构,让整个罪案在七天之内从发生到最终解决,并利用多重反转的叙事结构,多个悬疑点设置以及暗藏伏笔的高妙叙事手法紧紧地吸引住了观众。
直到影片结束,所有的疑点才解开,观众的好奇心也得以最终满足并引发更深一层的关于影片主题的思考。
下面我将就影片的叙事结构与手法,来解读这部电影的独特魅力。
1、第一个悬念点:连环凶杀案背后,凶手的隐藏动机。
2、第二个悬念点:凶手为什么会放过米尔斯,他扬言要改变的计划到底是什么?
3、第三个悬疑点:凶手为何会主动投案,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七宗罪》影评持续不断的雨天总是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而《七宗罪》就是在这样的天气中展开,这使得整部影片呈现出潮湿、阴森的基调。
然而,正如同“当你看到阴影的时候你不要害怕,因为阳光就在你的身后”,这种贯穿整个影片的阴森基调的背面总存在着希望。
用影片结尾的话就是“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and worth fighting for. 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即使是第三次看《七宗罪》,还是被其精心设计的故事所折服。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故事发展,妙不可言的人物设计,惊悚得让人窒息的意外结局,再加上导演大卫芬奇独具风格的高超讲故事技巧,《七宗罪》无疑把注重戏剧化的连环杀人狂电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连环杀人的故事,特别是杀人数多达七个的布局杀人故事,要讲不难,但要讲好实在是很难。
要在两个小时的片长内接连发生七宗命案,一不留神恐怕就会成为流水账。
如果是机械化杀戮,按照惯有的杀人顺序,一路追杀完90分钟,就很有可能变成传统的杀人狂电影。
《七宗罪》有精致的铺垫,灵巧的细节,顶级的表演,丰富的内涵还有低级恐怖片最缺的东西---耐心。
《七宗罪》从一开始就很耐心的经营着影片的节奏。
第一场戏是Somerset在家里梳洗换衣服的独角戏,镜头很细致地关注他的生活细节,平淡却又不乏张力。
与其他急着进入正题的影片不同,《七宗罪》这时也出现了一场凶杀案,不过跟John完全没有关系,加上仅紧接着又一场Somerset的独角戏,寥寥数笔一个精彩的人物就被塑造了出来,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伏笔。
影片放弃了悬疑,吸引眼球的开场办法,转而把目光投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透过人物速写来引导全片。
三场戏过渡得时机也是天衣无缝,真是一个堪称完美的开局。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连环杀手和两个警探的故事。
杀手根据西方古典文学关于七宗罪的说法精心设计了一套令人毛骨悚然的连环杀人案。
这七宗罪分别是: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嫉妒。
《七宗罪》赏析《七宗罪》无论是从背景、主题、风格,还是从故事结构、镜头设计、画面构图、灯光色彩上来说,都有很多值得赏析的东西。
下面我从故事结构、镜头设计、灯光色彩上来谈一谈我的浅见。
一、故事结构。
电影的开头是一个下着雨的早晨,年轻警官米尔斯起床,穿衣,准备去上班。
这里的片段全部是用近景拍摄,突出人物和人物动作。
在米尔斯和他妻子吻别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有点不太好的预感。
也许是因为在看电影之前听人说这部片子的每个场景都有深刻寓意,值得好好推敲。
所以会下意识地想导演刻画这么温馨的一幕有什么别的涵义。
果不其然,这一开场的场面调度为结局做了很好的感情铺垫,让人觉得头尾贯连,事出有因。
接着音乐响起,迎来了这个连环杀人案件中第一个案件。
在故事情节上,作者浓彩重墨的的给我们展现了这个部分。
接下来的几个案子相对来说就省略一些。
这种张弛有度的情节设计使影片更加有节奏感。
在结局部分,导演把场景安排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原野里。
和之前狭隘拥挤的室内犯罪现场想比,这样的场景虽然不会给人带来窒息感,却产生另一种由神秘未知带来的紧张感。
让观众希望的美好结局出现反转,这是很多电影为了被人们记住而使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于是,年轻警察米尔斯的妻子翠西死了。
于是,性感迷人的他因为爱妻犯了罪,成为了杀人凶手完美计划的执行者,让很多人深感遗憾。
在这个部分,年轻警官妻子的人头镜头特写只是很短暂的一瞬。
看见警官愤怒痛苦的表情镜头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之前他和爱妻吻别的第一个场景。
正是因为有了之前那样温馨一幕的铺垫,此时对他不可抑制的痛苦,我们更能直观地感同身受,理解他对凶手开枪的冲动。
如果没有之前的镜头,我们可能觉得这个情节有点儿突兀抽象,只是在理性上理解,感观上的理解并不那么强烈充分。
这个结局虽然不太符合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的口味,但比较一下各种可能的结局之后,就会忍不住再次为编剧的情节设计拍手叫好。
二、镜头设计。
在第一个案件中,镜头先是用近景在外面跟着两位警察走,等到两位警察走到门口的时侯,就切换到房子里面,拍摄两位警察走进来的场景。
<七宗罪>镜头赏析<七宗罪>是由大卫芬奇导演的电影,该电影描述了一连串离奇的连环杀人案. 经验丰富的老探员萨默塞特再过七天就要退休了,年轻的警察米尔斯是他最后一个搭档。
凶案发生了,罪犯在现场分别留下了“贪婪”、“暴吃”等字样,这正是《圣经》中所讲的“七宗罪”。
一切罪行都出自一个名叫多伊的男子之手,他将米尔斯引诱至荒野,但米尔斯没想到在邮包中竟找到了自己爱妻的头颅,狂怒的他开枪射杀了多伊,并最终完成了“七重罪”凶杀。
电影的开头是一个下着雨的星期一早晨,年轻警官mills和他的妻子躺在床上,睁开眼,起床.窗外传来打雷的声音,米尔斯从一个衣架上挑选了一条领带戴上.镜头里还有许多装衣服的箱子,证明了他们才刚来这个城市,还没来得及整理好自己的东西,就得开始上班.这里的片段全部是用近景拍摄,突出人物与其动作.接到电话后米尔斯顶着瓢泼大雨和老探员来到了案发现场. 音乐响起,镜头先是用近景在外面跟着两位警察走,等到两位警察走到门口时立刻切进房子里面拍摄两位警察走进来的场景.两位警察走进被害人的屋子里,老探员萨摩塞特先谨慎的用手电筒照照四周,而米尔斯已经迫不及待地走进屋子,甩甩头试图将雨水弄走.镜头继续往屋子的深处切然后往回拍摄两位警察.灯光很暗,米尔斯和萨摩塞特用手电筒照着慢慢往屋子里走,从两边的墙壁看来这间屋子已经很老旧的了.两人来到了屋子里的一个房间,房间里两台电视机一大一小叠放在一起,居然还在工作.两人戴上手套准备开始工作,镜头先是给到萨摩塞特,看到他蹲在地上,手电筒的光照过去地板上都是蟑螂.萨摩塞特起身镜头也随之移动,最后给到了被害者的背影,是一个大胖子.上面的这个片段交代了整个连环杀人案的开头.片段全部都是用近景尽头拍摄而成,切换得不多也不快,音乐很沉郁压抑,一直是几个音的重复,突出了一种悬疑的气氛.电影从下雨天开始,可是谁都没有打伞,而只是用简单的塑料罩着自己的帽子就好.所有人都低着头,从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难以呼吸的感觉.米尔斯甚至连帽子也没带就让自己暴露在大雨中,手里拿着两杯咖啡,打算给一杯给萨摩塞特的时候,萨摩塞特望了他一眼,拒绝了,米尔斯再次确认以后把多余的那杯咖啡随便放在了一旁.没有人打伞,是不是代表人人都期待别人会带伞,人人都自私.萨摩塞特在米尔斯打算给咖啡给自己的时候望了米尔斯一眼,是不是代表已经有很久没有试过有人能不那么自私,在买咖啡的时候能想到自己给自己带了一杯?领两位主角进去的那个警察明明很不耐烦米尔斯的不断提问,可是在米尔斯把他自己的咖啡给了他以后他却说了谢谢.这里的人都很自私,很冷漠,居然有人能给咖啡给我很幸运,只需管着自己的事情就好,只用结案就好,不用找到真正的凶手.镜头给到两人进去屋子的时候,光线陡然变暗,色调从外面的白色调立刻变成了暗色调.萨摩塞特先照了一下再进来,而米尔斯耐不住雨淋一下子便走进来了.越往屋子深处走灯光越暗,等走到案发现场的房间里便只能完全依靠手电筒的光线了.在过程中,米尔斯不断地说长句子,语速很快而且辅以不同的感叹词,而萨摩塞特则尽量用短句作答甚至不说话.突出了两人性格的截然不同之处:米尔斯是个急性子,而萨摩塞特很冷静.在说话时镜头离米尔斯稍微远些,而在萨摩塞特说话时则直接给到老警官的脸部.看到受害者后两人开始观察,这是米尔斯不断对案件进行无意义的评论而萨摩塞特则沉默着用电筒观察周围以及受害者.这个片段的音乐一直是几个低音的重复夹杂着几个杂音,给人以一种压抑的感觉.镜头的不断切换,两人的不断换位到最后一起蹲下来看到受害者的意外之处表示了这件案子的错综复杂,也奠定了这部电影的基调.电影开头的这两个片段交代了两人的特点,也为以后事件的发展埋下了许多伏笔,使我们产生继续观看这场电影的兴趣.。
法律影视赏析《七宗罪》影评(全文5篇)第一篇:法律影视赏析《七宗罪》影评叫人叹为观止,Brad Pitt也得以证明自己并非徒具外表的靓仔小生。
另一方面,片中的美术指导与摄影技巧也是同样的严谨细如果你还未看过《七宗罪》,那你请别问任何人本片的故事大纲,因为好奇是影片最主要的成功元素之一。
导演David Fincher不但打破好莱坞传统类型电影的框框,还不断把惊喜带给观众,使这部看似是警匪惊吓片的电影比任何同类制作如《沉默的羔羊》等还要出色和震憾。
首先,单是三位主角的演绎已致,令气氛更加深沉诡秘,如那不停下雨的城市,灰暗的室内灯光与强烈的光影对比等,处处尽显导演的功力所在。
David Fincher对气氛与场面后掌握完美并能尽情发挥,在强烈的个人风格背后,创作出比《2020》更具末世感觉的现代城市,足以令观众不寒而栗。
对David Fincher的这部影片早就仰慕已久,惭愧的是直到上周才第一次欣赏到。
‚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到十六世纪后,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 sins):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ny),以及淫欲(Lust)。
导演David Fincher显然不是要拍一部讨论宗教意义的影片,他只是想凭借七宗罪来描绘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下日渐沉沦的人性。
关于人之初性本恶与性本善一直是人们喋喋不休的问题。
一部《七宗罪》又给我们以何种揭示?七宗罪是16世纪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形象代表的七种罪恶:暴食,贪婪,懒惰。
淫欲,傲慢,嫉妒,和愤怒。
影片中描述的那个城市是个常常下着雨,破旧不堪的城市,那里的人奢靡,颓废,冷漠。
老警探在那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总有处理不完的犯罪案件,呼吸着毫无生气的阴冷空气,都已厌倦,心也快冷漠了。
还记得他告诉年轻警探妻子的那句话:在这里,如果遇到强奸,不能喊‘救命’,应该喊‘救火’,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于这部影片来说,七宗罪以及其中一些有关宗教的理解也好,书籍也好,概念也好,都是一种借口,一件外衣,电影只是以宗教之名来表达某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所以,在分析这部影片之前,不妨首先揭开这层宗教外衣的笼罩。
宗教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当然“自然”中同样包括人类本身,而无论是一神的还是多神的,无论是拜物的还是拜人的,无论是用于统治人民的行动和思想还是用于调整约束他人或自身的行为,宗教都是人类社会内部发生的产物。
我们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更高级的存在,同样我们没办法获知更高级的对人类传递的信息。
不管一种宗教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哪怕有再繁冗的教义,再复杂的管理体系,再绵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无法掩盖宗教人性的事实。
所以无论梁山泊的“替天行道”,还是约翰·杜的劝诫都是源于自身对社会现象的反射,所谓神的旨意并不能对布道者的过激行为加以合理的解释和成为其脱罪的理由。
显然威廉·沙摩塞看到了这一矛盾,他问约翰·杜:“如果如你所说,是被上天选中,如果你是被迫的,我很奇怪你为什么还能如此的乐在其中,你享受折磨他人的快感,这和殉道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不是吗?”约翰·杜沉默了两秒钟,将自己的行为比作大卫·密尔斯在审讯室审讯自己(将他人牵扯到话题当中是借以回避直面问题的手段),并且承认自己有私欲。
通过这一段的分析,我们知道《七宗罪》只是披着宗教的外衣来向我们展示其他的东西,至于是什么,下文将要提到。
还有一点电影表面的东西需要一些笔墨阐述,就是约翰·杜的作案手法,这也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以为约翰·杜犯下各种用变态手法杀人的罪行,其实不然。
第一个被发现的受害者是暴食者,约翰·杜用枪口顶着他的头颅逼迫他吃了连续十二个小时的食物,导致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内壁破裂,直肌和横结肠出现血肿,造成大量内出血死亡;第二个是律师,被迫割下一磅肉,大出血死亡;第三个是奄奄一息的瘾君子,靠约翰·杜的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维持了一年的生命体征,背部褥疮和全身的伤口出现化脓性感染,只要“用手电照他的眼睛就会休克死亡”;第四个普遍认为“七宗罪”的直接受害者是被嫖客套在胯下的尖刀捅死的妓女,然而妓女并没有犯“淫欲”之罪,她也许只是因为经济或其他的原因沉沦,真正有淫欲之罪的是嫖客,其实约翰·杜想要惩罚的也是嫖客,看到他在审讯室中的表现就知道了;第五个是靠容貌吃饭却被毁容的骄傲者,死时被捆在床上,脸上缠满纱布,显然是约翰·杜给她包扎的伤口,一手握着安眠药瓶,一手握着电话,约翰·杜给了她选择的权力;第六个是犯了忌妒罪的自己,被大卫·密尔斯枪杀;第七个是犯愤怒的大卫·密尔斯,影片没有交代大卫·密尔斯的下文,这个暂且不提。
《七宗罪》镜头分析
摩根弗里曼出场,电影开始。
无字幕。
镜头一:淡入,内景,家中,弗里曼背对镜头,上半身镜头,出现在画框中。
浅焦,前景虚化,室内家具形成“画框”。
他正在往水池里倒没喝完的咖啡。
估计是煮多了。
接着转身从画面右边出画。
桌子上摆着西洋棋盘和棋子,但是这个镜头马上就结束了,摄像机不在布景上做更多停留。
镜头二:切(这是导演最常用的剪辑方式,如果是这种方式将不做解释)镜中镜头,中近景,浅焦,过肩镜头,有遮挡(前景虚化遮挡)。
脸部出画。
弗里曼打领带。
镜头上移,重新构图为标准的人物肩上镜头。
镜头三:简单的物件特写,双手入画以此取走桌上的:钥匙、警徽、弹簧刀和钢笔(没有枪!)
镜头四:中近景,主题大部分出画(切割),背对镜头,穿外套,关灯(出门)。
这组镜头简明清楚地道明了人物职业(警察)、生活情况(单身),并且为之后的情节做铺垫(进入案发现场展开侦查)。
场景二第一个犯罪现场
镜头一:尸体,血,移动镜头(6s)画外音,光线暗。
镜头二:弗里曼步入现场展开侦查,表情严肃,光线暗,大量阴影。
走入房间,发现冰箱上的小孩照片(脸朝左边)。
主体入黑暗当中,冰箱为高光区域,背景人物虚化(另一位警探)。
镜头三:一个连接剪切。
对话反映镜头。
警探二,抱怨弗里曼提出的“无意义”的问题(小孩看见了吗)背景玻璃上有大片血迹。
这个镜头的前(景)后(景)距离很长,但是导演依旧选择用浅焦来突出主体。
萨摩赛特的同事是处于被虚化的位置,景深之外的空间。
镜头四:连接剪切,对话反映镜头。
机位变化,为了下一个对话增加了一个机位。
弗里曼脸朝右边,表情严肃。
镜头五:警探二的反应镜头。
他说完话后镜头稍微下移,为了留出皮特从楼梯上来的空间。
皮特突然快速出现。
跟弗里曼打招呼(萨莫萨特警探)
镜头六:弗里曼反应镜头。
跟镜头四机位一样。
镜头七:皮特自我介绍(我是米尔斯警探)标准人物中近景。
这组镜头很整齐。
机位变化不大,运用对话来连接镜头,除了第一个拍尸体的镜头之外基本上是两个方向的镜头切换。
景别变化不大,中景到中近景。
对于犯罪现场的掌控力强。
也可以说这是一场与主题无关而与叙事有关的犯罪。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这里出现了明显的人物对比,并且使用一种空间之间的暗示来表达萨摩赛特与他的同事之间并不友好,他们之间的交流的障碍也可以从对话中听出来。
让我们对主角的性格有了一些了解,他是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角色。
之后的破案情节,将明显改变我们的一些看法。
场景三初次见面
镜头一:一个有仰角的移动镜头,为了萨摩赛特和米尔斯从发现尸体的楼里走出来,然后他们进行了一次并不友好的谈话。
这个连续的镜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我们看见摄影机向右前方推移(角度上仰),然后萨摩赛特和米尔斯从门里走出,来到右边的位置,他们两个都是上半身入画,中景。
背景里是黑色的铁栏,“天花板”是白色的雨棚,前景里的从上面下落
的雨水被虚化,但是在这个画面的右边还是能够清晰地看到雨水。
因为光源的位置在右上方。
这里的雨水被照亮了。
所以,这个画面的组要元素就有,两个个人物、铁栏、雨棚和雨水。
我们看见,铁栏、雨棚和雨水这三者把人物包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封闭式构图,看起来让人感到压抑。
这是这个镜头的第一个部分。
接着,人物向左边走动,摄像机随之移动,然后停下。
背景依然是铁栏、雨棚和雨水也可见,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镜头的移动方向,摄影机不仅在竖直方向有仰角,在水平方向也往左形成了几乎四十五度的斜角。
这个机位虽然摄影机是在移动的,但是其角度不变,只是在做横移,而并没有摇动。
所以我称它为一个相对静止的机位。
这个机位就类似于正反打镜头组当中的一个机位,在一个典型的正反打中,至少会有三个机位,一个定场镜头的机位,一般是全景。
然后是两个在轴线一侧近景或是中景,用来表现两个人之间的对话。
为了尽快结束影片的展开部分,这里的导演的选择是只用一个连续的镜头,不用蒙太奇。
当摄影机又一次停住时,这个镜头的第二个部分就结束了。
我们通过这一停顿发现萨摩塞斯和米尔斯之间显示出一些交流的障碍。
记住米尔斯在左边,萨摩赛特在右边。
这是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是摄影机开始向左摇,变成了水平方向向右的斜角(原来是向左的),这个机位的变化用来对萨摩塞斯的动作做展示,他从米尔斯的右边来到左边,重新占据了视觉的重心。
米尔斯接着往镜头方靠近了一些,身影显得和萨塞莫斯一般大。
萨塞莫斯对于年轻的米尔斯的怀疑,而米尔斯觉得自己完全能取而代之。
他们之间的交流终于演变成了相互不满。
这个场景(镜头)以萨塞莫斯转身离开,留下米尔斯独自一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