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皮动物门
- 格式:ppt
- 大小:3.34 MB
- 文档页数:29
棘皮动物棘皮动物(echinoderm)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洋无脊椎动物。
特征为外皮坚硬多刺,已鉴定的已逾21纲,现存的种类包括海百合纲(Crinoidea;如海百合、海羊齿)、海星纲(Aster oidea;如海盘车、海燕)、蛇尾纲(Ophiuroidea;如阳遂足、刺蛇尾)、海胆纲(Echinoid ea;如海胆)和海参纲(Holothurioidea;如海参)及Concentricycloidea纲,有6,000多种。
化石种约13,000种。
广泛分布于各海洋,从潮间带到最深的海沟。
骨骼由无数碳酸钙骨片组成,可作很好的指示化石。
体腔的一部分形成水管系,内充满液体,向体表外伸出像触手样的构造,有运动、取食、呼吸和感受刺激的作用。
现存种呈明显五辐射对称外观,掩盖了其两侧对称的基本体形。
棘皮动物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很不同,有的呈鲜豔的红、橙、绿和紫色。
小的数公分,大的如海参有长2公尺的,海星直径有达1公尺(约3.3呎)的。
海百合化石最大,长度超过20公尺(66呎)。
多数种类雌雄异体,一般有性生殖。
精子和卵排入水中受精。
生殖季节多数在春夏季,持续一或两个月,但有几种能全年繁殖。
受精卵的发育途径不同。
卵黄少的小卵发育成幼虫,成为浮游生物的一部分,经一段时期的摄食,变成幼棘皮动物,定居水底。
大型卵有较多的卵黄,发育为一浮游性幼虫,但在最终变为幼棘皮动物前以本身卵黄为养料,不取食小生物。
具浮游功能阶段的发育为间接发育。
含大量卵黄的大型卵可不经幼虫期直接发育成幼棘皮动物,为直接发育。
卵经多次分裂发育为原肠胚,一端凹入形成原肠。
棘皮动物与脊椎动物及某些无脊椎动物相似处为︰其胚孔将来是肛门的位置,口位于与胚孔相对的身体的另一端。
从原肠形成一对中空的囊,以後发育成体腔和水管系。
原肠胚发育成一个基本的幼虫型,即两侧对称的两侧囊幼虫。
在身体两侧、口和肛门的前方有一条纤毛带。
各纲棘皮动物的幼虫(耳状幼虫、羽腕幼虫和长腕幼虫)都是这一基本型的变型。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棘皮动物是一类后口动物(deuterostomes),全部海洋底栖生活,从浅海到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广泛分布。
现存种类6000多种,但化石种类多达20000多种,从早寒武纪出现到整个古生代都很繁盛,其中有5个纲已完全灭绝。
沿海常见的海星、海胆、海参、海蛇尾等都属于棘皮动物,它们在形态结构与发生上都有一些独特之处,与原口动物有很大不同。
这表现在:(1)棘皮动物全部是五辐射对称(pentamerous radial sym-metry),也就是说沿身体的中轴可以分成五个相等的部分。
但它的幼虫期却是两侧对称的,再加上棘皮动物是真体腔动物,所以成体的五辐对称可能是次生性的,可能与原始种类的固着生活相关。
这与腔肠动物的原始的辐射对称不同。
(2)所有棘皮动物都具有中胚层起源的内骨骼,由钙化的小骨片(ossciles)组成。
骨片或彼此成关节,如海星、海蛇尾、海百合等类;或骨片愈合成一整个的胆壳,如海胆类;或散布在体壁中,如海参类。
这些小骨片还可以形成棘、刺,突出体表之外,使体表粗糙因而得名棘皮动物。
(3)棘皮动物具有特殊的水管系统(water vascular system)、血系统及围血系统(perihemal system),它们都来自体腔的一部分,在体内担任着重要的生理机能。
其神经系统没有神经节,不形成中枢。
所有这些系统都呈五辐排列。
(4)棘皮动物从发生上属后口动物。
棘皮动物的卵是均黄卵,卵裂经放射型而非决定型卵裂,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中胚层及体腔来源于肠腔法,原胚孔形成了成体的肛门,在原肠孔相对的一端形成口,因此是后口。
发生上的这些特征相似于脊索动物,而不同于原口动物。
从发生上看,由原肠形成的两个体腔囊以后各自分成三个体腔囊,由前向后依次为轴体腔(axocoel)、水系腔(hydrocoel)及躯体腔(somatocoel)(图14-1),这些体腔囊相当于触手冠动物及其他后口动物的三分体腔,即前体腔、中体腔及后体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