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景观形成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19.35 MB
- 文档页数:112
用文化地理学解释文化景观的形成的原因文化景观,作为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
从古老的建筑到现代的城市布局,从农田的分布到宗教场所的选址,每一处文化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而要深入理解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是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讨文化景观的形成原因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自然环境是塑造文化景观的重要基础。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景观。
例如,在气候湿润、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人们发展出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一片片阡陌纵横的水田景观。
而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人们则更多地依赖畜牧业,广袤的草原上散布着游牧民族的营帐和畜群。
地形条件也对文化景观产生着显著影响。
在山区,由于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人们往往会形成相对分散的居住格局,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
而在平原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大规模的聚居和城市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规整的城市街区和密集的建筑群。
其次,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是文化景观形成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景观。
例如,在工业发达的地区,工厂、烟囱、铁路和仓库等构成了独特的工业景观。
而在商业繁荣的地区,商业街、购物中心和贸易市场则成为主要的文化景观元素。
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农村文化景观。
在传统的农耕地区,精耕细作的农田、农家小院和灌溉系统构成了宁静的田园风光。
而在一些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地区,则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大片农田和现代化的农业设施。
再者,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在文化景观的形成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会影响人们对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装饰艺术的选择。
例如,中国传统的佛教寺庙通常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建筑风格庄重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
1 / 33第四讲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单科命题 备考导航素养解读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1.区域认知 结合区域经纬网图或其他相关材料,考查区域气候分布、气候特征及不同区域气候差异。
2.综合思维 以气候统计图或区域经纬网图为背景,考查气候成因、分布规律及气候特点。
3.地理实践力 结合实例,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探究点一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
具体分析如下: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气候带最冷(最热)月均温 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温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
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2)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性质变为温暖湿润。
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
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3)气团:掌握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的性质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
归纳如下:单一气压带、风带、气团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冰原气候:极地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不同气压带、风带、气团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受赤道气团(西南季风)控制,旱季受东北季风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东南季风或西南季风)控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季风或东北季风)控制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3.海陆位置(1)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自然要素: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园林景观的基础,包括山脉、丘陵、水体、平原等地形特征。
地势的高低起伏、平坦或倾斜的程度对园林景观的营造和布局有重要影响。
2.气候环境:气候是园林景观的重要自然要素。
如气温、湿度、降水量等对植物的生长和景观呈现产生直接的影响。
3.水体:水体是园林景观中重要的要素,包括湖泊、河流、溪流和喷泉等。
水体可以使园林增添生气和动感,提供水源和水分供给,同时还可以调节温度和湿度。
4.植物:植物是园林景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包括大树、花卉、灌木、草坪等。
植物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还能提供阴凉和氧气,吸收有害气体等。
不同的植物种类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
人工要素:1.建筑和构筑物:建筑和构筑物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要素,包括亭台楼阁、桥梁、休憩设施、人行道等。
建筑和构筑物可以提供人们休憩和观赏的场所,丰富景观层次,增加空间感和立体感。
2.园林道路:园林道路是人们游览园林的重要交通工具,包括步行道、车道、自行车道等。
园林道路的设置和布局需要考虑交通流量、通行安全、景点连通等因素。
3.景观艺术品:景观艺术品是园林景观中的装饰要素,包括雕塑、石头、花坛、喷泉等。
景观艺术品可以增添园林景观的艺术氛围,丰富景观层次,提升观赏价值。
4.灯光和音乐:灯光和音乐作为园林景观的表现手段,可以通过不同的灯光色彩和音乐旋律调动人们的情绪,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景效果。
5.配套设施:配套设施包括厕所、休息亭、餐饮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为游客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便利。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
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水体和植物;人工要素主要包括建筑和构筑物、园林道路、景观艺术品、灯光和音乐以及配套设施。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和融合,共同营造出美丽、宜人的园林景观。
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按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1、视觉与空间形态要素2、心理行为与文化要素3、生态环境要素4、园林植物要素5、风景园林资源要素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之斑块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
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位置数目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
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
一般来说,斑块面积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
斑块数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栖息地的增减上,减少一个斑块就意味着抹去一个栖息地;增加一个斑块,则意味着增加一个避难所,一份保险。
一般而言,两个大型的自然斑块是保护某一物种的最低斑块数目,4~5个同类型斑块对维持物种的长期健康与安全较为理想。
斑块的形状对生态学过程和各种功能流有重要的影响,例如,紧密型斑块有利于保储能量养分和生物,松散型形状易于促进斑块与周围环境物质能量生物方面的交换。
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之廊道廊道是具有通道或屏障功能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它不同于两侧的基质,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的连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能量的交流和基因交换。
廊道的生态功能取决于其内部生境结构长度和宽度及目标种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
廊道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廊道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为物种提供特殊生境或者栖息地;②增加物种重新迁入机会;③促进斑块间物种的扩散(6)。
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之基质基质是景观的本底,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好对景观控制力最强的景观要素。
景观的形成要素和基本原理景观形成的要素和基本原理是指影响景观产生和形成的因素和规律。
景观是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一定的演化和改造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范围和视觉效果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下面将从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基本原理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自然要素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对景观形成的影响。
自然资源包括地貌、土壤、水资源、植被等,这些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状况会决定景观的格局和类型。
地貌是景观的基础,不同地貌类型会孕育出不同的景观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等。
土壤的质地和成分决定了植被的分布状况,进而影响了景观的形成。
水资源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的分布和水体的状态会给景观增添独特的魅力。
植被是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不同植被的形态特征和颜色各异,赋予了景观不同的特色。
人文要素是指人类活动对景观形成的影响。
人类活动是景观的主导力量,通过农业、工业、城市建设和旅游等活动,使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并形成新的景观。
农业活动会在大片土地上形成农田和农村景观,农田的布局和农作物的种植方式都会影响景观的形成。
工业活动会产生一些工业设施和污染,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改变了景观的自然状态。
城市建设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的建设与规划直接决定了城市景观的形成。
旅游活动使一些自然景观成为人们赏心悦目的地,同时也带动了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些人文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仅改变了原本的自然景观,也创造了新的人文景观。
景观形成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自然规律和人类规律。
自然规律是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些规律和原理,如地理学、生态学和气候学等学科中的一系列原理和规律。
例如,地理学中的地貌分布规律和植被分布规律是景观形成的基础。
生态学原理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如植物群落的演替和生态平衡等,对景观的形成和演变起到重要作用。
气候学原理指气象要素对景观的影响,如气温、降水和风速等,决定了植被生长的条件和景观的气候特征。
人类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如经济、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规律。
河床、河漫滩、谷坡A 河漫滩:洪水期间被河水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形成原因:与河床的侧方移动和枯水期和洪水期水位变化相关。
结构:上层由细沙和粘土组成,称为河漫滩冲积物;下层有粗沙和砾石组成,称为河床冲积物,这称为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B 洪积扇:河流出口处堆积的扇形堆积体。
形成原因:暂时性的河流洪水从出口流出后,由于地形变缓,水流速度变慢,水流分散并不断下渗,因而带来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出口处堆积,形成一个扇形堆积体。
结构:上部沙砾孔隙大,透水性强,下部粘土孔隙小,透水性差。
C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之为河流阶地。
形成原因:河流下切侵蚀的原因,主要的有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
构造运动主要指地壳升降运动,当地壳上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提高,水流严重切割河床,靠近两侧谷坡的谷底部分就形成阶地。
根据形态结构特征和形成特点可分为侵蚀阶地(基岩阶地)和堆积阶地。
4)黄土地貌(1)黄土的分布和性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45°之间,东西带状分布。
由西北向东南黄土的粒度变细,说明我国的黄土是由风造成的,除原生黄土还有次生黄土。
原生黄土分布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这些地区分布广厚度大。
黄土质地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易沉陷和崩塌。
(2)黄土沟谷地貌根据发生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将黄土沟谷分成纹沟、细沟、切沟和冲沟。
①纹沟形成:片状水流侵蚀形成特点:经耕作后消失②细沟:形成:片流汇集成股流侵蚀特点:沟底纵剖面与斜坡形成一致,横剖面呈“V”字形,沟坡没有明显的转折。
宽0.5m,深0.1-0.4m,长几十米。
③切沟:形成:细沟下切加深超过耕作层特点:纵剖面与斜坡坡面不一致,沟床多陡坎,横剖面有明显谷缘。
宽、深1-2m,长几十米。
④冲沟:形成:切沟进一步下切侵蚀特点:纵剖面呈一下凹曲线,沟头、沟壁都陡,规模较大,长数公里,深数十米到几百米。
一般指村庄或农村居民点。
它主要是指农村环境中入们豪居的形态特征.既可以是自那村,也可以是规划后的中心村和爹层村。
但这种定义仅界定了其物质层面的内容,而较少忍及建立在物质环境之上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层面的内涵。
本文所指的村落是将其视为一冷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层面的综合体,因此也可耗其称为村落系统或乡村聚落。
[2)聚落是一定地域范围中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包括城镇和乡村两个基本类型,狭义的聚落仅指乡村聚落。
聚落是山功能空间、社会空间和意识空间三位一体,多层结构的统一形态.即:聚落不仅是满足生活、生产活动的功能空间,是反映某种生产关系和桂会关系的社会空间,还是反映聚落群体共同信仰和行为规范的意识空间。
找们所做的研究是对传统的村落空间作生长和背景因素分析,旨在剥离人为整体规划因家,在自然状态下,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发生与发展的作用力,为规划工作谋求更为健康、合理的概念和运营机制.x.古村a村落是聚落的一种基本类型,自古有之。
一般我们将那些村落地域荃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级围等均保存较好的古代村落称为古村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总结古村蔫的6个挤占高;③与自然融为一体;④村落规划出色;⑤有书和村塾;⑥有公共园林。
a景观__景观(larxdwspe)一河Rk文含义看,可以解释为地iR空问(land》的景物、象或风砰(~)。
me时代3;FfA问m日益突出,观的概念所2A盖的内容在当今世异厄变得更加复杂。
目前关于·景观·的研究卞要华中作傲狈堂吐水登翻拜而举,水.。
一(1))地理学地理学中的景观研究更关注自然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注愈力更多放在“地景”(eanh-伴》,研究条观形态的地质成因、地貌的发展变化规律。
生态学生态学中把所有的景观组成部分都当作一种环毋因子(气候、地质面貌、土壤、水文、植被、动物、人类的活动等等),普眼点在千这些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人的活动也只是一个环城影响囚子,在进行景观研究时,仅仅考虑人类活动的自然属性。
景观要素构成景观,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它是指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中的景色。
景观的构成因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大类。
1。
自然要素自然要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体、植被、土壤、动物、日光等。
一般说来,每一景观总是由这些要素共同组合而成的。
2。
人文要素人文要素也可分为两类:其一,物质文化景观要素,如建筑物、园林设施、交通工具、艺术作品等;其二,非物质文化景观要素,如历史遗址、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行为规范、道德观念等。
3。
综合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由上述各个景观要素复合构成。
例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很优美,这种景观就叫做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美丽的人文景观。
美丽的自然景观不仅能给我们视觉的美感享受,还给我们以无穷的想象和启迪。
美丽的人文景观也是如此。
例如,这里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让人惊叹不已,它就是故宫。
又如,在黄山,我们游览了仙人迎客松、九龙瀑布、奇石景观等等。
其实,像故宫、长城、黄山、天安门广场等这样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随处可见。
只要你用心观察,处处皆有。
我[gPARAGRAPH3]家乡的泰山,它虽没有故宫那么华丽,也没有黄山那么雄伟,但却充满着灵气,它以自己独特的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
那连绵起伏的山峰就好似一位位勇士驻守在泰山脚下,他们不畏艰险,顶天立地,巍峨挺拔,令人敬佩。
山脚下,滔滔的黄河水缓缓向前流去,岸边垂柳依依,景色秀丽,这儿便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泰安市。
4。
生态要素这类要素包括景观的结构、格局及相互关系。
景观的结构、格局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程度,体现了人类创造景观时所遵循的法则。
景观的形状、色彩、声音、气味、能见度、空间、文化遗产等均是生态要素。
人类创造的各类景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态要素。
例如,开发了白洋淀的华北明珠白洋淀,在以前水域面积辽阔,植被茂密,而如今芦苇荡消失了,小船都难以停靠,而鸟类、鱼类也因此锐减,取而代之的是肆意泛滥的大水,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那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