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棉花新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12.32 KB
- 文档页数:3
对棉花新标准主体颜色级的理解作者:陈志国来源:《中国纤检》2013年第15期棉花新标准不单纯是名称上的改变,主要从内容和意义上有了较大区别。
过去棉花的品级单独表示棉花的级别,而现在颜色级不但表示棉花的级别还表示棉花的类型。
可见,无论从名称上还是从表达的意义上都更代表棉花的特征。
从棉花颜色分级图上看,棉花反射率反映的是棉花级别(纵坐标),黄色深度反映的是棉花的类型(横坐标),棉花具有4个类型13个级。
在棉花实际收购加工成成包皮棉的情况下,单包皮棉检验结果只能代表本包皮棉的棉花颜色级;要是组成批次,一个批次组成同类型同颜色级的棉花对农户副产品而言难度很大,就需要有相邻颜色级的棉花才能进行组批。
标准规定组批棉花“按批检验时,占有80%及以上的颜色级,其余颜色级仅与其相邻,且类型不超过2个、级别不超过3个”。
主体颜色级的确定,需要准确把握相邻颜色级的概念。
在二维空间中,相邻包含上下相邻、左右相邻和对角相邻几种情况。
从相邻颜色及图上看,淡点污棉2级的棉花,其最多相邻的颜色级就有6个、类型有3个,因此鉴别组批棉花是否有主体颜色级需要充分理解主体颜色级的概念。
其定义主要包括四层含义:一是针对按批检验的棉花;二是一批棉花中主体颜色级棉花要占80%及以上;三是其余的颜色级要与主体颜色级相邻;四是一批棉花中,包括主体颜色级在内,颜色级不能超过3个、类型不能超过2个。
如果一批棉花中,一个颜色级若没有占到80%及以上,或者颜色级超过了3个,或者颜色级类型超过了2个,或者有的颜色级不与主体颜色级相邻,这批棉花就没有主体颜色级。
下面用组批棉花举例说明主体品级:(一)颜色级的计算:一批棉花,180件,抽样10%,18个样品。
经检验颜色级22的15个,32的1个,31的1个,13的1个,计算这批棉花各颜色级的比例及有无主体颜色级。
解:22颜色级:15/18×100%=83.33%;32颜色级: 1/18×100%=5.56%;31颜色级: 1/18×100%=5.56%;13颜色级: 1/18×100%=5.56%。
棉花新标准实用手册1.怎样理解棉花的反射率(Rd)和黄色深度(+b)?答:任一物体的颜色,都可以用色度学的三个基本参数来描述它的特性,即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明度是指非自发光物体表面相对明暗的特性,相当于自发光物体的亮度因素。
色调表示色彩彼此区分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特性,相当于光的主波长。
饱和度表示颜色的丰满程度,即浓淡程度。
若以这三个参数为坐标,可以形成一个三维的颜色空间,任一颜色对应于空间中的一个点。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孟塞尔(Munsell)颜色空间来表示颜色特性。
孟塞尔色空间的中心轴代表无彩色黑白系列的明度等级,与中心轴垂直的平面的各个方向代表不同的孟塞尔色调,离开中心轴的距离表示饱和度。
对于非彩色棉,棉花的基本色调很接近孟塞尔色卡的10YR,可以认为,不同的棉花色调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棉花的色调在孟塞尔色空间的10YR平面上。
因此,在10YR色平面上,只要用明度和饱和度两个坐标来刻划棉花的颜色特性。
棉花测色仪采用亨特(Hunter)坐标,其中Rd(%)表示反射率;+a表示反射光红色成分,-a表示绿色成分;+b表示黄色成分,-b表示蓝色成分。
亨特系统Rdab与国际照明委员会的CIE1931色度系统存在下列关系:Rd=Ya=175fy(1.02X-Y)b=70 fy (Y-0.847Z)fy =0.51[(21+20Y)/(1+20Y)]因此,应用CIE1931系统测量出物体颜色的X、Y、Z三刺激值,就可以计算出Rd、a、b 参数。
对于棉花来说,a近似一常数,无须测量,即三刺激值中的x无须测量。
所以,棉花测色仪只要测量棉花的Y、Z两刺激值便行了。
根据棉花测色仪测得的Y、Z两刺激值,利用下列公式得出亨特系统颜色空间的结果:Rd=Y+b=70 fy (Y-0.847Z)fy =0.51[(21+20Y)/(1+20Y)]其中,Rd是反射率,属明度指标;+b是黄色深度,属饱和度指标。
2.如何划分棉花颜色类型?答:棉花颜色的变化,在色度学上是三维渐变的,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的分割。
2023年棉花补贴标准
首先,种植补贴是针对棉农在种植过程中的成本支出给予一定补贴,包括种子、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成本的补贴,以鼓励农民种植棉花,保障棉花的生产。
其次,收购补贴是指政府为了保障棉农的利益,保持棉花价格的稳定,对收购的棉花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以保障农民的收入。
此外,出口退税是指政府为了鼓励棉花出口,提高国内棉花的竞争力,对出口的棉花给予一定的税收退还,以鼓励棉花出口,促进国内棉花产业的发展。
除了以上提到的补贴形式,还有一些其他可能的补贴形式,比如农业保险补贴、种植技术培训补贴等,这些补贴形式都有可能影响到2023年棉花补贴标准的制定。
需要注意的是,棉花补贴标准的制定应该是综合考虑国家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状况和国际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政府在制定补贴标准时需要权衡各方利益,确保补贴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以促进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棉花细绒棉■A Z •—X一刖S本标准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42号)和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对GB1103-1972 〈棉花细绒棉〉国家标准修订的意见及工作安排的函》(质技监标函[199818号)的精神,对GB1103-1972《棉花细绒棉》进行修订的。
国务院要求本标准于1999棉花年度实施。
山于受时间和客观条件所限,本次修订对不同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处理办法:1、对原标准进行修订,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棉花品级实物标准现行管理办法,修订了棉花品级实物标准有关内容。
(2)将棉花标准含水率改为公定回潮率。
(3)规定棉花含杂率从净重中折算扣补。
(4)在棉花质量要求中,增加了棉花中严禁混入危害性杂物的有关规定;在试验方法中,增加了异性纤维检验方面的内容。
(δ)增加了成包皮棉的抽样数量。
(6)原标准“在同一批棉花中,允许有相邻品级的棉花34%,超过此数时,应分别计介”的规定,修改为“同一批棉花中,不允许有跨主体品级的棉花;与主体品级相邻品级的棉花比例不得超过20%”的规定。
(7)增加了收购籽棉、成包皮棉的公量检验内容,并对检验方法作了统一规定。
(8)修改了成包皮棉质量标识的标示方法。
(9)明确了各检验项目的检验顺序。
2、下列内容列入了标准,从2000棉花年度开始实施:(1)将马克隆值作为棉花的质量考核指标。
(2)棉花长度以2mm分级改为以Imm分级,28毫米为长度标准级。
3、有些内容需要在进一步调研或试验验证、取得相关数据及解决有效检测手段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如:(1)棉花品级标准的重新制订及检验。
(2)断裂比强度作为棉花质量的考核指标及检验。
(3)短纤维含量作为棉花质量的考核指标及检验。
(4)棉花长度快速检验方法及使用的仪器设备。
(δ)锯齿衣分试轧机取代皮険衣分试轧机。
(6)改进棉花品级实物标准的制作方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llO3-1972o本标准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对棉花新标准主体颜色级的理解
一、颜色级定义
棉花新标准中的颜色级是指棉花的外观颜色特征,按照黄度、反射率和色调值进行分类。
颜色级是棉花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着棉花的商业价值和纺织加工效果。
二、颜色级分类
根据棉花新标准,颜色级分为白棉、淡点污棉、淡黄染棉、黄染棉共四类,每类又分为五个级别,从一级到四级黄度逐渐增加,四级为最黄。
三、颜色级与质量的关系
颜色级与棉花的质量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颜色级越高的棉花,其品质越好,价格也越高。
这是因为颜色级高的棉花通常具有更好的纤维长度、强度和细度,更适合纺织加工。
而颜色级低的棉花则可能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如杂质多、色泽差等。
四、颜色级评定方法
颜色级的评定主要采用人工评级和仪器测试两种方法。
人工评级主要依赖于评级人员的视觉判断,这种方法主观性较大,但可以充分利用人的经验。
仪器测试则是通过专业的测色仪器对棉花的颜色进行客观测量,这种方法更加准确和客观。
五、颜色级对纺织的影响
颜色级对纺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质量:颜色级高的棉花可以纺出更高质量的纱线,提高纺织品的品质。
生产效率:颜色级一致的棉花可以减少配棉的次数和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市场需求:不同的颜色级对应不同的市场需求,符合市场需求的颜色级可以提高棉花的销售价格。
环保要求:一些深色系的棉花可能含有更多的染料残留,不符合环保要求,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
总之,颜色级是棉花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棉花生产和纺织加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棉花生产和贸易中,需要加强对颜色级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棉花的品质和纺织品的品质。
棉花标准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细绒白棉----国家标准(GB1103--1999)长绒棉----地方标准(新疆)彩色棉----企业标准机采棉----企业标准下面重点介绍细绒白棉国家标准:(一)几个主要概念1.主体品级:含有相邻品级的一批棉花中,所占比例80%以上的品级。
2.毛重:棉花用其包装物之和。
3.净重:毛重扣掉包装物重量后的重量。
4.准重:净重按棉花标准含杂率折算后的重量。
5.公量重或公定重量:准重按棉花公定回潮率折算后的重量。
6.危害性杂物:指金属、砖头及异性纤维或色纤维。
7.短纤维率:长度短于16毫米及以及的纤维重量占纤维总重量的百分率。
8.棉结:棉花加工过程中,纤维纠缠在一起的死结。
(二)棉花质量主要指标1.品级。
品级是指棉花品质的级别。
根据棉花的成熟程度、色泽特征和轧工质量,分为7个级,7级以下为级外。
品级标准级是3级。
主体品级:含有相邻品级的一批棉花中,所占比例80%及以上的品级。
同一批棉花中,除了主体品级的比例达到80%及以上外,还不允许有跨主体品级的棉花。
不符者应挑包整理或协商处理。
(注:跨主体品级是指主体品级及其上下相邻品级之外的其它品级,即同一批棉花中,不能有与主体品级相差2个级及以上的棉花)。
如:一批棉花中,(1)若1级占10%,2级占80%,3级占10%,该批棉花的主体品级是2级。
(2)若1级占10%,2级占75%,3级占15%,则该批棉花无主体品级(没有占到80%及以上的级别),需重新整理。
(3)若1级占90%,3级占10%,虽然主体品级1级的比例达90%,但有3级棉花存在,属跨主体品级1级的范围,该批棉花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需重新整理。
2.长度。
棉花长度是指棉纤维伸直后的长度。
国家标准规定:以1毫米为级距,采用“保证长度”的原则,分为7个级。
分级如下:25毫米,包括25.9毫米及以下;26毫米,包括26.0—26.9毫米;27毫米,包括27.0—27.9毫米;28毫米,包括28.8—28.9毫米;29毫米,包括29.0—29.9毫米;30毫米,包括30.0—30.9毫米;31毫米,包括31.0毫米及以上。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棉花资源。
而棉花的产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纺织品的质量和价格,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科学合理地划分棉花亩产的产量标准,对于提高棉花产量、改善棉花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疆棉花亩产标准主要分为低产、中产、高产三个等级。
为了更好地划分这些标准,下面将具体介绍这三个等级的标准。
一、低产标准低产是指亩产在500斤以下的棉花产量。
造成低产主要有以下原因:1. 土壤质量。
土壤质地差、肥力不足等因素会导致低产。
2. 种植品种。
选择抗逆性弱、生长期长或需要高温条件的品种,也会导致低产。
3. 管理不善。
缺乏科学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会造成低产。
在改善低产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土壤改良。
加强土壤供肥供水能力,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良土壤结构。
2. 种植适应性强的品种。
根据新疆气候条件,选择抗旱性强、适应性好的品种。
3. 加强管理。
合理施肥、科学浇水、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
二、中产标准中产是指亩产在500-800斤的棉花产量。
这是新疆棉花的一般产量标准。
在中产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质量,采取以下措施:1. 科学施肥。
合理施用化肥,保证棉花的养分需要。
2. 加强灌溉。
在干旱地区,加强灌溉是提高棉花产量的重要手段。
但要注意水分浪费。
3. 种植密度。
适当提高密植度,有利于提高单株产量。
三、高产标准高产是指亩产在800斤以上的棉花产量。
在高产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质量,采取以下措施:1. 种植优良品种。
选择高产、高质的耐旱品种,提高单株产量。
2. 科学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3. 精细施肥。
适时适量施肥,确保棉花的养分需求。
科学合理地划分棉花的亩产标准对于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以及农民的生产水平进行相应的划分和管理,以期望实现更好的棉花产量和质量,并在经济上获得更好的收益。
棉花品种试验操作技术标准(试行)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区域试验: 主要鉴定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
3.2生产试验:是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 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
3.3 丰产性 Yielding ability: 参试品种在区域试验中比同年度同地点种植的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数和差异显著性。
3.4 稳产性 Yield stability: 参试品种在连续两年(含)以上的品种试验中产量为对照百分数的年间差异。
3.5 适应性 Adaptability: 参试品种在区域试验中对不同地域的综合适应能力。
3.6 生育期 Growth period: 从出苗至吐絮的天数。
3.7 上半部纤维长度 Staple length3.8 比强度Strength: 纤维试样受到拉伸直至断裂时, 所显示出来的每单位线密度所能承受的断裂负荷。
通常采用3.2mm(1/8英寸)隔距比强度。
3.9 马克隆值 Micronare:固定重量的棉纤维在一定容积内透气性的量度值, 用以综合反映棉纤维线密度和成熟度,马克隆值是细度与成熟度的综合指标。
3.10 整齐度指数Uniformity Index: 棉纤维的平均长度和上半部平均长度之比。
3.11 反射率Reflectance: 棉花对光的反射程度。
3.12 黄度Yellowness : 棉花白度差别的物理量。
3.13 伸长率Elongation:棉花纤维试样受到拉伸直至断裂时, 纤维的长度与纤维正常伸展长度的比值。
3.14 纺纱均匀性指数SpinningConsistencyIndex: 棉花多项物理性能指标按照一定纺纱工艺加工成成纱后的综合反映。
3.15 抗病性 Disease resistance: 棉花品种阻止病原物生长、发育、侵染和危害的能力。
3.16 抗虫性 Pest resistance: 棉花品种阻止害虫生长、发育和危害的能力。
棉花质量标准
棉花质量标准是指针对棉花的各项指标规定的标准,用于衡量棉花质量的优劣。
常见的棉花质量指标包括纤维长度、断裂强度、成分比例、净含量、杂质含量、色度等等。
在国家标准《棉花》(GB5293)中,对棉花质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以纤维长度和成分比例为主要指标。
此外,各国也会有针对本地环境和种植条件的棉花质量标准和规定。
棉花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棉花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等环节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指定的标准可以帮助棉农在生产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技术要求,提高产量和质量;对棉花加工企业和出口商来说,质量标准对于控制原料成本和提高竞争力也非常重要。
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棉花质量标准可以帮助他们选购质量更好的棉花制品。
除了纤维长度和成分比例,棉花质量标准还包括以下一些主要指标:
1. 纤维强度:表示棉纤维的耐拉伸能力,通常以断裂强度来衡量。
较高的纤维强度通常意味着更耐磨损的纤维,适合制造长时间使用的织物。
2. 杂质含量:衡量棉花中杂质(如种子、叶片、茎皮等)的含量,杂质含量越低,纯度越高。
3. 净含量:指棉花中有效纤维的含量。
棉花的净含量越高,表示纤维占比越大,纤维质量越好。
4. 单重和长度:衡量棉花纤维的单根重量和长度。
单重和长度越大,纤维质量越好。
5. 色度:表示棉花纤维的颜色深浅,一般以光泽和颜色深度来评估。
颜色较白且纯净的棉花更受市场欢迎。
除了以上指标,不同地区和行业还可能有一些其他的棉花质量标准,以适应特定的生产和市场需求。
棉花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确保棉花产业健康发展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正确理解棉花新标准中的“主体颜色级”作者:吴晓红来源:《中国纤检》2013年第17期颜色级是GB 1103.1—2012《棉花第一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的新增术语。
颜色级是指棉花颜色的类型和级别,类型依据黄色深度确定,级别依据明暗程度确定。
主体颜色级针对了我国棉花检验中“按批检验”的检验形式,也是标准中的新增术语。
棉花是农产品,品质一致性较差,在同一批棉花中,包与包之间有差异,各包棉花的质量也不一定相同,在当前我国棉花检验中,对成包皮棉的检验有按批检验和逐包检验两种检验形式。
标准规定对逐包检验的棉花要每一包都出具颜色级检验结果。
而对按批检验的棉花,规定按批出具检验结果。
按批检验是抽取棉包批量的10%进行检验,而一批棉花中会有不同颜色级的棉花存在,为了保证成批棉花颜色级的一致性,设定了主体颜色级的概念,从而确定一批棉花有无主体颜色级,以及确定哪一级才是主体颜色级的情况。
对新标准中“主体颜色级”定义的正确解读在标准中主体颜色级的定义是:按批检验时,占有80%及以上的颜色级,其余颜色级仅与其相邻,且类型不超过2个、级别不超过3个。
本次标准修订的重大改革就是锯齿加工细绒棉采用颜色级检验体系,品级检验及其品级概念从此成为棉花检验的历史。
颜色级及其质量指标、检验方法是新生事物,对从事棉花行业工作的人们来说接受这个新生事物尚需一个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初学者来说,“颜色级”这个定义解释容易给人两个歧义:一是“……其余颜色级仅与其相邻,且类型不超过2个、级别不超过3个”这句容易被解读为“其余颜色级的类型不超过2个、级别不超过3个”,从而被误解为一批棉花中可以有3个类型的颜色级(主体颜色级和其余的2个颜色级)。
正确理解应该是“有主体颜色级的一批棉花类型不超过2个、级别不超过3个,且包括主体颜色级在内”。
二是“……且类型不超过2个、级别不超过3个”这句出现在主体颜色级的定义解释中,容易被解读为修饰的对象是“主体颜色级”,从而误解为一批棉花中主体颜色级可以包括2个类型。
棉花细绒棉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42号)和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对GB1103-1972〈棉花细绒棉〉国家标准修订的意见及工作安排的函》(质技监标函[1998]8号)的精神,对GB1103-1972《棉花细绒棉》进行修订的。
国务院要求本标准于1999棉花年度实施。
由于受时间和客观条件所限,本次修订对不同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处理办法:1、对原标准进行修订,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棉花品级实物标准现行管理办法,修订了棉花品级实物标准有关内容。
(2)将棉花标准含水率改为公定回潮率。
(3)规定棉花含杂率从净重中折算扣补。
(4)在棉花质量要求中,增加了棉花中严禁混入危害性杂物的有关规定;在试验方法中,增加了异性纤维检验方面的内容。
(5)增加了成包皮棉的抽样数量。
(6)原标准“在同一批棉花中,允许有相邻品级的棉花34%,超过此数时,应分别计介”的规定,修改为“同一批棉花中,不允许有跨主体品级的棉花;与主体品级相邻品级的棉花比例不得超过20%”的规定。
(7)增加了收购籽棉、成包皮棉的公量检验内容,并对检验方法作了统一规定。
(8)修改了成包皮棉质量标识的标示方法。
(9)明确了各检验项目的检验顺序。
2、下列内容列入了标准,从2000棉花年度开始实施:(1)将马克隆值作为棉花的质量考核指标。
(2)棉花长度以2mm分级改为以1mm分级,28毫米为长度标准级。
3、有些内容需要在进一步调研或试验验证、取得相关数据及解决有效检测手段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如:(1)棉花品级标准的重新制订及检验。
(2)断裂比强度作为棉花质量的考核指标及检验。
(3)短纤维含量作为棉花质量的考核指标及检验。
(4)棉花长度快速检验方法及使用的仪器设备。
(5)锯齿衣分试轧机取代皮辊衣分试轧机。
(6)改进棉花品级实物标准的制作方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103-1972。
本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新版国家棉花标准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发布了新版《棉花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GB 1103.1-2023)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委托全国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起草,并将于2024年9月1日实施。
新版棉花强制性国标的发布,是为了适应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新需求,推动棉花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标准化、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棉花产业出现了种植集中化、采摘机械化、需求高端化等新情况,也面临着新挑战。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新版棉花强制性国标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改进。
首先,新标准对棉花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将棉花分为锯齿加工细绒棉和皮辊加工细绒棉两类,并对不同类型的棉花制定了不同的加工和品质要求。
这有助于提高棉花的品质和加工效率,同时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其次,新标准加强了对棉花的品质要求。
在原标准中,对棉花的品质要求主要集中在颜色级、长度、强力等指标上。
而在新标准中,除了这些指标外,还增加了对棉花的成熟度、杂质、异纤等指标的要求。
这有助于提高棉花的品质和纯度,同时减少杂质和异纤对纺织品质量的影响。
此外,新标准还对棉花的加工和流通环节进行了规范。
要求棉花加工企业应当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加工和包装,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同时,要求在流通环节中,应当建立棉花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种植到消费的全过程追溯。
最后,新标准还加强了对棉花质量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要求各级市场— 1 —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棉花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棉花进行处罚,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
这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的质量意识,推动行业自律和健康发展。
总之,新版《棉花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发布,是为了适应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新需求,推动棉花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标准化、高质量发展。
通过明确棉花的定义和分类、加强品质要求、规范加工和流通环节、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等措施,有助于提高棉花的品质和加工效率,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棉花品种主要指标1 Ⅰ型品种1.1 丰产性、稳产性1.1.1 Ⅰ型常规棉品种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比对照增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5.0%试验点比例≥60%。
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10.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10.0%试验点比例≥60%。
1.1.2 Ⅰ型杂交棉品种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8.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5.0%试验点比例≥60%。
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3.0%试验点比例≥60%。
1.2 抗病性每年区域试验,枯萎病接种鉴定病指≤15.0,黄萎病接种鉴定病指≤35.0或鉴定结果为耐病及以上。
枯萎病病指≤5.0且黄萎病病指≤20.0的品种,皮棉产量水平可比上述规定的指标降低3个百分点。
1.3 早熟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霜前花率≥85.0%,特殊年份与对照相当。
2 Ⅱ型品种2.1 丰产性、稳产性2.1.1 Ⅱ型常规棉品种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7.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5.0%试验点比例≥60%。
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8.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8.0%。
关于棉花新标准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宣贯棉花新标准护航xx棉花产业GB 1103-2012国家棉花新标准将于2013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在内容方面进行了重大的修改,取消实行了40余年的品级指标及相应的检验方法,推出了全新的颜色级、轧工质量等指标及相应的检验技术,这也是棉花产业发展里程碑式的变革。
同时还对异性纤维含量、公定重量等其他部分指标,以及检验过程中的抽样方法、抽样数量、检验规则、质量标识、证书格式等进行了较大修改或调整。
这些势必将对现行的棉花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彻底颠覆老的检验方法和技术,实现多指标仪器检测,更加科学、客观的评判棉花内在质量,二是将改变既定的棉花贸易结价体系,采用单指标差价计价,更加真实的反映棉花价值,体现优质优价;三是降低棉花行业多环节反复检测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及减少贸易纠纷,提高棉花利用率,促进棉花产业的良性发展。
因此,为了使xx辖区涉棉行业人员准确掌握、理解新标准内容,帮助棉花检验技术人员尽快熟悉掌握颜色分级检验技术,服务xx棉花产业,特由xx工业局与xx纤维检验所共同举办为期5天的棉花国家新标准宣贯培训班,业于7月30日顺利开班。
此次培训共有来自xx41家棉花加工企业及相关涉棉单位70余名专业检验技术人员参加。
为确保此次培训学习见实效,xx纤检所全力做好棉花国家新标准培训班工作,组织专人负责培训班学员的报名、实际操作、考试等各个环节工作,并有经验丰富的师资全程授课讲解。
培训按照理论与实际操作
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学习GB 1103.1-2012《棉花第一部分:锯齿棉加工细绒棉》标准、棉花颜色分级理论、颜色级感官检验技能及多指标差价结算方式等。
通过此次培训,将进一步提高棉检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棉检人员对纤检体制改革的认识,亦为做好2013年度新棉收购加工、销售以及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工作,为xx棉花产业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