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特色饮食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保安族特色饮食保安族生活具有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的地域特色,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民族特色,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保安族独特而多彩的饮食文化。
特别是风味小吃,制作精美,色味俱佳,遐迩闻名。
手抓羊肉是保安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传统风味名品,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故名。
原料多选用阜地羊(即本地饲养的栈羊),这种羊膘肉相间,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味道绵长,少膻腥味。
把宰好的羊整只或剁成两半入锅,加入冷水烹煮,准确把握火候,先用旺火烧沸,撇去血沫,加入花椒、鲜姜等调味品,改由小火慢煮。
待血水将干未干之时捞出,剁为大块,装盘上席,手抓蘸椒盐就大蒜而食,味道清爽,鲜香无比。
保安族无论是日常宴请客人还是节日宴席上,手抓羊肉是必不可缺的一道主菜。
保安族有一种古朴的食俗叫“吃平伙”,保安语叫“木哈得给”。
每当夏秋季节,草长羊肥,若干知己相约,选好东家,买来羯羊吃平伙。
先宰羊、剥皮、清洗内脏,然后打肉份子,即将生羊肉按吃平伙人数分割,扎在一块,也叫“扎疙瘩”、“扎把把”。
有的将整羊囫囵下锅,煮熟后再打份子。
待肉熟后,“按份子”依次放到每个人面前,由自己享用,也可以带回去让家人享用。
最后在肉汤里揪上面片,面片吃完后,“吃平伙”才算结束。
吃平伙时大家边吃边聊一些庄稼耕作、买卖生意、庄人趣事等,无所不谈,富有浓郁的田园风味。
发子、面肠是保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小吃。
发子的做法是:将羊的心、肺、肝、肉剁碎,调入清油、葱、生姜粉、花椒粉、草果粉、精盐、味精等佐料拌匀做馅。
然后,将满肚油摊开,放入馅子,卷成筒状,用线包扎、封口。
因其状如羊皮筏子,取其谐音,故名。
或者先把肥肠用清水(加碱、醋)反复洗至无异味后翻置,将馅子塞入,装满后封口。
最后上笼蒸熟或放入沸水中煮熟取出,切段装盘上席。
有的将筏子切段在油锅中煎烙至黄脆后装盘,调上油泼辣子、蒜泥、醋食用。
吃时鲜嫩不腻,美味可口,清香四溢。
面肠的做法是:先将小肠反复洗净,再将面粉加水搅成糊状,调入适量淀粉、精盐、味精等调料,搅匀,灌入小肠中封口。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6.05.24•【字号】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20号•【施行日期】2016.06.01•【效力等级】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20号)《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由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6年3月2日审议通过,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6年5月21日审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6年6月1日起施行。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6年5月24日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6年3月2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6年5月21日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管理工作,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自治县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保安族口头文学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具有代表性的积石山花儿、积石山麻布戏、积石山秧歌、保安族宴席曲、民族舞蹈、绘画等表演艺术;(三)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四)民间文化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传统制作技艺和代表作品;(五)民族特色传统饮食制作技艺及文化;(六)民间传统医药医学和保健知识、技能;(七)有民族民间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民族婚礼、礼仪、习俗及其他有研究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八)民族传统体育和游艺;(九)集中反映县境内各民族生产、生活的传统民居建筑、服饰、刺绣、器皿、用具等;(十)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形式相关的手稿、经卷、典籍等文献和谱牒、碑碣、楹联等;(十一)积石雄关大禹治水的传说文化;(十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56个民族,56种美女,56道茶!(珍藏版)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风民俗也多姿多采。
而喝茶是华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的共同爱好,不论哪个民族,在其漫长的日常生活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
下面给大家带来56个民族、56种美女、56道茶,赏心悦目!1、藏族特色茶种: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在这里只要有人烟的地方,你都可以闻到飘来的酥油茶的香味。
藏族人民最嗜爱酥油茶。
而奶茶,是将牛奶或羊奶掺入用红茶或粗茶加热成的清茶而饮,它既有奶的甜味,又有茶的清香。
甜茶是将红茶、牛奶、白糖加在一起煮制而成的,在西藏茶史上,虽没有酥油茶那么久远,但也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饮料。
藏族美女2、维吾尔族特色茶种: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茶是维吾尔族不可或缺的饮料,可以说是“不行一日无茶”。
若至维吾尔族员家作客,通常由女主人用托盘向客人敬榜首碗茶。
第二碗开端,则由男主人敬。
斟茶时要慢慢倒入茶碗内,茶不能满碗。
客人如不想再喝,可用手将碗口捂一下,便是向主人暗示:已喝好。
维吾尔族美女3、蒙古族特色茶种: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蒙古族人酷爱喝茶,重饮(茶)轻吃(食)往往到了“一日三次茶”、“一日一顿饭”的地步。
清晨,主妇们会煮上供全家整天喝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喜欢喝热茶,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
早茶后,将其余的咸奶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需随取。
蒙古族美女4、回族特色茶种: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回族喝茶的一大特征是都喝盖碗茶,盖碗茶由茶碗、茶盖、茶托组成。
有的茶盖上还绘有蓝色的斑纹或赤色的小花朵,有的还绘有绿色或黑色的阿拉伯文“清真”字样,精巧漂亮,便利经用。
回族美女5、哈萨克族特色茶种: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哈萨克族朋友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
有客从远方来,主人就会迎客入帐,席地围坐。
这时,好客的女主人会献上烤羊肉、馕、奶油、蜂蜜等,再端上一碗奶茶。
各个民族的美食特色
1、汉族饺子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汉族也是唯一一个,从历史到现在从未中断过的民族。
汉族的主食非常的丰富,比如小麦,水稻等等,腐蚀的话多以蔬菜肉类以及豆制品为主,而汉族最具有特色的小吃代表就是饺子了,而光是一种饺子的话,里面的馅料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饺子的吃法也是不一样的,有水饺有煎饺,还有酸汤饺子等等。
2、蒙古族烤全羊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传奇色彩的民族,尤其是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更是让人心神向往,蒙古族的人民一日三餐每天都离不开的是奶和肉,光是用奶制作出来的食品就数不胜数,而烤全羊更是该民族的一大特色,也是招待贵宾的最高礼仪。
3、回族面点早在13世纪的时候,就有大批的穆斯林从中亚地区迁入到了中国,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之后,通过通婚等方式和因素,逐渐的有了现在的回族,而回族最有特色的小吃就要数他们的点心了,绿豆皮,清真万盛马等等都非常值得尝一尝。
4、苗族酸汤鱼说到苗族用一个词去形容那就是载歌载舞多才多艺,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挑花刺绣在国际上都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和影响。
而苗族多喜欢吃酸味的菜肴,酸汤基本是每家每户必备的。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浅述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现状作者:王延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4期摘要:独特的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安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的基本元素,将其保护好,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不仅是时代赋予保安人民的非常紧迫的任务,也是文化工作者的一份责任。
关键词: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简介:王延春,女(1984.10-),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甘肃省临夏州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4-0221-01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县境内居住着保安、东乡、撒拉、汉、回、土等民族,被誉为“大禹治水的源头”、“彩陶王的故乡”、“保安族居住的地方”,甘肃省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撒拉、裕固、保安)之一的保安族就居住在这里,人口只有1.6万人。
保安族虽然是一个人口很少的民族,但其民族发展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可以说是“小民族,大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安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
具有独特民族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主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安腰刀锻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安族口头文学与语言》,除此之外还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安族服饰、保安族饮食和保安族婚礼等地市级保护项目。
一、传统手工技艺类保护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安腰刀锻制技艺”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计、锻打、淬火、镶嵌、砸铆等都有了新的突破。
传统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工序多者达80多道,少者也有30-40道,在诸多工序中有两道是至关重要的,即在锻打刀坯时加钢和炼烧以后的沾水,这正是衡量刀匠技艺的关键程序,也是“保安腰刀”的精髓所在。
不吃猪肉的民族有哪些
不吃猪肉的民族主要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等,这种传统习惯来源于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距耶酥六百多年后,奉安拉之名开始传播伊斯兰,禁猪乃属于继承以往先知、经典的一条饮食方面的规定,而非伊斯兰的全部内容或根本信仰。
安拉规定的戒律其中无不蕴涵着深刻的导人于正道、有益于人类生活的哲理。
伊斯兰教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
在伊斯兰教的圣书《古兰经》中,就有明令禁止不能吃猪肉的规定。
因此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都会认为猪是一种污秽不堪的动物,它们没有长辈后代之分,并且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不能看天不能回头,这种特征跟教训中回心转意的信条相悖。
因为这些种种原因,一些民族世世代代都不吃猪肉,逐渐也被大众所接受。
第三章保安特色饮食保安特产——水芹菜保安的水芹菜在鄂东南颇有名气。
每当清明前后,迁居他乡的“老保安”或他们的后裔,回乡扫墓祭祖之后,总忘不了到保安菜市场买几斤水灵灵的水芹菜,兴致勃勃地带回去,让全家人品尝品尝这家乡特有的时鲜菜的清香味美。
水芹菜是由湖边港沟里的野芹菜,经过人工移植栽培后的变种。
它既具有普通旱地芹菜那种特有的浓厚香气,又具有野芹菜的那种生长快、特娇嫩、有抗病虫害能力的特点,其显著特点是:适应性强、栽培简便、生长快速、上市时早、脆嫩清香、无污染、有保健功能。
水芹菜用茎干繁殖。
每年农历的九十月间,将不宜再食用的老水芹割起,埋到旱地里,只要保持土壤潮湿,不到半个月,即可从茎节处长出嫩芽,冒出地面。
冬月下旬,将嫩苗移到烂泥水田中,灌水防冻,经过越冬的水芹,第二年早春,随气温上升,快速生长。
正常年景,农历的二月上旬就可以上市,此时恰是蔬菜淡季。
新上市的水芹菜,青枝绿叶,鲜嫩水灵,其茎白嫩篙笋。
去叶除枝,将其茎掐成寸许小段,与豆腐干丝相配,用急火爆炒。
名曰:“水芹菜炒香干子”,清香扑鼻,鲜脆可口。
不管是佐酒还是下饭,都是男女老少皆喜的新鲜菜。
当然,也可独立爆炒。
总之,求的是一个“脆”字,一个“香”字,一个“鲜”字。
街上老者,谈起保安街过去的“水芹菜三鲜面”,总是赞不绝口。
这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小吃,其作法是,先将瘦肉丝,浸泡过的干黄花及黑木耳和水芹菜(精选洁白嫩茎,掐成小段)下油锅,用猛火爆炒,制成饵料备用,待精粉面条,煮熟装碗后,再把制成的水芹菜饵料盖在热乎乎的面条上面,加入杂骨汤汁,撒上白胡椒粉、葱末等调料,即可食用,其味妙不可言。
保安的水芹菜,又以金家条垅产的最佳。
这是因为:过去金家条垅的上首有几家豆腐作坊,一年四季,作坊里排出的污水流入垅田,田里泥烂泥肥,腐殖质多,很适合水芹菜的生长。
水芹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只要底肥足,一直可以吃到端午节前后。
由于水芹菜生长期间,从不打农药,又不施化肥。
因此它真算是出污泥而不染,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食用,又由于它是属于含粗纤维的野生性蔬菜,经常食用能帮助消化,降低血压,补充钙质,延缓衰老。
保安族特色饮食
保安族生活具有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的地域特色,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民族特色,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保安族独特而多彩的饮食文化。
特别是风味小吃,制作精美,色味俱佳,遐迩闻名。
手抓羊肉是保安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传统风味名品,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故名。
原料多选用阜地羊(即本地饲养的栈羊),这种羊膘肉相间,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味道绵长,少膻腥味。
把宰好的羊整只或剁成两半入锅,加入冷水烹煮,准确把握火候,先用旺火烧沸,撇去血沫,加入花椒、鲜姜等调味品,改由小火慢煮。
待血水将干未干之时捞出,剁为大块,装盘上席,手抓蘸椒盐就大蒜而食,味道清爽,鲜香无比。
保安族无论是日常宴请客人还是节日宴席上,手抓羊肉是必不可缺的一道主菜。
保安族有一种古朴的食俗叫“吃平伙”,保安语叫“木哈得给”。
每当夏秋季节,草长羊肥,若干知己相约,选好东家,买来羯羊吃平伙。
先宰羊、剥皮、清洗内脏,然后打肉份子,即将生羊肉按吃平伙人数分割,扎在一块,也叫“扎疙瘩”、“扎把把”。
有的将整羊囫囵下锅,煮熟后再打份子。
待肉熟后,“按份子”依次放到每个人面前,由自己享用,也可以带回去让家人享用。
最后在肉汤里揪上面片,面片吃
完后,“吃平伙”才算结束。
吃平伙时大家边吃边聊一些庄稼耕作、买卖生意、庄人趣事等,无所不谈,富有浓郁的田园风味。
发子、面肠是保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小吃。
发子的做法是:将羊的心、肺、肝、肉剁碎,调入清油、葱、生姜粉、花椒粉、草果粉、精盐、味精等佐料拌匀做馅。
然后,将满肚油摊开,放入馅子,卷成筒状,用线包扎、封口。
因其状如羊皮筏子,取其谐音,故名。
或者先把肥肠用清水(加碱、醋)反复洗至无异味后翻置,将馅子塞入,装满后封口。
最后上笼蒸熟或放入沸水中煮熟取出,切段装盘上席。
有的将筏子切段在油锅中煎烙至黄脆后装盘,调上油泼辣子、蒜泥、醋食用。
吃时鲜嫩不腻,美味可口,清香四溢。
面肠的做法是:先将小肠反复洗净,再将面粉加水搅成糊状,调入适量淀粉、精盐、味精等调料,搅匀,灌入小肠中封口。
切忌不能灌得太满。
然后上蒸笼蒸熟或放入锅中煮熟,中途针刺泄气,熟后取出切段装盘,或将切段后的面肠,放入油锅中煎至皮黄酥脆再装盘,调上油泼辣子、蒜泥、醋等食用。
味道醇而不腻,百吃不厌,经济实惠。
“拾格子满通”、“索斯满统”“拾格子满通”(保安语,青麦包子)的做法是:将即将成熟的绿麦穗收割后,扎成小把儿,放在锅里蒸或煮熟,取出晾干,去皮后即成青麦。
再将青麦蒸煮加工成馅,放入剁碎的羊肉中拌入葱末,加入佐料,再放些清油,拌成馅子,包成包子。
蒸熟后蘸辣椒油、蒜泥、陈醋享用。
“索斯满统”(保安语,麦索包子)的做法是:将青麦用石磨拉成麦索,晒干贮存。
做时把干麦索蒸透,加碎肉、葱末、清油、佐料为馅做成包子,吃时别具风味。
馓子、馃馃、油香为精美的煎炸食品。
保安族在节日和喜庆日子,必做馓子、馃馃和油香招待客人,并馈赠亲戚、邻里。
馓子分“盘馓”和“酥馓”两种。
做盘馓时,面粉用温水调和,再加清油、蛋清、花椒水拌匀,反复揉和,切成圆条,抹油,盛入容器中封实闷窝约40分钟,窝好后揉搓为筷子粗细,盘绕,用筷子套住整形,将一头折叠入油锅中,稍炸,再将另一头折叠过来油炸,待定形后抽出筷子,再炸,待皮黄后捞出,形状美观,色泽黄亮,条杆匀称,香甜酥脆。
做“酥馓”时,调面时加入清油、蛋清、白糖,揉好面后切成圆条,窝好后揉条压扁,盘绕下锅油炸而成,松香酥软,入口即化,味美可口。
制作馓子是整套复杂的工艺系统,全凭经验掌握好“度”,还要掌握好火候,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佳品。
馃馃有嵌花、蜜饯和造型之分。
嵌花馃馃的做法是:将精粉调成纯白面团,再添加有枣泥、红糖、食色等辅料调和
的褐色面团,几经揉搓,切割镶嵌,切片油煎,即成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嵌花馃馃。
因添加之辅料不同、添加辅料面团的嵌入形制和组合方法不同,馃馃的图案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蜜饯馃馃”则将加入鸡蛋等辅料的面团,或切片,或掐丸,下锅油煎,再用蜂蜜炒过,粘上芝麻,酥甜清香,美味可口。
做“造型馃馃”,则将各色面团擀开,切割组合,捏成各种花卉、昆虫、飞禽等形状,下锅油煎而成,形态生动,惟妙惟肖。
馃馃的制作过程做充分展现了保安族妇女的心灵手巧和审美情趣。
油香原为阿拉伯部分地区待客食品。
传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在麦地那一位名叫阿尤布的老汉家食用后大加赞美,后广为流传。
在元代传入我国,成为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特色小吃。
保安族制作油香的方法是:将面粉加矾、盐、水和成面团,发酵以后再揉入鸡蛋、清油,然后揪成七八十克重的面剂,擀成直径七八厘米的圆饼,入油锅炸至金黄,圆鼓起即成。
其色泽美观,香甜可口。
吃时一般不直接用嘴咬食,而是用手掰成小块食用。
油搅团保安语叫“不拉红”,是保安族独特的风味小吃。
其做法是:将精面粉用开水搅拌煮熟后加入适量植物油反复搅拌,并先后加入适量的红、白糖,稍稍煎炒后即可食用。
特点是滑爽可口、甜香松软。
是老年人和产后妇女滋补养生之佳肴。
还有碗蒸的油搅团,保安语叫“爱海不拉红”。
其做法是:将精面粉与开水、植物油、红糖等以适当比例搅拌后放入碗里,然后将碗放在蒸笼上蒸熟后食用,吃起来爽滑松软,甜而不腻,滋补强身。
油面茶保安语叫“托松斗麻”,是一种用牛羊油和面粉熬成的独具风味的御寒食物。
其做法是:先将新鲜的牛羊油放在热锅里熬化,再放入面粉搅拌后用慢火煎炒,直到面粉发黄为止。
喝时,拿出熬好的油面块,放入锅内加适量开水滚沸即可。
炕锅馍馍保安族喜睡热炕,取其便利,用特制的炕锅在炕洞内烤馍,故称炕锅馍馍。
其做法是:在发酵后的面团中加入适量干面、碱水、菜油、食盐或白糖,反复搓揉后,捏卷出牡丹、月季等花式,放入炕锅内,再把炕锅埋入热炕洞内烤熟。
烤好的炕锅馍馍外黄脆、内松软,别有风味。
炕锅有铜锅、铸铁锅和铝锅等。
根据炕锅的大小,炕锅馍馍小的约有250克,大的约有5千克,薄的约5厘米,厚的15厘米。
地锅锅洋芋保安语叫“堡木洋芋”。
每当秋天洋芋成熟的季节,在田野里劳作的农人们常于劳动间歇在田埂上烧一地锅洋芋,在充作午餐的同时,也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烧地锅锅的方法很简单,先备好柴草,从地里挖出一些洋芋,不用洗。
在土坎上挖一土灶,灶膛要宽大,大小视人数多少而定。
然后在灶口上用小土块或石块垒为圆锥状,在灶膛中
点燃柴火,烧至小土块或石块发红,挖出柴草灰,掩埋住灶门,在圆锥状的顶部打开小洞,边装洋芋,边装烧红的土块或石块,最后用土封埋住整个土灶。
等一小时左右,洋芋即可烘熟,挖开灶门便可食用。
地锅锅洋芋皮黄而不焦,瓤酥而味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