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 格式:docx
- 大小:116.30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大黄的作用
中药大黄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泻下通便:大黄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道分泌和液体潴留,使粪便松软、顺利排出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便秘和排除肠道毒素。
2. 清热泻火:大黄有一定的清热泻火功效,可用于治疗由于内热引起的热病、湿热等疾病,如黄疸、痈疽等。
3. 消肿止痛:大黄具有较强的消肿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疮疖肿毒、淤血瘀滞等疾病,还常用于关节炎、跌打损伤等疼痛性疾病。
4. 清肝明目:大黄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一些由于肝火内扰引起的目赤、干涩等症状。
此外,大黄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理作用,例如杀菌消炎、解毒解酒等,但以上几个方面是其主要的药理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大黄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使用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切忌自行滥用。
大黄的正确服用方法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水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等肠胃道疾病。
然而,由于大黄属于药用植物,其服用方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以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大黄的正确服用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剂型。
大黄常见的剂型有大黄片、大黄粉、大黄颗粒等,患者在选择时应根据自身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合适的剂型。
一般来说,大黄片适合口服,大黄颗粒适合泡水冲服,而大黄粉则可以用于外用或内服。
其次,控制用量。
大黄属于泻下药物,用量过大易导致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服用大黄片不宜超过6克,儿童用量应减半。
在服用大黄颗粒或大黄粉时,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生建议的用量进行服用,切勿自行增减用量。
再次,正确服用。
口服大黄片时,应该用温水送服,切忌用冷水或热水送服,以免影响药效。
服用后应及时饮用温水,促进大黄的药效发挥。
如果是服用大黄颗粒或大黄粉,可以用温水冲服,也可以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糖浆调味,以改善口感。
最后,注意禁忌。
大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剧烈的泻下作用,因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腹泻型疾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大黄。
同时,大黄与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利福平等会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降低或增强,因此在服用大黄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正确的服用方法对于发挥其药效、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在使用大黄时,患者应该选择合适的剂型,控制用量,正确服用,并且注意禁忌,以确保其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大黄的正确服用方法
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泻火、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便秘、痔疮等
疾病。
然而,由于大黄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服用时需要特别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大黄的正确服用方法。
首先,关于大黄的剂型,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大黄剂型有颗粒剂、片剂、糖浆剂等。
不同剂型的服用方法略有不同,因此在使用前需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咨询医生的建议。
其次,大黄的剂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服用大黄颗粒剂5-10克,每日1-3次;大黄片剂0.3-0.6克,每日2-3次;大黄糖浆剂5-10毫升,每
日2-3次。
但是,具体的剂量还是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确定,最好在医生的
指导下进行用药。
再者,大黄的服用时间也需要注意。
一般来说,大黄最好在饭后或睡前服用,
可以增加其通便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另外,大黄在服用期间需要避免食用一些对胃肠道刺激较大的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后,大黄虽然有通便的功效,但是长期或过量使用会对肠道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在使用大黄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延长服用时间。
综上所述,正确的服用大黄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并
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和用法进行服用,才能发挥其良好的疗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大家在使用大黄时能够注意以上几点,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这种中药材。
大黄【植物名称】药用大黄,南大黄,马蹄大黄【汉语拼音】Yao yong da huang【英文名称】Drug Rhubarb, MedicinalRhubarb【拉丁学名】Rheum officinale Baill.【科属归类】蓼科Polygonaceae,大黄属Rheum【植物形态】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2米。
茎粗壮中空,疏被白色短毛,上部及节处较密。
基生叶有长柄,叶片近圆形,直径30-50厘米,叶片5浅裂,浅裂片呈大齿形或宽三角形,先端锐尖,基部心形,主脉通常5-7条,基出,上面光滑无毛,或近叶脉处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淡棕色短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柄亦短,托叶鞘筒状,膜质,较透明,上有短毛,分裂至基部。
大形圆锥花序,分枝开展,花4-10朵成簇互生;花蕾椭圆形;花被6,淡黄绿色,2轮,内外轮近等大,椭圆形,长约2-2.5毫米,边缘不甚整齐;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果枝开展,果长圆状椭圆形,有翅,长约8-10毫米,宽约7-9毫米,翅果边缘不透明。
花期5-6月。
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地林缘或草坡。
分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药材主产四川、湖北等省。
【药用部位】以干燥根及根茎入药。
中药名: 大黄。
【采收加工】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主要成分】含游离及结合性蒽醌衍生物。
【药理作用】导泻,利胆,抗肝纤维化,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抗炎,止血,降血脂,抗肿瘤。
【性味功能】苦,寒。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主治用法】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疽,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内服: 3-30克,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
外用: 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
孕妇慎用。
【应用举例】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脘腹痞满: 大黄12克,厚朴24克,枳实12克,芒硝6克。
关于大黄的名词解释大黄,又称为黄芪、黄蜀葵,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益气、健脾、解毒等多种功效。
它在中医药理论中有着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医疗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大黄的名词解释,并探讨其来源、功效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1. 大黄的来源大黄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大黄科,俗称中草药,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
它的根茎类似于胡萝卜,外表呈暗褐色或黑褐色,质地坚硬。
大黄的根茎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大黄素、黄连素、大黄酚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大黄药用价值。
2. 大黄的功效大黄具有多种功效,主要包括:益气:大黄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它能够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益气的作用。
健脾:大黄能够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促进食欲,增强体力和抵抗力。
解毒:大黄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可以中和有毒物质,排出体外。
它常被用于治疗中毒、食物中毒等症状。
通便:大黄还是一种良好的通便药物,可用于缓解便秘症状,帮助排毒通畅。
抗菌:大黄素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某些细菌、病毒有杀灭作用。
抗炎:大黄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症引起的症状。
3. 大黄的使用注意事项尽管大黄具有多种功效,但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用量不宜过大:大黄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因此,使用大黄时需要控制用量,遵循医嘱。
孕妇慎用:孕妇应慎用大黄,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过敏体质者慎用:对大黄过敏的人应避免使用,以防引发过敏反应。
长期使用慎重:长期、过度使用大黄可能导致依赖性,使肠道功能失调,影响健康。
与药物相互作用:大黄与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凝剂等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减弱或增强。
在使用大黄时,应通知医生已使用的其他药物。
综上所述,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益气、健脾、解毒等多种功效。
它在中医药学中有着丰富的理论支持,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使用大黄时,需要注意合理控制用量,遵循医嘱,以及了解自身的体质情况。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药理作用大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主要包含大黄素等成分。
它具有以下药理作用:1.润肠通便:大黄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刺激肠壁运动,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便秘等肠道问题。
2.祛湿解毒:大黄含有大量的蒽醌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解毒效果,能够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和湿气。
此外,大黄还可以减少湿热和湿毒对身体的侵害。
3.活血祛瘀: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堆积,对于一些因气滞血瘀导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疗效。
4.抗菌消炎: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消炎作用,能够抑制一些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功能主治基于大黄的药理作用,它具有以下主要的功能和主治:1.导泻通便:大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
它能够促进肠蠕动,增加粪便的湿度,使其更容易排出体外。
此外,大黄还可以调整肠道的水分吸收能力,减少水分的吸收,进一步增加粪便的湿度,促进排便。
2.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的作用,能够通过排除体内的湿热来降低体温和消炎。
它常被用于治疗热病、湿疹等热毒病症。
3.改善便秘引起的皮肤问题:便秘会导致体内毒素堆积,进而引发皮肤问题,如痤疮、黯沉等。
大黄具有解毒作用,能够排除体内有害物质,改善皮肤问题。
4.缓解瘀血引起的痛症:大黄含有活血化瘀的成分,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的积聚,从而缓解瘀血引起的疼痛,如痛经、血栓等疾病。
–痛经:大黄可以促进子宫的收缩和排除,减轻痛经。
–血栓:大黄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改善湿气引起的问题:湿气容易滞留在体内,引起浮肿、腹胀以及其他不适症状。
大黄的祛湿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气引起的问题。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润肠通便、祛湿解毒、活血祛瘀和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
基于这些作用,大黄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热毒病症、皮肤问题、瘀血引起的痛症以及湿气引起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大黄时应遵医嘱,避免滥用和误用。
中药大黄的鉴定
大黄(Rheum palmatu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传统中药材,通常用于治疗便秘、肝胆疾病和消化问题等。
鉴定大黄的质量和纯度对于中药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鉴定大黄的一些常见方法和要点:
1.外观特征:大黄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大型叶子和红褐色至
棕褐色的根茎。
鉴别大黄时,首先要检查其外观特征,包括颜
色、形状和质地。
2.切面特征:大黄的根茎切面通常呈黄褐色或红褐色,并且具有
明显的纤维组织。
切割植物材料并观察切面可以帮助鉴别真正
的大黄。
3.气味:大黄通常具有独特的气味,一种苦味和酸味的混合物。
这种气味可以用来鉴别大黄的真伪。
4.溶解性:将大黄粉末放入水中,大黄粉末应该能够在水中溶解,
形成橙红色的溶液。
这是大黄的一个鉴别特征。
5.化学成分分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化学分析方法可以检
测大黄中的活性成分,如大黄酮类化合物。
这些分析可以帮助
鉴别大黄的质量和纯度。
6.微生物和重金属检测:大黄作为一种中药,需要进行微生物和
重金属的检测,以确保其安全性和纯度。
7.来源和产地:确保购买大黄时了解其产地和来源,因为不同地
区的大黄可能具有不同的品质和特性。
8.与专业药剂师咨询:如果不确定大黄的真伪或质量,最好咨询
专业药剂师或中药医师的意见。
请注意,鉴定中药材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因此在购买大黄或任何其他中药材时,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大黄的功能主治及用量功能主治大黄,又名黄连木,是中药材中的一味名贵药材,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以下是大黄的主要功能主治:1.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缓解高热、口渴、咽干等症状。
特别适用于热病身热、渴饮、大便干结等情况。
2.润肠通便:大黄属于泻下药,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加大便的湿润度,达到通便的效果。
适用于因便秘引起的腹胀、尿黄等问题。
3.消炎抗菌:大黄具有一定的消炎抗菌作用,可抑制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对一些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利尿通淋:大黄还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可以增加尿量,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尿液中的有害物质,对浮肿和尿路感染等疾病有帮助。
5.活血化瘀:大黄内含有多种活血的物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和瘀血,对于瘀血引起的疼痛和肿胀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用量大黄的用量应根据具体病情、年龄和体质而定,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一般情况下,大黄可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方式使用。
内服用法和用量:1.大黄冲剂:每次5-10克,一日1-2次,可加入开水中冲服。
2.大黄片:一次2-4片,一日2-3次,可随餐服用。
外用用法和用量:1.大黄膏剂:将适量大黄膏剂涂抹于患处,每日2-3次,轻轻按摩至吸收。
2.大黄浸剂:将适量大黄浸剂用棉球蘸湿,轻轻涂抹于患处,每日2-3次。
注意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及老年人禁用大黄,尤其是大黄口服剂形式。
2.忌长期或超量使用大黄,以免导致依赖性便秘、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3.大黄可引起皮肤敏感反应,使用过程中如出现皮疹、红肿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4.大黄不宜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如抗生素、某些降压药等,应在医生指导下慎重使用。
5.使用大黄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对大黄的疗效造成影响。
以上是关于大黄的功能主治及用量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使用大黄时,请务必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自行滥用,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大黄的正确服用方法
首先,关于大黄的服用剂量。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服用大黄的剂量为3~10克,一日1~3次。
而儿童的用量则根据年龄和体重而定,一般不宜超过成人的用量。
在服用大黄之前,应该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合适的剂量。
其次,大黄的服用方法。
大黄可以煎服、研末吞服或制成丸剂等形式。
一般来说,将大黄研末后与蜂蜜混合服用,可以减轻其苦涩的味道。
另外,大黄不宜与酒类一同服用,以免影响药效。
在服用大黄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再次,大黄的服用时间。
一般来说,大黄最好在早晨空腹或饭后服用,以利于
其吸收和发挥药效。
同时,大黄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来说,连续服用不宜超过7天,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最后,大黄的注意事项。
在服用大黄期间,应遵医嘱,不宜随意更改剂量和服
用方法。
同时,应密切观察自身情况,如出现过敏反应、腹泻等不良症状,应及时就医。
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以及体虚体弱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大黄。
综上所述,正确的服用方法对于发挥大黄的药效至关重要。
在使用大黄时,应
注意剂量、方法、时间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效的发挥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大家在使用大黄时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因个大色黄而得名,陶弘景曰:“大黄,其色也。
将军之号,但取其骏快也。
”为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Baill.)的根及根茎。
一、别名:将军(《名医别录》)、黄良(《吴普本草》)、破门、无声虎、火参、肤如、牛舌
大黄(《本草纲目》)、吐蕃大黄(《本草图经》)、川军、马蹄黄、锦纹大黄(《千金方》)、蜀大黄(《药性论》)、锦庄黄(《和汗药考》)
二、性味归经:苦、寒。
大肠、肝、脾经。
三、主产区:传统认为以四川北部和甘肃所产大黄最为地道。
掌叶大黄与唐古特大黄主产
于青海、甘肃、四川西北部(甘孜、阿坝)、西藏东部(昌都)等地,云南西北部也有分布。
掌叶大黄主要为栽培,产量最大。
唐古特大黄为野生或栽培。
药用大黄主产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河南西部、陕西等地,栽培或野生。
产量较少,其质量不及北大黄。
四、采收加工:大黄移栽后,一般于第三、第四年7月种子成熟后采挖,先把地上部分割
去,挖开四周泥土,把根从根茎上割下,分别加工。
北大黄挖起后不用水洗,将外皮刮去,大的开成对半,小团型的修成蛋形。
可自然阴干或用火熏干。
南大黄先洗净根茎泥沙,晒干,刮去粗皮,横切成7~10cm厚的大块然后炕干或晒干,由于根茎中心干后收缩陷成马蹄形,故称“马蹄大黄”。
粗根刮皮后,切成10~13cm长的小段,晒或炕干即成。
五、功效: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
主治实积便秘,热结胸痞;湿热
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淤滞腹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
六、使用禁忌:脾胃虚寒,血虚气弱,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及哺乳期均慎服。
生大黄
内服可能发生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
七、样图:
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