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三节地图(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5
第三节地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②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③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
④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技能目标①能在地图上量算出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②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③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地图比例尺知识的学习、运用,以及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依据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教师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教学。
【教学流程】【导入】同学们,假期外出旅游的时候,除了带好必要的生活用品外,还有一件东西是必须要带,或者到了旅游景区必须要买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你顺利而快乐的旅游,猜猜是什么?【学生】地图。
【多媒体】什么是地图呢?【多媒体】展示“台湾岛”图片。
【指导】让学生阅读图,归纳得出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提问】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表现方式呢?【多媒体】展示“比例尺的表示方法”【讲解】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共有三种:一种是线段式,一种是数字式,就是我们看到的分数式,最后一种是文字式,就是直接用文字描述出来。
但它们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图上距离等于实地距离多少。
一般来说,图上距离我们都用一厘米来表示实地距离多少。
【提问】如果我们知道一幅图的比例尺和图上距离,那怎么知道它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呢?【多媒体】展示小练习【练习】学生完成比例尺的相关小练习。
【过度】我们刚常已经学会怎么求比例尺,那么如果老师给你几个比例尺,你要怎么来求出大小呢?【多媒体】展示几个比例尺比较大小【观察思考】怎么判断比例尺的大小呢?【讲解】如果分母都是1的话,看分子,分子小的,分值大,相反,则小。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评估任务1、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新课讲授-地球自转基本特征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
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①白昼,昼半球②黑夜,夜半球③晨昏线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地图的阅读第一课时一、【教材剖析】1. 知道地图的定义以及地图三因素知识 2. 理解比率尺含义、表示方法,会比较不同形式比率尺的大小关系,能够依据比率尺将教目标地图上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换算成实地距离学3.目能够在地图上依照指向标或经纬网确立方向标 4. 正确辨别常有的图例能力经过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加深对地图的理解,加强地图的使用能力。
目标感情认识地图在平时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和蔼感,养成碰到地理问目标题时,能够主动查找地图的好习惯。
教课要点 1. 比率尺大小比较和实地距离换算2. 依据指向标和经纬网鉴别方向教课难点比率尺大小比较和实地距离换算教课方法教案导学法;情形教课法;自主学习与合作研究法。
二、【教课流程】教课环节过程与组织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企图创建情形(2分钟)地图的概念和语言(约 5分钟)放映《台湾阿里山》视频,指引学生思虑:学生观看视频后,思利用视频导入,激若去台湾旅游,我们需提早做哪些准备?做好考议论台湾旅游出发前发学习兴趣攻略,提早熟习台湾的地点和景点散布等。
应当做的准备。
【转折】首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导游的前提下,我们要想正确的认识这个地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查察地图。
那么给我们一幅地图(幻灯片出示台湾岛地图),我们怎样才能从上边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呢?【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地图的观点和语言【引入】下边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地图的阅读这16 页内容,思虑地图的较为简单,学生可节内容,该节共包含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观点和语言。
以经过自主学习获告诉我们怎样正确的阅读地图。
地图是运用各样符得【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虑什么是地号,将地理事物按必定的图?它的语言包含哪几部分比率减小此后表示在平【显现】学生说答案,同时教师利用幻灯片出面上的图像。
它的语言是示地图的定义。
指比率尺,方向,图例。
【解说】各样符号在地图上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图例”,按必定比率说明地图需要有“比率尺”,既然表示在了平面上,那么毫无疑问,地图还需要一个方向。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一课时学会阅读地图学习目标:1.知道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能在地图上量算出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2.记住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确定方向。
3.记住一些常用图例。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的应用(包括地图比例尺的计算、应用及表达方式,地图上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通过阅读观察、探究练习、小组合作与交流,获得阅读地图的基本知识,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当成使用地图的过程。
学习内容:自主学习一学会使用比例尺读课本P15课文以及1.22“台湾岛”图自主完成: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
2.比例尺:(1)比例尺的概念:表示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缩小的程度。
(2)公式:________________ (注意:利用公式求比例尺时,分子、分母的单位要统一)(3)表示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4)比例尺大小比较:比例尺是一个比值,分子相同,分母愈大,比例尺_____,分母愈小,比例尺_____(大、小);练一练:1.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A、1:5000B、C、1:4000000D、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5千米2.绘一张学校平面图,采用下列哪一种比例尺最合适()A、1:1000B、1:3000000C、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3.现有一张边长为1米的白纸,让你来画一张学校地图(假设校园的边长为400米),回答下列问题。
自主学习二在地图上辨认方向(1)一般情况:面向地图,判断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________判别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所指的方向是_______方。
油田十八中初一地理上册导·学·练姓名执笔:王爱娟合作:陈香芬审核:闫书云上课时间:第八周第二节总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一、学习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网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直线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二、学习重难点:比例尺的类型、比例尺的大小、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三、导课:展示地球仪和地图,请同学们观察、思考它们有什么异同,从实用的角度分析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
四、学习过程:学习主题一:地图及其种类(一)、知识背景:地图:他是把全球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表示出来的。
地图的用途:1、外出旅游,地图是很好的向导;2、阅读报纸,了解国际上的一些大事,地图会帮助我们找到发生这些事情的国家或地区;3、航海、航空,要靠地图定航线、找目标。
4、行军作战,地图被称为“指挥员的眼睛”;5、修建铁路、公路,兴修水利,从选址、选线,勘测设计,到施工建设,都离不开地图。
学习主题二:地图的基本要素(一)、自主学习及检测(要求:阅读课本P13-15、《地图册》P12,解决下列问题)1、地图的种类有、、和。
2、地图的基本要素是、和。
3、比例尺,公式。
4、指向标,图例。
5、比例尺有比例尺、比例尺和比例尺。
6、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可以按,可以根据,还可以利用“”。
(三)、合作探究:1、读课本P10“图1.23”地图上的方向,回答下列问题①如果两点不在同一条经线上,也不在同一条纬线上。
如何确定这两点的相对位置?②图中的X、Y、Z三点,首先注出这三点的东、南、西、北方向,其次标出Y在X的方向,X在Z的方向。
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打击,图中广岛在日本首都东京的方向。
五、系统总结六、课堂达标练习:(一)选择题:1、某同学想了解我国发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基地——酒泉在什么地方应查阅()A.中国政区图 B.城市导游图 C.中国气候图 D.世界政治地图1、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用数字式比例尺表示是()A.1∶10000000 B.1∶100 C.1∶1000000 D.1∶1000002、实地距离360千米的两地,在1:4000000的地图上的距离为()A.90厘米 B.9厘米 C.0.9厘米 D.11厘米3、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下比例尺()①1∶500000 ②1/2500000 ③1 :500000千米④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地距离750千米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①③②④4、小明说:在我的家乡,没有北方,所有的方向都指向南,小明的家乡在()A、赤道B、南极点C、北极点D、青藏高原5、有两艘海轮,甲轮位于50°N、160°E,乙轮位于30°N、160°W,甲轮位于乙轮的()A.东南方 B.东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6、在画有指向标的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是()A、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不论什么样的地图,均用经纬线确定C、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来确定方向D、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7、下列图例中,表示铁路的是:()A. B.C. D.(二)读图题:右图是一幅公路平面略图,读回答:(1)图中公路走向的变化是(2)图中河流流向的总趋势是从流向。
第二章第三节地图(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能力目标
1.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2.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3.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4.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德育目标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对比、计算、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各种地图及有关图片。
2.绘制图表等投影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 1 让学生猜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
”或“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各城,浑身绚丽多彩”。
(地图)对,这节课开始学习有关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课本P13图1.22“台湾岛”或一幅其他地区的地图,思考:你能够在地图上看到什么?你能从这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你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的?
学生讨论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读图及介绍地图所提供的地理信息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介绍的信息多。
点拨过渡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发言,给予评价补充后说明地图的概念,并指出地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是我们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
那么,我们要读懂地图,用好地图,就必须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的知识。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地图的比例尺。
板书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提出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在台湾岛地图上,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讨论计算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讨论明白第一个问题,需先量出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再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进行计算,才能得到两点间的实地距离。
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解决第二个问题,并告诉学生图上的这种方式表示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这两座城市的图上距离是它们之间实地距离的多少分之一?写成1厘米/40千米,对不对呢?能说说比例尺的含义吗?
点拨说明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几点:
1.比例尺的本质特征就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即缩小的倍数,所以,比例尺又叫“缩尺”。
2.比例尺是个分数,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因而不带单位,分子通常为1。
3.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的单位必须统一。
计算结果,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表示;实地距离一般用千米或米表示。
4.厘米和千米的换算方法是:厘米减五个0变成千米;千米加五个0变为厘米。
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是加减两个0。
小结板书(1)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图上距离
(2)公式:比例尺=
实地距离
反馈练习求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求实地距离,各做1~2题,以达到熟练应用,并让学生总结比例尺公式应用的三种情况:
1.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提出问题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示?
组织讨论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以学习小组讨论推导出比例尺的其他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
然后,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板书小结以台湾岛地图的比例尺为例,小结板书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见板书设计)后加以说明:由此可见,同一个比例尺有3种表示方式,但表示的内容完全相同,而不是3种比例尺。
同一个比例尺的3种表示方式可以互相转换。
数字式是最基本的形式,因为只有通过数字才能准确说明图上距缩小的程度。
文字式是解释或直接说明数字比例尺的大小。
线段式比例尺使用最方便,为了减少换算麻烦,用直尺或两脚规直接在地图上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电脑展示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见课本P23图1.37和图1.38),思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内容(也可以前4个问题独立完成,后3个问题讨论解决)。
提出问题比较表中后3个问题,请同学们继续讨论归纳:如何衡量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表示范围的大小以及内容的详略是什么关系?
归纳板书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的情况给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
①强调比例尺是个分式,从分式的比值大小确定比例尺的大小。
即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比例尺愈大;反之,分母愈大,比值愈小,比例尺愈小。
②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以及内容详略的关系:就同一地区地图而言,比例尺越大,图幅越大,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图幅越小,内容越略。
就图幅相同的地图来说,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的概念和公式,认识了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学会了在地图上量算距离以及如何衡量比例尺的大小,但比例尺只是地图基本要素之一,如在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