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者罗西尼的个人履历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卓阿基诺·罗西尼〔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
他十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跟马太学对位。
罗西尼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
十年后他所作的《塞维尔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
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在罗西尼所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除《塞维尔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外,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以及正歌剧《奥赛罗》、《摩西》等。
居塞比·威尔第 Giusep 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曾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1842年,因歌剧《纳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
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
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罗西尼:浪漫主义早期意大利歌剧大师作者:***
来源:《音乐爱好者》2020年第02期
罗西尼(G. Rossini,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之一。
罗西尼青年时期创作有四十部歌剧,他在遵循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如不再对宣叙调、咏叹调进行严格区分;为了使音乐更好地服务于戏剧情节,把歌剧中的独立分曲发展成“场”,每一“场”包含几首分曲;为防止演员随意演唱,把演唱技巧的装饰性旋律和华彩段全部写出;常多次反复同一乐句将音乐推向高潮,这种方式也被称作“罗西尼渐强”。
罗西尼的歌剧与生活紧密相连,他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在正歌剧的创作中加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英雄性主题,并加入了喜歌剧的元素。
罗西尼的音乐旋律偏重华丽的装饰,但他规定歌手必须严格按照乐谱演唱,不可随意改动,进而促进了声乐技术的推进。
他的代表作有:《奧赛罗》《威廉·退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
Pace pace mio dio这段乐曲是意大利歌剧《奥塔罗》中的一首著名咏叹调,由意大利著名作曲家乔阿基诺·罗西尼创作。
该曲以它激昂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表现手法而广为人知,经常出现在歌剧演出和声乐比赛中。
一、乔阿基诺·罗西尼1.乔阿基诺·罗西尼(Gioachino Rossini,1792年2月29日 - 1868年11月13日)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歌剧之王”。
2.罗西尼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当时的欧洲音乐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意大利歌剧《奥塔罗》1.《奥塔罗》是罗西尼于1816年创作的一部歌剧,根据法国作家皮埃尔·奥古斯特·博莱的剧本改编而成。
2.全名为《奥塔罗,或被的她谋杀的海军将领》(Otello, ossia Il Moro di Venezia)。
3.歌剧《奥塔罗》源自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奥赛罗》,是被改编得最多的莎士比亚戏剧之一。
4.在这部歌剧中,罗西尼采用了丰富的旋律和精湛的表现技巧,展现了他深厚的音乐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Pace pace mio dio1.“Pace pace mio dio”是歌剧《奥塔罗》中奥塔罗的诗歌咏叹调,意为“平静,我的上帝,给我平静”。
2.这段激情澎湃的咏叹调表达了奥塔罗内心复杂的情感,他对爱人的怀疑、愤怒和痛苦。
3.旋律上,罗西尼采用了高难度的音乐构成,富有激情和张力,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内心挣扎。
4.这段咏叹调需要歌手具备出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是声乐比赛和音乐会上的重要演唱曲目。
四、Pace pace mio dio的表演1.由于Pace pace mio dio这段咏叹调难度较大,演唱者需要具备卓越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2.许多著名的男高音歌手都曾演唱过这段乐曲,其中最著名的演绎者包括意大利男高音弗朗切斯科·阿拉格尼和哈罗德·卡尔索。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意大利罗西尼意大利是一个充满了音乐的国度,在那里,罗西尼的歌剧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焦阿基诺·罗西尼于1792年2月29日生在意大利的佩萨罗。
父亲在家乡的屠宰场当检查员,会吹小号,母亲很会唱歌。
据说罗西尼出生时,母亲十分痛苦,但当地负责接生的神职人员一位也没到场。
父亲于情急之中气得把家里摆设的10座小神像挨个往碎里摔,等小罗西尼呱呱落地时,这些神像已经就剩最后一个了。
父亲性情冲动又向往共和,当然很容易惹来麻烦。
小罗西尼4岁时,父亲就被抓入监狱了。
母亲生计无着,只好参加乡间的巡回剧团演出,把小罗西尼寄养在姥姥家。
艰难的生活,剥夺了罗西尼在童年时代接受教育的权力,他不得不很早就自食其力,先是在一家肉店当学徒,后来改学铁匠,从10岁起又开始靠演唱演奏挣钱贴补家用。
18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他入学波洛尼亚音乐学院,终于开始了正规的音乐教育。
从困苦中走出来的罗西尼读书十分用功。
当时,借阅乐谱非常困难,为了仔细钻研,他把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全部手抄下来。
他先抄出其中的人声歌唱部分,自己凭着想象加上管弦乐伴奏,和原作对照一番,最后再把原作中的管弦乐伴奏部分抄录下来仔细研究。
罗西尼求学时,就已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德梅特里奥和波利比奥》。
毕业后,他随巡回演出的歌剧团四处奔波,为了生计,拚命写作。
截止到1815年,他已为米兰、那不勒斯等地的歌剧院先后又写了15部歌剧。
1816年2月5日,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在罗马初演。
由于同行嫉妒故意集来一些人吹口哨捣乱,甚至把一只猫放到舞台上乱跑,所以被折腾得乌烟瘴气一团糟。
但不久再度公演时,终于大获成功,热情的观众还为罗西尼举行了火炬游行。
从此,罗西尼奠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这部歌剧如今已成为19世纪意大利喜歌剧的顶峰作品之一,但当时罗西尼写它时只用了13天。
靠这部歌剧,罗西尼从老板那儿挣来1200法朗和一价值大约100法朗的新上衣。
【赏乐撷英】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欣赏罗西尼(G.Rossini)罗西尼,英文名:G.Rossini,生于1792年,于1868年逝世,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一生作有大、小歌剧三十八部。
其中《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是十九世纪意大利喜剧的代表作。
根据德国席勒的同名诗剧写成的歌剧《威廉·退尔》也是浪漫派歌剧名作,此剧的序曲(共四乐章)是音乐会上经常被独立演出的器乐名曲。
《威廉·退尔》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这部作品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
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即是根据这部作品而写,为罗西尼的代表作,体现了其艺术的最高峰。
剧序曲比歌剧本身更为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
序曲由四段构成,如同组曲。
全曲描绘阿尔卑斯山下瑞士的自然环境,和瑞士革命志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进军。
曲中旋律优美、节奏活泼宛如一首交响诗。
第一段(00:00)、黎明,行板,E小调,3/4拍子。
由大提琴宁静优美的独奏开始,随后以大提琴五重奏为主题,描写了瑞士山间平静的黎明。
管弦乐伴奏部分,定音鼓以外的打击乐器都沉默不动。
富有诗意,出色地描绘了深居的宁静和大自然的美景第二段(02:50)、暴风雨,快板,2/2拍子。
先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预告从远方逼近的疾风密云,随着乐器的增加,音乐似大海的狂啸恕吼,又似天上的狂风暴雨一般。
不久,雨过大晴只留下远处的雷声与闪电。
这段猛烈的音乐象征着革命志士的自由呼声。
暴风雨场面的描写,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体现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第三段(05:20)、幽静,行板,G大调,3/8拍子。
狂风暴雨平静后,唱出和平的牧歌。
牧人传遍田野的牧笛旋律是由英国管吹出的,长笛也悠闲地应和着,吹出装饰性的助奏。
这是风暴过后,一片和平宁静的田园景色。
阿尔卑斯山在暴风雨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恬静,英国管奏出的是一个美妙非凡的牧歌风旋律。
罗西尼5393罗西尼5393意大利作曲家乔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众多的歌剧作品在当时掀起了一股罗西尼热潮,至今仍被广泛演唱和欣赏。
其中,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意大利女郎》等作品成为了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罗西尼于1792年2月29日出生在意大利的佩萨罗。
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剧院乐队的小号手,罗西尼从小就接触到音乐。
他的天赋很快被人发现,开始学习作曲和演奏钢琴。
1810年,他创作了他第一部歌剧《拉普利亚的变魔术师》,引起了音乐界的关注。
罗西尼的天才引起了意大利作曲家和音乐人阿道夫·卡米洛·高尔多尼的注意。
高尔多尼成为了罗西尼的老师和朋友,对罗西尼的音乐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
罗西尼的歌剧作品逐渐在意大利国内流行起来,他的名声与日俱增。
1822年,罗西尼奉命创作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部歌剧在首演时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成为了罗西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成为了意大利歌剧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充满了活力、幽默和浪漫的音乐,展现了罗西尼丰富的创作天赋。
接下来的几年里,罗西尼创作了一系列受欢迎的作品,如《威廉·退尔》、《图兰朵》、《塔尼奥·塔尔迪尼》等。
他的歌剧深受大众欢迎,演出场场爆满。
罗西尼的作品继承了意大利喜剧传统,音乐生动活泼,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
然而,罗西尼在1829年突然决定停止创作歌剧。
有人说他是因为体力逐渐衰退,无法承受创作的压力;有人说他厌倦了浮华的歌剧世界;还有人说他因为与当时的爱情纠葛而放弃了音乐事业。
无论原因如何,罗西尼的离开让意大利歌剧界沉寂了许多年。
罗西尼晚年的生活相对较为平静。
他定居在巴黎,并担任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院长一职。
尽管他不再创作歌剧,但他仍继续在音乐界发挥影响力,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
在1868年11月13日,罗西尼在巴黎去世。
他的离世使整个音乐界为之震惊,对他的音乐才华表示敬意。
罗西尼《贼鹊》一日一得
《给孩子的音乐》
之“动物”篇
罗西尼《喜鹊》
罗西尼《贼鹊》序曲
焦阿基诺· 安东尼奥· 罗西尼
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 年2 月29 日—1868 年11 月13 日,意大利作曲家。
主要作品: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贼鹊》《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等。
《贼鹊》是罗西尼创作的第二十一部歌剧。
这是一部结尾皆大欢喜的喜剧。
女主人丢失了一把银勺,认定是女仆偷的,便报了案。
女仆被判偷盗罪行成立,处以绞刑。
这时,幸好有人在鹊巢里发现了这把丢失的银勺——原来,窃贼是一只喜鹊。
女仆被释放了。
《贼鹊》的序曲是在音乐会中经常被单独演奏的曲目。
就和罗西尼创作的许多其他序曲一样,这首序曲也采用了奏鸣曲的曲式。
乐曲的开始部分采用了小鼓的滚奏,为接下来进行曲风格的合奏确定了基调。
鼓声还没有结束,双簧管便奏出了序曲中的第二主题。
双簧管的演奏力度不断加大,最终达到了暴风雨般的效果。
罗西尼惯于写作这种“渐强”式乐句,并因此被称作“渐强先生”,而这样的效果也被称为“罗西尼渐强”。
“给孩子”系列NO.9
《给孩子的音乐》
作者:刘雪枫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2017年10月。
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
张铭
【期刊名称】《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
【年(卷),期】1999(000)011
【摘要】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生于著名的水城威尼斯,他很小就开始学习羽管键琴,10岁加入教堂合唱团,12岁开始系统地学习音乐理论,14岁进波伦亚音乐学院深造并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
37岁时,罗西尼完成了他的第40部歌剧、根据德国大诗人席勒的同名戏剧改编的《威廉·退尔》。
在以后的40年里,他再也没写过一部歌剧,这在音乐史上一直是一个奇特的难解之谜。
《威廉·退尔》以13世纪瑞士农民反抗奥地利暴政为题材,歌颂了人民大众反抗压迫,争取独立的英勇斗争。
主人公威廉.退尔是一个正直的神射手,在奥地利统治瑞士百百年纪念日,总督高悬他的帽子,要行人向帽子敬礼。
威廉.退尔和儿子路过而不从,总督要他射落放在百步之遥儿子头上的苹果。
【总页数】2页(P105-106)
【作者】张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57
【相关文献】
1.罗西尼《威廉·退尔》 [J], 艾米
2.罗西尼的《威廉·退尔》 [J], 余凤高
3.民族英雄的爱国壮歌——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简介 [J], 王毓麟;
4.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罗西尼的《威廉·退尔》 [J], 欧南;
5.罗西尼歌剧《威廉·退尔》男高音唱段演唱探究 [J], 马克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罗西尼的歌剧[宝典]第三章罗西尼的歌剧第一节罗西尼的生平简介1以写喜歌剧闻名的罗西尼于1792年2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小镇佩萨罗。
罗西尼出身贫寒,幼年曾跟父母随乡间戏班流浪于意大利波隆尼亚地区的各乡镇,他当过肉店及铁匠铺学徒。
罗西尼自幼喜欢音乐,很小就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小号,后又学习了羽管键琴和歌唱,不久就在唱诗班中担任独唱。
罗西尼在12岁时,先后曾跟随泰塞伊和马太等人较系统地学习了和声、对位法的作曲技巧。
14随在剧团的乐队中担任键盘乐手、指挥和合唱指导,继而出任乐队队长,并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实验性”的歌剧。
1806年进入波隆尼亚音乐学校学习,学习歌唱和大提琴。
在学习期间,他却对作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兴趣。
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翻阅了海顿、莫扎特等大师的作品总谱,并得到若干启示。
对此,罗西尼在日后回忆说,年轻时它所有的音乐知识几乎都是从总谱里得来的。
罗西尼在学生时期就已经创作了一些器乐曲和宗教音乐,其中包括他在1807年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德梅特里奥与伯利比奥》。
1810年,也就是音乐学校毕业那年,他创作了喜歌剧《婚约》,并由此走上了职业歌剧作者的道路。
罗西尼最初几年的歌剧创作并不顺利,生活的艰辛让他没有精力和时间潜心钻研自己热爱的歌剧创作。
他的创作天才成为他聊以谋生的工具,创作的作品也大多是为一些小型的戏班创作的。
除此以外还要兼指挥或歌手穿梭于各个城市之间,而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生计。
然而即便如此,生活的艰辛也未能让他放弃自己热爱的歌剧创作事业。
给罗西尼带来声誉的是1813年创作的正歌剧《坦克雷迪》和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
这两部歌剧中动人的旋律和充满爱国色彩的咏叹调很快就传遍了意大利的大街小巷,罗西尼的名字也迅速地为人所知。
甚至有人戏言,在意大利,谈论罗西尼的人比谈论拿破仑的人还要多,足以说明罗西尼当年的盛名。
而这一年,罗西尼只有21岁。
1815年,罗西尼担任那不勒斯圣卡洛大剧院专职作曲家,同年,他创作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上演,引起强烈反响,罗西尼由此获得了“改革者”的名1位于意大利东海岸,音乐爱好者喜欢来这里参观罗西尼的家乡,这里有罗西尼博物馆,还有每年一次的罗西尼音乐节.声。
罗西尼的个人履历
罗西尼的父母也都是音乐家,他父亲是一个小号手,他的母亲是一个歌手。
他很早就受到音乐训练,六岁时他就在他父亲的乐队中演奏三角。
1865年罗西尼的父亲拥护法国,当拿破仑的军队进入意大利北部时,他欢迎他们的来到。
但当奥地利军队重新占领这里时,他被关入监狱。
罗西尼随他母亲移居博洛尼亚,以她母亲的演唱为生,罗西尼学会演奏小提琴和古钢琴。
1807年罗西尼开始学作曲,此后不久他考入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学大提琴。
他学大提琴非常快,但对作曲却没有多少进展。
他在这方面的知识主要不是从学校里学来的,而是在演奏约瑟夫·海顿和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四重奏中自己琢磨出来的。
1836年到1848年他回到博洛尼亚,虽然他继续创作,但他的主要精力在于宗教音乐和室内乐。
1848年博洛尼亚的动乱迫使他移居佛罗伦萨,1855年他再次移居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