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油田东16-2区块扶杨油层沉积相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3.87 KB
- 文档页数:3
长春岭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摘要]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长春岭地区扶余油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分布特征、测井相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的综合研究,确定了该区主要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废弃河道、席状砂等。
结合区域沉积相资料,根据测井资料、砂体分布特征、岩心微相剖面对本区扶余油层储层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
【关键词】长春岭地区;浅水湖泊三角洲;扶余油层;沉积微相长春岭地区是指新民油田以东-拉林河以西的沿第一松花江两侧地区,面积约1700平方千米。
研究区构造上位于扶新隆起带以东,包括长春岭背斜的的大部分。
长春岭背斜带为一北缓南陡北东走向倾没于北东方向的长轴反转背斜构造[1-3],背斜长轴近50km,短轴5~10km。
构造幅度差异较大,构造高部位海拔-440~-700m,构造低部位海拔为-1600m。
区内断裂十分密集,T2层断层以NNE 向和SN向为主,而近SN向断层最发育,全部为正断层,延伸长度一般3~8km,断距为15~80m。
本区是近年来油田评价热点地区之一,具备一定的石油资源潜力,研究本区的沉积微相特征对于下一步的评价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1、沉积相划分依据1.1岩石学特征根据研究区薄片鉴定资料和粒度分析资料可知,该区扶余油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杂基的含量在9.50%-14.82%之间,粒度较细,细砂岩占绝对优势,占到近50%,粉砂岩次之,分选程度以中等为主,结构成熟度较高。
填隙物主要是泥质杂基,硅质和碳酸盐胶结物。
1.2沉积构造特征沉积构造是沉积物和沉积岩中最常见、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它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在沉积物内部或其界面留下的各种痕迹,是沉积相分析和恢复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4]。
通过岩心观察描述,研究区扶余油层的碎屑岩沉积构造主要为牵引流成因的冲刷构造和各种各样的层理构造,如冲刷面、交错层理等,为河道牵引水流沉积的产物。
扶余油田中城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其沉积模式胡望水;徐博;刘浩;吴鹏;马琳芮【摘要】以岩心、测井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沉积特征等,确定扶余油田中城区扶余油层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并在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测井相识别模式.研究认为Ⅰ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湾、席状砂和湖泥等6种沉积微相;Ⅱ、Ⅲ、Ⅳ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识别出分流河道、溢岸砂、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湾等4种沉积微相.结合砂体以及沉积微相分布规律,总结了研究区沉积相模式,确定了砂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分流河道是油气的富集区和剩余油挖潜的最有利部位,为研究区剩余油进一步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2(026)005【总页数】5页(P5-8,12)【关键词】扶余油层;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沉积模式【作者】胡望水;徐博;刘浩;吴鹏;马琳芮【作者单位】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气厂;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天然气储供中心;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扶余油田中城区构造位置处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东缘,扶新隆起带扶余三号构造上[1],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多高点穹隆背斜,油藏主要受构造控制,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构造砂岩油藏。
油田开采的主要目地层为扶余油层,油层划分为4个砂岩组,13个小层,埋深为290~430 m。
储层分布比较稳定,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和细砂岩。
泉头组沉积期是松辽盆地由断陷向拗陷转变的过渡时期。
继泉三段沉积晚期开始水进,泉四段沉积时期盆地持续拗陷,河流入湖形成面积可观的三角洲砂体,形成了总体上具有统一沉降中心的湖盆。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报告班级:地质1202学号:201211030201姓名:张瑞尧指导老师:赖生华完成日期:2015年1月9日目录一:实验内容 (02)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 (02)三:实验的具体内容 (02)大型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 (02)1.沉积特征及环境 (02)2.浅水三角洲平原与前缘微相类型及特征 (04)3.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07)4.结论 (09)5.参考文献 (09)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 (09)1.地层及岩性特征 (11)2.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11)3.古地理演化及沉积相展布 (14)4.结论 (15)5.参考文献 (15)四:心得体会 (15)一:实验内容该实验内容是研究陆、海相油区岩相古地理,其中分别以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陆相沉积为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为例,分析陆海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总结其地层和岩性特征,气候和水体特点,沉积相类型与展布规律,分析环境变化及演化规律等。
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油区岩相古地理是石油地质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它是沉积学研究的高度概括和最后总结。
古环境沉积特征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比较广泛的地质学基础,而且还要有活跃的学术思想。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典型的陆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综合认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三:实验的具体内容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沉积相为例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浅水三角洲的概念。
Donaldon最早将河控三角洲分为深水型及浅水型三角洲,Postma将低能盆地中的三角洲分为浅水三角洲及深水三角洲。
浅水三角洲通常是在水体较浅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台地和陆表海或地形平缓、整体缓慢沉降的坳陷盆地条件下形成的。
针对中国陆相湖盆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模式的建立及其对岩性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
曲流河道沉积演化过程与历史重建——以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杨大城子油层为例单敬福;赵忠军;李浮萍;孙立勋;汤乃千;王博;高怀玺【摘要】高弯曲流单期河道内点坝内部侧积泥岩夹层所形成的天然渗流屏障是影响剩余油赋存的主控因素,其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分布规模小、井间不易追踪对比、研究难度和所需资料要求程度较高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点坝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精细解剖.因此,本文试图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密井网等资料,在废弃河道和点坝砂体的识别、恢复、河工参数的拟合和估算等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判别点坝侧积体的规模、倾向和倾角,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点坝地质概念模型,从单一期河道内多个点坝中,将属于同期的侧积体识别出来,然后进行编号组合,按照河道蛇曲化的规律进行过程分析和再现其沉积演化过程.这种方法实现了从成因过程学角度来解释点坝内部建筑结构及其空间叠置规律问题,使河流相储层建筑结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结果层面,而是注重从成因、过程视角去恢复和重建曲流河道历史演化过程,使曲流点坝内部砂体建筑结构解剖结果将更合理、更可信,并有效指导了油田中后期剩余油的预测和挖潜.【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5(033)003【总页数】11页(P448-458)【关键词】曲流河道;河道演化;侧积体;沉积过程;砂体建筑结构【作者】单敬福;赵忠军;李浮萍;孙立勋;汤乃千;王博;高怀玺【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地质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1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一厂新疆克拉玛依834000;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地质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0 引言河流—三角洲储层构型是近20年来地学又一热点问题,众多学者基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方法,对储层进行了精细解剖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地质模型。
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摘要: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为多物源体系控制的河流—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沉积骨架砂体主要为曲流河、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平面上多为条带状分布。
结合储层沉积特点,根据砂体的成因将其划分为大型河道砂体、小型河道砂体及薄层砂;大型河道砂是沉积的主体,对油层起主要控制作用,小型河道砂次之。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剩余油分布研究已是油田持续生产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剩余油1 区域沉积背景长垣东部扶杨油层主要包括三肇凹陷和朝阳沟地区,受西南、东北和北部多物源体系控制的河流-三角洲沉积,沉积地层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
泉头组三、四段发育独具特色的浅水湖泊三角洲相[1],这种浅水湖泊三角洲是由河流注入广阔的滨浅湖区形成的沉积体,在浅水湖泊三角洲的形成发育过程中,以河流作用占绝对优势,而湖泊的影响较小。
因此,三角洲水上、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河口坝较不发育,无深湖相、半深湖相泥出现。
根据砂体的成因和发育规模将其划分为大型河道砂体、小型河道砂体及薄层砂。
2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注水油田开发到了中后期阶段,油藏内仍然有50%的可采储量,这部分剩余油将是油田开发的重点和精细挖潜的主要方向[2]。
剩余油分布的综合判断应全面考虑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3]。
2.1 地质因素(1)研究区的某一油层所处的相带位置、砂体成因类型、砂体宏观分布;(2)研究区砂体发育程度,井组中油水井的连通状况、层位差异;(3)砂体沉积构造、韵律性导致的渗透率差异、储层非均质性;(4)研究区区域性地应力方向、裂缝延伸方向以及油水井连通方向与裂缝延伸方向的关系。
2.2 开发因素(1)油水井射孔、压裂状况,砂体的注采完善程度;(2)油水井间距离,油水井排列方式;(3)注水井单层吸水状况、累计吸水量,油井单层产油状况、累计产油量;(4)井网调整、注水方式改变对油层水淹特征的影响。
3 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剩余油分布在静态和动态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空间分布变得十分复杂。
松辽盆地北部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黄薇;吴海波;施立志;王始波;王卓卓【摘要】分析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来源,并对成藏特征进行系统总结,预测油气有利勘探区,为该区勘探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应用烃源岩评价、油源对比技术分析了油气来源;应用流体势恢复、疏导体分析、油水关系、油藏类型分析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扶余油层的成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朝长地区扶余油层中的原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与宾县—王府凹陷2个高势区的成熟源岩,在流体势的作用下,油气通过南西—北东向展布的砂体与近南北向分布的断裂带侧向运移到低势的朝长地区,该区整体呈现上油下水特征,源储压差决定油柱高度,正向构造背景控制油气富集.扶余油层河道砂体是有效储层,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该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构造、岩性、断层-岩性、构造-岩性共5种油气藏类型,存在自源超压上生下储短距离垂向运聚、近源常压-负压中距离侧向运聚2种成藏模式.%Oil and gas origin of Fuyu oil layer of Chaochang area was analyzed,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were summed up, and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 of Reservoir of Chaochang area were forecasted during synthetical studying, which provided theory support for exploration. Oil and gas origin was analyzed by the research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evaluation and the 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 The Fuyu layer Reservoir-forming characteristics was studied by resuming the fluid potential and analysis, hydrocarbon transporting system, oil-water relationship, reservoir type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 research displays that the crude oil of Fuyu layer in Chaochang area is mainly coming from Sanzhao and Binxian-Wangfu Depression's mature sourcerock which are high fluid potential Field. Fluid potential indicates that Chaochang area is lower Fluid Potential Field. It is benefit to the oil and gas migration to this area by sand (north-east direction) and default zone (south-north direction). The oil and water analyses display that the oil is in the upper of Reservoir and the water is in the lower of Reservoir,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Source Rocks with Reservoirs decides oil column height, positive tectonic controls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The fluvial channel sand is efficacy reservoir, and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The Fuyang reservoir type has tectonic, lithologic-tectonic, lithologic, default-lithologic and tectonic-lithologic oil pool.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atterns of Hydrocarbon, one is the near source over pressure, the source over the reservoir, short distance, vertical-migration; the other is near source constant pressure-negative pressure middle distance across the range migration.【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43)001【总页数】11页(P238-248)【关键词】油气分布;扶余油层;朝长地区;松辽盆地【作者】黄薇;吴海波;施立志;王始波;王卓卓【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l32.1朝长地区,即朝阳沟—长春岭地区,位于朝阳沟阶地和长春岭背斜带,勘探面积约6 660 km2,勘探主要目的层为扶余油层。
扶余油田东16-2区块扶杨油层沉积相研究扶余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境内,依托美丽富饶的松花江江畔。
研究区东16-2区域构造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东缘,扶新隆起带的扶余三号
构造上,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多高点穹隆背斜,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构造砂岩油藏。
油藏埋深浅,平均埋藏深度为325-540米。
研究区东16-2区位于扶余油田东部,目的层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扶杨油层,即下白垩统泉三、泉四段。
东西两侧为断层遮挡。
储层具有砂体厚度薄、侧向连通性差、中孔中低渗、强非均质、含油丰度低特征,油藏主要受构造控制。
研究区面积3.04km2,泉三段地层的油层温度为31.5℃,压力系数为1.06,原始地层压力为4.4MPa。
油层正常的压力系统,饱和压力为3.6MPa。
地质储量为1184.1×104t,可采储量为390.7×104t,扶余油层主力油层是4、7、8、10、11、12小层,杨大城子油层主力油层是14、16、19、21、24、25小层,物性差异大,油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2-30%,渗透率主要分布20-200×10-3
μm2,平均原始含油饱和度为72%。
截至2011年12月全区有钻井496口,油井357口,水井139口,综合含水92.17%,可采储量采出程度72.9%,油田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含水率日益增高,正面临严峻的开发形势。
无论在哪个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均是建立在合理的小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扶余油田东16-2区块泉四、泉三段小层划分对比的详细解析,彰示小层划分对比的原则方法,由老的杨大城子油层的六个砂组到新的扶余油层的四个砂组,而具体的又把泉头组三段的扶余油层划分出来了十三个小层以及泉头组四段的杨大城子油层划分出来了十七个小层;从小层对比的剖面图中可以看的出来,
各个小层在厚度变化上不是很大,剖面连线比较平坦,这说明东16-2区块整体沉积环境应该是较稳定的。
在对本区的目的层的小层进行的划分之后,为了更好的跟上生产节奏,又总结出五种单砂体的平面识别方法,即:河道之间的薄层砂沉积、河道与河道在高程上的区别、河道在演变中厚度的不同、河道的侧向叠加、河道由厚变薄再变厚;两种剖面识别方法,即:泥质间断面与钙质间断面。
从而在小层的基础上又将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中除了1、2、5以外的小层都劈分成了早期和晚期,总结下来就是东16-2区块一共有五十七个单层。
由于扶余油田东16-2区块发现已久,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之上,加以调整完善,最终使得小层划分的结果更加合理,科学印证了开发动态资料,为之后展开的沉积微相的细致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底。
结合岩矿鉴定、重矿物组合特征等资料综合研究发现,扶杨油层物源方向主要来自南东部的长春-怀德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南西方向的通榆-保康体系,其中保康-通榆体系是主要的物质源。
在对研究区的沉积物的岩石学特征、沉积韵律、粒度分析、沉积构造,化石特征、泥岩颜色等多方面研究以后发现,泉头组四段划分1种大相,2类亚相,11个微相,定为三角洲相,亚相为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亚相,前缘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溢岸砂、河口坝、分流间湾;三角洲平原亚相可以细分为分流河道、溢岸砂、决口扇、分流间湾。
纵向上的沉积演化为自下而上水进条件下的三角洲沉积。
在泉三段(杨大城子油层组)可以识别出曲流河相,3类亚相,分别是: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河漫亚相,进而又细分为7个微相,即:河床滞留、边滩、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河漫湖泊以及河漫沼泽。
利用测井曲线中自然电位、自然伽马、
声波、电阻率等曲线来总结归纳出各个微相的测井相特征之后,再通过对取芯井的单井相研究,最后将这些特征应用到非取芯井中,从而更好的对全区所有井的剖面相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河道是本区一个重要的沉积微相类型,纵观前人对此的研究以及本次对东
16-2区块的研究,最终总结了三种用来识别单一河道边界的方法,即:(1)河道砂体顶面层位高程差异(2)不连续的河间砂体(3)河道砂体规模的差异性。
沉积微相对储层砂体在垂向上的分布状况以及平面上的展布特点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总体来看砂岩厚度、有效厚度、孔喉半径、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级差、变异系数主体是呈现出条带状的与沉积相中河道的展布是由WS至EN方向是一样的。
而在溢岸砂、废弃河道等这些砂体发育较弱的微相中,这些参数的分布也是少于河道、点坝这样的强水动力中形成的微相。
沉积微相影响这储层的存有性能,诸如分流河道、河口坝、点坝这样的优势沉积微相,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