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资源赋存及价值功能
- 格式:docx
- 大小:40.73 KB
- 文档页数:4
三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原题目:三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概述
三峡风景名胜区是中国重要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地之一。
本文将探讨三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并提出一些建议。
1. 水上旅游
三峡大坝的建成成为了旅游的重要亮点。
建议在三峡风景名胜区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如游船观光、划船等,以满足来自国内外游客的需求。
2. 生态旅游
以三峡大坝为中心,开发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项目。
例如,设置生态保护区,让游客近距离观察三峡地区的稀有动植物。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旅游开发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3. 文化遗产旅游
三峡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建议开发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如博物馆展览,古镇游览等,以展示三峡地区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4. 体验式旅游
通过提供亲身参与的体验式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
例如,组织参观三峡大坝的探险游、安排参与当地传统俗的体验等。
5.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需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包括酒店、饭店、交通等方面的设施建设,以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结论
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并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三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将得到充分发掘。
这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增加游客对中国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认知。
总字数:264字。
三峡库区人文旅游资源在库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麻红晓
【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8)004
【摘要】三峡库区内的人文旅游资源内容之丰富、品位之高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每年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来三峡库区参观、游览,为库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就此阐述了三峡库区人文旅游资源在库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总页数】3页(P486-488)
【作者】麻红晓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40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库水位与降雨联合作用渗流应力耦合的数值模拟 [J], 徐迟;简文星;梅新宇;蒋毅
2.论国家地质公园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J], 李双应;岳书仓;吴云霞;柏林
3.蓄水后三峡库区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J], 张世威
4.喀斯特地貌在贵州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J], 王剑;彭建
5.试论商业零售业在三峡库区城镇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J], 易炜;郑承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同时,长江三峡、丰都鬼城、大足石刻、乌江画廊、武陵风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利于实现区域间的合作,构建一张立体旅游线路网。
2.充分利用盐井原生态的天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文化、古生物化石遗址等条件,依托专门规划机构充分研究论证,紧密结合盐井特色,制订一个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从资源普查到各景点的效益产生,通过区域规划实现旅游项目布局的科学性和计划性。
通过调查我们建议盐井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布局内容应遵循“两重,两倾”的原则。
“两重”即重点布局盐井最为突出的喀斯特溶洞和乌龙池森林公园及新田水库,以及重点设计和布局“新田水库——盐井龙洞——平坝嶆——箫洞——乌龙池”这一条旅游线路,将其打造成黄金旅游线;“两倾”即开发向景点的原生态倾斜;配套设施向交通干线及其两侧倾斜。
(三)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1.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处理好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均衡问题依据传说与历史文化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商品。
同时,继续开发洞中的景观,扩大浏览内容,恢复龙王庙的建设,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发挥历史资源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
[3]2.针对龙洞泉水有规律的涨落,建设小型的发电设备,以供应龙洞内的电力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促进人牌效应。
此外还有如赛舟、游泳、登山等运动项目;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物资、商品交流会的民俗贸易旅游项目等。
(九)特殊产品的设计在旅游产品设计上应增加知识性、文化性、健康娱乐性。
以高科技含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旅游者需求。
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实现自然之美的原则。
对于龙洞景观可以印在日历、明信片、邮票上作为当地形象的一种标志。
其次,利用电脑技术,为游客合成各种背景图片,以手机彩信或电脑背景图等形式提供给旅客。
并且,可以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带有盐井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用品,如旅行袋、服装、景点视听印象纪录片、本地特产和那些印有风景名胜、有纪念意义小饰物、小挂件等。
三峡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摘要:三峡地区自古就是我国的旅游胜地,长江三峡作为中国十大名胜之一,早已驰名中外,为世人所倾慕。
而直到今天,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更成了旅游与地理研讨的热点。
为了发展三峡地区今后的旅游事业,我提出下列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其日后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上起到有建设性意义的思路创想。
关键词:三峡;旅游景点;资源保护;资源开发1采取措施,整合三峡1.1统一三峡的管理目前,三峡地区的旅游单位管理存在着多样的问题。
首先是单位管理不一,彼此各行其是,有的单位领导不懂行、讲解混乱,造成重复建设。
例如酆都的“阴司地府城”,其中“十八层地狱”这个景点,既有新的,也有旧的,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导致游客看了旧的,又看新的,反反复复,晕头转向。
有的景点设有有讲解员,有的却没有、或者有而不予以讲解。
所谓“阴司地府”本是虚假,而不同解说员将其引导至道教、佛教、人类自己创造等等不同的方向,令人迷糊不清。
再者又如明明是虎牙山,却堂而皇之地说是“猇亭”,并建成“猇亭公园”,造成笑话。
总之,应该统一管理并且考证清楚,以免造成浪费和出差错,而贻笑国内外。
而三峡旅游像水力资源一样,是世界著名的“富矿”,但长期受地方行政体制区划的制约,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被分割成各自独立的板块,诸如旅游宣传、路线、景点、客轮、价格等都各行其是,既损害各方权益、又损害三峡旅游在海内外的整体形象,导致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1]。
在国家政策领导下应撤除两省、市及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对大三峡旅游的藩篱,携手合作、整合三峡旅游资源,让“富矿”更加光彩夺目、丰富多姿;让三峡旅[1]王儒述.《话说三峡工程》[J]. 三峡工程科技通讯出版社, 1992, (1).第156页游挑大梁、唱大戏,真正把三峡旅游发展作为支柱产业,促进库、坝区经济发展,确保长治久安。
1.2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保护三峡旅游资源破坏严重,若不加强管理和保护将会永远地失去其旅游价值。
讨三峡库区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形式及其价值和意义三峡库区作为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建设不仅带来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洪涝灾害的有效控制,还给库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破坏。
为了保护库区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
首先,就生态措施而言,采取了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措施,旨在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通过对受灾农田的生态补偿,使受灾农民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通过生态保护措施,保护鱼类和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这些生态措施以人工恢复、生态修复和生态转移为主要手段,通过人工引种、移植、补贴等方式,恢复和重建受灾地区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次,在工程措施方面,主要采取了水利和林业工程。
水利工程方面,通过排涝和改善灌溉设施,保证了土地的水资源供给,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益。
林业工程方面,通过大规模的造林和退耕还林政策,实现了湿地的恢复和植被的保护,提高了库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了水源地的安全,对于改善人居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这些措施能够有效保护和改善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的安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了库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其次,这些措施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其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库区农业的发展。
此外,这些措施还能够保护鱼类和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促进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这些措施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对于库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三峡库区的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在形式和价值上都具有多样性和重要性。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保护了库区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还促进了库区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在今后的库区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实施与完善,确保库区的生态环境能够持续改善,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解决能源和水资源的紧缺问题,中国政府于1994年启动三峡工程的建设。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涵盖了水电、航运、灌溉和防洪等多个领域。
然而,三峡工程的建设也给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将从影响和对策两个方面探讨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一、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水位上涨导致生态系统失衡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长江水位上涨,从而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这主要因为在过去的自然环境中,长江的水位受到了季节变化、降雨和蒸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现在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水位变得更加稳定,从而影响标志性物种的繁殖和繁衍。
2. 水文变化导致栖息地流失三峡工程的建设也导致了沿岸栖息地的流失。
由于三峡工程的调节影响,植物、鱼类和其他生物失去了它们所需的栖息地和保护地。
这种栖息地的流失以及水生植物的大量消失彻底破坏了长江的生态平衡。
3. 水土流失加剧由于建设三峡工程需要大量开采和运输土石方,导致了环境大量破坏。
长时间的土石方的开采和运输,使得水土流失愈加严重,如雨后春笋般的恶性循环使得生态环境彻底崩溃。
二、三峡工程对名胜古迹的影响1. 大幅度的水位上涨导致文物损毁三峡工程建设后,长江的水位大幅上涨,这直接导致了岸上多个古代文物受到极大的损毁。
其中,以直接受灾和降雨侵蚀为主的石窟和茅草屋等建筑物及沿江摩岩、画像、石刻、碑刻、墓葬及文化遗址等文物在水位上升时大面积淹没,水文条件变化频繁使得修缮多次后文物仍然颓败不堪。
2. 工程施工导致文物迁移或摧毁建设三峡工程时,相关单位在移一些文物后,在水库建好后,则又把文物迁回原地。
这种多次迁移摆动,容易导致文物结构严重损坏,甚至漏掉录入信息。
3. 岸线、景点和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由于工程盖面的巨大断块、洞穴和大对流器对河流体系和自然风景产生的改造,三峡地区的自然中最有名的景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宜昌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姓名指导老师学院【摘要】:宜昌三峡作为中国的"山水画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色非常突出,具备开发利用的优越条件。
文章在对宜昌三峡特色旅游资源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特色品牌不"特"、文化气息不"浓"、特色观念不"新"、市场定位不"清"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增强宜昌三峡特色旅游的吸引力及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宜昌三峡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开发1三峡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特征分析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丰富、密集,素有旅游资源“金矿区”之称,巴山绵延,江河纵横,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
从重庆港顺长江而下的库区仅自然景观资源就有196处,再加上75处人文景观资源,13处科考探险资源,共构成了19个大景区,284个景点(其中国家级景点77处,省市级景点80处,区县级景点127处),足以见得其资源的丰富性。
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不够,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处于低层次。
在上述的众多景点中由于各种原因仅开发了126处,只占景点数的44%,且已开发的资源也多集中在长江干流附近,而干流两翼、腹地许多品位观赏价值极高的资源尚处于原始、待开发状态。
另外生态旅游产品的档次也较低,结构单一。
现在的旅游产品已由传统的陈列式、观赏式上升到了表演式和参与式,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需求。
而三峡库区目前所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仍大多数属于低档次的“乘船观光旅游”,文化型、教育型、参与型旅游较少,而一些具有生态理念的特色旅游则更少。
第二、旅游资源环境日益恶化。
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以山清水秀的峡江自然风光为主体,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断崖千尺、飞瀑湍流的自然景观而闻名,然而正是这些美景,这些年来却因缺乏保护意识、开发不当而饱受摧残,自然、人为的因素使库区的环境日益恶化。
国内三峡地区文化遗产与旅游利用研究综述作者:文艳陈天培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3期[摘要]三峡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混融杂居的地区,不同族群文化在这里长期交融与互摄,积淀了丰富的人类历史文明,形成了三峡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群。
但随着1994年国家三峡工程的启动,三峡地区大量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严峻现实。
然而,国内众多学者仍然坚持考察研究该区域拥有的文化遗产,给世人还原真实的三峡景象。
为了全面掌握国内关于三峡地区文化遗产的研究动态与趋势,通过CNKI检索1981~2015年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三峡地区文化遗产资源内容、三峡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三峡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三峡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辩证研究四方面进行分类与述评,以促进人们对三峡地区文化遗产独特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引导三峡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的旅游利用和开发。
[关键词]三峡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综述[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长江三峡地区不仅以其奇特的自然遗产著名于世,而且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极具魅力。
1992年随着三峡工程的正式上马,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随即正式启动,开展理论坝区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编制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及移民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最终确定三峡库区共有文物保护项目1087项。
然而,建立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过程,也是旅游资源全面清查的过程。
在学术研究进程中,骆永菊早在2003年就深度阐述了三峡富有属于“世界双遗”的独特内涵,肯定了三峡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宋才发则认为长江三峡两岸的民风民俗、名胜古迹、人文典故、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工程等,构成了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完全属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
之后,众多学者相继参与到了发掘与研究三峡地区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梳理国内学者关于三峡地区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研究成果,全面了解其研究动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三峡地区也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问题也逐渐浮现。
为了更好地了解三峡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我们需要先对三峡和现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一、三峡概况三峡位于长江中游,总长度达193公里,由巫山峡、西陵峡和瞿塘峡三段组成。
因为岩石形态、峡壁险峻、河道湍急等特点,三峡被誉为“天下第一峡”。
在三峡地区,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这也是吸引众多游客来此的原因之一。
二、三峡保护三峡位于中国的生态重心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我国的重要水电发电基地。
三峡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目前,三峡内外都已划定为“三峡库区生态红线”,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建立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同时,充分发挥了三峡林区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实现了全国人均森林面积最高的国家级森林城市。
三、三峡旅游开发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三峡旅游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部分,三峡旅游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24年,三峡地区游客接待量达到了5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888亿元。
同时,在旅游开发方面,三峡也大力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旅游理念,致力于长效可持续发展。
四、三峡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问题保护和旅游开发都是三峡地区的重要任务,但两者的目标和方法并不一致,容易出现矛盾冲突。
保护需要保持自然生态的原始状态,而旅游开发则需要创造更好的游览体验和效益。
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问题需要被重视。
为实现三峡地区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平衡,需要在保护和开发方面做出如下努力:1.做好规划和控制。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和开发的区别和界限,确保旅游开发不对三峡生态造成破坏,应严格控制开发规模和速度,精细化管理,才能够在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做到平衡。
2.做好宣传教育。
加强三峡旅游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三峡保护的认识和认同,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文化素质和法治观念,避免出现群众游客破坏环境的情况。
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长江三峡,指下起湖北省宜昌市,上至重庆市奉节县的长江水道,也正是本次社会实践我们活动的地区。
我们主要在三个地方做了考察,分别是宜昌市,秭归县和奉节县。
我们每到达一处,就先拜访当地的文化部门,以座谈的形式向他们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还准备了一些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请他们帮助解答;我们也游览了当地主要的名胜古迹,亲身体验了当地浓厚的文化历史韵味,也对当地的旅游开发有了直观的认识。
(一)文化产业发展部分以下就是我们所总结的各地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1、宜昌市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宜昌,古称夷陵。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
宜昌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夏商时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国为楚地,秦汉置郡县,唐宋以后称州,清设府,今为市。
有史志文献记载的历史,已有2200多年了。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宜昌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全市拥有各类旅游资源601处,其中世界级3处,国家级30处,省级40处,景点密度居全国前列。
宜昌是一座山水城市,水电资源是宜昌最大的特色,市域内已经建成了葛洲坝、隔河岩、高坝洲三座大中型水电站,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长江三峡水电站,宜昌堪称世界水电工程的博物馆。
宜昌又是一个文化城市,是“长阳人”和巴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华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乡,是三国时期长坂坡之战、夷陵之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宜昌还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城市,中华鲟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动物,柴埠溪、大老岭、后河、清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宜昌更是一个旅游资源富极的城市,资源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宜昌旅游借助三峡而兴盛。
以三峡大坝为核心、以高峡平湖为平台,一批全新的世界级旅游品牌正在形成;以长江三峡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和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奠定了宜昌在全国和国际旅游中的地位;以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圣人关羽、学者杨守敬为代表的古代名人文化,以巴人遗风、土家风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三国古战场、三游洞为代表的历史遗迹和以柴埠溪大峡谷、清江画廊、大老岭、后河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胜地,构成了“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的旅游城市形象。
长江三峡的遗产廊道构建11级文化产业管理二班焦扬一、长江三峡的遗产廊道的构建目前对“长江三峡”的旅游范围有以下几种看法:一是微观的长江三峡,即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193km,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三大峡谷的沿江地带,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和夷陵五个区县;二是中观的长江三峡,即三峡大坝建成后的三峡库区,即从重庆江津的红家堡至湖北宜昌,包括29个县、市、区(其中重庆25 个,湖北4 个),面积约为5.8万平方米;三是宏观的长江三峡,包括重庆市和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长江上游自宜宾以下至宜昌之间长1030 千米,含54 个县、市、区,面积约为14 万平方米。
由此可见长江三峡旅游区域的范围是随旅游线能够通达的范围而变化的,是由线到面,由主航道到支流,向腹地延伸,是动态的、变化的。
考虑长江三峡旅游概念的时空变化,可以确定长江三峡遗产廊道的概念区、基本范围和关联带。
1、概念区——传统三峡所谓“概念区”是最初形成长江三峡旅游概念的区域。
从重庆奉节到湖北宜昌南津关的长江段,川江下游江水穿越中国大陆第二级阶梯巫山山脉,形成的长江上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是长江三峡概念形成的核心地带,这里是三峡的概念中心(不一定是开发中心和旅游中心)。
长江三峡旅游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多种进出通道,并不一定要进入概念区。
2、基础区——175 米水位涉及市县区以长江三峡175 米水位库区所涉及市县区为基本范围。
三峡库区形成后,除重庆至宜昌的长江干流成为三峡旅游的主导线路外,175米水位所涉及的重庆和湖北各区县均因支流水位上升、交通格局和城镇等的变化而与长江干流建立起更紧密的区域旅游联系,同时也是目前三峡移民的主要区域,因此将175 米水位所涉及的29 个市县区确定为长江三峡遗产廊道的基本范围——基础区。
3、关联带——21.16 万平方公里以乌江流域、赤水河流域、神农架地区、宜昌市和重庆市其它区县、恩施州、张家界市、湘西州和铜仁地区为关联带的广大区域。
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资源赋存及价值功能作者:张玉蓉林娜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第11期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重要区域,其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旅游升级发展等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综合、协调、绿色、共享和创新”五大发展理念,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明确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峡库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资源禀赋好,文化价值高,旅游发展优势突出。
鉴于此,本文从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视角对三峡库区的资源赋存及价值功能进行分析,力求推进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希望能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及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如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其文化资源呈线性分布,且有不少于一条文化主题来整合沿线文化资源。
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构建以资源赋存及价值功能的梳理为基础,以文化主题为核心,注重文化资源整合和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希望以此提升遗产廊道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形象。
国外关于遗产廊道的研究源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种在较大范围内保护历史文化的新措施。
国外学者关于遗产廊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廊道的基础理论、廊道模式、典型案例等。
Eugeste(2003)对遗产区域的概念和演进等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Deborah(2009)对美国伊利运河进行了深入分析。
国内对遗产廊道的研究始于2001年,学者们在学习借鉴美国遗产廊道、欧洲文化线路、国外遗产廊道模式等相关研究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国遗产资源形成的廊道景观与文化内涵并重的遗产廊道保护路径。
俞孔坚和奚雪松从发生学视角构建了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的自然系统、遗产系统和支持系统。
朱强提出了遗产廊道构建的五大基本流程。
王玏在构建北京河道遗产廊道时提出以水系为核心,实现北京河道历史水系和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
李小波从文化基因、文化沉淀、旅游品牌形成三方面阐述了长江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
管维良提出建设长江三峡文化长廊的构想。
此外,国内学者运用各种方法研究遗产廊道的价值评价,朱强提出工业遗产廊道评价方法体系为建构筑物单体评价、工业相关企业与单位评价、历史工业集聚区评价以及沿运城镇遗产体系的总体评价。
吕龙、黄震方和王玏从遗产廊道涉及的文化、经济、教育等功能方面进行遗产廊道的价值评价。
俞孔坚等结合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法评价国家层面的线性文化遗产。
王孝德等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结合,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将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分为五级。
综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遗产廊道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对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的研究较为鲜见。
本文从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视角出发,梳理三峡库区的资源赋存,阐释其价值功能,该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资源赋存三峡库区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构建的基础是三峡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
因此,对三峡地区的自然地理演变及历史文化追根溯源十分必要。
在距今约7 000万年的远古时期,“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造就了三峡的地貌景观。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影响,使三峡地区形成了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
新石器时代,三峡为巴文化的发祥地。
川东、长江三峡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也称早期巴文化。
夏商周时期,三峡地区分别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巴、楚等诸侯国。
长江三峡地区在春秋时期以前为夔族部落,周王朝建立后封为夔子国。
公元前634年,楚灭夔。
之后,各个诸侯国经过战争与融合交流,形成巴、楚共存的局面。
秦灭巴、楚后,在三峡地区设立巴、蜀二郡,加强了秦朝和巴蜀的文化交流。
秦、西汉均向巴蜀移民,带来了区域文化的融合。
其后各个朝代均有向三峡移民的运动,形成现代三峡地区人口格局。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一)自然旅游资源三峡库区自然资源沿长江两岸呈线状分布,峡景风光壮丽雄奇,还有价值极高的溶洞景观和生态环境良好的风景名胜区,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1.峡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三峡库区自然资源以峡景价值最为突出。
两岸重峦叠嶂、峭壁对峙,山高谷深、峡窄流急,被誉为“四百里山水画廊”。
既有险滩峭壁、江流湍急的瞿塘峡和西陵峡,又有幽深险峻、削壁临江曲折连绵40 km的秀美巫峡。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因峡景风光独特,为历代名人所赞颂。
此外,三峡库区还有小三峡、小小三峡、龙门峡、滴翠峡等几十处峡景资源,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
2.溶洞景观群宏伟壮观。
在自然界复杂的内、外力作用下,三峡库区还有众多与峡景资源相伴而生的宏伟壮观的溶洞景观群。
岩溶洞穴资源奇特、特征鲜明、形态各异、数不胜数。
奉节天坑地缝堪称绝世奇观。
天坑深666.2 m,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形天坑之一。
从坑底向上看,四周的陡壁把天空影射成一轮圆月,坑中大大小小的洞穴,蔚为壮观。
天井峡地缝呈现为一条狭窄的大缝隙,如刀劈切开,缝隙垂直高度约250 m,顺着缝隙向下看,是笔直的悬崖。
此外,三峡库区还有云阳龙缸、巫溪夏冰洞、巫山陆游洞等庞大的溶洞景观群,景色蔚为壮观,观赏价值极高。
3.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富集。
三峡库区拥有众多自然风景名胜区,如缙云山风景名胜区、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等;拥有众多国家级森林公园,如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双桂山国家森林公园;拥有众多美丽的湖景,如神女湖、三斗坪湖等。
风景区内有不同级别的古树名木、珍稀动植物等保护区,进一步丰富了三峡库区的自然资源。
三峡库区主要的自然旅游资源见表1。
(二)人文旅游资源1.历史文化遗存价值高。
三峡库区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拥有以巴楚文化、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等民族文化为主题的遗址遗迹,如巫山龙骨坡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等。
三峡库区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丰都鬼城文化等宗教文化的建筑遗存非常丰富,如梁平双桂堂、忠县天主教堂、双桂山建筑群和丰都鬼城等。
三峡库区还拥有众多古镇遗址,如西沱古镇、宁广古镇等;独特的建筑文化遗址,如土家吊脚楼、山水城市建筑等;独特的石刻考古文化遗址,如白鹤梁石刻等。
此外,抗日战争时期,三峡成为运送重要物质的通道。
1938年秋,卢作孚领导民生公司组织指挥宜昌大撤退,用40天时间抢运150万余人、物资100万余吨,挽救了抗战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被历史学家评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渣滓洞、白公馆等遗址代表了重庆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勇于斗争的精神。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修建了中国第一大水电站,三峡人民进行了百万大移民和建设库区新城镇。
这一时期三峡文物分为了地上文物遗迹和地下文物遗迹,形成了新的三峡文化遗迹格局。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三峡库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廪君的传说、断头英雄巴蔓子将军的传说等体现了三峡人民为国家牺牲小我的民族精神,其精神激励着后人,成为巴渝大地人民的象征。
以土家族撒叶儿嗬、走马镇民间故事、梁平癞子锣鼓和木洞山歌等为代表的高价值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涉及20多个区县的众多的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3.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价值高。
三峡库区拥有托孤文化、军事文化、忠义文化等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价值高。
“刘备托孤”发生地奉节白帝城为作为独特的三国文化代表名地,引发了历代诗人的赞颂。
鱼复八阵图代表了三国军事文化,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扩大了其知名度。
此外,以巴蔓子将军、关羽、张飞等所代表的忠义文化以及历史典故、故事、成语等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三峡库区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拥有极高的价值。
4.诗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体,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咏吟三峡。
唐宋时期为三峡诗歌创作的高潮期。
李白三过三峡,写下以《早发白帝城》为代表的优秀诗作。
杜甫诗作的三分之一都是在三峡创作完成。
白居易、刘禹锡等也创作了大量关于三峡题材的诗作。
此外,毛泽东、郭沫若等也都歌咏过三峡。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诗歌成为三峡旅游最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三、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价值功能(一)文化价值遗产廊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遗产,瞿塘峡以三国文化为支撑,巫峡以巴风巫韵的历史文化为内涵,西陵峡以三峡水利工程文化为重点。
这些独特的文化底蕴正是其旅游业发展的灵魂。
对于任何一种遗产廊道来说,其整体蕴含的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各遗产点的旅游价值之和。
因此,依托于遗产廊道的整体文化价值评价更具实际意义。
打造不同文化遗产廊道线路,不仅对于遗产廊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旅游业发展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二)生态价值遗产廊道来源于美国的绿地景观与文化遗产的融合,因此具有生态价值是其本质属性。
三峡库区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的平衡和河流生态的修复两方面,主要包括长江三峡河流本身的价值,沿线沟通的大量水系湖泊,如梅溪河、大宁河、神农溪、香溪和黄柏河等的价值,以及沿线分布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三)经济价值遗产廊道的构建能够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旅游经济的增长。
以文化为依托打造三峡库区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不仅能正确发挥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提高三峡库区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能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跨区域存在的三峡库区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其单个遗产点的价值。
三峡库区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建立还有利于通过区域合作和资源整合助推区域经济增长。
(四)游憩价值三峡库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生态与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游憩价值十分突出。
自行车道、游步道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游憩活动可实现路径,廊道沿线文化和自然资源具有高质量的游憩价值。
以生态保护、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为目的的遗产廊道本身就是一条旅游廊道,当地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解说系统的构建,将三峡库区以整体的形象出现,并对这一形象进行包装和推广。
从整体上打造三峡库区的游憩线路,不仅能提升游客体验,而且能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其综合效益将惠及整个三峡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