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91 MB
- 文档页数:44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职责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是指对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在这一制度中,相关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档案建立责任:负责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确保档案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这涉及到档案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2. 档案使用责任:负责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使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健康评估、诊疗决策、健康管理等工作。
3. 档案维护责任:负责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更新、维护和备份,确保档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这包括定期对档案进行更新和整理,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 档案管理责任:负责对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包括档案的存储、传递、查询和保密等。
这需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和隐私。
5. 档案共享责任:负责对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工作,与其他相关机构和单位进行信息互通,提供有关健康档案的相关信息和素材。
以上是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中的主要职责,它们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保障居民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和使用,提升居民健康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第 1 页共 1 页。
XXX市 XXX乡卫生院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一、居民健康档案必须真实、客观、规范、完整、连续。
二、居民健康档案必须根据各卫生室实际,遵循“一人一档,一户
一盒”原则,自主选择放在卫生室或卫生院。
三、各卫生室必须按照市卫生局统一要求,设立专用档案室,档案
室要做到防盗、防晒、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要求。
居民健康档案室要定期防潮、杀虫。
四、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村级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按编号顺序摆
放,严格做好档案出入库登记,每次使用完毕必须放回原处,并定时进行整理,保持档案摆放整齐有序。
五、档案柜要有明显标识;档案柜未测要有档案柜编号,档案所属
村及档案编号,每个档案柜中摆放档案要固定。
六、重点人群每年随访后填写的台账及随访表、体检表等相关资料
要定期归档。
七、重点人群和死亡档案用颜色标示区别:0—6岁用红色,孕产
妇用橙色,高血压用黄色,老年人用浅蓝色,糖尿病用绿色,重型精神病用褐色,失访用蓝色,死亡用黑色。
儿童满6岁后,孕产妇结案后,去掉标示,转为正常人群管理。
八、居民健康档案要有专人负责管理,人员变动必须办理交接手
续。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篇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等5个制度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 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
由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通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居民建立,并根据服务提供情况做相应记录。
2.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应当齐全完整、真实准确。
医务人员为居民建立及使用健康档案时,要符合《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3.居民健康档案内容主要由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记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及其他卫生服务记录组成。
具体内容和方法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22年版)》有关要求。
4.健康档案统一存放于村卫生室,要做到一人一档一个编号、一户一袋、一村一柜一个档案保管室,确定专人管理。
5.档案管理质量考核,采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半年一考核,县对乡镇一年一考核,并不定期进行检查评估。
档案管理人员变动或机构变更时,由乡镇卫生院监督移交给相应人员或机构。
6.档案管理相关责任人,在健康档案的调取、查阅、记录、存放等方面要遵守相关规范。
居民健康档案一经建立,要为居民终身保存,要遵守档案安全制度,不得造成健康档案的损毁、丢失,不得擅自泄露档案中居民个人信息以及涉及居民健康隐私信息。
居民健康档案不得转让、出卖给其他人员或机构。
7.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应当调取查阅居民健康档案,及时记录、补充和完善健康档案。
未经准许不得随意查阅和外借。
借用必须登记,用后及时收回。
8.做好健康档案的数据和相关的汇总、整理和分析^p 等信息统计工作,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居民健康动态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保健、医疗和康复等服务,实现对居民的健康管理。
9.健康档案要定期整理,动态管理,不得有死档、空档出现,每月进行一次更新,对辖区卫生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10.居民健康档案存放要做到“十防”(即防盗、防水、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防高温、防强光、防泄密)工作。
慢性病管理制度1.按规定成立慢性病科室,设专(兼)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辖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慢性病年度工作计划、方案,年终写出。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教材一、引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是保障居民健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础工作。
为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制定本教材,旨在指导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提供规范的服务流程和操作指南。
二、背景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工作,其规范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事故风险、加强健康管理,为实现全民健康目标奠定基础。
三、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1.建档阶段–规范建档流程,完整记录个人基本信息、疾病史、家族史等关键信息。
–保证档案真实、完整、一致,确保数据准确性。
2.管理阶段–定期更新档案信息,及时反映个体健康变化。
–分类管理档案,确保隐私安全。
3.利用阶段–提供便捷的健康档案查询服务,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共享。
–指导居民合理利用健康档案,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4.保密安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确保健康档案信息不被非法获取或篡改。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居民隐私权。
四、教材推广与实践1.推广对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服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社会公众2.教材内容–确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介绍健康档案管理的基本流程–提供实用的操作指南和案例分析–强调健康档案保密安全措施3.实践指导–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培训课程–搭建健康档案管理平台,推动信息化管理–定期组织健康档案管理实操培训活动五、结语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教材的制定旨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规范、便捷的健康档案管理服务。
希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人员能够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本教材内容,共同促进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以上为《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教材》内容概要,希望能对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单位和人员。
第三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档案内容应全面反映居民的身心健康状况。
(二)真实性原则:档案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
(三)连续性原则:档案内容应连续记录,确保居民健康信息的连续性。
(四)保密性原则:严格保护居民隐私,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五)便捷性原则:档案管理应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章档案内容第四条居民健康档案包括以下内容:(一)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民族、婚姻状况、住址、联系方式等。
(二)健康体检信息:身高、体重、血压、心率、视力、听力、肺功能等。
(三)疾病史: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过敏史、手术史等。
(四)健康评估:健康状况评估、慢性病管理、心理健康评估等。
(五)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史、免疫规划等。
(六)医疗服务:就诊记录、住院记录、手术记录、康复记录等。
(七)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记录、健康知识普及等。
第三章档案管理职责第五条卫生行政部门职责:(一)制定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监督指导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单位和人员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
(三)组织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培训。
(四)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医疗机构职责:(一)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职责。
(二)规范居民健康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和利用。
(三)确保居民健康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和保密性。
(四)定期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审查、更新和补充。
第七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职责:(一)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职责。
(二)负责居民健康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和利用。
2024年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充分认识到社区居民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帮助居民建立健康意识,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工作目标:2024年,在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中,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每位居民的档案信息完整准确,做到全员覆盖、全程跟踪。
同时,我们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水平。
三、工作具体内容:1.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1)制定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和规范,明确档案的建立、收集、整理、归档等流程和要求。
(2)完善档案管理系统,实现电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安全性。
(3)加强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确保居民个人隐私的保护。
2. 开展档案信息搜集工作(1)定期开展居民健康体检活动,收集个人基本信息、家族史、既往病史等档案信息。
(2)结合社区健康宣教活动,向居民宣传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档案信息的搜集工作。
3. 档案信息整理和归档工作(1)对收集到的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室,将档案信息进行归档和存档,并制定管理规范,方便居民查询和使用。
4. 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1)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健康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2)制作健康宣传资料,发放给居民,提供健康生活的指导和建议。
5. 档案跟踪和复查工作(1)定期进行居民健康档案的跟踪和复查工作,及时更新档案信息,保证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重点跟踪和管理,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四、工作成效:在2024年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效:1. 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完整准确。
2. 档案信息搜集工作全面开展,居民参与积极性提高。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率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以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
二、服务内容(一)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1. 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既往史、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
2. 健康体检包括一般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其疾病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
3. 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的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记录。
4. 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包括上述记录之外的其他接诊、转诊、会诊记录等。
(二)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1. 辖区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受服务时,由医务人员负责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
同时为服务对象填写并发放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
2. 通过入户服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织医务人员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
3. 已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地区应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通过上述方式为个人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发放国家统一标准的医疗保健卡。
4. 将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填写的健康档案相关记录表单,装入居民健康档案袋统一存放。
农村地区可以家庭为单位集中存放保管。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存放在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三)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1. 已建档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复诊时,应持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或医疗保健卡),在调取其健康档案后,由接诊医生根据复诊情况,及时更新、补充相应记录内容。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是国家为了加强居民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和能力而实施的一项制度。
该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居民的健康档案,将居民的个人健康信息整理和归集在一起,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和管理。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健康档案:各级卫生部门通过对居民的健康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和整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疾病诊断、用药情况等内容。
2. 健康档案管理:卫生部门负责健康档案的管理和维护,包括档案的整理、建立、更新和保存。
同时,卫生部门可以通过健康档案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3. 信息共享与保护:各级卫生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居民健康管理的连续性。
同时,要加强健康档案的保密措施,确保居民个人健康信息的隐私和安全。
4. 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卫生部门可以通过定期调查和筛查,提前发现居民的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
例如,可通过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用药管理,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实现健康信息的集中管理和有效利用,提高健康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设,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二)一、背景和目的1. 健康档案是居民个人的健康信息记录,是居民健康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制定本制度,规范和优化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
2. 本制度旨在建立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可靠性和保密性,确保居民健康管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为有需要的卫生健康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县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
三、制度内容1. 健康档案的建立(1)居民的健康档案由卫生健康机构建立,采用电子文件形式进行记录和管理。
2024年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计划范文一、工作目标1.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信息化。
2.以健康档案为载体,为城乡局面提供联系、综合、适宜、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主要任务(一)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1.健康档案内容。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记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其它卫生服务记录。
2.建档工作方式。
通过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日常门诊、健康体检服务、医务人员入户调查等多途径的信息采集方式,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3.确定建档对象。
以孕产妇,0-____岁儿童、老年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慢性病人群为重点,逐步为全体居民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
4.填写档案表单,发放信息卡。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____版)》填写要求,填写居民基本信息,记录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并发放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详细说明用途与保管要求。
初次建档,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表、信息卡。
要求记录内容齐全完整、真实准确、书写规范,基础内容无缺失。
儿童保健科室医务人员在新生儿访视时建立0-____岁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专项档案;妇产科或妇女保健科医护人员在早孕诊断确认后建立孕产妇保健服务专项档案;医疗技术人员填写初建健康档案个人基本信息、实施健康体检并填写体检表。
5.表单记录归档。
健康档案相关记录表单装入居民健康档案袋,农村可以家庭为单位,统一存放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负责建立健康档案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定期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送已建立的健康档案,以便归档。
按照自治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实施步骤和要求,及时将有关信息录入电子健康档案。
(二)健康档案使用与居民健康管理1.健康档案记录补充更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在居民复诊、医护人员入户服务时,调取、查阅健康档案,由接诊医生或入户服务的人员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及时更新、补充健康档案相应内容。
2024年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计划一、年度工作目标1、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体系,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达____%。
通过健康档案,为全体居民提供连续、综合、适宜和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优先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0-____岁儿童等重点人群建立健康档案,确保其建档率超过____%,对于一般人群,建档率应超过____%。
3、____岁以上老年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的规范建档率需达到____%。
所有建档人群的电子档案录入率应达____%,健康档案真实率需达____%,电子化健康档案合格率应超过____%,健康档案使用率应达____%,健康档案及时更新维护率应超过____%。
二、主要工作内容1、优化健康档案内容:健康档案应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记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其它卫生服务记录。
今年重点任务是录入个人的电话和疾病史信息。
2、补充未建档人群档案:通过日常门诊、疾病筛查、健康体检和医务人员网格化入户服务等方式,收集未建档人群信息,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由医务人员建立并录入电子健康档案,以提高建档率。
3、有效利用健康档案:在居民就诊、医护人员网格化入户服务时,调取、查阅并更新健康档案。
通过定期信息沟通,确保服务记录的及时录入和资料的连续性。
4、推进居民健康卡发放:按照省市卫生部门的要求,核实健康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好居民健康卡发放的准备工作,条件成熟后立即启动发放。
5、规范健康档案归档:纸质健康档案以家庭为单位统一存放,死亡或外出人员的档案应及时归档处理,并按月向中心报告。
6、实施健康问题干预与评价:有计划地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开展多形式的健康管理服务,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7、融合居民健康档案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利用合作医疗信息进行健康问题分析和干预,同时根据健康档案分析结果,指导合作医疗政策的制定,提升疾病干预和医疗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