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挖空
- 格式:docx
- 大小:21.87 KB
- 文档页数:4
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4•1 《论语十二章》挖空练习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2.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3.理解儒家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思考生活,付诸实践。
二、助学资料1.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借用《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语赞美孔子,朱熹也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2. 《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观念及教育原则。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
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
《论语》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形象生动,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到唐代成为“十三经”之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挖空训练与译文一、挖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
子曰:“以(2 )吾一日长()乎尔(句式:),毋吾以(3 )也。
居(4 )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5 )知尔(),则何以(6 )哉?”子路率尔(7 )而对曰:“千乘(8 )之国,摄(9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10 ),因(11 )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12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13 )也。
”夫子哂(14 )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15 )六七十,如(16 )五六十,求也为(17 )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18 )其礼乐,以俟(19 )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20 )会同(),端(21 )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22 ),铿尔,舍瑟而作(23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4 )。
”子曰:“何伤(25 )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26 )者,春服既成,冠(27 )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28 )沂,风(29 )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30 )叹曰:“吾与(31 )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32 )。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33 )国以礼,其言不让(34 ),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35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36 )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答案(1)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2)以,因为;长,年长。
(3)“以”同“已”,意为“止”。
(4)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5)或:无定代词,有人。
尔:你(6)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7)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
(8)乘:兵车。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挖空填空、理解性默写、文言知识全集《论语十二章》一、默写天地(加点的词为需要解释的重点字词,口头翻译全文)(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逸),敏.(勤勉)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到)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2)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子曰:“朝闻道.(道理,真理,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夕死可矣。
”(《里仁》)(4)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道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向……看齐,与……一样)焉.(代词,他),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6)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坚强),任.(担子,担当的东西)重而道远。
仁以为..(把……作为)己任.(责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竹筐),止.(停下来),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下)一篑,进.(前进),吾往.(前进)也。
”(《子罕》)(9)子曰:“知.(同“智”,智慧)者不惑.(疑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恢复用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约束自我)复礼下归.(称赞,称许)仁焉。
为仁由.(靠)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资质愚钝),请事.(实践,从事)斯语矣。
《论语》第一篇挖空训练含答案论语第一篇挖空训练含答案
引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文献之一,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研究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论语》第一篇进行挖空训练,并附有答案,旨在帮助读者加深对
这一篇章的理解。
第一章内容
孔子说:“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乡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强调了“学”和“乐”的重要性,表达了研究和交友的乐趣。
孔子认为研究需要持之以恒、时常练,对此感到欣喜。
同时,他也
认为结交朋友,尤其是从故乡来的朋友,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
挖空练
1. 《论语》是一本古代中国的[经典文献]之一。
2.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3. 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研究和交友的[乐]趣。
4. 孔子认为研究需要持之以恒、时常[练]。
5. 孔子认为结交朋友,尤其是从[故乡]来的朋友,是一件让人
愉快的事情。
答案
1. 经典文献
2.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3. 乐
4. 练
5. 故乡
结论
通过《论语》第一篇的挖空训练,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孔子对
学习和交友的看法。
这一篇章强调了学习的持久性和乐趣,以及结
交朋友的愉快。
通过阅读和分析《论语》,我们可以获得古人智慧,从中汲取力量并应用于今天的生活中。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挖空练习题含答案及译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论语》译文:如果想要给他加罪,总会找到理由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礼记》译文:了解的人不如喜爱的人,喜爱的人不如享乐的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译文:不能因富贵而放纵,不能因贫贱而动摇,不能因威武而屈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荀子》译文:古代的学者必定有师。
师,是为了传授道理、传承业务、解除疑惑。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译文: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常自卑困。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左传》译文:用正直回报恶报,用美德回报美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孟子》译文:不要因为恶事小就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做。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荀子》译文: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文:不要给别人施加自己不希望遭受的东西。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译文:有信心的人定能成功。
知足者常乐,富贵者常忧。
——《庄子》译文:知足者常感到快乐,富贵者常感到忧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译文:学习后,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题李杜集》译文:读万卷书,下笔如有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文:不要给别人施加自己不希望遭受的东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译文:学习后,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人生在世,岂能尽如人意。
——《牡丹亭》译文:人生在世,总不能事事如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题李杜集》译文:读万卷书,下笔如有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译文:君子的美德可以传承给后人,但是不会传承恶行。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集锦》译文:留下青山,不怕没柴烧。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译文: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常自卑困。
《<论语>十二章》挖空训练及情境默写(含答案)一、挖空训练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情境默写1、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论语>十二章》里,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1.2有子曰:“,而好犯上者,鲜矣;,未之有也。
,。
孝弟也者,!”1.3 子曰:“,鲜矣仁!”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1.5 子曰:“,,,使民以时。
”1.6 子曰:“,,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1.7 子夏曰:“;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
虽曰未学,。
”1.8 子曰:“君子不重,;。
主忠信。
过,。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
夫子之求之也,?”1.11 子曰:“父在,;,;,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
,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1.13 有子曰:“,言可复也。
,远耻辱也。
,。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子贡曰:“《诗》云:‘,’,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1.16 子曰:“,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2.1 子曰:“,譬如北辰,。
”2.1 子曰:“《诗》三百,,曰:‘’。
”2.3 子曰:“,,。
,齐之以礼,。
”2.4 子曰:“,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
”樊迟御,子告之曰:“,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死,,。
”2.6 孟武伯问孝。
子曰:“。
”2.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
;,何以别乎?”2.8 子夏问孝。
子曰:“。
,;有酒食,,?”2.9 子曰:“,不违,。
,亦足以发,。
”2.10 子曰:“,,。
?人焉廋哉?”2.11 子曰:“,可以为师矣。
”2.12 子曰:“。
”2.13 子贡问君子。
子曰:“。
”2.14 子曰:“,小人比而不周。
”2.15 子曰:“,思而不学则。
”2.16 子曰:“,斯害也已!”2.17 子曰:“由,!,,是知也。
《论语十二章》挖空练习及答案论语十二章挖空练及答案第一章1.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子曰:“学而时之,不亦可喜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可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可称乎?”可喜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可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可称乎?”第二章1.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答案: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高,商也低。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高犹不及。
”高,商也低。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高犹不及。
”第三章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答案: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研究文。
”学习文。
”第四章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答案: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他人也。
”他人也。
”第五章1.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答案: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可以称为仁”。
可以称为仁”。
第六章1.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答案:颜渊,季路在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可安之,朋友可以信之,少者可以怀之。
”在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可安之,朋友可以信之,少者可以怀之。
”第七章1.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子曰:“学而时之,不亦可喜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可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可称乎?”可喜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可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可称乎?”第八章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文言文挖空练习(学生版+教师版)1《论语》十二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翻译:2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语》挖空训练一、填空题1.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 ——《论语·学而》翻译:研究并且经常复,难道不快乐吗。
释义:研究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并且要不断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论语·为政》翻译:了解知识的人不如热爱知识的人,热爱知识的人不如从中获得快乐的人。
释义:研究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对知识的喜爱和享受。
3.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 ——《论语·公冶长》翻译:有知识的人喜爱水,有仁心的人喜爱山。
有知识的人积极进取,有仁心的人宁静恬淡。
释义:知识让人向前,仁心让人安定。
二、选词填空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流,他的教诲贯穿于《论语》之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下的孔子言行的书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
读《论语》不仅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还能够对现实生活有所启示和帮助。
通过挖空训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论语》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
他认为研究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他说过:“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复,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另外,孔子还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知识的热爱和享受比单纯的了解更重要。
只有真正热爱知识并从中获得快乐,我们才能更好地研究和成长。
孔子还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这个观点,表达了不同的人在追求中得到的快乐也不同。
有知识的人喜爱水,这是因为水具有流动不息的特点,象征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而有仁心的人则喜爱山,山代表了宁静恬淡的境界。
这表明知识使人积极向前,仁心使人平和安定。
通过阅读和理解《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八佾篇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3.2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3.4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
”
3.6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
3.10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
3.11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3.18 子曰:“事君尽礼,。
”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
”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
”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
”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一,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
”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篇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
,焉得知?”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
”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斯知仁矣。
”
4.8 子曰:“朝闻道,。
”
4.9 子曰:“士志于道,,未足与议也。
”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义之与比。
”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小人怀惠。
”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
”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
”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
”
4.25 子曰:“德不孤,。
”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公冶长篇第五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
5.6 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5.10 宰予昼寝。
子曰:“,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
于予与改是。
”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
”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不知所以裁之。
”
5.23 子曰:“伯夷、叔齐,怨是用希。
”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5.26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
”
5.27 子曰:“已矣乎!。
”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