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实习中自我认同建构的探究_赖清燕
- 格式:pdf
- 大小:199.81 KB
- 文档页数:4
我学英语—“我”是谁?——三位英专学生的自我认同建构高一虹;李玉霞;李伟娜
【期刊名称】《外语研究》
【年(卷),期】2003()4
【摘要】本文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视角 ,以深度访谈为主要方法 ,对三位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发展历程进行了个案描述。
研究发现 ,外语学习的过程 ,也是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宏观、微观情境不断互动 ,自我认同得以建构的过程。
在多重、变化的自我认同当中 ,存在着统一、稳定的“核心认同”。
【总页数】9页(P69-77)
【关键词】英语学习;自我认同;建构主义
【作者】高一虹;李玉霞;李伟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英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5
【相关文献】
1."准"英语情境下的生产性双语现象——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 [J], 刘圣明
2.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认同建构——一位英语学习者的成功个案研究 [J], 张丹亚
3.“准”英语情境下的生产性双语现象——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 [J],
刘圣明
4.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自我认同与教学方法研究 [J], 刘羽婷
5.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口语APP对低年级英专学生口语能力的影响——以“英语流利说”为例 [J], 祁蕾;居方;汤奥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语言能力在英语教育实习中的作用探究赖清燕【摘要】以问卷为调研方法,从自身认同和建构主义理论,探究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英语教育实习中英语语言能力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英语教育实习期间,英语语言能力影响自身认同、交际模式和英语语言情感的变化.研究证明,在英语教育实习中,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0)003【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英语语言能力;教育实习;自身认同;交际模式【作者】赖清燕【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广州5105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1;G642.41 引言在我国,关于英语学习者的社会心理研究,如动机等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许多学者以我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相关实证研究,如吴一安、刘润清等[1]关于我国英语本科生素质的探究,桂诗春[2]对我国英专学生的社会心理调查研究等。
但关注点多为学生自身因素与外语学习成绩的关系或相互的影响,视野不够开阔。
有关社会心理的其他因素,如学习者人格、自身认同、交际模式等的研究相比之下还较薄弱,尤其是较少针对普通学生进行研究。
[3]本研究以问卷研究为研究方法,从自身认同和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出发,探究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英语教育实习中英语语言能力(以下简称为“英语能力”)的作用,从中研究学生的英语教育实习经历对自身认同建构的影响;并探索研究对象交际模式的变化及英语语言情感变化(以下简称为“英语情感”)与自身认同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促进语言学习中的素质教育提供实践依据。
2 理论依据2.1 自身认同与建构主义自身认同(self-identification)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
[4]社会学理论认为,自身认同是自我的辨认结果,而在建构性认识论的基础上演化发展,最终形成了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是社会的意义建构,不仅仅有个体的因素,里面存在的更多是社会成分。
大学英语新手教师职业认同构建的自我对质研究唐进【摘要】采用自我对质法(self-confronted method,简称SCM)对两位大学英语新手教师进行五年的追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了五年间两位新手教师职业认同的变化历程,以及两种不同的职业认同发展路径.无论是哪种路径,其职业认同都是作为“人的教师”与作为“教师的人”不断磋商与重建的结果.研究还表明在入职初期,同时发展大学英语新手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术能力,以及来自其他教师的帮助可能都会对新手教师形成积极而稳定的职业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年(卷),期】2015(036)002【总页数】8页(P34-41)【关键词】职业认同;大学英语新手教师;自我对质法【作者】唐进【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1.0 概述国内外很多学者(Berliner,1987;Palmer,2005;吴一安,2008)认为外语教师技能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过程。
例如,Berliner(1987)就曾指出,教师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需经历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熟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
虽然学者们对这五个阶段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新手教师的概念相对明确,一般指没有教学经验或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吴书芳,2011:70-73)。
新手教师大多需要花五年左右的时间才能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吴一安,2008:38),因此本文的新手教师特指入职不超过五年的大学英语教师。
“认同”的英文是“identity”,起源于拉丁文“idem”,即“相同”之意。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整体看法,是确认自己作为一位教师,允诺和遵从作为教师的规范准则,并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身份的重要标志(张军凤,2007:39-41)。
教师职业认同回答了诸如“如何成为教师?”“作为教师该如何行动?”“如何理解教师的工作?”等问题(Sachs,2005),体现了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积极与肯定的态度。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的关系刘晓然【摘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高校外语教师不同成长阶段专业认同的水平和特点及其与工作满意度、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的关系,采用量表分析法对311名高校外语教师进行了专业认同研究.研究表明: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认同水平并没有随执教年限增加和职称提升而不断提高,熟手型教师专业认同低于专家型和新手型教师,三种类型的教师专业认同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显著相关,工作满意度对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工作满意度、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直接影响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认同,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还通过工作满意度间接影响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认同.【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6(017)006【总页数】7页(P11-17)【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认同;工作满意度;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作者】刘晓然【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3教师专业认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教师专业认同是指教师个人或群体在教育教学专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身为教师所具有的意义的整体看法,是教师对“我是谁”“我该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认知与思考,并将这些认知、思考内化成教育教学价值观,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专业实践行为中的过程。
教师专业认同是多元而又复杂的一个问题,以往对教师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学界对教师专业认同的内涵、结构、特征等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1-12]。
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以教师的人口学特征为主,研究结果显示教师专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学校类型、职称、教龄、工资水平等[13-15]。
过往的研究对象主要以职前教师、实习教师居多,而对在职教师特别是高校外语教师的研究鲜有涉及。
“英语教学活动观”之我见Day17【2023年秋】课标问题十七:“课程实施”之“教学建议”第四条建议是“秉持英语学习活动关组织和实施教学”,“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本学期课程的核心观念和教学设计理念。
1.请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意义、实施等方面,结合课标描述谈谈自己的理解。
英语学习活动观内涵:英语学习以活动娥形式组织与开展,这是英语教学途径的有效合理选择,而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则是能够独立思考的,具有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学生。
因此,在组织英语教学时,教师要从内心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引导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围绕主题学习语言、获取新的知识、探究主题意义、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基于语篇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语篇学习,挖掘语篇承载的文化知识和价值取向,最终能够超越语篇本身的学习,迁移拓展创新学习。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意义:秉持在有意义的活动中进行语言学习,其意义在于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英语学习的进程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听说读看写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形成个性特征;建构和培育文化意识,增进文化认,涵养家国情怀和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在倾听交流、探究合作、反思评价中提高学会学习的能力。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实施:在组织教学设计与实施时,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由浅入深、互联递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引导学生有机整合学习(非碎片化学习,割裂式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一步运用所学习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合理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态度,解决面临的真实性问题,从而达到在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让其真正落地生根。
2.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英语教学,你还有哪些困惑?请梳理出来。
关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我的困惑在于:a.对于互联递进的三种活动设计不太明晰清楚,概念也很模糊;b.对于语法课的教学,如何更好的去设计三类活动,心中无明确的设想与实际性操作;c.完成由知识到能力,再由能力到素养的转化,活动改怎样去设计与安排,期待明确的阐释与举例。
《《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身份认同》(1-2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身份认同》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第一章引言一、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作为外语学习尤为重要。
而在这其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身份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探讨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身份认同的翻译实践,以期为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报告结构本报告共分为两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报告的背景、意义和结构;第二章为翻译实践,分析英语教学中自主性、能动性和身份认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第三章为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翻译实践的应用;第四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发现。
第二章翻译实践一、自主性的翻译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传达学生的这种主动性,使译文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
例如,在翻译“student-driven learning”时,应译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能动性的翻译能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在翻译过程中,应通过精确的词汇选择和语言组织,将这种精神状态传达给读者。
例如,在翻译“active learning”时,可译为“积极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三、身份认同的翻译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和价值的认知。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身份认同主要体现在对自身学习者身份的认知。
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传达学生对自身学习者身份的认同感,使译文具有亲切感和归属感。
例如,在翻译“identity as a learner”时,可译为“作为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