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基础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18.68 KB
- 文档页数:6
养猪日常护理知识引言养猪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合理的日常护理可以促进猪只的生长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养猪日常护理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饲料管理、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等方面的内容。
饲料管理养猪的饲料管理对猪只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合理的饲料能够提供猪只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生长。
以下是一些饲料管理的注意事项:1. 饲料配比合理的饲料配比能够满足猪只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配比时需要考虑猪只的生长阶段、品种和性别等因素。
通常,饲料应包含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2. 饲喂量控制饲喂量的控制要根据猪只的生长状况和饲料消耗情况进行调整。
适量的饲喂能够满足猪只的营养需求,但过量的饲喂会增加饲料浪费和疾病的风险。
3. 饲料管理饲料的保存和管理也十分重要。
饲料应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和霉变。
同时,应定期清理饲料投放器和喂食槽,确保饲料的卫生。
环境控制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助于猪只的舒适和健康。
以下是一些环境控制的要点:1. 温度控制猪只对温度较为敏感,需要适宜的温度来保持正常的生长和健康。
在冬季,可以通过增加猪舍的保温设施或调整供暖系统来提供适宜的温度。
在夏季,要确保猪舍通风良好,避免过热。
2. 湿度控制过高的湿度会增加猪只患病的风险,因此需要保持猪舍内的湿度在适宜范围内。
通风设施的合理设置和定期清理可以帮助控制湿度。
3. 光照管理光照对猪只的生物节律和行为有一定影响。
良好的光照管理可以促进猪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猪舍内,应保证充足的自然光照或合适的人工光照。
疫病防控疫病对养猪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疫病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疫病防控的基本知识: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只感染疫病的有效方式。
根据猪只的品种和生长阶段,制定相应的疫苗接种计划,并根据兽医的建议进行接种。
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猪只的健康状况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
定期检查包括观察猪只的食欲、粪便、呼吸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治。
养猪相关知识点总结一、猪的品种猪的品种主要分为肉猪、杂交猪和山地猪三类。
肉猪主要用于肉类生产,其种类繁多,如大白猪、杜洛克、约克夏、长白猪等;杂交猪主要用于生产肉类和母猪,如杜洛克×约克夏、大白猪×长白猪等;山地猪则主要生活在山区,适应性强,抗病力强,主要用于生产肉类。
二、猪的饲养环境猪的饲养环境对其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要选取合适的场地,场地应干燥通风,避免污水积聚和疾病的传播;其次,要做好防护措施,比如搭建适量的遮阳棚,保持适宜的温度;最后,要做好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猪圈的清洁和卫生,减少疾病的传播。
三、猪的饲料和饮水猪的饲料是保证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的重要条件,合理的饲料配方和合理的饲料管理对猪的生长和产量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猪主要的饲料包括猪料、粮食、蔬菜、水果等。
其中猪料是主要的饲料,饲料的质量和种类直接影响着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此外,饮水也是很重要的,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充足的清洁水源。
四、猪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猪的健康状况对养殖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预防和治疗猪的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及时给猪接种预防疫苗,提高免疫力;其次,要做好环境卫生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疾病传播;最后,要及时发现和及时治疗猪的疾病,做好防疫工作。
五、猪的生长和发育猪的生长发育主要分为小猪期、育肥期和繁殖期。
小猪期是猪从出生到30kg体重的阶段,主要是加快猪的生长速度,提高猪的抗病能力;育肥期是猪从30kg体重到市场上能够销售的体重(100~120kg)的阶段,主要是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提高猪的肉质和肉量;繁殖期是母猪生产和育肥小猪的阶段,主要是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和育肥小猪的生长速度。
六、猪的屠宰和加工猪的屠宰和加工是猪肉生产的重要环节,是指将猪宰杀并处理成肉制品的工作。
在屠宰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屠宰设备,如屠宰刀、杀猪钩等;其次,要做好屠宰过程中的卫生措施,保证肉制品的卫生安全;最后,要对屠宰后的猪肉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加工,以提高猪肉的商品价值。
生猪养殖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生猪养殖基础知识1. 生猪的分类与特点生猪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的动物,是人类重要的养殖家畜之一。
生猪主要分为肉猪、种猪和育肥猪。
肉猪以生产肉为主要目的,种猪以繁殖为主要目的,育肥猪以快速增肥为主要目的。
生猪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2. 生猪养殖的发展历史生猪养殖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养猪的记载,并且在中国历史上有“五谷养猪”之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猪的国家之一,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我国生猪养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生猪养殖体系和技术。
3. 生猪的解剖结构生猪的解剖结构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躯干、四肢和内脏等部位。
生猪头部包括口、鼻、眼、耳、颌等部位,颈部连接头部和躯干,躯干是生猪的主要运动和生长部位,四肢支撑生猪的体重,内脏包括心脏、肺、肝、胃、肠等器官。
4. 生猪的生理特点生猪的生理特点包括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生猪的呼吸系统由鼻腔、喉、气管、肺和呼吸肌组成,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和消化腺组成,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泌尿系统由肾脏、泌尿管和膀胱组成。
5. 生猪的疾病防控生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包括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囊肿病等。
为了保证生猪的生长和繁殖,必须采取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如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控制野生动物传播等。
第二章:生猪的选种和配种1. 生猪的选种原则生猪的选种原则包括遗传优良、生长快、耐病抗逆、体型健康等方面。
根据生猪的用途(肉猪、种猪、育肥猪)和生产目标,选择具有良好遗传性状的生猪作为种猪。
2. 生猪的配种方式生猪的配种方式包括人工配种和自然配种。
人工配种是指通过人工控制交配的时间和方式,选用优良的种猪对母猪进行人工授精。
自然配种是指母猪和种猪在自然环境下进行交配。
3. 生猪的繁殖管理生猪的繁殖管理包括发情检测、选配种猪、控制配种次数、保健疫病防控等方面。
养猪图文知识点总结图一、饲养饲料1. 猪的基本饲料猪的基本饲料主要有玉米、豆粕、鱼粉、饼粉等。
这些饲料对猪的生长和发育起着关键作用,需要在日常饲养中进行合理搭配。
2. 饲料的搭配合理的饲料搭配可以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一般来说,饲料搭配的原则是能量与蛋白质的平衡,保证猪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
3. 饲料的储存饲料的储存是养猪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不仅要保证饲料的新鲜度和卫生安全,还要避免其受潮发霉、受季节变化影响。
二、疾病防控1. 猪的常见疾病养猪过程中,猪常见的疾病有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肺疫等。
这些疾病对猪群的健康和生长都会造成严重危害。
2. 疫苗接种及时做好疫苗接种是预防猪病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地保护猪群的健康。
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和程序对养猪的成功至关重要。
3. 疾病的早期识别和控制一旦猪出现异常症状,需要及时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通常通过观察生理指标、体温、精神状态等可以判断猪是否生病。
三、猪舍建设1. 猪舍的选址猪舍的选址要远离人口密集地区,以保证猪群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还需要考虑交通便利、水资源充足等因素。
2. 猪舍的设计猪舍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猪的生活习性和饲养环境,包括通风、采光、降温、避雨、排泄等方面。
3. 猪舍的维护猪舍的定期清洁和消毒是保证猪群健康的关键步骤,同时还需要保持猪舍的卫生和安全。
四、养猪管理1. 猪的生长管理猪的生长管理包括饲养、饲料管理、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管理可以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2. 猪的繁殖管理猪的繁殖管理主要包括怀孕、产仔、断奶等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繁殖管理可以提高繁殖效率。
3. 猪的健康管理猪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是养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做好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可以保证猪的生长和发育。
以上便是关于养猪图文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即将养猪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养猪是一项需要细心呵护和综合考虑的任务,只有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保证猪群的健康和生长。
养猪技术手册猪是我国重要的养殖动物之一,养猪业也是一项广泛发展的行业。
养猪技术的掌握对于养殖户来说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猪的生长发育、繁殖效果以及养猪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养猪技术的要点,帮助您更好地开展养猪业务。
1.种猪的选择与管理种猪的选择是养猪的关键。
需要选择健康、品种优良的种猪用于繁殖。
种猪的饲养管理要保证合理的饲料配方、稳定的饲养环境和适当的运动量。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驱虫和疾病防治,并进行定期的体重测定和营养评估。
2.仔猪的保育新出生的仔猪对温度和饲料要求较高。
饲喂新生仔猪时,应确保饲料的高能量和高蛋白质含量。
同时,保持仔猪舒适的温度环境,防止感染疾病。
饲喂前应先清洁母猪的乳头,避免乳头堵塞影响仔猪正常进食。
3.育肥猪的饲养管理育肥猪的饲养管理主要包括饲料的配制与投喂、饮水的管理、环境的控制和疾病的防治。
饲料要根据猪的生长阶段进行科学配制,并合理控制饲喂量。
饮水设施应保持清洁,保证猪群的饮水量充足。
猪舍的环境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避免发生疾病。
4.猪的疫病防控猪是易感染病原体的动物,养殖户应加强疫病的防控措施。
常见的猪病有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等。
养殖户应根据猪的生长阶段进行常规的疫苗接种,加强病害监测和早期发现,严格消毒措施以防止病毒传播。
5.猪舍管理与环境控制猪舍的合理建设和管理对于养猪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猪舍的设计应考虑合理的空间布局、通风换气设施以及安全的排水系统。
猪舍内要定期清理消毒,确保猪舍内无害气体的积聚。
同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养猪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养殖户具备丰富的养猪经验和科学的管理知识。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养猪环境和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希望本文所述的养猪技术要点能够为养殖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并帮助您更好地开展养猪业务。
新手养猪的基础知识
1. 猪舍选址:猪舍应建在平坦的地面上,避免建在低洼或高处,应远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2. 猪舍规划:猪舍应按照每头猪的使用面积4-5平方米来规划。
建筑材料选用环保材料。
3. 猪的品种:内三元和外三元为市面上比较常见的猪种。
4. 饲料:应为猪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饲料,不宜过多给予食品废料。
5. 猪的健康管理:应定期为猪进行疫苗接种、体检、除虫等防疫工作。
6. 猪的喂养方法:应按照猪的年龄、体重、生长阶段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喂养,不得过度喂养。
7. 生猪的销售和交易渠道:可以选择通过猪场、农贸市场、生猪批发市场等渠道进行销售和交易。
养猪基础知识养猪是一项重要的畜牧业生产活动,对于提供肉类供应和农村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合理的养猪管理和技术操作能够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效益。
下面将介绍一些养猪的基础知识,帮助养殖者更好地管理猪群。
一、选择合适的品种和数量选择适合自己地区的猪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
常见的猪品种有猪肉种、猪肉杂交种和猪肉绒毛种。
不同品种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养殖者需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二、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养猪场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和排水条件。
猪圈的建筑要合理布局,确保猪只有充足的活动空间。
猪圈内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宜,以避免猪只出现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猪圈要经常清洁,保持干净卫生。
三、合理的饲喂管理猪只的饲料要合理搭配,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均衡供给。
饲喂要定时定量,避免浪费和过度喂养。
饮水设施要常清洗,保持水质清洁。
在饲喂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猪只的食欲和粪便,及时调整饲料的配方和供给量。
四、疾病预防和控制定期对猪只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预防常见的猪病。
猪圈内要保持干净卫生,定期消毒,防止病原菌传播。
发现猪只出现异常症状时,要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避免疾病传播和扩散。
五、定期体检和记录定期对猪只进行体检,观察猪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记录猪只的体重、饲料消耗量和生长速度等数据,以便分析和评估养殖效益。
根据体检和记录的结果,及时调整养殖管理措施,提高生产性能。
养猪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养殖者具备一定的养殖知识和技术。
通过合理的品种选择、良好的饲养环境、合理的饲喂管理、疾病预防和控制以及定期体检和记录,可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效益。
希望养殖者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养猪的基础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养殖技术水平,为养猪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牧原养猪基础知识
牧原养猪基础知识:
1. 养殖场的选择和规划:
- 应选取离市场和交通要道较近的地点。
- 养殖场规划要合理,需要有猪舍、饮水设施、饲料储存设备、污水治
理设备等。
2. 猪舍的建设和管理:
- 猪舍应保持干燥、卫生、通风良好。
- 猪舍内的猪栏要按年龄、体重、性别划分,避免混杂饲养而引发疾病。
- 猪舍周围应加固防盗措施。
3. 饮水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 饮水设施需要定期清洗、消毒。
- 饮水设施不能过高或过低,以避免因饮水不便而导致的疾病。
4. 饲料储存设备的建设和管理:
- 饲料储存设备要求阳光不曝晒、露天暴雨不能倒塌、有防鼠鼬进入的
功能等。
- 饲料要注意存放品质和采购渠道,以保证猪只摄取不含有害物质的优
质饲料。
5. 疫病的预防和治疗:
- 养猪场要进行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减少疫病发生的可能性。
- 一旦疫病出现,要及时隔离患病猪只,做好治疗和消毒工作。
6. 猪只出栏和销售:
- 猪只出栏要讲究市场的选择和时间的安排,以获取较高的收益。
- 销售市场要持续开发和拓宽。
7. 牧场管理和人员培训:
- 牧场管理需要做好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以提高牧场运营效率。
-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管理和操作技能,以提高养猪产业的发展水平。
养猪新手入门了解猪的饲养与管理基础知识猪的饲养与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投入的行业。
对于养猪新手而言,了解猪的饲养与管理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猪的品种选择、场地准备、饲料配制、疾病预防等方面,为养猪新手提供一些实用的入门知识。
1. 品种选择猪的品种选择是养猪的重要一环。
根据养殖目的和市场需求,可以选择生长快、肉质好的肉猪品种,如杜洛克、长白等;也可以选择产仔多、成活率高的母猪品种,如大白猪、长毛猪等。
在选择品种时,要考虑到猪的适应性、免疫力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2. 场地准备在养猪前,需要对场地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选择空气流通、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的场地,并进行规划和围栏建设。
其次,对场地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以确保环境卫生。
此外,还需要建立防止猪群逃跑和疾病传播的措施,如加固围栏、设置隔离区等。
3. 饲料配制科学合理的饲料配制是保证猪群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键。
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可以合理配制含有丰富营养的饲料。
常见的饲料成分包括谷物、豆粕、鱼粉、骨粉等。
在配制饲料时,要注意控制猪群的饲料摄入量,避免猪粪浪费和胃肠道问题的发生。
4. 疾病预防疾病预防是猪的饲养与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以避免细菌、病毒传播。
其次,要选择健康的种猪和幼猪,避免引入疾病源。
同时,要加强猪群的免疫接种,定期进行常规的疫苗注射。
在发现猪群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请专业的兽医进行检查和治疗。
5. 养殖管理良好的养殖管理是保证猪群健康成长和生产效益的重要保证。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猪舍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条件,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
此外,要定期对猪群进行体检和称重,及时调整饲料配制和管理措施。
同时,要做好数据记录,保留猪群的相关信息,便于追溯和管理。
总结而言,养猪新手要了解猪的饲养与管理基础知识,需要从品种选择、场地准备、饲料配制、疾病预防以及养殖管理等方面入手。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养殖和管理猪群,实现高效、健康的养殖目标。
养猪人必看的养猪常识
养猪是一项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业活动,为了确保猪只健康成长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养猪人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养猪常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养猪知识和注意事项:
1. 选址与建设:猪舍应建在通风良好、干燥、便于排泄物处理的地方。
要确保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卫生条件,合理规划猪舍结构,包括产房、育肥区、隔离区等。
2. 品种选择:根据市场需求、自身管理能力和资金状况选择合适的猪品种。
有的品种生长速度快但疾病抵抗力较弱,有的肉质好但生长速度慢。
3. 喂养管理:提供均衡的饲料,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调整日粮配方。
保持清洁的饮水供应。
4. 疾病防控:建立健全的疾病预防体系,定期对猪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
一旦发现疾病应立即隔离病猪并进行治疗。
5. 繁殖管理:选择健康、遗传性能好的种猪进行繁殖。
注意母猪的孕期管理和营养,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6. 环境控制:保持猪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高或过低。
良好的通风可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7. 日常护理:定期清理猪舍,消毒防疫。
观察猪的行为和健康状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8. 市场策略:了解市场需求,适时出栏,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
9. 法律法规:遵守当地关于养猪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环保规定、动物福利标准等。
10. 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最新的养猪技术和管理知识,提升养猪效率和效益。
养猪业务必须注重细节管理,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动物福利。
随着养猪业的现代化,养猪人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行业的发展。
1.猪良种有什么要求?所谓良种,一般指生长快、品质好、抗逆性强、性状稳定和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并适用于规模化养殖的品种。
但具体到养殖户,则应根据本身饲养的目的来确定。
如果其生产目的是以生产肉质优良的产品为主,则我国许多地方猪种,如蓝塘猪、太湖猪、宁乡猪等就是良种;但其生产是以盈利为目的,则杜洛克、长白、大白,以及瘦肉型猪配套系就是良种。
2.我国地方猪种主要有哪些?种质特性如何?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气候、饲料资源、膳食习惯等千差万别,人们选种的要求不一样,经过长期的自然与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猪种。
根据其起源、生产性能、外貌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将其分为六大类型,分别是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
(1)华北型。
分布于淮河、秦岭以北。
此类型体质健壮,骨骼发达,四肢粗壮,背腰狭长,腹不太下垂,肌肉发达。
头较平直,嘴筒长,耳大下垂,毛粗密,多为黑色。
母猪性成熟早,繁殖性能强,窝产10头~12头,乳头8对左右。
耐寒、耐粗饲,但增重较慢,板油多,屠宰率较低,一般60%~70%。
代表品种有东北民猪,西北的八眉猪,黄淮海黑猪、汉江黑猪和沂蒙黑猪等。
(2)华南型。
分布于南岭和珠江以南地区。
表现为“矮、短、宽、圆、肥”的外部特征,腹大下垂。
头相对较短宽,嘴短、耳小,毛多为黑白花。
母猪性成熟早,但繁殖性能稍差,窝产8头~9头。
耐热,早熟易肥,皮薄肉嫩,属脂肪型猪种,屠宰率75%。
代表品种有蓝塘猪、陆川猪、香猪、五指山猪、粤东黑猪、槐猪和滇南小耳猪等。
(3)华中型。
分布于长江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
体型与华南型相似,但体型较大,生产性能介于华南型与华北型之间。
母猪产仔数10头~12头,乳头6对~7对。
生长较快,经济成熟较早,肉质细嫩,屠宰率70%左右。
本类型猪较多,代表品种有浙江金华猪、大花白猪、宁乡猪、皖浙花猪、武夷黑猪、莆田猪和大围子猪等。
(4)江海型。
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地处华北型和华中型中间狭长的过渡地带。
主要由华北型与华中型杂交选育而成,外形和生产性能因类别不同而差异较大。
共同特点为毛黑色或有少量白斑,头中等大,耳大下垂。
性成熟早,繁殖率高。
母猪平均窝产13头以上,乳头8对以上,经济成熟早,增重快,屠宰率在70%左右。
代表品种有太湖流域的太湖猪、姜曲猪,安徽的圩猪、虹桥猪等。
(5)西南型。
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
头大,腿粗短,毛以全黑或“六白”为主,也有黑白花和红毛猪。
繁殖率中等,窝产仔数8头~10头,乳头5对~6对。
肥育能力强,屠宰率65%~79%,多属肉脂兼用型。
代表品种有荣昌猪、内江猪、成华猪、乌金猪和雅南猪等。
(6)高原型。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
体型小,似野猪,头狭长呈锥形,腹小而紧收,臀倾斜。
毛为全黑或黑白花。
繁殖率低,乳头5对居多,窝产仔5头~6头,哺育率不高。
成年体重小,属晚熟品种。
肉味醇香,但屠宰率较低,仅65%左右。
代表品种有青藏高原的藏猪和合作猪。
3.我国饲养的瘦肉型猪种有哪些?典型特征和生产性能如何?我国饲养的瘦肉型猪种主要有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等。
(1)长白猪。
原产于丹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着名瘦肉型品种,1964年引入我国。
毛白色,头狭长,颜面直,耳大前倾,背腰长,腹线平直而不松弛,前躯窄、后躯宽,呈流线型,肋骨16对~17对,大腿丰满,蹄质稍纤细。
性成熟较晚,母猪初产10头左右,经产10头~12头,乳头6对~8对。
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后备猪6月龄达90千克~100千克,屠宰率在72%左右,胴体瘦肉率66%。
(2)大白猪。
原产于英国北部的约克郡及其临近地区,属大型瘦肉型品种。
毛白色,体格大,体型匀称,耳直立,背腰多微弓,四肢较高,后躯丰满。
性成熟较晚,繁殖率强,初产10头,经产12头,乳头7对~8对。
后备猪6月龄达100千克,屠宰率达74%左右,瘦肉率63.5%。
(3)杜洛克猪。
原产于美国东北部的新泽西州。
体质健壮,抗逆性强,饲养条件比其他瘦肉型品种低。
毛棕红色,深浅不一;头小清秀,嘴筒短;耳中等大,略向前倾,耳尖下垂;背腰平直或稍弓,体躯宽厚,全身肌肉丰满,后躯发达;四肢粗壮、结实,蹄呈黑色,多直立。
繁殖性能稍低,初产8头~9头,经产10头左右。
乳头5对~6对。
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肉质好,胴体瘦肉率达68%。
4.猪生长发育分哪几个主要阶段?仔猪出生后,根据其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通常将其划分为哺乳期、保育期、生长肥育期等几个阶段,各阶段采用不同的饲养管理措施。
(1)哺乳阶段。
仔猪出生至断乳阶段,一般为3周~5周。
哺乳期仔猪处于生命早期,容易受外环境的影响而生病,饲养管理不善,会导致仔猪死亡。
因此,加强哺乳期仔猪的饲养管理,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养猪效益的关键环节。
(2)保育阶段。
仔猪断奶至保育结束这一阶段,通常为5周。
仔猪断奶后失去与母猪共同生活的环境,加上饲料类型和环境发生改变,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应激,这一阶段猪只容易掉膘,体质虚弱,发病率增加,饲养管理不当容易形成僵猪,甚至死亡。
因此,搞好断乳后仔猪的饲养管理十分关键。
(3)生长肥育阶段。
仔猪保育结束进入生长舍饲养,直至出栏这一阶段,一般为饲养7周左右(约70日龄~180日龄)。
此阶段是猪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养猪经营者获得经济效益高低的重要时期。
饲养管理中应加强营养供给,提供充足洁净的饮水,搞好舍内外的环境卫生和疫病防治工作,以保证猪只充分的生长发育。
5.母猪的生产周期如何?母猪生产周期,包括空怀、怀孕和哺乳等几个时期,相对应的是配种、接产和断奶等几个主要的技术环节。
生产中应根据不同时期母猪的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母猪的年产胎次,增加生产效益。
母猪生产周期中各阶段的饲养时间如下:断奶至配种阶段(饲养1周~2周)——配种怀孕阶段(饲养16周)——分娩哺乳阶段(饲养3周~5周)。
6.理想后备公猪的体型外貌是什么?理想后备公猪体质要结实紧凑,肩胸结合良好,背腰宽平,腹大小适中,肢蹄稳健。
具有品种的典型特征,如毛色、耳型、头型和体型等。
公猪睾丸发育良好,大小相同,整齐对称,摸起来感到结实但不坚硬,无隐睾或单睾,无疝气和包皮积尿而膨大等疾病。
7.理想后备母猪的体型外貌是什么?理想的后备母猪腹线有7对以上突出、排列整齐的乳头;阴户大,且不向上或一边翘起;趾大小均匀,间距合理;前后肢系部、膝、跗关节支撑理想;尾根高起,生长在臀部合理的位置;体长、背腰平直;后腿长且肌肉丰满,但并不呈“球状”;前后肢之间宽度合理;肋骨形状良好,呈桶状;面颊清秀;体躯相对较瘦,肌肉较丰满。
8.如何进行选配,达到最大的生产效率?选配指的是猪的交配原则,用来确定哪头公猪和哪头母猪交配。
选配和选种一样,是改良猪性状的手段。
为提高猪的生产效率,应合理异质选配和同质选配。
具体以瘦肉率为例来说明,如果某母猪的瘦肉率较低,就一定要选瘦肉率较高的公猪与其交配,这就是异质选配;但如果某母猪其瘦肉率中等,因为瘦肉率太高对猪其他的生产性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好选瘦肉率也中等的公猪与其交配,这就是同质选配;以次类推,可以考虑多个性状的选配。
一般纯种选育时,多采用随机选配;商品猪生产中,进行杂交的品系间生产性能差异较大,即一般为异质选配。
9.目前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主要疫病有哪些?我国猪病呈现种类多而复杂的特点,大体可分为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以及营养代谢病等。
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病毒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猪瘟、猪口蹄疫、猪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猪流感、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细菌病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支原体肺炎(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病和大肠杆菌病等;寄生虫病主要有猪弓形体病。
10.猪场消毒的主要措施与方法是什么?猪场消毒,是杜绝传染源并确保猪群健康的重要措施,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
预防性消毒即为定期消毒,对畜舍、养殖场环境、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常规消毒,目的是为了预防疫病的发生;疫源性消毒是指猪场发生传染病时及发生传染病后,为控制病原的扩散,对已造成污染的环境、畜舍、饲料、饮水、用具、场地及其他物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
预防性消毒的主要措施与方法有:(1)在猪场大门入口处设消毒池,消毒药物用2%的烧碱溶液,消毒对象主要是车辆的轮胎;并设喷雾消毒装置,消毒的对象是车身和车底盘。
(2)工作人员在进入生产区之前,必须经过在消毒间喷雾消毒或用紫外灯消毒15分钟,或更换工作衣帽,有条件的猪场最好淋浴更衣。
参观人员的消毒与工作人员相同,并按指定的线路参观,但应尽量减少参观人员进入。
(3)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的猪场,在引进猪群前,空猪舍应彻底消毒;消除杂物、粪尿及垫草;用高压水彻底冲洗顶棚、墙壁、地面及栏架,直到洗净为止;水洗干燥后,关闭门窗,用福尔马林(每立方米30毫升)熏蒸消毒12小时~24小时,再用2%烧碱或3%来苏儿对地面进行消毒1次,24小时后用净水冲去残药;猪体用0.1%新洁尔灭、2%~3%来苏儿或0.5%过氧乙酸等进行消毒;产房地面和设备用水冲洗干净,干燥后用福尔马林(每立方米30毫升)熏蒸2小时,再用0.1%新洁尔灭、3%来苏儿等消毒,用净水冲去残药,再用10%石灰水刷洗地面和墙壁。
(4)母猪进产房前全身洗刷干净,用0.1%新洁尔灭消毒全身后进入产房;母猪分娩前用0.1%高锰酸钾消毒乳房和阴部,分娩完毕,再用消毒液抹拭乳房、阴部和后躯,及时清理胎衣和产房。
疫源性消毒的主要措施与方法有:(1)病猪舍消毒。
在彻底清理被污染的病畜舍之前,需用0.5%的过氧乙酸或喷雾灵等消毒剂对其进行喷雾消毒;彻底将病畜舍内的粪便、垫料和剩料等各种污物清理干净,对清理出来的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将可移动的设备和用具搬出猪舍,集中堆放到指定的地点进行清洗和消毒;病猪舍经清扫后,用火焰喷射器对猪舍的墙裙、地面、用具等非易燃物品进行火焰消毒;病猪舍经火焰消毒后,对其墙壁、地面、用具,特别是屋顶木梁、柁架等,用高压水枪进行冲刷,清洗干净,对冲洗后的污水要收集到一起进行消毒,并做无害化处理;待病舍地面水干后,用消毒液对地面和墙壁等进行均匀、足量地喷雾或喷洒消毒。
为使消毒更加彻底,首次消毒冲洗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消毒;熏蒸消毒,病猪舍经喷洒消毒后,关闭门窗和风机,用福尔马林密闭熏蒸消毒24小时以上。
(2)病猪舍外环境消毒。
对疫点、疫区养殖场内病猪舍的外环境,先喷洒消毒剂全面消毒后,彻底清理干净,再进行第二次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