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说体”对张岱《快园道古》影响略论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怎样认识晚明小品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明中叶后期,反对拟古主义文风并取得成就的是李贽(1527—1602)。
李贽原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人。
李贽主要以思想家名世,他是王学左派泰州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
在思想上反对儒学,尤其痛恨伪道学,对程、朱理学进行过尖锐的揭露与批判,甚至对“至圣先师”也敢于大胆怀疑与批评。
他反对男尊女卑的纲常伦理,认为女子有同男子一样的见识。
在文学上,他提倡“童心说”。
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说》)。
文章既然是表现“童心”的,那么一切模拟剽窃的东西,便都是“假言”,所以他反对复古派的拟古主义。
他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秦汉”?在他看来,一切表现“童心”的文章都是好文章。
在这个基础上,他认为小说、戏曲中的优秀作品,都是“古今至文”,他亲自评点过《三国演义》、《水浒传》。
他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虽然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但他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思想和要求,带有叛逆性和战斗性。
在文学上,他对“公安派”、汤显祖以及清代金圣叹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万历时,大张旗鼓反对复古派的是“公安派”。
“公安派”的代表作物是号为“三袁”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湖北公安人。
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深受李贽的影响,也接受并发展了唐顺之、徐渭的文学思想。
他们认为文学是时代生活的反映,应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必模拟古人。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模古者也,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
另外,他们还认为作家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实感情,“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小修诗叙》)。
这些观点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把心灵当作创作的源头,以为“心灵无涯,搜之愈出”,这又暴露了他们的唯心主义观点。
继“公安派”而起的还有以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为代表的“竟陵派”。
朱彝尊与清初诗坛的元诗接受作者:岑瑶瑶来源:《美与时代·下》2023年第12期摘要:清初诗坛兴起宋元诗风。
本文围绕朱彝尊的收藏、批评与创作三个环节,分析其对元诗的接受情况。
朱彝尊积极访求元人诗集并撰写专题书目《潜采堂元人集目录》,他与众多好友互相借阅、传抄元诗文献,促进了元诗在清初的流通。
将朱彝尊的元诗批评放诸诗学观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其在宏观上往往将宋元诗歌捆绑作为否定的对象,但具体就元代吴中文人、元人唱和、元人画作等多有赞赏。
创作上朱彝尊引元人入诗,化用元诗典故,模拟元人诗作,开拓了诗歌创作的取材范围,以实践证明师法元人的可行性,为清人学习元诗、推动元诗经典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朱彝尊;元诗接受;清初诗坛;元诗观一、前言朱彝尊向以博综广学见称,在清初文坛享有盛名,就诗学理论而言。
目前学界关于其力求醇雅、重视学问、根本六经、崇尚诗教、多师以为师等主张已有较多成果。
围绕朱彝尊持尊唐贬宋还是以唐为宗兼取唐宋诗学观念的讨论更是研究者绕不开的话题。
唐、宋诗之争是贯穿清诗史的重要线索,元诗虽从未占据诗坛讨论的主流,但与明人几乎不读宋、元诗歌并将其束之高阁的情况不同,清人对元诗的整理与研究皆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李之肤廓,钟、谭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
”[1]清初朱彝尊与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王士禛直接推动了清代元诗学的兴起,而朱彝尊作为诗坛主力之一,其搜集元人诗集并撰写专题书目,在序跋和诗话中多次论及元人和元诗,创作上则模拟元人诗作,化用元诗典故,虽不及钱谦益、王士禛等在引领清初宋、元诗风气上用力之深,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元诗文献的流通和传播,扩大了元诗的影响力,进而为后人探索元诗经典化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二、朱彝尊交游与对元人诗集的收藏有明一代诗学主流宗唐,尤其是明代中期弘治以降,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主张学习汉魏盛唐以救明初台阁体诗风虚饰萎靡之病,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极力反对读唐以后书,甚至彻底否定中晚唐诗特别是宋、元诗的成就。
张岱小品文
【实用版】
目录
1.张岱小品文的特点
2.张岱小品文的代表作品
3.张岱小品文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张岱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张岱的小品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张岱的小品文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张岱的小品文以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百态为主,充满了诗情画意。
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山水景色,还是人物形象,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
其次,张岱的小品文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作品中,词语的运用恰到好处,语言的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再次,张岱的小品文思想深刻,充满了哲理。
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有对社会的深刻批判,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张岱的小品文的代表作品有《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等。
这些作品中,张岱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张岱的小品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对明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
的文学家,都受到了张岱小品文的启发和影响,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和吸收了张岱小品文的精华,使得中国的文学创作得以不断发展。
总的来说,张岱的小品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学生姓名:张裕晋指导教师:白建忠引言:张岱,晚明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历经繁华到凄苦,一生跌宕,著作累累。
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特色,集中体现了晚明思想解放潮流之下,涌现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
不仅为我们研究明末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且他所倡导的文学理论、对人生真性情的追求、对生活艺术的独特感知、对生命价值的独到认识也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
一、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论及张岱,初涉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都略知一二,但若从深层次的角度上来谈,我们却知之甚少。
的确,在中国古代文学这片汪洋大海里,不是每一朵浪花都能激起时代最强劲的呼应,他们中的多数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只能在历史的一角浅吟低唱,如张岱是也。
张岱,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①号陶庵、蝶庵、古剑陶庵、古剑老人等,晚年又号“六休居士”②,山阴(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
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年说法不一,最可靠的一种说法大约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享年九十三岁。
张岱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家族世代都是大学者,经济条件优越实属当然。
据他在《舂米》中追忆“少壮秾华”③云:“余生钟鼎家,向不知稼嫱。
米在囷廪中,百口丛我食。
婢奴数十人,殷勤伺我侧。
喜则各欣然,怒则长戚戚。
”④在这样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怡然,奴仆环绕的环境中,张岱青少年时的日常生活主要倾注于结交各方名流,与他们一起切磋文艺。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媲,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⑤这是张岱在晚年时对自己青年奢侈生活的典范概括。
但是以明朝灭亡为界,张岱的生活先后呈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前期的极尽繁华与后期的萧条凋敝。
明灭之后的他背负着国破家亡的凄苦在生与死的两难中艰难抉择,最终披发入林,过上了清苦隐逸的生活。
届张岱出生之时,明朝已经走过了它的二百二十九个春秋。
明末,政治上,对外满人问鼎中原,随之兵患不断,烽烟四起。
明代世说体小说序跋研究论略王猛【摘要】明代世说体的创作、研究与传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世说体小说序跋现存数量不菲,信息量丰富,是研究明人对世说体的认识、了解其世说学研究成果和地位的重要资料.其研究内容集中于<世说新语>研究、刘孝标注研究、续仿之作研究等方面,也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小说理论问题.【期刊名称】《江汉学术》【年(卷),期】2008(027)006【总页数】5页(P68-72)【关键词】明代小说史;小说序跋;世说新语;世说体【作者】王猛【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09所谓世说体小说,指的是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记录历史人物的言行片段,采用分类编目,分门记事的体例,能展现时代风貌和人物性格特点,具有“为赏心而作”,“远实用而近娱乐”[1]性质的一类作品。
在世说体小说的发展链条上,明代的世说体创作、研究及传播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明代产生的世说系列小说,现存的不下于十余种,重要的有何良俊的《何氏语林》、焦竑的《玉堂丛语》、曹臣的《舌华录》、李绍文的《明世说新语》、郑仲夔《兰畹居清言》等等。
它们或重在记言、或重在记事;既有贯通数朝的作品,也有截取一朝和当朝的创作。
从形式上来说,明代的世说系列作品(主要指《何氏语林》),确立了《世说新语》三十六门类叙事的体例规范,发明了自为之注、每门小序的典型范式,对后代世说体小说影响极大[2]。
明代对《世说新语》的评点、注释也成一时风气。
王世懋是评点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其兄王世贞都是《世说新语》的热心传播者,焦竑、李贽、凌濛初、袁中道①等学界知名人物也或多或少地参与了《世说新语》或世说体的评注和研究。
明代对世说体的传播之功尤为不小,不仅一些前代几近失传的作品,重新得到刻印流传,而且一些重要作品一再翻刻,扩大了影响。
如《世说新语》,保存至今的版本就有二十多种,可见明人对这部作品的喜爱,这是世说体创作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茶陵派:明代前期以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
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而在散文创作上,则与台阁体没有太大的差别。
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前七子:明中期的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王廷相、康海、边贡和徐祯卿七人的文学群体,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踏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和宗臣的后“七子”起来抨击“台阁体”,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口号相号召,本欲纠正“台阁体”的流弊,但多泥古未化,重在模拟,成就不大。
唐宋派: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他们主张诗宗初唐,文宗北宋,理论上的建树主要在散文方面。
他们认为复古派的文章死摹秦汉,既不通顺又无生气。
所以他们只主张复唐宋之古,特别是北宋欧阳修、曾巩诸大家。
公安派(公安三袁):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他们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种重个性、贵独创、强调表现自我的性灵说,就成了公安派论文的核心。
在文学上还主张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在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和儒家道统。
第34卷第6期天中学刊Vol.34No.62019年12月Journal of Tianzhong Dec.2019收稿日期:2019-06-29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15FZW009)作者简介:刘强(1970―),男,河南正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焦竑的《世说》研究及续仿新变刘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92)摘要:晚明一代文宗焦竑编撰的两部“世说体”仿作《焦氏类林》和《玉堂丛语》,无论从编撰体例、门类设置、内容及思想倾向诸方面,都与以往的《世说》体续书大不相同,表现出由说部回归经史、由自然回归名教的儒者气象。
这说明受阳明心学影响,晚明文人士大夫对《世说新语》的接受已经由对名士风流的玩赏转向经世致用的现实抱负。
这种续仿旨趣的新变,无疑具有文化史和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焦竑;《焦氏类林》;《玉堂丛语》;续仿;新变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19)06–0085–06一、焦竑与《世说新语》焦竑(1541―1620年),字弱侯,又字从吾,号澹园、漪园,江苏南京人,明代史学家、思想家和藏书家。
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
《明史·文苑·焦竑传》载其“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
一生博极群书,著述甚夥,有《国朝献征录》《国史经籍志》《焦氏笔乘》《老子翼》《庄子翼》《焦氏类林》《玉堂丛语》等存世。
作为一代硕儒,焦竑对经史子集无不涉猎,而于说部尤重《世说新语》(以下称《世说》),不仅亲为续仿之作,且于笔记中多有考辨。
今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谢舆栋刻本《焦氏笔乘》中略举几例,以见其大要。
如卷一《咎繇、钟繇二繇同音》云:古《尚书》皋陶作咎繇。
《周礼》追师注:“步摇作步繇。
”魏钟繇字元常,取“咎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
《世说》庾翼谓钟会曰:“何以望卿,君遥遥不至?”正举其父讳戏之也。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篇目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红楼梦 1.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2.品味《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在文学层面鉴赏人物形象提升欣赏水平。
3.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学术资料,完成专题研究成果加强思想深度,提高写作能力。
1.理小说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2.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探究小说人物和主题。
1.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
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遗腹子(一说曹兆页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2.作品价值(1)就题材内容而言,《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继《金瓶梅》之后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
它将人情世态寓于粉迹脂痕,把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它之后,一些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都曾模仿其笔法,现代、当代作家中受其影响者也为数不少。
(2)《红楼梦》刊行后,相继出现了三十多种续书。
这些续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一百二十回续起,如《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等;另一种是接在第九十七回之后,如《红楼梦补》《红楼幻梦》等。
其内容多将原书的爱情悲剧改为庸俗的大团圆结局,与原著相较,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3)《红楼梦》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为当时和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它为题材的诗词、戏剧、曲艺、影视、绘画、舞蹈、雕塑等作品,举不胜举。
《红楼梦》还流播海外,成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
明“世说体”对张岱《快园道古》影响略论作者:岳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8期摘要:“世说体”是指以《世说新语》为模仿对象,采摭文人轶事,并按内容分类的古代文言志人小说。
“世说体”发展到明朝,在万历年间达到高峰。
张岱出生于万历年间,家中藏书丰富且父辈交往文人甚多,使其更容易接触到包括“世说体”在内的各种作品,将其笔记小说《快园道古》与明代其他“世说体”小说参照对比,不难看出明“世说体”对张岱及其《快园道古》一书的影响。
关键词:《快园道古》;张岱;“世说体”;《世说新语》作者简介:岳莹,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3在《快园道古》的整理弁言中,佘德余先生对这本书有着非常详尽的介绍和全面的评价。
他认为“这是一部效法《世说新语》体例的撰述,名为‘道古’,实为谈今,取材广博,内容涉及明代生活各个方面,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艺匠、僧道、娼优、其中多名人文士事迹的记载,包括张岱的亲属、先世及乡人的言行轶事。
”同时他评价这本书虽然不尽字字真实,但在总体上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并且由于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突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人和事的本质特征,故而具有非常强的文学价值。
这不仅是对《快园道古》一书的准确评价,更是对张岱本人生平和作品的概括。
张岱在散文方面集公安竟陵派之大成,其文笔老练从容,情感真诚流露,字里行间虽有面对国破家亡景况的苍凉意绪,亦有诙谐自嘲的风趣潇洒,兼具趣味性和可读性,如追忆往日盛世所作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虽然相比于广泛流传的“两梦”,《快园道古》并没有得到后世足够的重视,但在文学和文化的价值上,此书亦有着不逊于其他作品的重要性。
尤其因为其成书时间较晚,作者在历经沧桑,尘埃落定后文字愈发老练,闻见更为广博,他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追忆往昔人事,平淡中不乏无限韵致,因此此书既可以作为文学作品赏鉴,亦可以作为研究明代社会文化的文献参考。
张岱本人受到《世说新语》的直接影响,序言指出《快园道古》的成书“是编门目一仿《世说》,而于乡邦黎献,搜罗潜曜,十居三四。
”可见张岱的《快园道古》是有意模仿《世说新语》体例而记当世时人物言行事迹的。
刘荣嗣称其集文学与史学于一体的文学风格有“盖统腐史、世说合而成一家之”的风范,即称赞张岱治史有《世说》遗风。
陈继儒亦称“其条序人物,深得龙门精神;典章之中,佐以临川,孤韵苍翠。
”认为他的文字有隽冷悠然,奇峭多变,深得临川之风。
《快园道古》虽是模仿《世说新语》所作的志人小说,但并非刻意以仿《世说》作为创作目的,只是借《世说》的体例抒发个人感怀,因而不在学界常提及的十余本“世说体”小说之列,但仅从体例和内容仍可以感受到张岱之所以选择“世说体”小说形式作为《快园道古》文学体例,是受到来自历史纵向和时代横向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
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考辨,各朝各代皆有仿《世说新语》的续作者,“唐有王方庆的《续世说新书》,宋有王谠的《唐语林》、孔平仲的《续世说》,明有何良俊的《何氏语林》、李绍文《明世说新语》、焦竑的《类林》及《玉堂丛话》、张墉的《廿一史识余》、郑仲夔的《清言》等。
”学界把这类拥有着和《世说新语》类似的文体特征的文言小说称作“世说体”。
即,“指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的一种结构方式。
这种方式,把书中的故事按内容分成若干门类。
每一门类中以不同人物的故事,表现相同的主题。
”具体表现在语言言约旨丰,内容分门别类,选取历史或现实真实人物作为对象,反应时代风情和精神面貌。
从《快园道古》的体例和内容方面也可以很明显看出受到了当时“世说体”和笔记小说的影响。
本文选取明代较有代表性的两本世说体小说,何良俊的《何氏语林》、以及焦竑的《焦氏类林》和《玉堂丛语》与《快园道古》加以参照对比,从《快园道古》与明代“世说体”小说的对《快园道古》编撰动机的影响。
一、《何氏语林》:体例上增部前小序《快园道古》体例依法《世说新语》,分门别类记载明代社会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各类身份人物的言行举止,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德行、学问、品藻、志节、才华识见、隐逸情操与经世济民之策等。
《快园道古》仿《世说新语》将时人言行事迹分门别类,门类设置虽与《世说新语》不尽相同,但是仍能看出明显的继承关系,其书分为二十门类,类各一卷,每部前撰有小序作为详细解释,但由于在流传过程中遭到篡改和删除,大部分章卷的小序已经缺失,仅存九部留有小序文字。
小序皆以“陶庵曰”开头,述古人前事并作点评,对为何设此门类以及选何人进入此门类进行解释。
如卷三经济部小序对“经济”做了详细的解释,即在事发仓卒生死之间能够沉着应对有救时应急之策,救人于水火,即使身入荆棘仍可掉臂而出,意为可以解决旁人苦思冥想束手无策的难题,胸怀经纬,富有经略。
张岱集明代有此等大经济之人,列于此门类之下,意为对这些人拥有着不亚于古人的智谋和经略的赞赏。
“祁门胡兴为赵王长史。
汉庶人将反,密使至,赵王大惊,将执奏之。
兴曰:‘彼举事有日矣,何暇奏乎?万一事泄,是趣之叛。
’一日尽歼之。
汉平,赵王让还护卫,宣宗闻斩使事,曰:‘吾叔非二心者。
’赵遂得免。
”“抚州饥,黄震奉命往救荒,但期会富民耆老以某日至。
至则大书‘闭籴者籍,强籴者斩’八字揭于市,米价遂平。
”按张岱对经济的见解,胡兴一语救赵王命,黄震仅用八字解决饥荒乱世粮价难以控制的问题,皆呼应了小序中“入荆棘丛中,掉臂能出”的评价。
在每一门类前增加小序以概述该类的主旨和意义,在成书于嘉靖年间的《何氏语林》中已有先例。
《何氏语林》是明代何良俊所著,成书于嘉靖二十九年,全书仿《世说新语》体例,在完全承袭《世说新语》三十六类的门例上,又增“言志”和“博识”两门。
何良俊自云“义例门目则全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蓝本”,并在“每条之下又仿劉孝标例自为之注”。
何良俊还在各门类前加一小序,在所引材料后自为之注,大大发展了《世说新语》在明代的体例,往后对《世说新语》进行研究和仿写的文人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何氏语林》的影响,如较晚集中出现在万历年间的:《焦氏类林》、《皇明世说新语》、《玉堂丛语》等。
万历后,“世说体”小说的创作热潮虽略有减退,但仍不断有新书问世,可见生活在明朝中晚期的文人对《世说新语》以及衍生出的“世说体”小说的热忱。
《快园道古》的成书时间虽然已是张岱晚年,但是张岱出生于万历年间,在其人生观和文学观逐渐形成的前三十年里,文坛流行的风气定然会对他的文学风格和文学取向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清会稽后学董金鉴为《快园道古》做序时评价当时流传的大部分说部书为“千兔之毫,曾无一麟之角,荒忽鄙俚,弥望皆是。
”而张岱《快园道古》与《何氏语林》可谓明世说部书的佼佼者,“可与刘义庆《世说》、王谠《唐语林》、孔平仲《续世说》汇为一编,以成小说家巨观。
”二、《焦氏类林》:名目设立“博识”《何氏语林》全书门类全仿《世说》,独独增加“博识”和“言志”二门。
何良俊认为内容的博识可以补充语言上的简约,博与约相辅相成,互相为用,缺一不可。
忽略博识而空谈简约会导致陷入佛家顿悟之说。
博大是明朝学术的一大特点,体现在明代世说体小说中就是博物门类的流行,《焦氏类林》的“草本”、“鸟兽”记载稀奇的草木鸟兽,正表现了其博杂的学术特点,同样的门类在同时期的其他“世说体”小说中也能找到,如明张镛的《廿一史识余》。
张岱受博识观念的影响很大,他十分看重博览群书的重要性,认为博览书籍不仅对文学,对各种艺术包括雕刻、绘画和戏曲都有益处。
《印彙书品序》中张岱曾引王太史评唐寅、周臣画,认为周臣不如唐寅,“但少伯虎胸中数千卷书耳”,而比较篆刻家胡兰渚与其他同时代的工匠,认为诸工匠“再读十年书,方可与兰渚语痛痒也”。
在《彭天锡串戏》中,张岱夸赞彭天赐串戏妙天下,正是因为其戏皆有来源,彭天赐“一肚子书史,一肚子山川”,故无一字杜撰,正因为他有丰厚广博的知识,他才可设身处地,仿佛将历史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搬到戏台之上,令观众惊叹叫绝。
甚至有专著《夜航船》一书,收集天下各类庞杂知识,如天地人事物、物理、方术等分门别类记其形态,用以增广见识。
张岱对博识的理解并不如同何良俊将博识作为简约的补充,而是认为博识是一个读书人应该具備的基本条件,不具备广博的见闻知识,在与人交往谈吐中就会暴露出无知的一面,惹人耻笑。
张岱在《夜航船》序中更指出博识的主要目的并非是夸耀学问,讽刺了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般读书,连人名都弄不清楚就敢夸夸其谈的人,犯下如认为澹台明灭是两个人,尧舜是一个人的低等可笑错误。
《快园道古》博物部共有一百零五条,内容涉及玉石、花草、异兽、鸟虫以及奇人奇事,十分博杂广泛。
与《焦氏类林》相似,在记叙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时都会一并记载具有虚构性质的民间传说,虽名为博物却带有一定性质的虚构性,可见明人概念中的博物并非具有科学性质的,而是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性的想象,并且有很多事物是虚构不存在的,虽然不能真的作为一种物种的普及,但在文学层面上却表现为瑰奇有趣的想象力,使其具有可与神话和民间传说媲美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如《焦氏类林》鸟兽篇:“孔子梦刍儿锤麟,伤左足,儿曰,吾为赤松子,见一禽如麇羊,头上有角,其末有肉,孔子发薪下麟,孔子束薪覆之,麟向孔子豢其耳,吐书三卷,孔子精而读之。
”“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归。
秦王不听,谬为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
丹仰天叹息,乌即头白,马即生角,秦不得已而遗之。
”以及《快园道古》中相类似的记载。
“丹阳人采碑于积石之下,得石如拳。
破之,中有一虫,似蛴螬,蠕蠕能动,人莫能识,因弃之。
后有人语曰:‘若得富贵,莫如得石中金蚕,蓄之则宝货自至。
’询其状,则石中蛴螬也。
”“山阴沈氏宅中,有物如牛,无头无足。
见,则人皆疫死。
识者谓此地是司狱旧址,狱中冤郁之气所结而成,其名曰‘固’。
以热酒浇之,则自化。
”无论是无头无足由冤郁之气结成的“固”,还是乌头白,马生角的现象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可见张岱的博物更偏向一种文学性质的博物而非科学性质的博物。
当时的博物并非讲究足够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加注重于博知和博见,注重的是对各种奇闻异事的听说和积累,以增扩眼界和作为谈资,即使不确定是否真实,是否真的来源有据。
这种博物更偏向一种民间的学问,符合市民阶层的兴趣和生活要求,具有趣味性和想象力,并往往与财富、仕途、和平相关,都是百姓普遍长期的愿望。
三、小结张岱曾在《快园道古》自序中透露出自己撰书的目的:“余与石梁先生出口虽异,其存心则未始不同也。
”张岱在序言中认为自己作书的心意与陶奭龄是相通的,同是想借书中的善人善行对后辈起到教育的正面作用,但陶奭龄风格未免过于呆板,令后生小子“如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去。
”张岱想一改前人正经庄严之态,以嬉笑怒骂方式长人学问,发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