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演讲】伽利略:地球在转动
- 格式:doc
- 大小:14.66 KB
- 文档页数:4
伽利略日心说的故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讲讲伽利略和他那超级厉害的日心说的故事。
你说这伽利略啊,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就好像咱生活中那些特别有想法,还敢大胆去尝试的人一样。
他呀,就偏不信当时大家都深信不疑的地心说。
想象一下,那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都围着地球转呢。
可伽利略不这么认为,他就像个勇敢的探险家,非要去探索真相。
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好多证据支持日心说呢。
这就好比你一直以为一件事是那样的,突然有人拿出了好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告诉你,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
当时的社会环境啊,可不是那么容易接受新思想的。
就好像你家里人都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突然你说咱换个新的试试,那肯定会有人反对呀。
但伽利略可不管这些,他就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发现。
他用望远镜观察天体,那望远镜就像是他的秘密武器。
他看到了木星的卫星,看到了太阳黑子,这些发现可都是对日心说有力的支持呢。
这就好像你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束光,一下子就照亮了前面的路。
那些反对他的人可不少呢,他们就像一群不愿意改变的顽固分子。
可伽利略呢,他就像个倔强的战士,绝不退缩。
你说他图啥呀?不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嘛!这种精神多可贵呀。
要是没有他这样的人,咱们对宇宙的认识还不知道要晚多少年呢。
伽利略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和别人不一样,不要害怕挑战权威。
只要你有自己的想法,有足够的证据,就大胆去做。
咱生活中不也一样嘛,有时候大家都觉得对的事情,不一定就是真的对。
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
就像伽利略一样,勇敢地去探索,去发现。
所以啊,咱得向伽利略学习,学习他的勇敢,学习他的坚持。
别老是随大流,要有自己的主见。
也许你就是下一个能发现大真理的人呢!这可不是开玩笑,谁知道咱中间会不会出个像伽利略那样的伟大人物呢!反正我是觉得,只要咱敢想敢干,一切皆有可能!。
【名人故事】伽利略的故事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是一位意大利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被公认为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生于1564年2月15日,逝于1642年1月8日。
伽利略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不畏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家的形象。
伽利略从小就对天文学和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观测到铁链摆动的规律,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铁链的摆动周期不依赖于链的长度,而是与摆动角度的正弦值有关。
这个观察结果引发了他对力学中摆动问题的深入研究。
伽利略通过他的实验和数学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摆动规律,被称为“伽利略摆”的规律。
这一发现奠定了后来牛顿力学的基础。
伽利略不仅在力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还对天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当时,主导天文学界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藏星和行星的现象。
他发现木星有四颗卫星围绕着它运行,而不是围绕地球运行,这与地心说相悖。
这一观测结果支持了日心说,也就是哥白尼和开普勒的理论,即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伽利略的观点遭到了教会和权威的强烈反对。
当时,天主教教会认为地心说是上帝的真理,对此持坚决态度。
伽利略被迫在1633年出庭受审,被指控宣扬异端邪说。
伽利略为了逃避更严厉的处罚,在审判中放弃了他的观点,并保证不再宣传日心说。
他被判处终身监禁,并被软禁在他在意大利的住宅中。
尽管遭受了如此不公的对待,伽利略仍然继续进行他的科学研究。
他在监禁期间完成了他的著作《两新科学的对话》,这本书探讨了科学中的机械原理和天体力学问题,并对力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融合了他的实验、观测和数学分析的成果,被认为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之作。
伽利略的故事展示了一个科学家毫不畏惧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和数学分析推翻了当时权威的观点,积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尽管遭到了迫害和困境,伽利略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地追求科学真理。
伽利略──一个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人1590 年的一天,一个红头发的25 岁青年爬上比萨斜塔的塔顶。
他手里抱着一个盒子。
盒子是特制的,只要轻轻地按下按钮,底盖就会自动打开。
这时,只见两个重量完全不同的铁球飞快下落,几秒钟后,广场上的人们听见“当”的一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这个实验动摇了千百年来谁也不曾怀疑过的一条“真理”,即:物体从高处落下时,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
这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年轻人就是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
①一、“多思”、“善疑”的少年1564 年2月15日,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 1564—1642)出生于意大利的比萨城,父亲芬琴齐奥·伽利雷,是个没落贵族,擅长音乐,通晓数学,但家境比较困难。
为改变家庭境况,父亲希望儿子成为商人。
但伽利略兴趣根本不在商业,他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诗歌、绘画以及机械兴趣极浓。
他好奇心强,喜欢与人辩论,从不满足别人告诉他的道理,也从不迷信权威,遇事总要自己去探索和研究。
1572 年,8岁的伽利略开始上学,他是班上最聪明的学生,老师也喜欢他。
晚上,伽利略常在家里做一些小玩意儿,其中有一种能从地上举起笨重东西的小机器。
他还经常坐在屋外看星星,心里充满了各种奇妙的想法。
1574年,伽利略10 岁时,举家迁居佛罗伦萨。
伽利略先在佛罗伦萨上学,13 岁时进入了佛罗伦萨附近瓦朗布罗萨古老的卡马多斯修道院学习。
学校的老师想把他培养成圣职人员,父亲则希望他学医。
两年后,他又回到了佛罗伦萨。
在佛罗伦萨,伽利略经常到图书馆读书。
1581 年,17岁的伽利略遵从父命进入比萨大学攻读医学,可他背着人却一心一意钻研他的数学。
空闲时,他用自制仪器来进行实验。
伽利略的行为引起了教授们的不满。
在他们看来,一个学生要独立思考,这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异端”。
因为所有科学上的问题,都早被亚里士多德②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无论何时,只要一个学生敢于对某一教条提出异议,只需引用亚里士多德一句话就足以平息争论。
【名人故事】伽利略的故事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是一位伟大的学者、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被认为是现代科学之父之一。
他对力学、天文学、光学和地球科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开创了现代科学的新时代。
本文将为您介绍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音乐家,但他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对科学的兴趣,因此他决定追随自己内心的热情。
他在比萨大学学习医学,但很快就对数学和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伽利略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主要是因为他是第一个提出科学研究应基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人。
他通过建立实验室来进行科学研究,并用定量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力学领域,并为牛顿的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还致力于天文学研究。
他观察了月亮的表面、太阳黑子和木星的卫星,并发现了它们的运动规律。
他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日心说,即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理论。
与此教会支持的天文学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假设其他天体都围绕地球运动。
伽利略的观点受到了教会的强烈反对。
在1633年,伽利略被教会定罪,被判处在其著作《论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宣扬的日心说是错误的。
他被迫收回自己的理论,被判处无期徒刑。
尽管在审判后的几年里一直处于软禁状态,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继续科学研究。
他坚持以实验证据为依据的科学方法,继续研究物理学和力学。
伽利略在他的一生中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他的方法论和观点对于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物理学、天文学和科学方法的研究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他的实验和观察是第一个应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实例,证明了科学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伽利略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他逝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他的贡献被广泛认可,并被视为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故事是一个勇敢、坚持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的典型,他的精神鼓舞了许多后来的科学家,并在科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伽利略的故事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
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下面是整理的关于伽利略的故事,欢迎阅读。
伽利略的故事亚里士多德在西方被称为“最博学的人”。
他的很多观点被西方人奉若神明,他本人也被奉为绝对权威,他凭着“自信的直觉”,做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将近2000年。
我应该向丑小鸭学习,学习它那种不屈不挠和乐观的精神。
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我应该有自己的一份理想,一个目标,做一个全新的自我,为美好明天打一个自信的钩。
我也要向丑小鸭那样,有着最真实的自我,渴望自由,在碧海云天下享受知识的乐趣,让它在我手中灵活运用。
我要飞,飞向自己的天地;我要飞,飞向成功的天堂;我要飞,飞向哪个没有实现于梦想的世界。
我要飞,飞,飞,追,追,追,永远排在最前的行列中。
我要像丑小鸭一样飞起来。
我相信,我一定能带着祖国的希望,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愿望,飞向美好明天!我坚信,如果像丑小鸭那样,朝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就一定能成功。
1590年的一天,年轻的比萨大学数学教授伽利略,邀请比萨的一些学者和大学生来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让一个重一百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由塔上自由下落,轻的和重的几乎同时落地。
伽利略把实验重复一次,结果仍然相同。
伽利略的实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臆断,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伽利略发现了真理,但却触怒了比萨大学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信徒,他们攻击伽利略胆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必定是圣教的叛徒。
伽利略被赶出了比萨大学,但他由于这个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当时他刚26岁,是他当教授的第二年。
第二天晚上,青年如约来到了老师的住处。
老师看到青年,便把他领到了天台上,跟他一起聊天、看星星。
老师一直说着无关痛痒的话,青年有些不耐烦了,一直在求老师给予指点。
班级:电气112 学号:1108140728 姓名:杨雪飞大物演示实验报告项目名称:傅科摆演示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傅科摆演示,观察和理解地球的自转规律。
加深对科氏奥利力的理解。
简单操作:1、将单摆拉开一定角度(不要超过底盘限定的范围),使其在竖直平面内摆动。
2、调节底盘上的定标尺,使其方向与单摆的摆动方向一致。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大约1-2小时),单摆的摆动面与定标尺方向的夹角发生变化(大约10——20度)。
原理分析: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其角速度ω的方向沿地轴指向北极(ζ轴)。
处于北半球某点的运动物体速度为υ,那么该物体所受的科氏奥利力的表达式为:f=2mv×ω.科氏奥利力f的方向垂直于一个平面,这个平面是由υ和?的方向所组成的平面,所以f垂直于υ,使υ发生偏转。
傅科摆的演示直接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
在地球的两级,傅科摆的摆动平面24小时转一圈,而在赤道上,傅科摆没有方向旋转的现象;在两极与赤道之间的区域,傅科摆方向的旋转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傅科摆在地球的不同地点旋转的速度不同,说明了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线速度不同,因此,傅科摆可以用来确定摆所处的纬度。
实验拓展:1851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傅科(foucaultjeanbernarleon)为验证地球自转进行了一系列壮观的实验,所用的实验装置被后人称为傅科摆.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用来验证地球自转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可以显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科氏奥利(coriolis)力的作用效应,也就是傅科摆振动平面绕铅垂线发生偏转的现象,即傅科效应。
实际上这等同于观察者观察到地球在摆下的自转。
傅科摆的摆锤直径0.30m,摆锤质量28kg,摆线长达67m,对于这样的庞然大物,一般的大学实验室根本无法容纳得下,更不用说在课堂上当堂演示。
因地球自转角速度极小(ω≈10-5/s),故傅科摆振动平面偏转周期t≥105s.为了达到既能模拟傅科摆在地球自转影响下产生的傅科效应,同时又可大大缩短演示时间的双重目的,可以设计一匀角速转动的转盘来模拟地球的自转,然后考虑用置于该非惯性系中单摆的微小振动来近似傅科摆在地球的南、北两极点的运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附教学设计+反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附教学设计+反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伽利略对物理领域的贡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物理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伽利略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验,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开创了科学实验方法的先河,为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伽利略最著名的贡献之一是他的地动论。
在16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其他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运转。
伽利略通过他的望远镜观测到了月球表面的山脉和陨石坑,以及木星的四颗卫星,这些发现证明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围绕太阳运转的。
这一发现对人类理解宇宙、太阳系的结构和运动规律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日后开展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除了地动论,伽利略还对物体的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发现了自由落体的规律,即物体在同等时间内沿斜面和自由下落的距离是相等的。
这一规律后来被牛顿进一步发展为万有引力定律,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伽利略对钟摆的研究也为机械运动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为后来的机械学和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还对光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发现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并利用这些仪器进行了一系列光学实验。
他的光学实验成果奠定了现代光学的基础,同时也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伽利略是一位对物理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他的实验精神、科学方法和理论贡献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人的研究和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应该铭记伽利略的贡献,继续推动科学的发展,探索自然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长隆显示杜莎夫人蜡像馆】。
第二篇示例:伽利略,一个名字让人们想起的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等多个领域的伟大贡献者。
他在物理领域的贡献,不仅影响了整个科学领域的发展,更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伽利略在物理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并探讨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伟大学者,他是第一位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的科学家,也是物理学的先驱之一。
关于伽利略的故事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02-15-1642-01-08)。
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关于伽利略的故事,欢迎阅读。
伽利略的故事亚里士多德在西方被称为“最博学的人”。
他的很多观点被西方人奉若神明,他本人也被奉为绝对权威,他凭着“自信的直觉”,做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将近2000年。
1590年的一天,年轻的比萨大学数学教授伽利略,邀请比萨的一些学者和大学生来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让一个重一百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由塔上自由下落,轻的和重的几乎同时落地。
伽利略把实验重复一次,结果仍然相同。
伽利略的实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臆断,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伽利略发现了真理,但却触怒了比萨大学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信徒,他们攻击伽利略胆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必定是圣教的叛徒。
伽利略被赶出了比萨大学,但他由于这个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当时他刚26岁,是他当教授的第二年。
伽利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
在大学里,伽利略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在宫庭数学家里奇的悉心辅导下,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结合起来,获得了精密的测量方法,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1 1589年夏天,他受聘为比萨大学数学教授,年仅25岁。
离开比萨大学后,伽利略来到学术空气自由的帕图拉大学。
每逢他上课时,大厅里挤得水泄不通。
远至瑞典和苏格兰的学生也慕名远道而来,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学者。
伽利略给学生们讲宇宙,并告诉他们,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正好相反。
他还告诉学生,所有东西、所有原子、所有星球都在运动。
1609年,伽利略听说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他通过别人的一点描述,凭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经过刻苦钻研和实验,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
关于伽利略的小故事7个伽利略之所以有这么多成就,都是得益于他对生活的好奇和仔细观察。
他生活中有哪些小故事呢?下面就来看看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伽利略的小故事吧!关于伽利略的小故事1:眼睛盯着天花板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
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
他发现,这灯的摆动虽然是越来越弱,以至每一次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
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适当长度的摆锤,测量了脉搏的速度和均匀度。
从这里,他找到了摆的规律。
钟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制造出来的。
关于伽利略的小故事2:失学了就努力自学家庭生活的贫困,使伽利略不得不提前离开大学。
失学后,伽利略仍旧在家里刻苦钻研数学。
由于他的不断努力,在数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同时,他还发明了一种比重秤,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固体的重心》。
此时,21岁的伽利略已经名闻全国,人们称他为“当代的阿基米德”。
在他25岁那年,比萨大学破例聘他当了数学教授。
关于伽利略的小故事3:举世闻名的落体实验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
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
1700多年前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
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
他选择了比萨斜塔作实验场。
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
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
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
【名人演讲】伽利略:地球在转动
地球在转动(意大利)伽利略
自然科学的结论必须是正确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昨天我们决定在今天碰头,把那些自然规律的性质和功用谈谈清楚,并且尽量地谈得详细一点。
关于自然规律,到目前为止,一方面有拥护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立场的人提出的那些,另一方面还有哥白尼体系的信徒提出的那些。
由于哥白尼把地球放在运动的天体中间,说地球是像行星一样的一个球,所以我们的讨论不妨从考察逍遥学派攻击哥白尼这个假设不能成立的理由开始,看看他们提出些什么论证,论证的效力究竟多大。
在我们的时代,的确有些新的事情和新观察到的现象,如果亚里士多德现在还活着的话,我敢说他一定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这一点我们从他自己的哲学论述方式上,也会很容易地推论出来,因为他在书上说天不变等等,是由于没有人看见天上产生过新东西,也没有看见什么旧东西消失,言下之意,他好像在告诉我们,如果他看见了这类事情,他就会作出相反的结论;他这样把感觉经验放在自然理性之上是很对的。
如果他不重视感觉经验,他就不会根据没有人看见过天有变
化而推断天不变了。
如果我们是在讨论法律上或者古典文学上的一个论点,其中不存在什么正确和错误的问题,那么也许可以把我们的信心寄托作者的信心、辩才和丰富经验上,并且指望他在这方面的卓越成就能使他把他的立论讲得娓娓动听,而且人们不妨认为这是最好的陈述。
但是自然科学的结论必须是正确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讨论时就得小心,不要使自己为错误辩护;因为在这里,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只要他碰巧找到了真理,那么1000个狄摩斯提尼和1000
个亚里士多德都要陷于困境。
所以,辛普利邱,如果你还存在着一种想法或者希望,以为会有什么比我们有学问得多、渊博得多、博览得多的人,能够不理会自然界的实况,把错误说成真理,那你还是断了念头吧。
亚里士多德承认,由于距离太远很难看见天体上的情形,而且承认,哪一个人的眼睛能更清楚地描绘它们,就能更有把握地从哲学上论述它们。
现在多谢有了望远镜,我已经能够使天体离我们比离亚里士多德近三四十倍,因此能够辨别出天体上的许多事情,都是亚里士多德所没有看见的;别的不谈,单是这些太阳黑子就是他绝对看不到的。
所以我们要比亚里士多德更有把握地对待天体和太阳。
某些现在还健在的先生们,有一次去听某博士在一所有名的大学里演讲,这位博士听见有人把望远镜形容一番,可是自
己还没有见过,就说这个发明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学来的。
他叫人把一本课本拿来,在书中某处找到关于天上的星星为什么白天可以在一口深井里看得见的理由。
这时候那位博士就说:“你们看,这里的井就代表管子;这里的浓厚气体就是发明玻璃镜片的根据。
”最后他还谈到光线穿过比较浓厚和黑暗的透明液体使视力加强的道理。
实际的情形并不完全如此。
你说说,如果亚里士多德当时在场,听见那位博士把他说成是望远镜的发明者,他是不是会比那些嘲笑那位博士和他那些解释的人,感到更加气愤呢?你难道会怀疑,如果亚里士多德能看到天上的那些新发现,他将改变自已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著作,使之能包括那些最合理的学说吗?那些浅薄到非要坚持他曾经说过的一切话的鄙陋的人,难道他不会抛弃他们吗?怎么说呢?如果亚里士多德是他们所想像的那种,他将是顽固不化、头脑固执、不可理喻的人,一个专横的人,把一切别的人都当作笨牛,把他自己的意志当作命令,而凌驾于感觉、经验和自然界本身之上。
给亚里士多德戴上权威和王冠的,是他的那些信徒,他自己并没有窃取这种权威地位,或者据为己有。
由于披着别人的外衣藏起来比公开出头露面方便得多,他们变得非常怯懦,不敢越出亚里士多德一步;他们宁可随便地否定他们亲眼看见的天上那些变化,而不肯动亚里士多德的天界一根毫毛。
(演讲于一六三二年)注: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科学家。
他是第一个制造和使用天文望远镜的人。
他论证了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绕太阳的公转。
还通过实验,发现了落体定律、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以及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原理等。
从而奠定了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基础,为牛顿建成力学大厦准备了材料,被人们誉为“当代的阿基米德”。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