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别裁》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4篇)论语别裁读书篇1工作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最近一段时间,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读了一点《论语别裁》来充实自己。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二而撰写成《论语别裁》,通过南怀瑾先生的论述、诠释,希望自己从《论语》中学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
下面谈一丁点读《论语别裁》的感受。
《论语别裁》这部书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这部书别出心裁的解释,特别是有别于明朝朱熹对《论语》的解释。
他认为现在人们对于儒家学说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多是由于朱熹的解释给人们的误导。
《论语》这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部书的绝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问答的话。
聪明的学生问他,有聪明的答复,愚笨的学生问他同样一个问题,他的答复便又不同。
孔子说话,是因人而异的,即"因材施教".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他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论语》中有"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除了绝顶聪明和绝顶愚笨的人没有办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样的。
孔子提出了四个字,可以说是中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哲学,就是"有教无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的教育,他"教"什么呢?孔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字,就是"仁".孔子的看重"仁"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个"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严。
孔子说"修己以敬".孔子的学生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人".这个学生又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百姓".这句话就是说教育并不是让你去打坐念经,"修己"是让你去做自我教育的工作,但是还有一个社会目标,就是"安人".安人是给人类以和平、快乐。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读论语别裁篇1近来读完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感想颇多,借此机会,谈谈感言。
论语里说要“尊师重道”,南怀瑾大师说现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
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
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
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
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
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
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
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讽刺呢?我想可从许多方面来说,首先必须得说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想完全与责任相脱节,自己很难踏实的认清自己、尊重自己,何谈尊重他人?乃师又如何?实则一悲哀。
在有就是,教育的退步不前,中国的教育目的性很明显,形式主义又是常态,这很容易泯灭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教学,而堕落于形式,滋生不良责任,被坏境所同化,试想,怀有目的去“教育”的教师何谈教育?对于总结原因,你一言我一语,道理一箩筐,实则进行的仍然是被同化的形式。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2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倒数第二句提到孔子的作人态度,即“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开阔;“小人长戚戚。
”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慢慢变成心病了。
这句话可与第一篇《学而》中提到的“人不知而不知愠,不亦君子乎?”联系起来理解。
一个人一生不被人理解,虽有才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尤人,做到胸襟坦荡,既象春风吹佛,清爽舒适;又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是一部关于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它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
言行录和学生们的记录所组成。
这部书涵盖了孔子的思想、教育理念和治国之道,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论语别裁》后,我深受启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孔子的言行所感动。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
充满智慧和仁爱。
在《论语别裁》中,孔子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仁爱和善行。
他还强调了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言行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认同和敬佩。
其次,我对孔子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孔子提倡“教无类”,认为天
下之学,无所不包,无所不通,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还强调了“三纲五常”和“以文会友”,这些教育理念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对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我对孔子的治国之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孔子提倡“政不在于多法,而
在于能行法”,他认为政治的核心是德治,而不是依靠法律和制度。
这种治国之道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让我对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总之,阅读《论语别裁》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他的言行、教育理念和治国之道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论语别裁》将继续影响着后人,传承着孔子的智慧和思想。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6篇《论语别裁》读书笔记1《论语别裁》一书是由南怀瑾先生的讲课记录整理所得,南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对论语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虽有别于正宗儒者,但《论语》年代久远且内涵丰富,谁又能断言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正确呢。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条理清晰,道理明白,十分易于消化。
且南先生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几十年间又孜孜不倦,博闻强记,从不惮学科门槛,追究学问务必求真求知,更本着做学问的精神,尽心思索,并不从善如流。
因而读南先生的书竟使我有些庆幸之前不曾在这些学问上下过功夫,因而未曾被各类谬误迷惑太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每每看到这话,就回想起幼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
我是谨慎而听话的,大部分同学也如是,于是老师翻译,我们记录,课堂一片祥和。
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前几页,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不以为然的“子曰”,其实我从前压根就没有理解过其真正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有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开始做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便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
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句话记录的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指点。
孔子教育学生做学问的目的是希望弟子们能学会领导一个有一千辆马车的地区,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做到做事尽心尽力,对百姓实行适当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人。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 1这个月还是接着读《论语别裁》,毕竟这本书也比较有分量,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尝。
总所周知,孔老夫子学问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记之曰:"仁",南怀瑾先生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讲学而时习之,而学的就是"仁"。
孔子的语录总是"微言大义",以至于后人对这个"仁"有很多解读,莫衷于是。
"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是曰;宋儒则道:"仁者核之心也。
"认为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韩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爱"的思想融会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读孔子的"仁"总有画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去解读"仁"则难辞生搬硬套之咎。
总而言之,后人对仁的解释,漫无限制,就像纪晓岚批评学生文章所引用的古诗评语一样"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越扯越远。
南怀瑾先生则通过对中国古代"仁"字的写法分析说起,先解释"仁"字为什么是人两足走路旁边加个二,他说,"‘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社会。
就会发生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南怀瑾先生分析说,仁从文字上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其实南怀瑾对"仁"的解释通篇都有留痕,这里仅是一个方面或者是一个小的部分。
我只是觉得奇怪,中国古代的"仁"字应该不是孔子发明的吧,如果是孔子发明的那从文字层面上去解读孔子的思想未尝不是一种便捷靠谱而又愉快的好方式。
但倘若不是孔子发明的,那就是发明文字的人就孔子"仁"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才发明了"仁"字,也就是说南怀瑾先生的这种文字层面的解读也是基于前人的解读的,不是最透彻、原汁原味的,也难逃偏颇之嫌。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3篇论语别裁的读后感3篇论语别裁读后感(一)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书名之所以称之为别裁,以他自己的解释是:“ 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欢迎阅读!《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一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读完第一遍,只道是《论语》之境深似浩瀚之海,并非真的一看就能懂。
厚重的两本书在手,虽知厚重,但觉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颇有意思,深深地吸引我一直读了下去。
我想,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最多是走马观花之感,有必要的时候需要再随时读读,想想,再读读,即使这样,也才能对《论语》之深意略懂一二罢了。
读完先生的讲述之作,明白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
现就对其中一些内容,结合生活所闻所感表达一些自己的浅薄之见。
在《学而第一》的章节里,《论语》第一篇《学而》的开始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结尾处恰恰是头尾相顾。
最后一句说“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主旨,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就归结了“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句。
人都是凡夫俗子,既然是食人间烟火者皆有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是对的。
人在第一次说错话或者做错事,可能会脸红,但下一次或者下下次,久而久之便不觉得脸红。
不仅不再脸红,并且还会在说错话之后,心里涌起无数条支撑自己错误的理由“伞”,认为打着这把“伞”就没有下雨了。
不仅认为自己全对,并且事后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是对的,甚至越想越对。
人就是这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只是对的,别人没道理,还要责怪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就不去考虑。
生活中,亲人、同事、好友之间,是不是这样的事情很多呢?特别是对于越是亲近的人,为什么就越不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人处世之际,应该更多的给予对方理解,在有矛盾的时候,要首先学会反省自己的不是。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study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s,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我们写读后感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思考,使其更真实、个性化,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阅读后,写读后感成为我与朋友们分享读书心得的良好途径,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通用22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随着国学热潮的汹涌而至,我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让自己更充实起来。
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我从中读出了先生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
特别是读完先生对《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读,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乡明》、《兼收并蓄见仁心》等篇章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
这就引导我们以“里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这就启迪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博爱之心“泛爱众,而亲仁”,能够深刻认识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爱作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渐超越血缘基础之上的亲亲之爱,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渐让“仁爱”作为一种品性和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落实,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展现出“仁”的风范,并成为一种行为的自觉。
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
在日常生活中,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想别人所想,以一颗仁慈之心学会关爱,做到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在外爱朋友、爱他人,逐渐构建爱的和谐氛围。
做到以宽以待人的胸襟勇于承担,摒弃自私自利之念内修文德。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以仁爱之心平等对待他人,以和睦相处促进团结协作,那么怎么会成不了真正的正人君子和仁人君子呢?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
通过学习阅读,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
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汇总5篇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汇总5篇《论语》这本书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精选篇1读完论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孝道两字,孝是人的根本,父母生我、养我,如果长大不知道报恩,这就是没尽到做人的义务。
况且中国有一句话,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羊羔在吃奶的时候,两条前腿要跪下,乌鸦长大的时候,小乌鸦就找食物给老乌鸦吃,养到老乌鸦又恢复了飞的能力,这才算终了。
人如果不孝顺父母,那不是连乌鸦和羊羔子都不如了么?古有仲由百里负米,闵损芦衣顺母,陆绩怀橘遗亲,今有陈毅探母,张九精带父求学。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永恒的主题。
尽孝也是要讲求方法的。
我记得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这句话引起我很大的反思。
确实是这样的.,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的养老金,生活问题根本不用我们多想,而父母那么尽心尽力的照顾我们,培育我们为的又是什么呢?有人说这是本能,的确,天下的父母都一样,一心一意地为子女付出,但从不求任何回报。
亲情,它无需用任何语言表达。
那我们又为什么不能把孝顺父母作为本能呢,孝顺是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
想想父母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这真的很重要,或许不是买了什么华而不实的营养品,而是有事没事关心一下父母的身体,多陪父母聊聊天。
就像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那我们是不是也该认真反思一下呢?孝顺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就够了。
读《论语别裁》有感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让人耳目一新、也被他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探究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感动。
《论语别裁》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为政还是做学问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以前读《论语》总是囫囵吞枣,大而化之,通过《论语别裁》加深了我对论语的理解,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错误认知
《论语别裁》纠正了很多我对《论语》的错误认知。
以前读论语,有很多地方是根据字面意思,想当然的进行理解。
读了《论语别裁》才让我恍然顿悟。
如读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时我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理解就是孔老夫子对季氏在庭堂之上舞八佾这件事大发脾气,无法忍耐了。
读了《论语别裁》才知道,孔子的意思是说,季家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
并不是孔子在那里发脾气骂人,说不能忍耐这件事。
再如“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以前我对“方”的理解是方向或目的地,就是如果远游了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了,去干什么了……而南怀谨老师的解释的“方”是方法,解释为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远游时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
我再结合孔子对孝的言论,觉得这种解释更为合理。
深层含义
《论语别裁》使我理解《论语》更深层的含义。
以前我对《论语》的理解多浮于表面,没有更深层的体会。
如我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和弟子们谈心,让弟子们讲述自己的人生理想,子
路等人先说了人生的政治理想,最后问曾点:“点,尔何如?”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读这段时,我的理解是曾点对恬淡、归于自然生活的向往,孔子也同意点的观点。
当时就没有认真思考孔子是一个积极“入市”的人,也没对他的“归隐”表示怀疑,经南老师解释,才理解孔子的更深层认识:经历离乱人生才了解只有国家社会安定太平,才能有个人真正的精神享受。
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
”子路等人的抱负思想很了不起,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
但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点也。
”
再如,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起初我也只理解为人用来作推托的说辞,是推托责任的挡箭牌,但读了南老师的才更深一步了解,有些不在其位的人,就喜欢乱谋其政,他说越外行的越喜欢谈内行话。
比如,文人更喜欢谈战争,开口就是应该打。
他们却不知道打仗的难处,自己又没有打过仗,也不知道怎么打。
政治绝对要靠经验,不是光凭理论的。
你说某某不行,你自己来试试看,所以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所以他告诫学生们,对一件事,有一点还不了解,还无法判断时,不要随便下断语,不要随便批评。
答疑解惑
《论语别裁》为我读《论语》答疑解惑。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初读论语,有很多地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读不懂。
例如,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我读的时候,不知道“君子怀刑”是什么意思,觉得怀是崇尚或想念的意思,那“君子怀刑”就解释不通了,难道君子都喜欢被刑罚?带着疑问翻阅了《论语别裁》,
原来“君子怀刑”的解释是,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违反德性,怕做犯法的事情。
因此君子是怀畏刑法,有点崇尚法律的意思,把法律准则看的很重,不像小人只是怀思福惠,有些小惠就连法律都不顾了。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翻看薄薄的论语,它蕴含着厚厚的学问,我发觉已离儒家文化太远了,对于初读论语的我,《论语别裁》值得精读,细读,反复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