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满分模板!给你一轮复习中语文提升的最后空间
- 格式:pdf
- 大小:9.06 MB
- 文档页数:9
高三语文答题模板分享答题模板一:综合分析类在高三语文考试中,综合分析题常常要求考生对一篇文章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价。
根据这种题型的要求,我为大家分享一下一种常用的综合分析答题模板。
首先,我们需要对原文进行概括性陈述。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文章的主题、情节梗概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其次,我们需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是整体结构的组织方式,如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其次,是段落结构的处理方法,如并列、对比、转折等;最后,是语言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对话等。
接下来,我们要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
这一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是作者对问题的认识和表达;其次,是作者的观点以及观点的正反两面;最后,是对问题的思考和调查研究。
最后,我们需要对文章进行评价和总结。
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是对文章的优点的肯定和点评;其次,是对文章的不足之处的指出和改进建议;最后,是总结全文,给读者一个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一种针对综合分析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和文章内容进行自由组合和调整,确保回答完整、准确。
同时,通过使用这种模板,不仅可以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和逻辑性,还可以节约答题时间,达到高效应对考试的目的。
答题模板二:阅读理解类在高三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考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阅读理解题,我整理了一份常用的答题模板。
首先,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概括性回答。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对问题进行概括的描述和解释,回答要简明扼要且切中问题要点。
其次,我们需要对相关细节进行引用和解释。
可以通过引用原文的相关句子、短语或情节,结合问题要求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接下来,我们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
可以通过解读和分析原文的逻辑关系、语言特点等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分析,给出准确的判断和回答。
最后,我们需要总结全文,并给出个人观点。
初中语文满分答题模板与技巧
一、满分答题模板
题目:
答题要求:
一、引出题意或主题:
二、承上启下,简述相关信息:
三、重点突出,论点论据有力:
四、充实论证,提供详实例证明:
五、反面观点,辩证分析:
六、总结观点,简洁概括:
七、请输入你的答案:
二、满分答题技巧
1. 理解题意: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要求的内容和思路。
2. 分析要点:
将题目的关键词进行梳理,明确要点和主题,确定答题思路。
3. 制定提纲:
根据题目要求,列举出相关的论点和论据,形成提纲框架。
4. 增加论据:
充实答案,提供多样的论据和实例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5. 辩证分析:
对可能存在的反面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6. 简练总结:
在文章的结尾对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进行简洁概括,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7. 语言表达:
注意书写规范、语句通顺、合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表达力和吸引力。
同时,注意篇章结构的合理安排和段落之间的过渡。
8. 突出亮点:
在作者的语言、观点、论述等方面,尽量展示自己的独特思考和个性化表达,突出亮点,以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
注意:以上模板和技巧仅为参考,根据具体题目情况和自己的思考,在实际写作时进行灵活运用。
语文高中答题模板高中语文答题模板。
一、阅读理解。
1. 题干分析,明确文章主题,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2.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结构,找出重点段落,理解作者观点。
3. 文章细节,抓住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细节信息,找出文章要点。
4. 思维拓展,对文章内容进行思维拓展,联系现实生活,举一反三。
二、作文。
1. 题目分析,明确作文题目,理解作文要求,把握作文主题。
2. 内容构思,构思作文内容,列出作文要点,确定作文结构。
3. 写作技巧,运用修辞手法,丰富作文语言,提高作文表现力。
4. 表达清晰,语句通顺,表达清晰,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5.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提出建议或展望未来,点明主题。
三、古诗文鉴赏。
1. 诗文背景,了解诗文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写作动机,把握诗文意境。
2. 诗文结构,分析诗文结构,把握诗文脉络,理解诗文主题。
3. 诗文表达,理解诗文表达方式,抓住诗文核心,把握诗文情感。
4. 鉴赏评价,客观评价诗文价值,理性分析诗文优缺点,提出自己见解。
四、现代文阅读。
1. 文章主题,明确文章主题,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2.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结构,找出重点段落,理解作者观点。
3. 文章细节,抓住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细节信息,找出文章要点。
4. 思维拓展,对文章内容进行思维拓展,联系现实生活,举一反三。
五、古文阅读。
1. 文章主题,明确文章主题,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2.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结构,找出重点段落,理解作者观点。
3. 文章细节,抓住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细节信息,找出文章要点。
4. 思维拓展,对文章内容进行思维拓展,联系现实生活,举一反三。
六、语法填空。
1. 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结构,把握句子成分,找准句子主干。
2. 词语辨析,辨析词语用法,抓住词语搭配,理解词语含义。
3. 语法规则,熟练掌握语法规则,准确运用语法知识,避免语法错误。
七、作文改错。
1. 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结构,把握句子成分,找准句子主干。
史上最全答题模版语文考高分不再难!一、诗歌答题模式 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
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 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 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
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
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 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二、现代文答题模式
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
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
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
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鉴赏常用的词语1、反映表现手法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欲扬先抑、明贬实褒、虚实结合、以小见大、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2、反映诗人心情的愉悦、欢快、激动、沉痛、哀伤、赞美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报国之情等3、反映语言特色的凝练、简洁、幽默、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4、反映总体风格的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等考点透视鉴赏:1.形象 2. 语言 3. 表达技巧评价:1. 思想内容 2. 观点态度A.描写了什么形象B.营造了什么意境C.抒发了什么情感D.运用了什么语言E.运用了什么技巧诗歌形象的分类(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
(2)景物形象。
(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
诗歌形象:1.人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B、作品中其他人物。
(偏重叙事的诗歌)2.景物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3.事物形象:偏重咏物的诗歌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概括形象特点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指出形象的意义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文章中存在一些格式错误,需要进行修正。
同时,第一段中的第二句话“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也需要进行修改,应该改为“删除明显有问题的句子”。
下面进行小幅度的改写:语文的万能答题公式提问方式:某句话(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语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突出主题并深化中心。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摘自XXX《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该段落的作用有三个:一是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二是为XXX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三是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好处?一)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性,表达了情感。
二)排比:强调了对象的特性,一气呵成,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三)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对对象的特性的注意和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四)反问:强调,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语势,表达了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五)对比:强调了……突出了……六)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XXX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摘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础性学科,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规格的考试,自然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要进行考察,而且要求也更高。
为了让大家充分地做好高考备考,以更好的状态迎接高考,下面为大家带来,欢迎大家学习!语文高分必备答题模版:模版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模版2:修辞手法的作用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它本身的作用,二是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模版3: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模版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模版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模版6: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高中语文万能答题模板高中语文万能答题模板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比喻、拟人、夸张、反问、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位置和作用,可以通过分析句子语境和作者的意图来确定。
比喻和拟人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对象的特征,夸张和排比可以增强语气和气势,反问可以强调和加强语气,对偶可以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位置和作用:插叙可以在文章中对内容进行补充,突出文章的主题或丰富主人公的性格。
插叙与全文的联系需要通过分析插叙的内容和全文的主题来确定。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归纳文章中心的方法: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
写人为主的文章可以赞扬、表达、描写人物形象;记事为主的文章可以记叙、批评、歌颂事件;写景状物的文章可以采用描写手法,赞扬、抒发情感;游记可以描写、表达感情;议论文可以论述、阐明观点。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记叙要素的作用: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是记叙文的重要要素,它们可以使记叙的过程更加清晰,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突出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和目的:描写手法可以通过语言的形式和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烘托氛围。
分析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和目的,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
文章格式已经整理好,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下面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的改写:二十、前后照应在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出关键词,这些关键词相互照应,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前后照应的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连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二十一、巧设悬念作者在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这个关键词贯穿了整个文章,使得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这种手法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文章开头的景语段不仅可以描写环境,还可以为下文打下伏笔。
通过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语文答题模板高三(甄选5篇)1.语文答题模板高三第1篇1、读懂诗歌(1)用关注“标题、意象、注释、情思语、即时诗人”的办法读诗歌,并快速判明诗歌类别——写景或者写物或者写人,根据相应类别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
(2)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内容上的描写手法、主题上的抒情手法、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和结构上的结构手法)2、审读问题(1)勾画题干(问题要求的——概括、分析、简析、赏析,问题范围——全诗、第几联、上片等等,问题对象——情感、意境、形象、艺术手法等等),明确问题要求。
(2)根据问题要求和对象,弄清楚题型,按照题型的基本模式与步骤组织答案素材。
3、科学答题(1)按照题型与相应步骤答题。
(2)一般,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3)注意使用术语,每一点均先观点后阐释。
(4)分点作答,分条陈述。
合并相同点。
(5)语言简洁明了,不写可有可无的字词句。
特别提醒:答题中请随时保持对诗歌类别意识的重视与运用,随时关注诗歌中的即时诗人。
4、诗歌鉴赏相关知识体系。
(1)诗歌类别A、借景抒情类景即画面是主要内容,由一组意象构成画面。
抓画面的命名与特点,注重景的描写(描写的角度、顺序、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修辞手法),景表现出的情感。
B、托物言志类物,一个或者诗歌中的主要的核心的意象,以象征手法来借物表达人的志趣精神等。
抓物的特点(外在与内在——内在由外在特点、环境特点共同作用产生),注重物的描写(描写的角度、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尤其是间接、修辞手法),物象征的人的志趣精神与品质。
C、写人抒情类人,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
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注重对人的描写(描写的手法——直接如动作、心理、细节等等,间接如衬托等),人物的追求与情思即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2)艺术手法A描写手法(关涉内容或者诗歌的形象)分为直接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a写人:语言、动作、心理、表情、肖像、细节描写等。
◆掌握并灵活运用古诗鉴赏满分答题公式诗歌鉴赏答题,总的来说,问题就只有三个,即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这三个大问题下面,又有几个小问题。
所有的问题,归纳起来,可以用一句话表达。
即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抒发)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
简明扼要地说,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景物。
鉴赏诗歌,就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
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多个意象彼此关联,可以构成意境。
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通常指整首诗或几句诗所创设的情感境界。
意象往往和意境、情感融在一起考查。
⒈高考试题意象考查的主要形式:①诗句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②诗中哪些意象体现情感的?③诗中的什么意象体现了事物的特征?④诗中的意象有什么寓意?⑤诗歌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诗歌。
⑥诗中的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⒉答题思路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景物。
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二者关系紧密,因而常常结合在一起出题,答题要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
⒊满分答题公式:描述景物+氛围特点+思想感情+表达效果【附】常见的诗歌意象:①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中秋、重阳、秋霜、鸿雁、双鲤、捣衣、芳草、莼羹鲈脍等。
②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杨柳、长亭、南浦、阳关、酒等。
③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鹧鸪、杜鹃、寒蝉、哀鸿、寒鸦、沙鸥、黍离、老树、草木、黄叶、落花、斜阳(夕阳、落日、黄昏)、秋风、细雨、烟雾、堆烟杨柳(国家兴亡)等。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本身作用+结合语境的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写出了 + 对象+特征
排比: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 强调了+对象+特征
设问:引起读者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3 句子解析题
一般难度题——
某句话的含义: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进阶难度题——
Q: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Q: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阅读题
1 段意归纳
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2 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要先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答题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
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3 插叙的作用
要先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答题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4 归纳中心思想
答题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5 记叙的要素作用
答题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6 描写手法的作用
首先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答题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7 环境描写的作用
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答题公式:
……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8 论证方法的作用
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答题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语文应用题
1 仿写句子
1 数清例句的字数。
(重要!!)
2 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3 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2 读图题
答题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
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3 写信
答题公式:
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4 诗文佳句赏析
答题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
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5 说明文学家风格
答题公式:
1 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2 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3 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6 文言文句子划分停顿
答题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常用答题语言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