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题型十一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转化
- 格式:docx
- 大小:125.61 KB
- 文档页数:5
(10)金属及其化合物微流程1.铬酸铅()4PbCrO 通常用作着色剂,一种以32CrCl 6H O ⋅和()32Pb NO 等为原料制备铬酸铅的流程如图。
已知3Cr(OH)不溶于水,与3Al(OH)类似,具有两性绿色溶液的主要成分为2NaCrO ;()()222724Cr O H O2H 2CrO -+-++橙色黄色;碱性条件下2Pb +可形成2Pb(OH)沉淀。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实验室进行溶解、过滤操作时,均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烧杯、玻璃棒B.第①步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22Cr4OH CrO 2H O +--++C.第②步中溶液变为黄色后,仍须煮沸溶液一段时间,其目的为除去过量的22H OD.第③步中加入醋酸溶液的目的是使溶液中的24CrO -转化为227Cr O -2.某废催化剂含58.2%2SiO 、21.0%ZnO 、4.50% ZnS 和12.8% CuS 及少量的34Fe O 。
某同学用15.0g 该废催化剂为原料,回收锌和铜。
设计实验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同学在实验完成之后,得到1.50 g 42CuSO 5H O ⋅,则铜的回收率为30%B.检验滤液1中是否含有2Fe +,可以选用KSCN 和新制的氯水C.步骤②操作中,应先加6%22H O ,再在加热搅拌下缓慢加入1.0124mol L H SO -⋅D.步骤①④都需要用到蒸发皿、酒精灯、漏斗、烧杯等玻璃仪器3.工业氧化铍可用于制作铍合金及特殊陶瓷。
由绿柱石(主要成分是32618Be Al Si O 及铁等微量元素)和方解石(主要成分是3CaCO )为原料生产氧化铍的工艺流程如图:已知:铍化合物的性质与铝化合物的性质相似。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绿柱石的组成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为2323BeO Al O 6SiO ⋅⋅ B.“酸浸渣”受热后的主要成分是2SiO 和4CaSO C.“碱浸”时可以使用廉价的氨水,降低生产成本D.“水解”时调节pH 发生反应的主要离子为22BeO -4.铋(Bi )与氮同主族,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下常以BOCl (s )的形式存在,铋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电子、医药等领域。
高考化学复习专题检测—物质结构与性质(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23·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高三质检)已知在一定条件下,SO2也能体现其氧化性,例如:2H2S+SO2=3S+2H2O,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A.SO2的VSEPR模型:B.HS-电离的离子方程式:HS-+H2O H2S+OH-C.基态硫原子p x轨道的电子云轮廓图:D.基态氧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答案】C【解析】A项,二氧化硫中心原子S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有1对孤电子对,S杂化类型为sp2,VSEPR模型为平面三角形,A错误;B项,HS-电离的离子方程式HS-H++S2-,B错误;C项,基态硫原子P x轨道的电子云轮廓为哑铃型,C正确;D项,基态氧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D错误;故选C。
2.(202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高三期中)尿素CO(NH2)2是一种高效化肥,也是一种化工原料。
反应CO2+2NH3CO(NH2)2+H2O可用于尿素的制备。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NH3与CO(NH2)2均为极性分子B.N2H4分子的电子式为C.NH3的键角大于H2O的键角D.尿素分子σ键和π键的数目之比为6∶1【答案】D【解析】A项,NH3分子为三角锥形,为极性分子,CO(NH2)2中的N原子与NH3中的N成键方式相同,所以二者均为极性分子,A正确;B项,N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个,要达到稳定结构,N2H4的电子式为:,B正确;C项,NH3分子中有3个σ键,1对孤电子对,H2O分子中有2个σ键和2对孤电子对,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力大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力,所以H2O的键角小于NH3中的键角,C正确;D项,1个单键1个σ键,1个双键1个σ键和1个π键,尿素中含有6个单键和1个双键,7个σ键和1个π键,尿素分子σ键和π键的数目之比为7∶1,D错误;故选D。
1.(2019·海南高考)Ⅰ.下列各组物质性质的比较,结论正确的是()A.分子的极性:BCl3<NCl3B.物质的硬度:NaI<NaFC.物质的沸点:HF<HClD.在CS2中的溶解度:CCl4<H2OⅡ.锰单质及其化合物应用十分广泛。
回答下列问题:(1)Mn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________族,基态Mn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有________个。
(2)MnCl2可与NH3反应生成[Mn(NH3)6]Cl2,新生成的化学键为________键。
NH3分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其中N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
(3)金属锰有多种晶型,其中δ-Mn的结构为体心立方堆积,晶胞参数为a pm,δ-Mn中锰的原子半径为________pm。
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δ-Mn 的理论密度ρ=________g·cm-3。
(列出计算式)(4)已知锰的某种氧化物的晶胞如图所示,其中锰离子的化合价为________,其配位数为________。
答案Ⅰ.ABⅡ.(1)ⅦB5(2)配位三角锥形sp3(3)3a42×55N A a3×10-30(4)+2 6解析Ⅰ.BCl3是平面正三角形,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重合,是非极性分子;而NCl3的N原子上有一对孤电子对,是三角锥形,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是极性分子,所以分子极性:BCl 3<NCl 3,A 正确;NaF 、NaI 都是离子晶体,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由于离子半径F -<I -,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物质的硬度就越大,所以物质硬度:NaF>NaI ,B 正确;HCl 分子之间只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而HF 分子之间除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外,还存在分子间氢键,因此HF 的沸点比HCl 的高,C 错误;CCl 4、CS 2都是由非极性分子构成的物质,H 2O 是由极性分子构成的物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由非极性分子构成的溶质CCl 4容易溶解在由非极性分子构成的溶剂CS 2中,由极性分子H 2O 构成的溶质不容易溶解在由非极性分子构成的溶剂CS 2中,所以溶解度:CCl 4>H 2O ,D 错误;故合理选项是AB 。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元素或物质推断题1.(2022·湖北·高三期中)分类思想以及用分类思想研究一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殊性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和手段。
以下是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对某些物质与水反应情况进行分类的分类图。
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已知:2233NO H O 2HNO NO +=+。
按要求填空:(1)上述第一级分类标准(分成A 、B 组的依据)是_______。
(2)B 组中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
(3)E 组中物质有_______(填化学式)。
(4)2SO 属于酸性氧化物,类似于2CO ,从而认为2SO 可以归于C 组。
预测2SO 可以和足量NaOH 溶液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5)F 组中有一种物质常用来制备“84”消毒液,制备“84”消毒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6)饱和的3FeCl 溶液滴入沸水可得到以()3Fe OH 为分散质的红褐色胶体。
①该红褐色胶体中()3Fe OH 粒子的直径大小范围是_______。
①3FeCl 溶液滴入沸水可得到()3Fe OH 红褐色胶体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2.(2022·浙江·高三期中)盐X 只含四种短周期元素,按如下流程进行实验:已知:气体C 能使湿润红色石蕊变蓝。
请回答:(1)盐X 含_______(填元素符号),气体C 的VSEPR 模型为_______。
(2)盐X 与足量NaOH 溶液在加热条件下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3)盐B 对应的酸常温常压下为无色结晶性粉末,主要用于氧化剂、磺化剂及硝化反应中的脱水剂,制染料、炸药,石油产品精制和其他有机磺酸化合物。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物质中一定条件下能与该酸反应的是_______。
A .甲苯B .224KC O C .2SOD .Cu(4)工业上盐B 重要的用途之一是溶解难溶氧化物生成常见的盐,请写出盐B 与23Al 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高考化学综合题专题复习【铁及其化合物】专题解析含详细答案一、高中化学铁及其化合物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1.现有金属单质A、B、C和气体甲、乙、丙以及物质D、E、F、G、H,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有些反应的生成物和反应的条件没有标出)。
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丙__________。
(2)写出黄绿色气体乙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反应过程⑦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3)反应③中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Al HCl 杀菌消毒、强氧化剂、漂白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4Fe(OH)2+O2+2H2O=4Fe(OH)3 2Al+2OH- +2H2O=2AlO2-+3H2↑【解析】【分析】金属A颜色反应为黄色证明A为金属Na,Na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甲为H2,D为NaOH;金属B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H2,说明B为金属Al,黄绿色气体乙为Cl2,气体甲是H2,H2和Cl2反应生成丙为HCl,HCl溶于水得到的物质E为盐酸溶液,盐酸与金属C反应产生F溶液是金属氯化物,该氯化物与Cl2还可以反应产生G,G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H为Fe(OH)3,则G为FeCl3,推断物质F为FeCl2;判断C为Fe,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是Na,B是Al,C为Fe,气体甲是H2,气体乙是Cl2,气体丙是HCl;D是NaOH,E是盐酸,F是FeCl2,G是FeCl3,H是Fe(OH)3。
(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物质B是Al,丙是HCl;(2)黄绿色气体乙是Cl2,该物质可以与水反应产生HCl和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作氧化剂,氧化一些具有还原性的物质,也用于杀菌消毒或用于物质的漂白;(3)FeCl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FeCl2+2NaOH=Fe(OH)2↓+2NaCl,Fe(OH)2具有还原性,容易被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氧化,发生反应:4Fe(OH)2+O2+2H2O=4Fe(OH)3,固体由白色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因此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4)反应③是Al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产生NaAlO2和H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 +2H2O=2AlO2-+3H2↑。
元素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1.(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期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燃料燃烧有关【答案】C【解析】雾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水;霾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固体颗粒,故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A正确;由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转化为铵盐,形成无机固体颗粒,因此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B正确;NH3作为反应物参与反应转化为铵盐,不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C错误;由图可知,燃料燃烧产生颗粒物,进而形成雾霾;氮肥受热分解产生氨气,氨气参与反应产生铵盐,形成无机颗粒,故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燃料燃烧有关,D正确;答案为C。
2.(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期中)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Y既能与X反应又能与Z反应的是X Y Z①NaOH溶液Al( OH)3稀硫酸②KOH溶液SiO2浓盐酸③O2N2H2④FeC13溶液Cu 浓硝酸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答案】B【解析】①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水,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与水,故①符合题意;②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钾反应反应生成硅酸钾与水,在酸中二氧化硅只与HF反应,不能与盐酸反应,故②不符合题意;③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反应得到NO,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气反应,常温下氮气不能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故③不符合题意;④常温下,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与水,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得到氯化铜、氯化亚铁,故④符合题意;答案选B。
3.(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期中)下列制作铅笔的材料与相应工业不对应的是A.橡皮擦——橡胶工业B.铝合金片——冶金工业C.铝笔芯——电镀工业D.铅笔漆——涂料工业【答案】C【解析】橡皮擦的原料是橡胶,涉及到橡胶工业的生成,A正确;铝合金涉及金属铝的冶炼过程,与冶金工业有关,B正确;铅笔芯的原料是石墨和粘土,与电镀工业无关,C错误;铅笔外边的油漆、绘制的图案、文字等,与有机物合成材料及涂料有关,D正确。
第7课时 核心价值——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学科本质价值)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试题体现《化学课程标准》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核素素养的要求,要求考生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性质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1.直线型转化关系A ――→XB ――→XC (1)X 为O 2Na ―→Na 2O ―→Na 2O 2N 2―→NO ―→NO 2或NH 3―→NO ―→NO 2 S ―→SO 2―→SO 3或H 2S ―→SO 2―→SO 3 C ―→CO ―→CO 2或CH 4―→CO ―→CO 2 醇―→醛―→羧酸 (2)X 为CO 2NaOH ――→CO 2Na 2CO 3――→CO 2NaHCO 3 (3)X 为强酸,如HClNaAlO 2――→HCl Al(OH)3――→HCl AlCl 3Na 2CO 3――→HClNaHCO 3――→HClCO 2 (4)X 为强碱,如NaOHAlCl 3――→NaOHAl(OH)3――→NaOHNaAlO 2 2.交叉型转化3.三角型转化4.注意反应形式与物质的关系,特别是置换反应 (1)金属―→金属:金属+盐―→盐+金属,铝热反应。
(2)金属―→非金属:活泼金属+H 2O(或H +)―→H 2,2Mg +CO 2=====点燃2MgO +C 。
(3)非金属―→非金属:2F 2+2H 2O===4HF +O 2,2C +SiO 2=====高温Si +2CO ↑,C +H 2O(g)=====高温CO +H 2,X 2+H 2S===2HX +S ↓。
(4)非金属―→金属:用H 2、C 冶炼金属。
(2020·江苏卷)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 .NaCl(aq)――→电解Cl 2(g)――→石灰水漂白粉(s)B .NaCl(aq)――→CO 2(g )NaHCO 3(s)――→加热Na 2CO 3(s)C .NaBr(aq)――→Cl 2(g )Br 2(aq)――→NaI (aq )I 2(aq)D .Mg(OH)2(s)――→HCl (aq )MgCl 2(aq)――→电解Mg(s)C [由Cl 2制备漂白粉应通入石灰乳而不是石灰水中,A 项错误。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按电子排布,可以把周期表中的元素划分为5个区,以下元素属于p区的是() A.Fe B.Mg C.Br D.Cu【答案】C【解析】Fe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64s2,属于d区元素,A项错误;Mg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s2,属于s区元素,B项错误;Br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4s24p5,属于p区元素,C 项正确;Cu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属于ds区元素,D项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负性最大的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下角B.某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4s24p1,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第四周期IIIA族C.2s轨道在空间呈双球形分布D.基态原子3p能级电子半充满的原子第-电离能小于3p能级有两个未成对电子的原子【答案】B【解析】A项,非金属越强,则电负性越大,电负性最大的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右上角,A项错误;B项,某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4s24p1,可知最外层为第四层,且含有3个电子,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第四周期IIIA族,B项正确;C项,s能级的轨道为球型,则2s轨道在空间呈球形分布,C项错误;D项,核外电子半充满为稳定结构,则基态原子3p能级电子半充满的原子第一电离能大于3p能级有两个未成对电子的原子,D项错误;故选B。
3.电子排布式为[Ar]3d54s2的元素是()A.稀有气体元素B.过渡元素C.主族元素D.卤族元素【答案】B【解析】在最外能层p轨道上填充有电子且未满时,一定为主族元素;最外能层p轨道上未填充电子,而在d(或f)轨道上填充有电子的元素,一定是过渡元素。
故电子排布为[Ar]3d54s2的元素为过渡元素。
故选B。
4.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Kr]4d105s1的元素所属的区、周期和族为()A.p区、第五周期、第ⅠB族B.ds区、第五周期、第Ⅰ族C.d区、第四周期、第ⅠB族D.ds区、第五周期、第ⅠB族【答案】D【解析】依据Cu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Ar]3d104s1进行迁移,则可推断出核外电子排布式为[Kr]4d105s1的元素属于第五周期第ⅠB族元素,位于ds区。
元素及其化合物1、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金属和非金属两部分,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知识特点是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和计算的载体,其信息量大,反应复杂,常作为综合试题的知识背景或突破思维的解题题眼。
2、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必须先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部关系,方法是:“抓重点,理关系,用规律,全考虑”。
①抓重点:以每族典型元素为代表,以化学性质为抓手,依次学习其存在、制法、用途、检验等“一条龙”知识,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②理关系:依据知识内在联系,按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的顺序,将零碎的知识编织成网络,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滴水不漏③用规律:用好化学反应特有的规律,如以强置弱等规律,弄清物质间相互反应。
④全考虑:将元素化合物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理解,从而达到解综合试题时能将所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信手拈来。
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本学科理论、计算或跨学科知识间的外部关系,采取的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①分析:将综合试题拆分思考。
②综合:将分散的“点”衔接到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块”中。
③抽象:在分析综合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
④具体:将提取出的信息具体化,衔接到综合试题中,从而完整解题。
(一)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⑴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如下:F、O、Cl、N、Br、I、S、P、C、Si、H。
⑵元素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的区别:元素的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影响其强弱的结构因素有:①原子半径:原子半径越小,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③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越多,吸引电子能力越强。
但由于某些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原子是以强列的共价键相结合(如N N等),当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才能形成原子,表现为单质的稳定性。
这种现象不一定说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⑶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其应用元素的非金属性的本质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题型十一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转化
通关演练
(建议完成时间:20分钟)
1.下列转化关系中,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①SiO2―→Na2SiO3②CuSO4―→CuCl2③SiO2―→H2SiO3
④CuO―→Cu(OH)2⑤Na2O2―→Na2SO4
A.①和②B.③和④C.②③④D.②③④⑤解析①中SiO2可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iO3;②中CuSO4可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和CuCl2;③中SiO2不能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由SiO2一步制得H2SiO3;④氧化铜不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⑤中将SO2通入过氧化钠即可得到硫酸钠。
答案 B
2.A、B、C、D、E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它们均含有同
一种短周期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其
中A是单质,B在常温下是气态氢化物,C、D是氧化物,E
是D和水反应的产物。
下列判断中不合理的是()。
A.A不可能是金属
B.由C生成D肯定发生了电子转移
C.A生成C肯定属于离子反应
D.B和E可能会发生反应生成一种盐
解析根据图示转化关系,B为A的气态氢化物,因此A不可能为金属,A 对;根据C、D为A的不同氧化物,则由C生成D为氧化还原反应,B对;
根据图示关系,A有变价氧化物,可以推断A可能为N2、S等,此时A生成C的反应为单质和氧气的反应,肯定不是离子反应,C错;当A为N2时,B 为NH3、E为HNO3,NH3与HNO3反应生成NH4NO3,D对。
答案 C
3.(2013·南京一模)通过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将CO2转化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产品(如图所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减排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高温催化分解为C、CO、O2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B.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少量NaHCO3可用热分解的方法
C.过氧化尿素和SO2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其原理相同
D.CO2合成甲醇及碳酸二甲酯,原子利用率均为100%
解析A项中应为吸热反应,故A错误;C项,过氧化尿素使品红溶液褪色是利用它的强氧化性,而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是利用它与品红试剂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原理不相同,故C错误;D项,由图示可知,二氧化碳与氢气合成甲醇以及甲醇与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原子利用率都不是100%,故D错误。
答案 B
4.X、Y、Z三种不同物质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则X不可能是()。
A.Al2O3B.SiO2C.CO2D.NH4Cl
解析将四个选项代入,若X为Al2O3,则Y为NaAlO2,Z为Al(OH)3,A
项符合题意;若X为SiO2,则Y为硅酸钠,Z为硅酸,B项符合题意;若X 为CO2,则Y为碳酸钠,Z为碳酸氢钠,C项符合题意;若X为NH4Cl,则Y为一水合氨,Z为NH4Cl,与题目要求“X、Y、Z三种不同物质”不符,故D项不正确。
答案 D
5.A、B、C、X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物质,一定条件下
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其他产物已略去),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A.若X为Cl2,则C可为FeCl3
B.若X为KOH溶液,则A可为AlCl3
C.若X为O2,则A可为硫化氢
D.若A、B、C均为焰色反应呈黄色的化合物,则X可为CO2
解析A项,Fe与Cl2反应只会生成FeCl3,不会生成FeCl2,错误;B项,B、C两物质分别是Al(OH)3、KAlO2时满足转化关系;C项,B、C两物质分别是S、SO2时满足转化关系;D项,A、B、C三物质分别是NaOH、Na2CO3、NaHCO3时满足转化关系。
答案 A
6.(2013·威海一模)某工厂用CaSO4、NH3、H2O、CO2制备(NH4)2SO4,其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生成1 mol(NH4)2SO4至少消耗2 mol NH3
B.CO2可被循环使用
C.往甲中通CO2有利于(NH4)2SO4的生成
D.直接蒸干滤液即可得到纯净的(NH4)2SO4
解析由于在硫酸钙悬浊液中通入了足量的氨气,然后通入了适量的CO2,使溶液中生成了碳酸铵,碳酸铵与硫酸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硫酸铵,过滤后
滤液中会混有可溶性的碳酸铵,因而要进行提纯。
答案 D
7.下表各组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不可以实现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的是( )。
选项
X Y Z 箭头上所标数字的反应条件 A
CaO Ca(OH)2 CaCO 3 ①常温遇水 B
AlCl 3 NaAlO 2 Al(OH)3 ②通入CO 2 C
Fe 2O 3 FeCl 3 Fe(OH)3 ④加入盐酸 D Cl 2 Ca(ClO)2 HClO ③加浓盐酸
解析 CaCO 3不能一步反应生成Ca(OH)2。
答案 A
8.二氧化氯(ClO 2)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消毒剂,易溶于水,尤其在水处理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以下是某校化学研究小组设计实验室制取ClO 2的工艺流程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电解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电解Cl 2↑+H 2↑
B .由NaClO 2溶液制取0.6 mol ClO 2时,至少消耗0.1 mol NCl 3
C .将产生的混合气体通过盛有碱石灰的干燥器以除去ClO 2中的NH 3
D .溶液X 的主要成分为NaClO 2和NaOH
解析 根据流程图可知,电解时的反应物为NH 4Cl 和HCl 、产物为H 2和NCl 3,
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NH 4Cl +2HCl=====电解NCl 3+3H 2↑,A 错;碱石灰无法除
去NH3,且ClO2会与碱石灰反应,C错;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和原子守恒可知,溶液X的主要成分为NaCl和NaOH。
答案 B
化学驿站
心平气和要沉着,仔细审题寻突破,
分析推断得结论,回过头来验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