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孔子学说中的忧悲向度
- 格式:pdf
- 大小:172.46 KB
- 文档页数:2
论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悲壮美是悲剧美和崇高美的有机融合,悲壮美以雄伟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能给人们以强烈的精神鼓舞和情感超越。
在孔子美学思想体系中,由于孔子“仁者爱人”的崇高理想与“天下无道”的强烈冲突,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宿命等因素,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悲壮美。
悲壮美丰富了孔子的美学思想,而且对于中华文化品格的形成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签:悲壮美崇高理想悲剧意识孔子虽无专门的美学著述,但其美学思想博大精深,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观点,如“美善统一”、“中和美”、“仁之美”等等,在我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意义。
在孔子美学思想体系中,由于孔子“仁者爱人”的崇高理想与“天下无道”的强烈冲突,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宿命等因素,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悲壮美。
悲壮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悲剧美和崇高美的有机融合。
《新编美学词典》是这样解释悲壮的:悲壮是艺术风格之一,以刚健遒劲的艺术形式,表现正义遭到挫折的情景,抒发受压抑的深沉忧愤,从而形成悲痛壮烈的情调,它源自现实中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惊天动地的事迹,并与作者的审美态度紧密相联,悲壮的作品,具有憾人心灵的艺术力量,发人深思,激人奋斗,充分体现出悲壮的风格。
[1]跳出艺术作品的局限,悲壮美可以概括为正义力量面对无可挽回的失败命运,所展现出的强劲精神力量而带给人的震撼、鼓舞和敬仰的超越性情感。
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仁者爱人”的崇高社会理想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正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变革、大动荡的乱世,“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出自《论语·八佾》),“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国相互攻伐,役使屠戮人民,民不聊生。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泛爱众而亲仁”(出自《论语·学而》)、“仁者爱人”(出自《孟子·离娄下》)等等。
试论儒家的忧患意识论文关键词:忧患意识儒家忧国忧民ﻫ论文摘要:由孔子首先阐发的对国家、民族和人生的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儒家忧惠意识,后经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其精华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表现出的以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为终极关怀.知识分子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思想意识,以及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ﻫ忧患意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和传承着,并且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心理的一种向上品格,成为激励历代仁人志士心系国民、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ﻫ忧患意识是指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患难而产生的忧虑与思索。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和控制各种恶劣的自然现象,因此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的忧患。
进人阶级社会,忧患意识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具体体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对社会、人生颇多精到见解,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后经历代儒士的阐发,忧患意识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一。
ﻫ孔子是系统论述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他的忧患是从忧患人生开始的。
他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都是讲人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由此出发,孔子将忧患的内容重点放在关注他人、社会和国家上。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称霸,社会矛盾加剧,现实的苦难使人们更加关注现存的人世社会,诸子百家皆“篙目而忧世之患”,但各有各的忧法。
老庄主要关心的不是社会现实的改变,而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解脱。
墨家提倡兼爱,要求仁人志士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墨者本身,则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而孔子则一方面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追求安邦定国、匡济天下的社会理想。
另一方面把个人的命运同整个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任务。
试论儒家的忧患意识论文关键词:忧患意识儒家忧国忧民论文摘要:由孔子首先阐发的对国家、民族和人生的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儒家忧惠意识,后经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其精华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表现出的以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为终极关怀.知识分子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思想意识,以及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忧患意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和传承着,并且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心理的一种向上品格,成为激励历代仁人志士心系国民、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忧患意识是指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患难而产生的忧虑与思索。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和控制各种恶劣的自然现象,因此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的忧患。
进人阶级社会,忧患意识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具体体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对社会、人生颇多精到见解,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后经历代儒士的阐发,忧患意识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一。
孔子是系统论述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他的忧患是从忧患人生开始的。
他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都是讲人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由此出发,孔子将忧患的内容重点放在关注他人、社会和国家上。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称霸,社会矛盾加剧,现实的苦难使人们更加关注现存的人世社会,诸子百家皆“篙目而忧世之患”,但各有各的忧法。
老庄主要关心的不是社会现实的改变,而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解脱。
墨家提倡兼爱,要求仁人志士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墨者本身,则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而孔子则一方面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追求安邦定国、匡济天下的社会理想。
另一方面把个人的命运同整个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任务。
论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导师,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和价值观。
而在孔子的众多思想中,他对美学的思考和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孔子的美学思想充满了悲壮美,他在对人生、艺术和美的追求中展现了人类伟大和壮丽的一面。
首先,孔子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体现了悲壮美。
孔子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道德美、修身养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才能展现人的价值和美丽。
孔子的这一思想体现了悲壮美,因为他认为人的一生应该充满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为社会、家庭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种悲壮美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与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享乐和自私相比,显得尤为珍贵。
其次,孔子对于艺术的追求也体现了悲壮美。
孔子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显现。
他对音乐、礼仪、文学等艺术形式的追求,体现了他对于美的追求和追逐。
孔子提倡的音乐礼仪是一种优雅、庄重且富有内涵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孔子对于文化的美好向往。
孔子曾经说过:“夫乐者,乐之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渗透到人心灵深处的艺术,可以感悟到人情的真实和深刻。
这种对于艺术的渴望和追求,体现了孔子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展示了他对艺术的悲壮美的体验。
此外,孔子对于美的思考还体现在他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追求上。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和谐、宽容和有爱的关系,他主张人们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观念,他认为“仁者爱人”,要通过仁爱之心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种关注他人,追求社会和谐的精神,展现了孔子对于美的悲壮理解。
对于孔子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一种美的表现,它能够让人们享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也能够让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悲壮美的宏伟景象。
最后,孔子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贡献同样展现了悲壮美。
孔子忧患意识
儒家特别注重“忧患意识”,孔子讲:“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展现了儒者肩负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自觉。
镇守仪地的边防官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更是将孔子看作一个能够改变“礼崩乐坏”局面的领导者。
儒家学说是意在济世救民、修身治国的仁学,是旨在解决忧患问题的哲学方法。
出于对“礼崩乐坏”社会局面的忧虑,孔子认为应当推行“德治”“礼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国家的兴盛需要内在的道德教化引导,以及外在的礼仪规范的调节。
同时,作为君主,也要做好自我管理,唯有己身正,推行的政令才可以让人们信服。
339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7月下半月刊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实行“仁”的方法是“礼”。
孔子的思想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但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和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同样,孔子的思想虽然有积极的一面,其同时也的确存在消极的一面,下面我就其消极思想的一面作以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从而使得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对孔子作出更客观、合理的评价。
首先一点孔子兴办学校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官吏,他提倡读书做官,鼓励了人们的私欲。
我们知道,读书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如果仅仅是为了做官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则未免太过狭隘。
孔子的这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至今还影响着很多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引用这种观点来教育和引导小孩子读书的,完全没有让儿童对于学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概念,没有引导儿童正确认识其受教育的目的,最终造成现在一些人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偏差。
其次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具有鲜明的教育目的,即要把无论何种出身的人都培养成为“克己服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儒家的思想政治路线,其“有教无类”的提出就是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还有孔子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孔子的“仁礼”学说有着明确的指向,就是“复礼”和“为仁”,目的就是主张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名分,要求重建西周宗法政治。
它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性的一面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的教学目的就是“学而优则仕”,而他的继承人孟子则走的更远,公开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天下之同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的不同是不可避免的,但认为劳动人民是小人,只能被劳心者统治的观点,则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说教,对人民是极其有害的,这种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至今还毒害着我们某些人。
孔子有三忧谈人生哲理思考作文孔子他老人家有三忧,这三忧就像三盏明灯,照亮我们思考人生哲理的道路,且听我慢慢道来。
孔子一忧“德之不修”。
这就像是在说,你要是不修理修理自己的品德,那就像一辆破车不维修,迟早得散架。
品德这东西,可不是天生就完美的。
就像咱在生活里,有时候会忍不住占点小便宜,或者说两句伤人的话。
这时候如果不反思,不努力去修炼自己的品德,那就会变成一个让人讨厌的家伙。
你看那些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还心安理得的人,他们的品德就缺了那么一块“修为”。
而要是能像打磨一块美玉一样,天天精心雕琢自己的品德,慢慢地,就会变成一个温暖、善良、受人尊敬的人。
这就好比种一棵树,不断给它浇水施肥除害虫,品德之树才能茁壮成长,最后长成参天大树,为自己和周围的人遮风挡雨。
孔子二忧“学之不讲”。
学习这事儿啊,要是不拿出来讲讲,就像把宝贝藏在箱子里,时间长了都不知道它还有啥价值了。
咱上学的时候,课堂上老师总是鼓励大家积极发言讨论,为啥呢?因为你自己闷头学,可能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你把自己学的东西讲出来,就像是把知识放在聚光灯下,那些理解得不对的地方,别人就会给你指出来。
比如说,我之前读一本历史书,自以为理解了其中的一段历史事件,就和朋友聊起来。
结果朋友从另一个角度一分析,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一知半解。
而且,讲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分享快乐的过程。
就像你吃到一块特别美味的蛋糕,你要是不跟朋友描述描述那香甜的味道,多可惜呀。
学习也是一样,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分享出去,大家一起探讨,知识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孔子还有一忧“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这就更直白了,知道啥是正义的事儿,却不去做,知道自己的毛病却不改。
这就好比你知道前面有一条光明大道,却偏要在泥坑里打滚。
就说减肥这件事吧,大家都知道吃太多垃圾食品,不运动是不健康的,这就是不善。
可是很多人呢,就是管不住嘴,迈不开腿,明知道这样不好,就是不改。
而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比如路边有个老人提着重物很吃力,这时候去帮忙就是义。
从孔孟看儒家的忧患意识陈婷婷08汉语言文学<1>班010108027忧患,指忧虑患难。
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忧患意识。
人类总是在迎接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挑战中,经受千难万险的考验,才能赢得进步和发展,没有忧患,没有危机感,没有追求,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识,其忧患意识源远流长。
忧国忧民既是先秦儒家忧患意识的核心内涵, 也是儒学积极进取的重要特征, 这与儒家学人关注人生、关注群体、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早在儒家典籍《周易》、《尚书》、《诗经》中, 就充满了忧患思想的词句, 孕育了忧患意识的萌芽。
《易经·系辞下》记载: “《易》之兴也, 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 ……这是忧患意识的最早萌芽。
《尚书·无逸》记载: “呜呼! 君子所, 其无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 乃逸, 则知小人之依。
”警示人们不要贪图享乐,要始终存有忧患意识。
忧国。
作为儒家忧患意识的重要内涵, 忧国意识既表现为作为一国之君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又表现为作为志士仁人的君子要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原则, 要为国家的兴亡而奋斗。
《易传》记载, 孔子说: “危者, 安其位者也; 亡者, 保其存者也; 乱者, 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意即, 作为一国之君或志士仁人, 对自己的处境要时刻抱有忧患意识、怀有警惕之心。
孔子一生仕途不达, 虽然他曾说过: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忧民。
即对生灵涂炭的民生的忧患。
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 忧民意识成了儒家的重要主题, 也是作为一个人、仁者的基本要求。
据《论语·乡党》记载, “马厩焚”, 孔子不问马, 而问“伤人乎?”在当时, 养马者的地位是卑贱的, 但在孔子心目中却是值得关怀的。
针对争霸战争给广大百姓带来的苦难, 孔子对战争特别反感, 当卫灵公向他请教如何安排军阵时, 孔子一口回绝: “俎豆之事, 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 未之学也。
孔子的悲哀当历史的车轮转过悠长的五千年,当我们用满目辉煌去看待历史时,可有人去叹息历史的悲哀之处?孔子的知名度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妇孺皆知,可是有人去探索过孔子的悲哀之处吗?自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便不断地被后人“改进”和“完善”,使儒家学说成为后世统治者巩固封建礼教和稳定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
如果孔子泉下有知可能会很高兴,他的思想成为了中华文化思想的主流思想。
因为他生前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死后地位却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形象逐渐被神化,不断被各代统治者加封,成为那所谓的“圣人”。
在我看来,圣人应该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为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而孔子却名不符实,他应该感到悲哀才是。
因为他原本的思想精华让后人篡改了,他只不过是被精心雕琢的形象和被美化了的外衣而已。
最初,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主要内容是“人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孔子的初衷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福利。
他要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然而后人的“改进”和“完善”却大大的歪曲了孔子的初衷。
从儒学被汉武帝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开始,那些纲常礼教便成了满口仁义道德实则害人利己的思想毒瘤。
“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三纲五常,美其名曰凸显人性的庄严,其实是在作秀罢了。
去禁锢反对的呼声,阻碍真理的产生,使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得到强化。
正如黄宗羲在《原君》中指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统治者在那强调三纲五常,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自己却沉沦堕落。
使被陈腐了的纲常礼教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暴露的更加充分,这些统治者无疑是在作茧自缚。
披着孔子的外衣教化百姓,却连累了孔子成为他们的挡箭牌。
所以孔子应该为此感到悲哀。
统治者利用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推崇孔子政治思想中较为保守的一面。
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人生规律不进行修养,学到知识而不讲出来,听到有最佳的行为方式而不去做,有不善的行为而不改正,这都是我所忧虑的。
”【说明】本节是孔子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患意识,也是孔子对私有制畸形发展的忧虑。
刚刚摆脱了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各国诸侯以及官僚臣吏们,为了满足各自的私欲,拼命扩张土地,捞取财富,榨取人民的血汗,以至于根本不讲修养自己的人生规律,只讲现实,只讲财富。
而所学的知识也是只供自己的需求而不管别人,明知道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为方式而不寻求,只顾自己的利益,自己欲望的达到,而不管别人的利益、死活。
这样的人越多,社会风气就会越衰败;而社会风气越衰败,国家、民族也就越成问题了。
这就是孔子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孔子为什么要忧虑呢?他完全可以不忧虑而可以只顾自己的功名地位财富呀?我们知道,人的生存必须要在有人群的社会中,一个人是无法孤独一人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而在这个有人群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就很重要。
处理好这些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每个人所必须要做到的。
有了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寻求到快乐幸福的人生。
若是我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全大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也就会分崩离析,最后会形成你争我夺、你死我活的局面而导致人类的灭亡。
所以孔子之提倡“仁、义、礼、智、信”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有着崇高的目的的,是为着人类幸福生活而倡导的。
这也是孔子“好古”继承周礼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注释】1.徒:(tú图)《易·贲·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论语·颜渊》:“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