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7.59 KB
- 文档页数:4
最新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分析一、全册教学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个方面。
“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器、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五个单元;“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又包括:认识多边形、观察物体这两个单元;“统计与概率”领域包括统计这一个单元;“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图形的密铺、消费知多少两部分。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数学课上能积极思考,能积极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息辨析、加工能力。
约有80%的学生能及时完成作业,90%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但是部分不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影响了他们的数学上的发展。
掌握基础知识较好,能通过自主练习掌握基本技巧;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数学实践。
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较高,约有30%的学生在数学上有较好的发展。
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自己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这学期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不愿写作业的学生及不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应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乐于学数学。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目的要求:数与代数:1. 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材目录一欢乐农家游——二冰激凌盒有多大——三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四快乐足球——五奥运奖牌——回顾整理——总复习第一单元备课计划教材分析: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
这样安排,(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计算器键盘上各种常用键的功能。
难点:掌握计算器正确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计算器(1)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XX年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青岛版)第6单元:解决问题■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计算和对速度、时间、路程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用车数量日益增多,大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车辆行驶速度、行驶时间所行路程的生活经验。
教材在此基础上建构“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的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引入解决相遇问题。
围绕主要内容,本单元设计了一个信息窗。
这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物流中心摩托车、大货车和小货车运输货物的情境。
“合作探索”中安排了两个红点问题。
借助个红点问题“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引出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的探究及数学模型的建构。
借助第二个红点问题“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引领学生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信息窗1运输货物——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及数量关系——相遇问题本单元教材特点:关注学生思维的连续和递进。
一个物体运动中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与两个物体运动中的数学模型“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一个物体运动中的数学模型是两个物体运动的基础,两个物体运动中的数学模型是一个物体运动的巩固和拓展。
教材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沟通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连续和递进中得到高效地提升,又利于数学模型的构建。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
教材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除了速度和路程两个概念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其余无论是数量关系,还是解题思路、策略和方法都是由学生以交流汇报的形式呈现的,体现了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恰当定位。
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代替,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感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六、解决问题2 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2”,主要包括: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如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3. 如何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如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并通过实例演示。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结: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1. 解决问题22. 目录:一、导入二、新课三、练习四、小结五、作业布置3. 正文:板书内容要与教学内容一致,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题: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时,我也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第六单元兴趣拼搭第三课时教课目的:1.能依据供给的一组照片或画面,正确鉴别从上边、右边和正面等不一样地点察看到的形状,领会从不一样的角度察看同一物体,察看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2.在察看、想象、推理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空间观点,培育学生察看、思想、推理能力。
3.联系生活实质,使学生领会到数学知识根源于生活。
教课要点:在实质的察看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一样的地点察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课难点:能正确辨识从正面、侧面、上边察看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由确立的地点和看到的形状,形象出几个正方体模型摆出的形状。
领会看到的面数与物体的个数的不一样。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
教课过程:一、梳理知识二、稳固练习1.依据从三个不一样方向看到的形状,画出原图。
从正面看从上边看:从左面看:2.用 8 个小正方体摆出一个形状,再画出它从正面、上边、右边看的形状。
3.依据以下图,你能想象出两个物体的形状吗?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边看:4.请四名学生站成一排,让其余学生疏别从不一样方向察看,说一说察看的情境。
5.找出以下物体从不一样方向看到的图形,连一连。
6.看谁连得好7.他们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填一填。
8.请你填一填。
a. 从侧面看是图 A 的有 ( ) 。
b. 从侧面看是图 B 的有 ( ) 。
c. 从正面和上面看都是图 B 的有 ( ) 。
(2)用小正方体拼一个立体图形,使得从左面看和从上边看分别获得下边的两个图形。
要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个小正方体。
(3)这个图形是由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假如把这个图形的表面涂上红色,那么,只有一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有两个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只有3个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只有 4个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只有 5个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
9.看图画出它的上边、正面和左面图形课后反省:。
小学数学学科单元整体备课学校:xxx小学姓名:xxx第一阶段确定单元学习目标一、课标分析(一)课标摘录本单元属于第二学段(3-4年级)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量关系主题,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有以下叙述:1.学段目标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独立思考并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愿意了解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美。
在学习活动中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和反思。
2.课程内容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分别是:结合教材和课标分析我们看出,本单元要落实的核心素养是: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数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知道什么是速度、时间、路程,并理清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在较复杂的真实情境中,通过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从多角度思考,展示几种不同解决方法,辨析优化算法,对自己和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模型意识:在解决“相遇问题”诸多类型的问题中,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并合理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初步感悟数学模型的普适性,知道数学模型可以解决这一类问题,形成模型意识。
应用意识、创新意识: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相遇问题”,有意识的利用所学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应用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运用归纳和类比发现数学关系,从而发展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一、纵向分析——本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中的地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计算和对速度、时间、路程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页例1。
【教学目标】
1
23
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针对性地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对于时、分、秒,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一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教学例1
(1)了解跑得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乌龟、兔子和小狗它们三个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
瞧,比赛开始了。
课件播放:第一次比赛情景,并出示比赛成绩表。
乌龟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
教师:谁得了第一?为什么?
小结:谁跑得快,谁用的时间就少。
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用的时间少,谁跑得快。
(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师: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三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课件播放:第二次比赛的情景:小兔中途睡着了。
教师: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学生自由说,教师结合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到底谁跑得快?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乌龟:我跑了1时。
小兔:我跑了3分。
小狗:我跑了120秒。
教师: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好比较吗?你能想出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
(3)组织交流汇报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
学生:1时=60分,120秒里面有两个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乌龟用了60分,小狗跑得最快。
教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小结: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如果把单位换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判断对错。
①2分7秒=27秒
②1时25分=125分
③90分=1时30分
(3)比一比。
100下绳用了40秒。
()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
()
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100个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绩,请给他们排名次。
姓名小刚小红小丽小明小勇时间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四、反思总结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