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考试大纲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04.11 KB
- 文档页数:10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缜(shân)密感喟(kuì)紫蔷薇(wēi)暗香盈(yínɡ)袖B.镶(xiānɡ)嵌驰骋(chěnɡ)栀(zhī)子花逸兴遄(chuán)飞C.热忱(chãn)别(biã)扭康乃馨(xīn)积微成著(zhù)D.菜肴(yáo)酣(hān)畅蒲(pú)公英春风拂(fó)面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真谛睿智勤能补拙夙兴夜寐B.甘霖磨砺积腋成裘蔚为大观C.宵汉崔嵬中流砥柱沧海桑田D.韬略谙熟飒爽英姿风弛电掣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
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
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
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4、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
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
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
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商埠绰约扣人心弦扶老携幼B.博奕翘楚以逸待劳固若金汤C.笃信聪慧日臻成熟灸手可热D.溃乏矫情所向披靡汗流浃背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纠葛(gã)瓜蔓(màn)牛皮癣(xuǎn)为(wâi)虎作伥B.惬(qiâ)意觊(jì)觎蒙(mēng)蒙亮扺(zhǐ)掌而谈C.谄(chǎn)媚压轴(zhóu)一溜(liù)烟间不容发(fà)D.豆豉(chǐ)箴(zhēn)言轧(zhá)马路开门揖(yī)盗7、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暨考向蠡测(新课标版)新高考新信息2010-02-25 1349金太阳教育研究院一、《考试大纲》解读和2009年相比,2010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保持了稳定,没有变化。
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新课程高考的省份逐年增加,先期进入新课程高考的省市的高考试卷也逐步步入稳定期。
2007年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2008年增加了江苏,2009年天津、安徽、福建、浙江、辽宁加入新课程高考,2010年则又有北京、湖南、陕西、吉林、黑龙江实施新课程高考。
从继承发展的角度来看,先期实施新课程高考的省市区,需要几年的时间保持稳定;2010年开始实施新课程高考的省市,更需要解决平稳过渡的问题。
二是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只是命题的指导性文件,而无强制性的刚性要求。
各分省自主命题的省市卷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通过制定各自的《考试说明》来命题。
因此,平稳平实成了2010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的主旋律。
二、命题走向蠡测以能力立意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主旋律。
依纲据本,融入新课标理念;关注生活,彰显时代风貌;融合借鉴,凸现地方特色是备战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的重要方向。
以下是我们对2010年新课程高考语文命题文本类阅读和作文方面的几点预测1.以纲为纲,关注变化。
这里说的第一个“纲”是指考纲(《考试大纲》)和大纲(《课程标准》)。
考生在复习中应紧扣“考纲”和“大纲”。
因为“考纲”是命题的依据,为考生指明了复习的方向,考纲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在高考题中体现出来,也反映出一定的命题趋势。
2.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叙事类文章)和文言散文仍是选材的主流,如全国课标卷、山东、广东、江苏、辽宁、北京等卷别应该关注人物传记(叙事类文章);天津、福建、浙江、湖南等试卷应关注文言散文。
信息筛选、文意概括和翻译题将保留,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考查,有的卷别将采用“合二为一”的方法,即在一道“四选一”的客观题中,将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放在一起来设题考查。
2010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考试大纲及变化一级MS Office考试变化:一级MS Office考试以考查应知应会为主,题型为选择题。
操作技能部分包括汉字录入、Windows使用、文字排版、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因特网简单应用等。
上机考试系统环境变化:一级科目中操作系统为中文版Windows XP,其中MS Office版本为中文专业版Of fice 2003。
一级MS Office考试大纲一、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概念、类型及其应用领域;计算机系统的配置及主要技术指标。
2.数制的概念,二进制整数与十进制整数之间的转换。
3.计算机的数据与编码。
数据的存储单位(位、字节、字);西文字符与ASCII码;汉字及其编码(国标码)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的安全操作, 病毒的概念及其防治。
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CPU、存储器(ROM、RAM)以及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
2.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概念。
3.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初步知识。
三、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组成和分类(DOS、Windows、Unix、Linux)。
2.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文件、文件名、目录(文件夹)、目录(文件夹)树和路径等。
3.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1)Windows概述、特点和功能、配置和运行环境。
(2)Windows“开始”按钮、“任务栏”、“菜单”、“图标”等的使用。
(3)应用程序的运行和退出。
(4)掌握资源管理系统“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与应用。
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复制、删除、更名、查找、打印和属性设置。
(5)软盘格式化和整盘复制,磁盘属性的查看等操作。
(6)中文输入法的安装、删除和选用。
(7)在Windows环境下,使用中文DOS方式。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素材汇编0127 1039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变动大纲版:与2009年考纲相比各学科均无变化;新课标版:与2009年考纲相比,除物理学科有细小变化外,其余学科无变化。
物理具体变化内容如下:1.考试大纲在个别地方的叙述作了文字修改,与内容无关。
2.考试大纲及说明在解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时,将“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中的“必要时”删去了。
3.在考试说明中将选考模块2—2删除了。
4.在考试说明中将2009年与大纲不一致地方进行了修改更正。
5.考试说明在必修模块物理1中主题为“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中的说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只要求会应用于直角三角形知识求解”删除了。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部分选考类大纲理科文科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实验版理科文科解读2010年高考大纲201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昨日公布。
晚报约请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的理综、文综六科具有多年高三任教经验的名师对其予以解读。
》》2010年历史考试大纲与2009年相比,无任何变化。
这意味着今年高考试卷呈现方式将会比较平稳,但不意味着命题不会创新变化。
从近两年高考命题的总体趋势来看,基本围绕主干知识和国内重大事件进行考查,给人感觉题目并不难,和基础知识联系密切,比较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下的教学实际,体现新课程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
》》跟去年相比,2010年政治科目高考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均未改变,其知识考试范围基本稳定,仍是166个考点。
对时政知识的考查范围是从2009年4月到2010年3月。
》》201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于日前公布。
高考大纲是各省制定考试说明的依据,也是学生备考的指挥棒,因而备受高三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日前出炉。
来自树德中学、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成都外国语学校等校的高三名师解读后认为,今年高考大纲没有太多变化,总体上体现了稳定性。
2010年考研英语二考试大纲变化详解:一、新旧大纲题型和分值对比1.旧试卷分值分布词汇题15分。
完型题10分。
阅读40分。
翻译20分。
作文15分。
2.新试卷分值分布英语知识应用(即完型题)10分。
阅读题50分,含旧阅读40分和新阅读10分。
翻译15分。
小作文10分。
大作文15分。
二、新、旧大纲变化第一,词汇题删掉了。
第二,翻译题分值由20分变为15分。
形式是一样的,仍然是短文翻译,但是短文的字数减为150词,比原来短3行。
第三,增加了新阅读10分,新阅读可能会有3个题型:7选5段落填空,段落小标题,对错判断题。
第四,增加了小作文。
形式可能会是:有信函letter,报告report,备忘memo,摘要abstract。
第五,作文是25分,分为A节和B节。
A节是新加入的作文形式,10分。
B节是沿用原来的作文形式。
第六,大的方向变化还有一点,旧大纲里词汇是5800,而现在大纲的词汇去掉了300词商务词汇,大纲的词汇只有5500。
首先,新加入的阅读题是新大纲的焦点,这对我们的考试会有什么影响?词汇换成了阅读的B节,词汇题与新阅读题到底哪个得分更容易呢?从以往的经验上看,词汇的得分一直很稳定,一般是5到6分,虽然不多,可是至少还在。
而变成了新阅读题后,得分就没有底了,这极大地增大了考生的负担。
以前备考词汇题,我们的复习没有负担。
我们的思路是,对词汇题不理不睬,你特意复习这个词汇,成效是不高的。
你的成绩只能是从你平时的积累来的。
然而这道新阅读题型,你不理不睬是不行的,到考场是得不了分的。
这个变化提高我们今年考试的难度。
其次写作,增加了新的作文,分值来源于翻译的分数。
这个就造成了我们3小时的考试时间可能会有一点紧张,毕竟你要写两篇文章。
从这个量上面来看,新的席卷要比老的试卷难度更大。
从分数线来看,你们不要在意;从难度上,这个难度提高很大。
三、新大纲具体变化点1.新阅读大纲里指定新阅读有三种题,即三种题型选考一种。
水运材料考试大纲修改版第一部分总说明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目的是科学、公开、公平、公正地考核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的试验检测技术水平,提高试验检测队伍整体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确保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工作质量。
本考试大纲对试验检测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划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分为试验检测工程师和试验检测员两个等级。
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科目分为《公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试验检测员考试科目仅设专业科目。
二者专业考试科目的设置和考试范围相同,考试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试验检测工程师以考察掌握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为主,试验检测员以应知应会的现场操作技能为主。
考试方式实行计算机考试或纸质试卷考试的方式。
一、考试题型考试题型共有四种形式:单选题、判断题、多选题和问答题,公共基础科目不设问答题。
(1)单选题:每道题目有四个备选项,要求参考人员通过对题干的审查理解,从四个备选项中选出唯一的正确答案,每题1分。
(2)判断题:每道题目列出一个可能的事实,通过审题给出该事实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判断,每题1分。
(3)多选题:每道题目所列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每题2分。
选项全部正确得满分,选项部分正确按比例得分,出现错误选项该题不得分。
(4)问答题:分为试验操作题、试验检测原理题、案例分析题和计算题等,每题10分。
二、科目设置《公共基础》包括法律法规、计量认证和试验检测基础知识,设置单选题30道、判断题30道、多选题20道,总计100分,60分合格,考试时间90分钟。
专业科目分为:《材料》、《地基与基础》和《结构》。
每套试卷设置单选题30道、判断题30道、多选题20道,问答题5道试题,总计150分,90分合格,考试时间150分钟。
三、考试内容参考比例《公共基础》考试科目包括:法律法规20%、计量认证30%、试验检测基础知识50%。
《材料》考试科目包括:水泥10%、骨料10%、水2.5%、外加剂10%、掺合料5%、砖2.0%、土工合成材料及塑料排水板10%、锚具夹片2.0%,钢结构连接4%,石灰2%,沥青2.0%、粘结材料2.5%、混凝土防腐及钢结构防腐8%、钢筋10%、混凝土及砂浆20%。
2010年全国高考政治考试大纲及说明(新课标)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4.论证和探究问题·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2010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及解读一、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课程标准实验省区2009年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的完成表2、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
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种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
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选考内容各有4个模块,具体模块及内容见表1。
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2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但不得同时选择模块2-2和3-3。
必考和选考的知识内容见表2和表3。
考虑到大学理工类招生的基本要求,各实验省区不得削减每个模块内的具体考试内容。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2、表3中用数字Ⅰ、Ⅱ标出。
Ⅰ、Ⅱ的含义如下: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理解”和“应用”相当。
表1: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模块必考内容选考内容物理1 质点的直线运动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规律物理2 机械能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3-1 电场电路磁场3-2 电磁感应交变电流3-3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固体、液体与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3-4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光相对论3-5 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2-2 力与机械热与热机表2:必考内容范围及要求力学主题内容要求说明质点的直线运动参考系,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ⅠⅡⅡ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规律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形变、弹性、胡克定律矢量和标量力的合成和分解ⅠⅠⅠⅡ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牛顿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ⅡⅡⅠ机械能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ⅡⅡⅡⅡ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离心现象ⅡⅡⅠⅡⅠ斜抛运动只作定性要求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及共应用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ⅡⅠⅠⅠ电学主题内容要求说明电场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静电现象的解释点电荷库仑定律静电场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电场线电势能、电势、电势差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示波管常用的电容器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ⅠⅠⅠⅡⅠⅡⅠⅠⅡⅠⅡⅠⅠⅠ电路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电阻的串、并联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功率、焦耳定律ⅡⅠⅠⅡⅡⅠ磁场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Ⅰ 1.安培力的计算只限于电流与磁感应强度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匀强磁场中的安培力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方向洛伦兹力的公式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ⅠⅠⅡⅠⅡⅡⅠ垂直的情形2.洛伦兹力的计算只限于速度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形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现象磁通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自感、涡流ⅠⅠⅡⅡⅠ交变电流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图像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理想变压器远距离输电ⅠⅠⅠⅠ单位制和实验主题内容要求说明单位制要知道中学物理中涉及到的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和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包括小时、分、升、电子伏特(eV)Ⅰ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单位符号实验与探究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三: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七: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实验八: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九: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十: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实验十一:传感器的简单使用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工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
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少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
3.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做要求。
表3:选考内容及要求模块3-3主题内容要求说明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温度所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内能ⅠⅠⅠⅠ定性了解固体、液体与气体固体的微观结构、晶体和非晶体液晶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气体实验定律理想气体饱和蒸气、未饱和蒸气和饱和蒸气压相对湿度ⅠⅠⅠⅠⅠⅠⅠ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ⅠⅠⅠ单位制要知道中学物理中涉及到的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和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包括摄氏度(℃)、标准大气压Ⅰ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单位符号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有:温度计模块3-4主题内容要求说明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公式和图像单摆、周期公式受迫振动和共振机械波横波和纵波横波的图像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多普勒效应ⅠⅡⅠⅠⅠⅠⅡⅡⅠⅠ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电磁波及其传播。
电磁波的产生、发射和接收电磁波谱ⅠⅠⅠ光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光导纤维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ⅡⅠⅠⅠ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质速关系、质能关系ⅠⅠ相对论质能关系式Ⅰ 实验 实验一: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三: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模块3-5 主题内容要求 说明 碰撞与动量守恒 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Ⅱ Ⅰ 只限于一维 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能级公式Ⅰ Ⅰ原子核 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半衰期 放射性同位素 核力、核反应方程 结合能、质量亏损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裂变反应堆 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Ⅰ Ⅰ Ⅰ Ⅰ Ⅰ Ⅰ波粒二象性 光效应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Ⅰ Ⅰ 实验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模块2-2 主题内容要求 说明力与机械 平动与转动 传动装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刚体的平衡条件Ⅰ Ⅰ Ⅱ Ⅱ热与热机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汽轮机的工作原理 喷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热机的效率电冰箱的组成和主要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空调机的组成和主要结构及其工作原理Ⅰ Ⅰ Ⅰ Ⅰ Ⅰ Ⅰ说明:不同字体处为新考纲相对旧考纲的变化。
2010年考试大纲解读:二、考纲五种能力解读:⏹ 考试性质:选拔性考试⏹ 指导思想: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试题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 命题要求: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能力要求解读:⏹ 1.理解能力:(1)考纲要求: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①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条件情况下的应用;⏹②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③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④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考题体现⏹①对物理情景、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理解⏹②对关键语句的理解⏹③对图象的理解2.推理能力:(1)考纲要求:⏹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的表达出来。
(2)考题体现:⏹①语言是推理和思维的物质外壳;⏹②数学是推理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