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卫出土“普通”青铜釜,错以为是量具,它其实是件不一般文物
- 格式:docx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4
鲸探宝藏计划答案问题:战国《人物御龙帛画》的画面简洁而具有神秘意味,大多数学者认为这幅帛画在古代的作用其实是?【答案B】A、室内装饰B、导引灵魂升天C、展示人物形象D、防污渍防磨损问题:这组女俑共八人,造型各异,手中所持乐器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前排两位手持的乐器是什么?【答案B】A、箜篌B、琵琶C、三弦D、奚琴问题:在距今5500至5000年前时期,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古人类主要用它做什么?【答案A】A、汲水B、酿酒C、储米D、祭祀问题:四神云气图壁画使用了大量天然的矿物颜料,其中黑色颜料取材于何种矿物?【答案D】A、青金石B、青金石+孔雀石C、黑砂D、朱砂+孔雀石问题:这件距今5000余年的人头瓶,宛如身着花衣的美丽少女。
她的披发样式是哪个民族的个性化特征?【答案B】A、蒙古族B、古羌族C、鲜卑族D、突厥族问题:此瓶瓶身造型优美,釉质滋润,正中以岁寒三友为主题, 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哪三位老朋友?【答案C】A、梅、兰、菊B、竹、菊、松C、松、竹、梅D、松、梅、兰问题:玉兰花形犀角杯,由犀牛角雕刻而成,杯身为绽放的玉兰花造型,雕花木质底座与杯身融合,匠心独具,清雅隽永。
这件作品是一件什么器具?【答案A】A、酒器B、茶具C、炊具D、食器问题:这件酒具盒整体成猪的造型十分可爱,两边各有一只猪头,分两半上下扣合,它别致的器型在《山海经》中被称为什么?【答案C】A、毕文B、肥遗C、并封D、酸与问题:这株东汉陶摇钱树,集神话传说中的人、神、钱、树、禽、鸟于一体,其中,展翅于摇钱树顶部的祥瑞之物是?【答案A】A、凤鸟B、仙鹤C、烛龙D、朱雀问题:该亚醜钺器型硕大,十分罕见,请问它出土于哪里?【答案C】A、山东省青岛市B、山东省济南市C、山东省青州市D、山东省德州市问题:秦始皇帝陵彩绘铜车马与真车的比例是什么?【答案B】A、1:1B、1:2C、1:3D、1:4问题:《人物御龙帛画》描绘了古人对“乘龙升天”场景的想象。
超星学习通文物精品与中华文明(清华大学)章节答案中国古代的音阶之争1【单选题】文献中记载,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角”对应的是()。
A、拉B、来C、哆D、咪正确答案:D2【单选题】虽然全世界各民族的乐器风格各异,但都遵循()。
A、十二声音阶B、七声音阶C、六声音阶D、八声音阶正确答案:B3【判断题】据记载,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乐器。
()正确答案:√4【判断题】据记载,笙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特有乐器。
()正确答案:×5【判断题】据记载,尧舜时代中国已经有专门负责掌管音乐的官员。
()正确答案:√陶埙与编钟1【单选题】据记载,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有()根弦。
A、25根B、20根C、15根D、30根正确答案:A2【单选题】编钟中比较小、薄,属于高音,摆在架子最高层的是()。
A、甬钟B、铜钟C、镈钟D、钮钟正确答案:D3【单选题】文献中记载,河南殷墟出土的陶埙是()音。
A、十一个半B、七声C、四声D、十二个半正确答案:A4【判断题】据记载,甘肃火烧沟出土的三孔陶鱼是属于五声音阶。
()正确答案:×贾湖骨笛1【单选题】()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吹奏乐器。
A、殷墟陶陨B、箫C、笙D、贾湖骨笛正确答案:D2【单选题】据记载,出土的贾湖骨笛在同一侧面共钻有()个孔。
A、七B、六C、五D、八正确答案:A3【判断题】据记载,现在河南的地方音乐中四声音阶和五声音阶已消失。
()正确答案:×4【判断题】据记载,出土的贾湖骨笛上所有孔的误差都小于五个音分。
()正确答案:√中国古代的音阶特点1【单选题】由李有源、公木词,李涣之编曲的《东方红》是属于()民歌。
A、河南B、四川C、山西D、陕西正确答案:D2【单选题】据记载,中国唐代时期的音乐是()音阶。
A、五声B、七声C、八声D、四声正确答案:A3【判断题】据记载,《二泉映月》分低音部和高音部,相当于周易中的阴阳。
()正确答案:√4【判断题】据记载,笛子上孔跟孔之间的长度跟音高是无关的。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亲爱的同学,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1、试题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8页。
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时间70分钟。
2、将姓名、班级、座位号、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
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愿你放松心情,认真审题,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答卷。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此后又相继发掘出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器。
这些发现()①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证据②为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提供了证据③为证明北京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提供了证据④为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提供证据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以下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都()A.发现于黄河流域B.都发掘出头盖骨化石C.会制作工具D.都懂得人工取火3.《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下面历史传说中的人物,谁不是经由这种方法推举出的()A.启B.禹C.舜D.尧4.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该遗址的居住区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客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该遗址位于()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辽河流域D.淮河流域5.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下列考古发现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①发现了大量的磨制石器②墓葬内随葬玉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③能制造骨耜等生产工具④有宫殿建筑群和平民区遗址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6.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
2022至2022年上册人教版历史七年级同步分层测评: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选择题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铜器。
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_______出土了铜镜()A. 半坡遗址B. 河姆渡遗址C. 二里头遗址D. 齐家文化遗址【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铜器。
中国铜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在今天甘肃境内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两面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铜镜。
因此只有选项D 符合题意,故选D。
选择题21世纪降临之际,我国政府将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把它作为中国人民迎接21世纪到来的珍贵礼物送给了联合国。
司母戊鼎是哪一时期的青铜器()A. 夏朝B. 商朝C. 西汉D. 唐朝【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选择题我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A. 甲骨文B. 金文C. 小篆D. 大篆【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A项符合题意;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为金文;小篆是秦统一六国文字后的通用文字;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选择题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秦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回顾已学知识,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锲刻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是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故选B。
选择题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主要是()A、会意B、象形C、形声D、假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故选D。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选择题2019年6月底至8月初,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其他单位对大理州鹤庆县蝙蝠洞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打制石器千余件和大量动物化石。
由此可以推断出()A.人们从食物的生产者变为采集者B.蝙蝠洞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C.蝙蝠洞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D.蝙蝠洞遗址的当地居民已打破了平均分配【答案】C【解析】A:题干旨在说明蝙蝠洞遗址发现打制石器,并不能说明人们从食物的生产者变为采集者,A错误。
B:新石器时代大约从距今八九千年开始,以盛行磨制石器为标志,题干不涉及,B错误。
C:“出土了打制石器千余件和大量动物化石”说明蝙蝠洞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C正确。
D:题干旨在说明蝙蝠洞遗址发现打制石器,并不能说明蝙蝠洞遗址的当地居民已打破了平均分配,D错误。
故本题选C。
选择题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产品十分有限,只能够维持人们生存的需要。
如果不实行平均分配,就会有一部分人被饿死,这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就不可能繁衍生存下来。
从生产关系看,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分配的直接原因是()A.生产工具极其简陋B.人们建立了平等互助的关系C.生产资料共同占有D.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答案】C【解析】A: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属于生产力的特点,而不是生产关系的特点,A错误。
B:人们建立了平等互助的关系并不是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分配的直接原因,B错误。
C:从生产关系看,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分配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资料共同占有,C正确。
D: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不是生产关系角度原因,D错误。
故本题选C。
选择题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社会上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
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这表明()①国家是奴隶主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的工具②国家的产生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③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④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①: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奴隶主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的工具,①错误。
一、选择题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周朝C.秦朝D.商朝2.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
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A.数量众多B.分布广泛C.工艺高超D.种类丰富3.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
例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4.有些青铜器上刻有文字,古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
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A.便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的变化B.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C.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D.突显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5.下图是出土于平顶山应国墓地的西周青铜器邓公簋,器底内刻三行十二字铭文(意为:邓国国君为女儿应嫚毗出嫁至应国而制铜簋,希望她能够永远珍爱地使用)。
邓公簋的发现,为应国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实证。
由此可知,文物()A.是认识历史的唯一途径B.可以佐证已有历史认识C.相比文献记载更为可靠D.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6.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下列关于甲骨文的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兽骨、龟甲上的文字B.甲骨文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最成熟的文字C.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D.甲骨文的发明是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7.商朝的甲骨文是中国古代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中多次出现了丝、桑、蚕、帛等文字。
这可以用来研究商朝()A.青铜农具的数量B.政治体制C.丝织业发展D.商业贸易8.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开始。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时期9.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A.金文B.小篆C.甲骨文D.隶书10.下图中展示“最早的汉字”是()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采刃焚休日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11.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暗物质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简单地说,它是指宇宙中那些看不到的物质。
今天我想把“暗物质”这一概念引入考古学,用它来指那些在古代社会存在或普遍存在,但在今天已经无法看到的物质。
考古学是以古代物质遗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然而由于物质材料的不同,古代社会中的某些遗存可以一直留存到今天,但另一些遗存则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已迅速朽烂,以致踪迹皆无,我们称之为“暗物质”。
如果人们在考古学研究中忽略更多的不可见的“暗物质”,那将对我们全面客观地理解古代社会极为不利。
揭示考古学中的“暗物质”,关键不仅取决于田野技术的提高,更在于我们具有更多有关古代社会的基本知识。
显然,这些“暗物质”是可以借助古代文献史料加以“复原”的。
这方面的实例可以借对殷人尚酒之风的研究做另一角度的观察。
殷人崇酒尚饮,以致纵酒而亡国,痛失天命,成为周人明鉴的历史教训。
西周初年,周公旦作《酒诰》,称殷纣“在今后嗣王酣身”,臣僚则“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而西周大盂鼎铭更直引周康王钊的话说:“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雩(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祀,”无不明确阐述了纣王及其内外服群臣纵酒亡国的史实。
显然,这则信史是不容怀疑的。
【甲】长期以来,考古学家希望能通过古器物的研究证明这段殷人尚饮的历史,其中最直接的证据莫过于在商代晚期的墓葬中发现大量的酒器。
据不完全统计,殷墟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共约千件,其中青铜酒器就占七百二十四件,而用以饮酒的爵、觚竟达四百七十六件,似乎显示出尚酒之风已成为晚殷社会所弥漫的陋习。
事实上以殷墟出土的酒器分析,殷人的这一积习并非仅限于殷纣一王,至少从武丁时期即已形成风尚,而且在武丁的子辈祖庚、祖甲时达到了高峰。
【乙】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殷人尚饮的结论似乎又不能匆忙做出。
阶段检测卷(一)一、选择题:共16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重庆模拟)周人藏礼于器,对青铜礼器的使用在数量、形制和大小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依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觉,周人列鼎通常为单数,奇数的鼎与偶数的簋(guǐ)协作使用;而在山东半岛及黄淮、江淮流域的东方族群则盛行“偶数用鼎”。
这一现象反映出()A.贵族集团内部等级森严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C.分封制下地方独立自治D.早期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答案 D解析通过文献记载与考古发觉,先秦时期,周人和东方族群祭祀时都会使用青铜器,但是在数量上却存有奇、偶数的明显差异,表明早期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故选D项;不同族群使用青铜礼器数量的具体规定存在不同,不能说明贵族集团内部等级森严,排解A项;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排解B 项;题干只是说明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与独立自治无关,排解C项。
2.(2021·广东广州模拟)成书不早于西周的《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
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生疏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
这表明()A.商王依靠征伐维护统一B.《周易》的记载不符合事实C.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争辩答案 D解析随着甲骨文的出土,人们对于商代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生疏,订正了之前的错误,推动了历史争辩,故选D项;“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意思是殷高宗武丁征伐地处西北的鬼方国,经过三年的连续战斗才获得成功,单凭这一信息得不出依靠征伐维护统一的结论,排解A项;《周易》的记载与甲骨文相互印证,符合历史事实,排解B项;商代占卜制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排解C项。
3.(2021·河北秦皇岛模拟)对于饮宴具体制度,《礼记》记载了很多严格要求,比如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有所差异:“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战国秦汉考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战国秦汉考古:战国秦汉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东汉末年(公元220年左右)这一历史阶段的物质文化遗存,包括城址、墓葬、手工业遗址、出土文物等,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揭示战国至秦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面貌。
2. 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于1974年被发现。
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地下陶俑军阵,反映了秦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和军事组织形态,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3. 长信宫灯:长信宫灯是西汉时期的一件青铜灯具,因器身铭文有“长信”字样而得名,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该灯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既能照明又具有良好的环保功能,体现了汉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科技智慧。
4. 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西汉初期轪侯家族的墓葬群,主要包括三座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
其中以一号墓最为著名,出土了保存完好的辛追夫人尸体以及大量珍贵文物,如丝绸服饰、帛书、漆器等,为研究西汉早期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及科学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5. 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高级贵族死后殓服的一种,用金丝将各种形状的玉片联缀成形似人体的衣服,象征着死者在阴间的尊贵身份与永恒不朽。
目前我国已发现多套金缕玉衣,是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和工艺美术的重要实物证据。
二、填空题1.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________的统一。
答案:度量衡2. 西汉时期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________中包含《老子》甲乙本等珍贵文献资料。
答案:帛书3. 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灵寿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以错金银铜版“兆域图”闻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________。
答案:建筑平面设计图4.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是新疆________出土的汉代织锦,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
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距今6000多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一座墓葬中由蚌壳堆出的龙的形象;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凌家滩文化中都出土了身体呈C 型的玉龙。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B.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 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2. 1975年, 河南堰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件长流平底三足青铜爵,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青铜酒杯”。
《世本》有夏代“杜康造酒”“太康造林酒”等记载, 当时酒主要是专属享用物品,在关于夏桀的篇章里已有少量酒的记载。
这些资料可用于印证夏代( )A. 青铜冶炼技术领先世界B. 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C. 农业经济水平有所发展D. 统治者奢靡享乐导致亡国3. 无论同姓子弟还是异姓诸侯,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赐后就成了“小宗”,而周天子则是“大宗”,用这种称谓意味着受封诸侯都被纳入了周王室的宗法网(络)之中。
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礼”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
这表明周代宗法制( )A. 让周王室成为了天下所有部族的大宗B. 不完全是以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C. 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D. 是中央政府直接掌控地方权力的纽带4. 鲁隐公元年至九年(前722一前714年),周王三次派使臣聘问(表达遣使互通之意)鲁,而鲁 却一次也未参加天子朝聘;鲁桓公时期(前711一前694年),周王又三次聘鲁,而鲁君仍一次 也未去洛邑朝聘。
这表明当时( )A 宗法原则被抛弃 B.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 分封制土崩瓦解D. 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5.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6. 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在国家博物馆中有一件“不起眼”的宝贝,它没有漂亮的外表,也没有高超的制作工艺,甚至在刚出土时,大部分专家还将它的用途搞错。
可是,这件文物注定“生而不凡”,它不仅系出名门,而且还承载着一段重要历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小编便给大家揭秘一下: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
1857年,山东省胶县灵山卫正在修建道路,工人开着挖掘机在施工场地上干得热火朝天时,一位年轻的工人却在挖掘机的后面,发出了一声惊呼。
原来,挖掘机挖走了一铲子泥土后,坑基中竟出现一个青铜器——一件重要的文物出土了。
施工队队长闻声赶来,觉得情况有些严重,便将挖出青铜器物的消息报告给上级领导。
不一会,当地的文物专家便赶到现场,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青铜器从泥土中取出,虽然接下来的发掘,也出土了几件文物,但那些文物,全都不由被挖掘机挖出的文物更大,更精美。
为了方便考察,专家直接将出土的文物,带回了研究所。
通过专业的分析检测,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件青铜器是战国时期的物品。
制造时间可以确定,
但这件物品的用途是什么呢?从外形上看,青铜器平底侈口,腹部有双耳,它比较符合古代
容器的特征,容器是指盛放物品的器具,如酒壶、水坛和瓮器等等。
这件青铜器表面没有明显的花纹,它的腹部却刻有9行铭文,但因长时间深埋地下,大部分
文字已经看不清了。
专家利用能辨清的90个字,终于弄明白这件文物的真正用途,根据铭文上的“子禾子”三字,专家将其命名为“子禾子青铜釜”,它并不是盛放东西的器具,而是量具。
在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并未发明出“称”。
那么,他们是如何量粮食作物的呢?根
据《小雅广量》记载:“掬四谓之豆。
”最初,人们会用双手来盛放东西,手的大小不同,必
定会造成不公平的现象。
掬等物品,在称量过程中失败后,人们为了保证称量的公平,便确定了一个固定容量的器皿——于是“量”器出现了。
子禾子青铜釜便是“量具”的一种,高38.5厘米、腹径31.8厘米,实际容积为20460毫升。
随着“公共量具”得到认可后,一些有实力的名门望族开始制造家量。
在文物界“量具”并不是很罕见,为何子禾子青铜釜却成为珍贵文物?其实,它是“齐政卒归田氏”事件的重要见证者。
公量在市场被广泛应用后,田氏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将家量改为五进制,也就是说,百姓来和他借粮时,他会用家量放粮,用公量回收,换句更通俗的话来讲,如果百姓借他十斤粮食,只需要还五斤就可以了。
看到这里,各位读者心中会有个疑问,为什么田氏要做赔本生意。
这个生意表面看上去是赔本的,实际上,田氏却在政治上狠狠地赚了一笔,而他们赚到的东西就是民心。
公元前379年齐国君主齐康公去世后,百姓竟自主拥护田和,将其取而代之。
因为,百姓认为跟着田氏有饭吃,会过上好日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量器”逐渐被取代,但子禾子青铜釜却在静静地诉说着“齐政卒归田氏”的历史事件,如果各位读者,对这件文物感兴趣,可以亲自去一趟国博,与它来一场近距离的接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