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音乐九年级上册《中国朝前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飞-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针对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上册的一堂课,主要讲解了音乐中的节奏感和速度感,并介绍了飞行乐曲这类作品。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中的基本元素,并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节奏和速度,同时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音乐的节奏感和速度感;2.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3.了解飞行乐曲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能力目标1.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节奏和速度;2.能够发现和分析乐曲中的节奏和速度变化。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音乐中的节奏感和速度感;2.基本的乐理知识;3.飞行乐曲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教学难点1.如何感受和分析乐曲中的节奏和速度变化;2.如何理解和欣赏飞行乐曲。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音乐中的节奏感和速度感;2.基本的乐理知识;3.飞行乐曲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介绍音乐中的节奏感和速度感,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音乐中的节奏和速度。
步骤二讲解基本的乐理知识,包括音高、音符、拍号等。
步骤三介绍飞行乐曲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并播放一些经典飞行乐曲的片段让学生欣赏。
步骤四让学生分组,分组欣赏和分析一首飞行乐曲,并同步记录下来乐曲中的节奏和速度变化,然后进行汇报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并点拨学生应该如何进行音乐欣赏。
五、教学评估性质本次课程的教学评估是形成性评估,主要是通过课堂互动、分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标准本次评估将主要评估学生是否能够:1.理解和感受音乐中的节奏和速度;2.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3.理解和欣赏飞行乐曲。
方法本次评估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课堂互动;2.分组讨论;3.课后作业。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程的主要难点和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和分析乐曲中的节奏和速度变化,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分组讨论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记录和乐曲相关的节奏和速度变化,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教材音乐教案(2019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音乐教案/初中音乐文讯教育教学设计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3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音乐可以提高气质与生活品位,社会上对学音乐的人最常见的评价是有气质有品位,学习音乐可以提高想象力,音乐是声音的表现艺术,本教I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音乐科目,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节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演唱《鼓浪屿之波》,掌握弱起节奏。
2.通过欣赏《西沙,可爱的家乡》,感受大海的光彩和寓意于大海深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演唱《鼓浪屿之波》。
2.歌曲《鼓浪屿之波》中的弱起节奏。
教材分析1•《鼓浪屿之波》《鼓浪屿之波》,d大调,4/4拍,二段体结构。
曲调优美抒情,表达了两岸人民隔海相望,渴望早日回归故乡的思乡情绪。
第一段:1—8小节(不包括前奏),共有两个乐句。
其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文讯教育教学设计并为第二段乐曲高潮部进行铺垫。
第二段:8—17小节,与第一段不论是在力度和音区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旋律上升到“ e”,随后乐句中运用的两个“我渴望”非常紧凑,充分表现了两岸人民渴望早日相聚的迫切心情。
2•《西沙,可爱的家乡》这首歌曲曲调活泼优美,热情地赞颂了西沙的美丽景色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歌曲为c大调,节奏较为自由而且稍有变化。
歌曲分为两大部分。
前7小节为引子,曲调具有呼唤性。
第一部分:7—24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都是弱拍起。
第二部分:24—47小节,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乐句连接紧凑,节奏由快到慢,尤其是40—43小节长达4小节的拖腔,更是将歌曲推向最高潮,更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一、一、导入欣赏以大海风光为主题的视频(有波澜壮阔的惊涛骇浪、有委婉细腻的潺潺溪流等)画面。
《向前走,勇往直前》教案设计在教育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个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知识。
本文将针对《向前走,勇往直前》教案进行深入研究,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制工作。
一、教学背景《向前走,勇往直前》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曲调优美、旋律动听,歌词简单而富含哲理,它受到了广大少儿们的喜爱。
本教案的教学背景是一年级下学期的音乐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基础音乐知识。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能够合理运用声乐技巧,唱出美妙的歌曲旋律。
2. 能够理解并表述歌曲中的“向前走,勇往直前”这一主题内涵,并感悟到它对自身成长的启示意义。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和通力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体凝聚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歌曲演唱技巧的熟练掌握,包括清晰的发音、抑扬顿挫的节奏掌握、感情表达的准确传达等。
2. 歌曲中“向前走,勇往直前”这一核心主题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难点:1. 歌曲旋律的掌握和表现力的培养。
2. 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的深化和升华,能够表达自己对这一主题的思考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设计1. 热身:让学生自由活动、活跃气氛,放松身体和心态,以便更好地进入音乐学习状态。
2. 歌曲欣赏:通过欣赏歌曲《向前走,勇往直前》,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内涵与深意,并且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3. 唱歌练习与提高: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歌曲发音方法、节奏掌握技巧、表现力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反复练习、不断尝试,以此提高音乐素养和演唱技能。
4. 主题讲解:结合歌曲中“向前走,勇往直前”这一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向前走”和“勇往直前”对学生成长的启示作用,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困难、挫折,是成长和进步不可缺少的经历。
5. 课堂实践:通过集体合唱、分组比赛等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音乐素养,传递团队力量,激发学生对音乐、对事业的热爱之情,增强集体荣誉感。
(花城版)音乐一下第4课歌曲《向前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向前走》是一首富有激情和力量的歌曲,歌词积极向上,旋律激昂。
歌曲以简单的节奏和易于记忆的旋律,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信心,勇往直前。
这首歌曲适合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培养他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如音准、节奏感等。
同时,学生需要对中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以便能够理解歌词的含义。
此外,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歌唱技巧,如呼吸控制、音色调整等。
三.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向前走》这首歌曲,并理解歌词的含义。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
3.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较为简单,但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如音准、音色等。
2.歌词的含义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动力。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先进行歌曲的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2.讲解法:教师对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歌唱技巧和歌曲表演能力。
4.激励法:教师通过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歌词、图片、视频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进行示范演唱。
3.乐器:如钢琴、吉他等,用于伴奏和指导学生歌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向前走》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氛围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歌曲的歌词,并讲解歌词的含义和背景。
同时,教师进行歌曲的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练习,重点关注学生的音准、节奏和音色。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演唱、接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巩固(10分钟)教师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独立演唱,并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纠正。
中国朝前走-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朝前走》这一红色革命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该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练习基本唱法。
3.培养学生对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认识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朝前走》的歌词,体会歌曲的文化内涵。
2.学会使用适当的唱法演唱歌曲,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歌曲节奏的把握和韵律感的培养。
2.歌曲歌词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
本课前置活动
1.教师预先播放一段与歌曲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材料,引发学生对《中国朝前走》歌曲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2.教师介绍《中国朝前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了解。
歌曲讲解:《中国朝前走》
教师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歌曲。
歌曲演唱
1.教师带领学生跟着音乐跟唱歌曲,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唱法,注意歌曲节奏和韵律感。
3.学生自由练习,巩固所学的歌曲演唱技巧。
总结与收获
1.学生表演歌曲,并分享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朝前走》这一红色革命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生能够掌握该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练习基本唱法。
3.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认识和感悟。
中国朝前走-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朝前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和旋律;3.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4.通过音乐教学,促进学生的情感、智能和审美的发展。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2.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要点;2.建设学生的表现技巧和表现习惯。
教学准备1.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材“中国朝前走”部分;2.音乐教室;3.乐器(三弦、二胡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师首先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历史背景,讲解“中国朝前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学习的目标和意义。
学习内容1.教师向学生演奏乐曲《中国朝前走》,介绍其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2.演示传统乐器(三弦、二胡等)的演奏技巧和特点;3.学生跟随乐曲节拍,拍打手板或击掌,体验节奏和韵律;4.学生参与演唱,培养学生的嗓音和表现能力。
总结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表对乐曲的感受,让学生交流并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导入教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乐曲的演奏和表现技巧。
学习内容1.教师再次演奏乐曲并强调乐曲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分组合作,使用传统乐器演奏乐曲,并尝试增加自己的表现和表达方式;3.学生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表演,互相评估和交流。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乐曲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课时导入教师鼓励学生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引导学生探索创新,将个性和创意带入音乐中。
学习内容1.学生跟随乐曲表演,并进行自由演绎,尝试展现自己的表现特色;2.学生合作编排自己的曲目,在有限的时间内分别指定乐器和演员;3.学生表演自编曲目,互相欣赏和评估。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国朝前走”这首乐曲,让学生明白音乐表现的关键路径。
随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估,鼓励学生继续为中华文化发挥自己的力量和创造力。
曲苑杂坛-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课时安排本课程安排为3个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曲苑杂坛的历史背景和文艺特点,感受曲苑杂坛的音乐魅力;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演唱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曲苑杂坛的文化认同感和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和演唱《葫芦奇遇记》、《大庆拜年》两首曲目,培养学生对曲苑杂坛的鉴赏能力,感受曲苑杂坛的魅力。
2.教学难点:通过听取曲苑杂坛乐曲并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曲苑杂坛的文化认同感和兴趣。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引入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过曲苑杂坛?通过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了解曲苑杂坛。
2.学习曲目1.学习《葫芦奇遇记》(1)引入乐曲背景:介绍该曲目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
(2)欣赏乐曲:让学生欣赏该曲目的演唱效果,更好地理解该曲目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3)学唱歌曲:让学生跟着教师学唱歌曲,并进行适当的发声练习,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2.学习《大庆拜年》(1)引入乐曲背景:介绍该曲目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
(2)欣赏乐曲:让学生欣赏该曲目的演唱效果,更好地理解该曲目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3)学唱歌曲:让学生跟着教师学唱歌曲,并进行适当的发声练习,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3.总结通过总结上述学习内容,回顾曲苑杂坛的历史背景和文艺特点,培养学生的曲苑杂坛鉴赏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提问,确保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成果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评估通过欣赏学生对曲苑杂坛乐曲的演唱表现和问题讨论,评估学生学习上述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进一步培养其鉴赏能力和兴趣,同时进行教学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反思通过总结和分析对本节课程的反思,及时修正和改进设定的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华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九年级音乐上册的教学内容
- 掌握相关音乐概念与技能
-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
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音乐概述
- 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 音乐的分类和音乐家的分类
- 音乐的语言和符号
第二章:声音和乐音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乐音的音高、音符和谱线
- 全音、半音和音阶
第三章:旋律与节奏
- 旋律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 节奏的分析和演奏
- 节拍与拍子的认识
第四章:和声与和弦
- 和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和弦的构成和演奏
- 常见的和声进行
第五章:音乐欣赏
- 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 不同音乐风格的欣赏
- 乐器的演奏和声音的特色
教学方法
- 结合理论与实践,通过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 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
- 利用多媒体设备和音乐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 注重个别差异,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教学评价
-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测验、作业评定、小组合作等;
- 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展示自己的才能;
- 定期进行反馈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 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案仅为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请按照教案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祝你教学顺利!。
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音乐的元素和表现手法第一课:音乐的元素- 教学目标:了解音乐的元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并能够通过听辨与表演加以运用。
- 教学内容:- 旋律:简单旋律的演唱与创作- 节奏:听辨不同的节奏,并能够手拍、口语表演等- 和声:合唱实践与和声训练- 音色: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并进行音色试听- 教学活动:- 学生互动演唱曲目- 进行节奏练,包括手拍、口语表演等形式- 合唱练与和声训练- 音色试听与乐器了解-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听辨能力以及创作演唱的成果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第二课:音乐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法,包括节奏变化、音量变化、音调变化等,并能够通过表演加以运用。
- 教学内容:- 节奏变化:快慢、连续与断奏的对比表现- 音量变化:强弱、高低的调整表现- 音调变化:高音、低音的运用表现- 教学活动:- 进行节奏变化的表演训练- 音量变化的实践演唱- 掌握音调变化的技巧,并进行表演练-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表演的技巧、音乐表现能力以及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第二单元:音乐的形式和风格第三课:音乐的形式- 教学目标:了解音乐的形式,包括乐章结构、曲式、乐句等,并能够通过欣赏与分析加以运用。
- 教学内容:- 乐章结构:主题、发展、回旋等形式的理解- 曲式:小步舞曲、变奏曲等的区别与特点- 乐句:主题句、过渡句、延伸句等的辨析- 教学活动:- 听辨并分析不同乐章的结构- 鬼步舞曲与变奏曲的比较演唱- 分析乐句的构成与演绎-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不同乐章的分析与鬼步舞曲、变奏曲的演唱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第四课:音乐的风格- 教学目标:了解音乐的风格,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并能够通过演唱与合奏加以体验。
- 教学内容:- 古典音乐:巴赫、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家的作品欣赏与演唱- 流行音乐:流行歌曲的演唱与编创- 民族音乐:传统民歌的演唱与传承- 教学活动:- 听辨并欣赏古典音乐的精华作品- 研究流行音乐曲目并进行演唱与编创- 研究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与技巧-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演唱以及个人创作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中国朝前走》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这首歌曲在演唱风格、器乐伴奏和速度、力度等方面的特点,并说出这些特点与歌曲情绪间的关系。
2、能够与同学配合、以坚定豪迈的情绪演唱歌曲《中国朝前走》。
3、复习演唱形式的知识,能够区分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2、背唱歌曲《中国朝前走》。
教学准备:
1、音响设备、听赏CD资料。
2、伴奏乐器(钢琴、电子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些年来,中国发展的步伐很快,许多作曲家为中国的发展作了很多好听的曲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中国朝前走》。
二、进入新课:
1、歌曲分析:
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合唱歌曲。
自然大调式、4/4、2/4拍子、三段体。
歌曲的前奏以分解主和弦和三连音节奏为特点,它号角似的音调包含了国歌的旋律素材,营造出气势磅礴、无坚不摧的气概。
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4+4),近乎朗诵的音调,产生了坚定有力的效果。
2、初听歌曲《中国朝前走》。
3、再次欣赏《中国朝前走》,并感受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
4、教师范唱,生跟唱。
5、生先独唱,再合唱,教师指导,并纠正出现的问题。
6、歌唱知识:歌唱的共鸣:正确运用歌唱共鸣,是使歌唱发声圆润、丰满宏亮的重要手段。
人体各共鸣器官在歌唱发声时应联成一体协同参与共鸣,即运用联合共鸣的方法,不可追求某部位的单一共鸣,否则将损害良好的发声和声区的协调统一。
不同的音区(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联合共鸣各有所侧重。
高音区应以头腔共鸣为主,口腔咽腔共鸣及胸腔共鸣为辅(所含成分逐次减少);中音区应以口腔、咽腔共鸣为主,兼有少量头腔共鸣及胸腔共鸣;低音区则以胸腔共鸣为主,辅以少部分口腔咽腔共鸣兼及少许头腔共鸣。
歌唱发声应使各声区协调统一,为此必须适当调节联合共鸣中各部位共鸣成分的比例,使声区间转换过渡不留痕迹,转换过渡在换声点前即应渐次进行,不可突然。
需要细心体会良好转换时的感觉,并逐步运用圆熟。
歌唱共鸣的运用关键在于口腔、咽腔、鼻腔的通畅与正确调节。
共鸣腔的通畅,要求打开口腔(硬腭稍向上提,下颌充分自如地下沉)和喉咽腔与口咽腔、软腭(雍垂)提起,舌身平放,喉头相对稳定而放松。
中小学生在变声期前应多引导练习口腔、咽腔及头腔等上部共鸣歌唱,胸腔共鸣的运用不应过早要求,并要逐步地、有节制地指导练习。
三、课堂小结:
我们的国家发展越来越好了,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知识,以后能够为我们的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