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麻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32 KB
- 文档页数:3
《麻雀》公开课教案设计【背景介绍】麻雀是一种小型鸟类,属于雀科动物。
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优美的歌声而闻名,广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设计一节关于麻雀的公开课教案,帮助学生了解麻雀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保护意义,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麻雀的外貌特征。
2. 掌握麻雀的生活习性。
3. 认识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保护意义。
4.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看过麻雀?麻雀长什么样?它们喜欢生活在哪里?2. 向学生展示一些麻雀的图片,让学生描述麻雀的外貌特征。
二、了解麻雀的外貌特征(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份麻雀的图片,围绕外貌特征展开讨论,例如:麻雀的体型、嘴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等。
2.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整合各组的观察结果,共同总结麻雀的外貌特征。
三、探究麻雀的生活习性(25分钟)1. 观察麻雀的栖息地: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观察麻雀的栖息地,记录麻雀的栖息地特点。
2. 进行麻雀的觅食行为观察:观察麻雀在自然环境中寻找食物的行为,记录观察结果。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麻雀的生活习性进行研究,例如:麻雀的筑巢行为、交流方式等。
4. 小组展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共同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
四、了解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保护意义(15分钟)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例如:帮助控制害虫数量、传播植物的种子等。
2. 阅读文章: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麻雀保护意义的文章,并进行讨论。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组设计一个麻雀保护海报,宣传麻雀的保护意义。
五、拓展活动(20分钟)1. 麻雀手工制作:提供麻雀模型的制作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自己的麻雀模型。
2. 视频观看: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麻雀的纪录片,增加学生对麻雀的了解。
《麻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麻雀的基本知识,包括麻雀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
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麻雀,描述并比较不同品种的麻雀。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促进他们珍惜和保护麻雀这一生物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麻雀的特征和习性。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敏感度。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麻雀的图片、教学课件、观察记录表。
2.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投影屏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传达学习目标,引入本课主题:“你们看过麻雀吗?麻雀是一种小巧可爱的鸟类,它们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经常出没。
”2. 学习麻雀的特征(约15分钟)通过展示麻雀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麻雀的外貌特征,比如麻雀的体型、羽毛颜色等。
教师在展示的同时,利用投影仪将麻雀的特征逐一呈现在投影屏幕上,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3. 探究麻雀的生活习性(约15分钟)让学生观察麻雀在校园或周围环境中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麻雀的栖息地、食物来源等习性,并与其他鸟类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观察记录表,帮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4. 学习麻雀的多样性(约15分钟)提醒学生,麻雀并不只有一种品种,它们有多种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老师通过探究不同品种的麻雀,展示不同品种麻雀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品种的麻雀,如中华秧鸡、树麻雀等。
5. 小结与归纳(约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麻雀的特征和多样性。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心得和感受。
6. 拓展活动(约10分钟)让学生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在家中或周围环境中寻找麻雀的踪迹。
要求学生拍摄或绘制自己观察到的麻雀,并写下相关的描述。
要求学生观察记录包括麻雀的品种、数量、行为特点等。
7. 课堂分享(约10分钟)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麻雀的照片或绘画作品分享给全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老师指导学生从中发现麻雀的共同特点和区别。
《麻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麻雀的基本知识,包括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2. 学习观察麻雀的技巧,培养观察力和注意力;3. 培养对自然界生物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麻雀的外貌特征;2. 麻雀的生活习性;3. 观察麻雀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麻雀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关于麻雀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麻雀的外貌特征:- 身体小巧,通体棕褐色;- 头顶和背部有黑斑,翅膀和尾巴黑色,嘴尖黄色;- 雌雄外貌相似,但雄鸟头部黑斑更大。
b. 麻雀的生活习性:- 喜欢栖息在人类聚居的地方,如村庄、城市等;- 集群生活,常见于小组或大群;- 主要以种子和昆虫为食物;- 繁殖季节为春季至夏季。
3. 观察活动a.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名观察员;b. 观察员观察校园中的麻雀群,记录观察到的内容,如行动、鸣叫声、栖息地等;c. 观察员与小组成员分享观察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d. 整理观察结果,对麻雀的生活习性进行总结。
4. 总结讲解请学生总结观察结果,交流归纳麻雀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五、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题:1. 麻雀的外貌特征是怎样的?2. 麻雀主要以什么为食物?3. 麻雀常见于哪些地方?4. 麻雀的繁殖季节是什么时候?六、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观察家庭附近的麻雀群,记录麻雀的行为,并制作观察报告;2. 设计一套关于麻雀的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们对麻雀的了解程度;3. 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观察麻雀以外其他鸟类的生活习性。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麻雀的基本知识和生活习性,并培养了观察力和保护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保护动物和环境问题,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麻雀》教学设计与反思(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麻雀》,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培养学生勇敢、善良的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和保护身边的一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麻雀。
简要介绍麻雀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课文各段大意。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分析。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 实践应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 写一篇关于麻雀的小短文,可以是介绍麻雀的特点、生活习性等。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刻。
2.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是否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了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麻雀公开课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提高学生对鸟类知识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麻雀的分类地位及特点2. 麻雀的生活习性3. 麻雀的生态环境4. 麻雀的保护意义三、教学重点1. 麻雀的分类地位及特点2. 麻雀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四、教学难点1. 麻雀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2. 麻雀的保护意义及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麻雀的分类地位、特点、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麻雀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麻雀的保护意义及方法。
4. 实践活动法:观察周围的麻雀,了解其生活习性。
麻雀公开课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麻雀的食性,掌握麻雀的觅食技巧。
2.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
七、教学内容1. 麻雀的食性2. 麻雀的觅食技巧3. 麻雀的饮食习惯八、教学重点1. 麻雀的食性及觅食技巧2. 麻雀的饮食习惯九、教学难点1. 麻雀的觅食技巧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 麻雀的饮食习惯及影响因素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麻雀的食性、觅食技巧和饮食习惯。
2. 观察记录法:观察并记录麻雀的觅食行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麻雀的觅食技巧和饮食习惯。
麻雀公开课教案第三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麻雀的繁殖行为,提高学生对鸟类繁殖知识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麻雀的繁殖行为2. 麻雀的繁殖习性3. 麻雀的繁殖环境三、教学重点1. 麻雀的繁殖行为和习性2. 麻雀的繁殖环境及其影响因素四、教学难点1. 麻雀的繁殖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2. 麻雀的繁殖环境及影响因素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麻雀的繁殖行为、习性和繁殖环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学要求: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2、通过对重点段落( 4 — 5 )自然段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3、重点理解“扎煞、拯救、搏斗、落”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1、着重理解第 4、 5 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1、课件2、音乐磁带《荫中鸟》四、教学教程:㈠复习导入,激发情感:1、通过初读课文,饱含情感,结合自己对老麻雀的认识,完成填空(任选一题):⑴的.老麻雀⑵老麻雀,!(勇敢、令人尊敬;你真棒,我爱你……)2、师小结:同学们感情真丰富!真是出乎老师的想象!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来观看老麻雀的英雄事迹的精彩片段呢?3、点击课件,学生看屏幕。
(画面内容: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
)㈡精读( 4 — 5 )段,体会情感:1、(师放音乐)带着对老麻雀的敬佩之情,伴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4 — 5 )段,并划出最使你感动的句子。
2、启发想象,练习说话:①小组合作、交流:听了音乐,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②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交流。
(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3、探究质疑,师生互动:①“扎煞”是什么意思?(看课件的动画演示或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
)②“拯救”与“抢救”有什么不同?(通过造句释义、区分)③“……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能不能换成“飞”字?(引导学生从老麻雀树上飞下来的态度、心情等不同角度去比较,品味作者“落”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从而认识老麻雀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④“搏斗”是什么意思?(强调是“徒手”,手中没有任何武器……)⑤“庞大”是怎么理解?(点击课件,通过猎狗与老麻雀的形象比较而悟其意。
《麻雀》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麻雀》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题;学会运用描写动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品读、讨论、创作等环节,深入理解文本,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关爱动物、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麻雀》一文,通过讲述一只老麻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小麻雀免受猎狗伤害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
2.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母爱的力量;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提升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母爱的主题,以及如何运用描写动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麻雀的图片和叫声,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常见的小动物。
(2)简要介绍作者屠格涅夫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麻雀》,了解故事情节。
(2)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文章主题。
3. 品读课文,深入分析(1)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课文,分析故事中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重点讨论老麻雀挺身而出的情节,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4. 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2)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提升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2)强调关爱动物、热爱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四、课堂活动与互动1. 角色扮演(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名成员扮演老麻雀,其他成员扮演猎狗、小麻雀等角色。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
(3)分享扮演过程中的感受,加深对母爱主题的理解。
2.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麻雀》中母爱伟大的例子吗?请分享你的经历。
”(2)每组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成果,进一步感悟母爱的力量。
最新《麻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麻雀》是一部广受欢迎的国产电视剧,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普通人在艰难岁月中的奋斗与拼搏。
本课程将围绕《麻雀》剧情,深入剖析其中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优秀作品。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将能够:(1)了解《麻雀》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3)欣赏并评价《麻雀》的艺术表现手法;(4)培养学员对国产电视剧的鉴赏能力。
第二章:剧情解析2.1 首集剧情简介《麻雀》的首集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某城市为背景,主人公李云龙因一场误会而结识了地下党员陈毅。
在陈毅的引导下,李云龙逐渐认识到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并决定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
2.2 重点剧情解析(1)李云龙与陈毅的相识过程,展现了两位主人公性格特点的差异和互补;(2)李云龙在陈毅的感召下,实现了从一个普通市民到抗日战士的转变;(3)剧情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民众生活状态。
第三章:人物性格分析3.1 主人公李云龙李云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性格直爽、豪迈,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
在剧情发展中,李云龙经历了从自私、狭隘到无私、英勇的转变,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抗日战士。
3.2 地下党员陈毅陈毅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聪明、勇敢、有担当。
他在剧中起到了引导和感召李云龙的作用,展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风貌。
第四章:艺术表现手法分析4.1 镜头语言本剧运用了丰富的镜头语言,如远景、近景、特写等,生动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和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4.2 音乐与音效剧中的音乐和音效紧密结合剧情,营造了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4.3 表演技巧演员们凭借精湛的表演技巧,成功塑造了各自角色形象,使观众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观看剧集组织学员观看《麻雀》相关剧情,使学员对剧情和人物有更直观的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麻雀》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热爱幼小者的高尚品质。
学情分析班中发言比较积极的只要一少部分,发言一般的学生近一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少发言,甚至于几乎从不发言。
学生作业正确率不高,粗心的学生较多。
作业整洁度也不太好。
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
3、有感情地读课文,想画面,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的那样伟大的.、无与伦比的爱,从而受到爱弱小者,同情弱小者,见义勇为的熏陶。
教学重点和难点抓重点句子,想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精神。
教学过程一、激趣提出问题:师生明确学习目标1、看画面(课件),回忆学习的内容。
2、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自由提问题)3、整理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课文4~7自然段,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教学第4自然段(扶)1、我们先一起看一下猎狗走近小麻雀想干什么呢?此时谁来救它?请同学们自读第4自然段,想想通过读这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什么?2、指名回答。
师引导: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3、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说明了什么?(老麻雀看到猎狗要吃小麻雀非常焦急,所以要很快下落)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适机指导朗读)4、(出示两个句子)这里有两个写老麻雀的句子,请你想一想,这两个句子都是描写什么的?比较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①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②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师生归纳:这两个句子都是写老麻雀象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时羽毛的样子,不同在一个是"蓬起"、一个是"扎煞起"。
麻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6 麻雀【教学目标】能正确认读“嗅、奈"等6 个生字,会正确书写“荫、嗅”等16 个字,和“打猎、林荫路"等16 个词语。
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归纳课文讲述的事件。
学习作者对看到、听到的内容作出合理解释把经过写清楚的方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说出作者最终唤回猎狗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认读“嗅、奈”等6 个生字,会正确书写“荫、嗅"等16 个字,和“打猎、林荫路”等16 个词语。
2.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归纳课文讲述的事件。
【教学过程】一、了解单元目标,明确习作任务。
(一)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出示单元页,了解单元目标。
“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今天我们将开启习作单元的学习。
先来看看,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什么?1.第一条目标,谁来读?请你读。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点评:这是我们在学习课文时的要求。
2.第二条目标,你来读。
——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二)明确习作任务,初步了解习作要求。
1.把一件事情写清楚,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看看本单元习作让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一件事?——起因,经过,结果。
对,我们要按这样的顺序写一件完整的事。
2.那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写清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向作者学习。
二、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 课,一起读课题。
(二)了解作者。
文章的作者是——屠格涅夫。
他是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大师,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小说家"已经很了不起了,“小说家中的小说家”就——更了不起了。
为什么人们给予他如此高的赞誉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短篇小说——《麻雀》。
三、梳理课文脉络,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过渡:作者围绕麻雀写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
(一)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分阶段说一说。
1.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麻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麻雀》。
(2)理解诗歌《麻雀》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麻雀》的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麻雀》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麻雀》的主题思想分析。
3.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麻雀》。
(2)理解诗歌《麻雀》的主题思想。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歌《麻雀》中的一些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诗歌《麻雀》的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徐志摩及其作品《麻雀》。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麻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麻雀》的主题思想。
3. 教学互动:(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生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麻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麻雀》。
2. 运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
3. 结合诗歌《麻雀》,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麻雀》。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麻雀》的主题思想,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3. 学生能够掌握并正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1.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诗歌《麻雀》的兴趣。
2.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分析诗歌《麻雀》的主题思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公开课教案第【1】篇〗活动目标:会双脚行进跳和四散躲闪跑。
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商量表达表现的形式,大胆表演。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老鹰头饰3个。
2、环境创设:在操场四角创设小麻雀的家,在操场中间放一些小石子当小麻雀的食物。
活动过程:一、引题。
1、引导语:我们都是稻草人,把来吃粮食的'麻雀都赶跑吧。
2、引导幼儿模仿稻草人,做挥、拍、摇等驱赶麻雀的动作。
二、介绍玩法。
选2~3名幼儿扮老鹰,其余幼儿扮小麻雀。
"小麻雀"一边念儿歌"小麻雀"喳喳叫,能飞能跳真灵巧,来到草地把食找,、感受用常见物品制造声音的乐趣。
老鹰来了快快跑,一边跳到草地上找食。
当念到"快快跑"时,"老鹰"去捉"小麻雀","小麻雀"四散躲闪跑回家。
待老鹰抓到4~5只"小麻雀"后,游戏重新开始。
三、交代规则。
"小麻雀"应边念儿歌边双脚跳。
四、放松活动。
"稻草人"自由表演,庆祝赶跑了麻雀,保护了粮食。
教学反思:小班孩子喜欢各种动物,用动物作为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同时根据孩子们爱模仿的特点,本节课用麻雀妈妈这一角色带领小麻雀们学习本领,使幼儿更加形象、直观。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公开课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2.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3.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节拍韵律。
2.能生动地歌唱《小麻雀》,歌声轻盈、跳跃,富有美感;让学生有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1.准确、合理地对他人的演唱进行评价,能指出演唱中的优、缺点。
2.歌曲编创和音乐的表现。
教学方法听唱法、合作表演法、练习法、启发引导式、竞赛活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请同学们听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按照老师说的内容进行表演,例如:说小白兔就跟着音乐节拍模仿小兔子跳;说小鸟就一起做小鸟飞的动作等等。
《麻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麻雀》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以及作品背景。
(2)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爱,提高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身边亲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
2. 课文主题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细腻之处。
2. 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以及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麻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5. 实践拓展:(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词语进行说话练习。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亲情的看法。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主题以及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
2. 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
3.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鼓励学生进步。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分享内容的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观察学生在实践拓展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亲情观念和环保意识。
《麻雀》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麻雀》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及创作年代。
(2)通过学习《麻雀》,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普通话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麻雀》。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2.2 教学难点(1)诗句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2 讲解法:针对古诗中的难懂字词和意境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简单介绍作者背景及创作年代。
(2)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2 熟读诗句(1)让学生跟着老师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4.3 讲解诗句(1)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2)分析诗句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4 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享和点评。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背诵《麻雀》。
5.2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古诗中“珍惜亲情友情”的理解。
5.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诗进行鉴赏,下节课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2)评价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情感方面的进步。
(1)检查学生对《麻雀》的背诵情况。
(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对类似古诗的鉴赏能力。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推荐阅读推荐一些类似题材的古诗,让学生自主阅读,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魅力。
《麻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自然奇观》章节,详细内容为《麻雀》一文。
文章通过生动描绘麻雀的外貌、习性和生活场景,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学习课文中描写动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体会文章中描绘麻雀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麻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麻雀的外貌特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麻雀的特点。
b. 学习生字词,讲解词语含义,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字词。
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描绘麻雀的精彩句子,讲解写作技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仿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熟悉的动物。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麻雀》2. 生字词:略3. 写作技巧:观察、描绘、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喜欢的动物》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喜欢的一种动物,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描绘动物的方法,但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仍存在观察不细、表达不清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为写作积累素材。
同时,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生物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课文章节:本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自然奇观》,该章节旨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生物,了解其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麻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2.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复习生字、新词
1.看图片,说说图片两种动物的印象。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时间:打猎回来时。
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2自然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课件出示9)(多媒体出现下面三个问题)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
(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
(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
(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
“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课件出示10)默读第4自然段。
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板书:吃)
指导朗读: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
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引导学生讨论理解。
“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
(板书:救)
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
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11)
(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板书:斗)
(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板书:强大的爱)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
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课件出示12)指导朗读:“愣住”“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由于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他不畏凶残的猎狗,勇敢地飞下来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结论: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
四、拓展作业
你对母爱有什么体会?用一两句话写在书后面,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板书内容
麻雀
小麻雀
救攻击
老麻雀斗猎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