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17《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2.72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麻雀》是一篇描写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短篇故事。
通过讲述一位猎人射杀了一只小麻雀,被老麻雀的勇气感动,最终放过了小麻雀的故事,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但部分学生对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可能还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的勇气和母爱。
3.学习生词生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生句的理解和运用。
2.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课文动画视频。
3.相关生词生句的图片或卡片。
4.讨论问题清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情感氛围。
过程中,对生词生句进行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故事中的情感表达。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讨论问题清单,总结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谈论如何保护动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课文故事,尝试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式,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7 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麻雀》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勇敢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领悟到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运用拼音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但部分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仍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本文所要传达的亲情、勇敢等情感,还需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雀、脯、拯救”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勇敢、担当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新词的学习。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亲情、勇敢等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生字卡片。
4.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麻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麻雀是什么样的吗?它们的生活习性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提问:“课文中的老麻雀为什么要保护小麻雀?它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课文中的重点问题。
如:“老麻雀为什么敢于面对猎狗?它有哪些保护小麻雀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反馈。
4.巩固(5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麻雀》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麻雀》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只小鸟麻雀的故事。
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到小鸟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麻雀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麻雀的生存环境和饲养习性。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麻雀》。
第二步:课文学习(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询问学生对麻雀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描述麻雀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3.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表演麻雀的行为。
第三步:课文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脉络。
2.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第四步:情感体验(10分钟)1.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只麻雀,描述一下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2.观察校园中的小鸟,记录他们的动作和叫声。
第五步:拓展延伸(10分钟)1.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探讨如何保护麻雀和其他小动物。
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调研,了解更多关于麻雀和其他鸟类的知识。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小结。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麻雀和自然环境的认识,使教育生动有趣。
以上就是针对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麻雀》的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帮助。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7 麻雀》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麻雀》这篇课文选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课文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体现了深厚的母爱。
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部分学生对俄国作家的作品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动物世界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借此机会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母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2.难点: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判断;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感受母爱的伟大。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3.作业纸:用于学生做练习和记录重要信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麻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只小动物。
询问学生对麻雀的了解,从而引出课文《麻雀》。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麻雀》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写,讲述了一只小麻雀在猎狗的威胁下,得到了猎人的救助,最后与猎人相互关爱、和谐相处的故事。
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麻雀的关爱,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和语言表达技巧,还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一步体会。
此外,学生对于动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小麻雀的关爱,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学会关爱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感悟课文语言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课文文本。
3.教学资源:相关动物保护的资料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麻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小动物,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鲁迅先生,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适时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体会人物情感。
教师点评,指导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麻雀》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麻雀》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增强学生对麻雀生活习性的了解。
(3)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麻雀》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句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麻雀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3.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麻雀》的文本及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
2.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生分组讨论的安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麻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麻雀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情节,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感悟与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交流对麻雀生活的看法。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作者对麻雀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头表达或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6《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麻雀》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必修课文,是一篇生动有趣的散文,全文描述了作者与麻雀之间的一次有趣的互动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小动物的生存状态和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和食性;2.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3.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词汇和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达。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爱护和关爱意识;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麻雀的生活习性和食性;2.课文《麻雀》的理解和朗读。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2.运用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口头表达。
四、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麻雀》的课件或教材;2.预先准备关于麻雀的相关知识资料;3.准备图片或实物来展示麻雀的外貌和生活习性;4.教学录音或录像设备。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麻雀,引入课文话题;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麻雀吗?麻雀是什么样的鸟?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朗读课文《麻雀》,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分段讲解课文,解释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情节。
第三步:分组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麻雀形象和作者的感受;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第四步:课文赏析(10分钟)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语言的表现形式;2.引导学生发表对课文的感想和体会。
第五步:口头表达(15分钟)1.模仿课文中的描述,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麻雀;2.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展示个人观点和情感。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鼓励学生对小动物的爱护和保护进行思考。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麻雀》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能够通过朗读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3.能够通过诗歌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难点: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课文材料: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第17课《麻雀》。
2.教具: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诗歌朗读音频。
3.辅助资料:诗歌解析及背景介绍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麻雀》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麻雀”这个词的理解。
第二步:诗歌朗读1.教师进行诗歌朗读,让学生倾听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要求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第三步:诗歌欣赏1.教师解读诗歌内容和意义,注重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分段欣赏诗歌,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步:情感表达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论自己对诗歌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
2.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第五步:诗歌赏析1.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2.进行诗歌赏析,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反馈1.对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六、课后延伸1.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麻雀》的画作。
2.鼓励学生利用诗歌进行创作,写下自己的诗歌或散文作品。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理解诗歌和表达情感,更加深了对自然环境和生命的关爱和珍视。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美好与感动,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17《麻雀》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麻雀》是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故事情节感人,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展现了母爱的伟大。
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适合四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共鸣。
此外,学生对动物题材的课文较为感兴趣,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而,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角色和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学会关爱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学会关爱他人。
2.难点:体会课文深层含义,理解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表演法:分组表演课文情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音频,便于跟读和理解。
2.图片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情节和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麻雀,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母爱是怎样的?”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并回答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
3.操练(10分钟)分组表演课文情节,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7 麻雀》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麻雀》这篇课文选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同名小说。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充满爱的温馨画面,体现了亲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课文语言朴实、简洁,叙述生动、感人,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感受动物间亲子情的美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文章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方面仍有困难。
此外,对于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优美句子的朗读和背诵,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提取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亲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培养关爱动物、珍惜家庭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感悟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精神,培养关爱动物、珍惜家庭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亲情,感悟文章主题。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课文动画、图片、音乐等。
2.生字卡片:生字、新词。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引出课题。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点评,指导朗读技巧。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7 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麻雀》这篇课文是部编四年级上册的一篇优质课教材。
课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只小麻雀在寒冷的冬天里,为了生存而勇敢面对困境的故事。
通过讲述麻雀与猎狗的相遇,展现了麻雀勇敢、机智、善良的品质,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寓言故事和动物题材的课文比较感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方面还需引导。
此外,对于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成语,学生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麻雀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麻雀勇敢、机智、善良的品质,培养关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麻雀勇敢、机智、善良的品质,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视频材料2.生字词卡片3.PPT课件4.小组讨论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视频材料导入课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麻雀》,提问:“你们知道麻雀是什么样的动物吗?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分析麻雀的形象特点。
同时,板书关键词“勇敢、机智、善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麻雀、猎狗等角色的语气、神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麻雀勇敢、机智、善良品质的体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麻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
2.能初步感悟并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爱护小动物,关心自然环境,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2.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教学生认读字词,理解课文。
2.学会感悟自然之美。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美的风光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通过观看有关麻雀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内容。
2. 集体朗读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集体朗读,注意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
3. 分组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课文讲解
老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展开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语句,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含义。
5. 情感抒发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麻雀的印象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6. 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并围绕课文主题展开一定的写作活动。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麻雀这篇课文,感受自然之美,培养
爱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部编版麻雀优质课创意教案这是部编版麻雀优质课创意教案,是优秀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部编版麻雀优质课创意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课文内容中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二)重点学习4、5两个自然段,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着重理解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教师为学生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回忆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这篇课文围绕麻雀描写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大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大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让学生想一想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课文第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始。
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突然放慢了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我在这时,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
)2.指名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这里,“野物”指什么?作者用“突然”和“嗅”引出了小麻雀,自然、合理。
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嗅”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是猎狗,所以,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自然会对“野物”有着特殊的敏感,为学生理解后面的课文中猎狗想吃掉小麻雀打下基础。
(“……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中的“野物”指的是小麻雀。
“嗅”的意思是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教师可以补充解释“嗅”,一般习惯用在动物身上。
比如,狗、猫等。
3.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然后,想一想“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用笔在书上画下描写小麻雀动作、外形的句子。
(①“我”看到这样一只小麻雀: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7 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小动物的意识,培养爱护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17 麻雀》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并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
–引导学生关注并保护身边的小动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
2.难点:–如何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的关注和热爱。
–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关于麻雀生活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含了《17 麻雀》的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以及一些相关的问题和思考点。
2.学习素材:备好《17 麻雀》的教科书,让学生跟读课文。
3.实物展示:带来一些关于麻雀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麻雀的外观特征。
4.课堂讨论问题:备好一些关于麻雀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关于麻雀的图片,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麻雀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7 麻雀》(15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文,了解麻雀的外观特征和生活习性。
•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 讨论与思考(20分钟)•提出一些关于麻雀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麻雀的生存环境和习性。
•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4. 情感态度培养(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麻雀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于保护小动物的看法,引导学生爱护自然,珍惜生命。
5. 练习与展示(10分钟)•设计一些与麻雀生活习性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展示。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麻雀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除了了解了麻雀的生活习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6《麻雀》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麻雀》这篇课文选自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主要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课文描绘了老麻雀的勇敢和母爱,展现了生命的力量。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动物间的亲情,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情感类的故事课文有一定的接受度。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提问,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动物间的亲情,尊重生命,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情感线索的分析与把握。
3.运用课文内容进行语言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课文内容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麻雀,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关注重要句子和生字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讨论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以“我和麻雀”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麻雀》教案5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麻雀》的内容和作者。
2.理解诗歌中麻雀的形象描写,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3.能按照课文朗读诗歌,感悟其中的情感。
4.观察周围麻雀的生活习性,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领悟诗歌《麻雀》的情感。
2.口头朗读诗歌,感悟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麻雀》中麻雀的形象描写。
2.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板书:麻雀的形象描写。
2.课件:诗歌《麻雀》朗读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播放鸟类的叫声音频,让学生猜测是哪种鸟,引入本堂课的主题。
2. 学习诗歌《麻雀》1.听老师朗读诗歌《麻雀》,学生跟读。
2.分析诗歌内容,让学生谈谈诗歌中麻雀的形象和情感表达。
3. 集体朗读学生分组进行诗歌《麻雀》的集体朗读,注重表情和语调的把握。
4. 情感体验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谈谈自己对麻雀的感受,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情感体验。
5. 观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家中附近观察麻雀的生活习性,注意记录观察到的有趣的事物。
六、课堂作业1.背诵诗歌《麻雀》。
2.画一幅描绘麻雀生活场景的图片。
七、板书设计•麻雀的形象描写:–喜爱树梢、藏春的小鸟–等待春到的精灵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麻雀的生活习性和诗歌《麻雀》的意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对小动物的关爱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生活实例和诗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美好生活。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7 麻雀》优质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麻雀》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林中散步时,无意间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麻雀,以及作者与猎狗之间保护与恐惧的冲突,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紧凑,富有感染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生僻词汇和成语的理解有所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动物等话题有一定的认知,但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成语进行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成语卡片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林中麻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4.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成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意识。
7.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找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文标题《麻雀》,另一部分是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成语。
17 麻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课文内容中体会老麻雀为了维护小麻雀表示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2、重点学习4、5两个自然段,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着重理解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示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三、课时:第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
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
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
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种少见的故事。
(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围绕麻雀描写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大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大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维护小麻雀的事情。
)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让学生想一想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课文第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始。
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突然放慢了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我在这时,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
)
2.指名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这里,“野物”指什么?(“……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中的“野物”指的是小麻雀。
“嗅”的意思是闻,用鼻子区分气味。
)
3.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然后,想一想“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用笔在书上画下描写小麻雀动作、外形的句子。
出示课件: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引导学生反复读一读这些句子,对“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中的“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的“无可奈何”,要让学生说一说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理解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从描写小麻雀动作和外形的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4.小结第一段的学习,过渡到第二段。
面对这样一只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假如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现在,大猎狗发现了小麻雀,预示着什么?小麻雀的命运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小麻雀的危险是什么?课文里哪句话标明了这种危险,在课文里画出来。
(小麻雀的危险就是猎狗想吃掉它。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
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
2.从猎狗的表示中,你觉得此时的这只“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身相比怎样的敌人?
(从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样的表示看,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身相比强大百倍的敌人。
)
3.教师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考虑: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谁出现了?它是怎样出现的?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表明它的到来让猎狗意想不到?
(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老麻雀出现了。
课文里用“突然”一词表明老麻雀的到来迅猛,让猎狗意想不到。
)
4.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并提出问题:这里,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什么?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像一块石头落地?“绝望”是什么意思?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羽毛,绝望地尖叫是什么样?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5.教师做过渡:老麻雀想拼命拯救自身的幼儿,而面对的却是一个“庞大的怪物”,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表现的。
然后,指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提出学习要求和问题。
(1).“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因为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是弱小的,没有任何捍卫自身和幼儿的武器,所以,它十分紧张,“浑身发抖”。
但是,它又十分的愤怒,表示出决不畏缩,所以,“发出嘶哑的声音”。
)(2).“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
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尽管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也“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只顾自身的平安而丢下自身的孩子不顾,而是毅然猛扑下去,为拯救孩子准备进行殊死的决斗。
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无与伦比的母爱!)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6、7自然段,提出问题: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害怕吗?
(猎狗愣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愣住的原因是老麻雀奋不顾身救小麻雀的表现。
)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子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怜爱之心的驱使,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
(六)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七)拓展延伸,生谈体会。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