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的发病机制(一)
大气的温度和湿度决定HS的发 生
在环境温度显著升高、湿度较 大的情况下, 人体热辐射、对流、 传导和汗液蒸发困难, 热量在体 内大量积聚引起体温升高, 造成 细胞膜和细胞器结构直接的损 伤。
地球在变暖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二)
生活条件好了 居住环境好了 独生子女多了 耐热能力差了
• 最初大家对这种病症很陌生,因死亡率很高,逐 渐引起重视
• 2013年夏天的高温,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中暑,并 了解了一个新名词“热射病”
中暑气象阈值:日平均气温≥30℃以 上,或相对湿度73%,是中暑发生的 气象阈值,当气温和湿度同时达标时, 中暑发生率明显增加 在相对湿度85%、气温30~31 ℃
缺乏热环境下锻炼 热环境下训练又缺乏
“热习服”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三)
细胞因子在热射病(HS)的发
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热射病的 病理生理过程类似重症脓毒血症 ,细胞因子介导了全身炎症反应 。 一旦全身炎症反应失控, 产 生联级反应式多器官功能障碍。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四)
个体差异性和遗传多态性 决定了机体对热的敏感性 ,该基因参与调节了细胞 因子、凝血因子及热休克 蛋白的活性。
临床表现
轻度中暑
除具先兆中暑症状,还兼有以下情况之一而不能工作者: ①面色潮红、皮肤灼热、胸闷、心悸; ②体温在38℃以上; ③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
四肢皮肤湿冷、多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如及时抢救和有效处理,3~4小时可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
重度中暑
除轻度中暑症状以外,伴有高热、痉挛、
、突然昏倒,平卧并离开高温临场床所即表清醒现。患者面色苍白,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