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药》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28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根据“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首联,“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
“人归”“雁下”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
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寻隐者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访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用语简练。
请根据诗歌内容,仿照第一问,把省略的问话补写出来,体会贾岛“推敲”词句的功力。
客人问:你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答:师采药去。
客人问:__________________童子答:只在此山中。
客人问:__________________童子答:云深不知处。
2.诗歌写郁郁青松、悠悠白云有何作用?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在哪里采药?在山上的哪个地方?2.用青松、白云衬托隐者品格的高洁;抒发了诗人对隐者的钦慕之情和没遇到隐者的怅惘之情。
3、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炼字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同样是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请作具体分析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需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之间了。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者,……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破阵子[宋]陆游仕至千钟①良易,年过七十常稀。
眼底荣华元是梦,身后声名不自知。
营营②端为谁。
幸有旗亭沽酒,何妨茧纸题诗。
幽谷云萝③朝采药,静院轩窗夕对棋。
不归真个痴。
【注】①千钟:优厚的俸禄。
②营营:忙忙碌碌。
③云萝:也叫藤萝。
即紫藤。
因藤茎屈曲攀绕如云之缭绕,故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词人认为,官做到年俸千钟并不难,但活过七十岁者却是很少,现在还活着已经不错了。
B.词人曾经追求过荣华富贵,现在才知道,荣华富贵原来是一场梦幻,根本不值得追求。
C.“沽酒”“题诗”“采药”“对棋”四词概括了词人晚年的生活,表达了归隐的幸福与快乐。
D.“不归真个痴”既道出了词人对选择归隐的肯定,又表达了自己不再继续“痴”的庆幸。
E.下片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词句对仗工稳,描绘了一幅“归隐生活图”,尾句直抒胸臆。
15.这首词写于陆游晚年,表现了复杂的思想感情,请联系作者生平简要赏析。
(6分)14.BC(B对诗句的理解不当。
“眼底荣华元是梦”的意思是“在我眼里,荣华富贵本来就是一场梦”,“元”在诗中是“本来”的意思。
C“幸福与快乐”分析不当,“幸有”的意思是“庆幸的是有”的意思,由词人的生活经历可知,陆游归隐,虽然有沽酒、题诗、采药、对棋之乐,但依然难抑心中隐隐的痛,可见他的晚年并不幸福快乐。
)15.①荣华富贵,过眼烟云,不屑一顾。
经过人生坎坷之后,晚年的陆游看透了荣华,“元是梦”表达了对荣华的最好诠释。
②对前途充满迷茫。
在“身后声名不自知”的处境中,他发出了忙忙碌碌是为了什么的感叹。
③在归隐中度过余生的无奈。
作者借沽酒、题诗、采药、对棋聊度余生,虽然无奈,但也能得到一丝乐趣。
④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不归真个痴”道出了词人的这一思想倾向。
(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
专题46 古代诗歌阅读——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
②“欻忆”句:欻,忽然。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2.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
【答案】1.D2.(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
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
(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
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
(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
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
(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
2023广东中考阅读理解二、阅读(4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17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1)臣之妻私臣() (2)闻寡人之耳者() (3)时时而间进()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
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
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
”谏诤愈切。
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
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选自《贞观政要》)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太子承乾数亏补 /珠可历历数也B.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C.何宜属得面折/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D.蒙国厚恩/则有去国怀乡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面了断句。
(3分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照《五百匹黄金,以励承乾之意14.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种不整。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0分)善读无字之书齐夫①周恩来早年曾题对联自勉:“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他告诫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要选良友、诤友;读书要注重实践。
2017中考语文一模达标测试题(练习)为了能帮助广大学生朋友们提高成绩和思维能力,查字典语文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一模达标测试题,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到大家,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
(6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9.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分)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9.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第⑴题是体会诗人情感,这首诗前两句中,“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之久;“征路此相逢”是说就别后相见,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愉悦心情。
第⑵题是赏析诗句,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解答这题,要注意“景”和“情”的融合,同时“情”包含“与友人又别”和“对前途迷茫”两层情感。
(二)古诗词赏析。
(3分)9.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9.【答案】B。
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解答这题,要在熟悉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如B项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环境描写,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更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
故该项的陈述错误。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通过解读《采草药》一文,培养学生对古代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兴趣。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增强古文阅读技巧。
1.2 教学内容《梦溪笔谈》简介《采草药》文本解析相关历史及文化背景介绍讨论与实践:现代草药知识的应用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2.1 沈括简介生平事迹概述科学成就简介2.2 《梦溪笔谈》简介成书背景内容概览历史地位及影响第三章:文本解析3.1 课文朗读与词汇学习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式3.2 内容理解分析课文结构解读课文内容,理解沈括对草药采集的观察与思考3.3 文学及科学价值探讨讨论《采草药》在文学上的特色评价其在科学探索方面的价值第四章:历史及文化背景介绍4.1 古代草药知识草药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古代草药采集的传统与方法4.2 古代文人对自然的观察与记录介绍古代文人记录自然现象的其他著作分析这种记录对现代科学的意义第五章:讨论与实践:现代草药知识的应用5.1 现代草药研究的概况让学生了解现代草药研究的新进展讨论现代科技如何应用于草药研究5.2 实践环节结合本地草药资源,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采集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草药使用的小项目或实验第六章:比较研究与批判性思维6.1 比较《采草药》与其他古代科学著作分析《梦溪笔谈》中的《采草药》与其他篇章的异同了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展现的科学探索精神6.2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采草药》中的观察方法进行评价讨论现代科学方法与古代科学观察的关联和区别第七章:跨学科连接7.1 科学与文学的交融探讨《梦溪笔谈》中科学与文学的结合分析文学作品中对科学的描述和反映7.2 跨学科项目设计鼓励学生结合自己专业或兴趣,设计跨学科项目展示如何将《梦溪笔谈》中的探索精神应用到其他领域第八章:评价与反思8.1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学习经验8.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反馈学生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九章:拓展阅读与研究9.1 推荐拓展阅读材料提供与《梦溪笔谈》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沈括的其他著作9.2 研究项目设计指导学生设计关于《梦溪笔谈》或沈括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探索古代科学著作对现代科学的启示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强调《梦溪笔谈》对科学探索的重要性10.2 展望未来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梦溪笔谈》中的其他篇章激发学生对古代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持续学习的动力(教案内容完)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制定,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和兴趣。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二)一、语段阅读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吴伯箫的《灯笼》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其中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kuàng)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亮/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苍桑……(1)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的词语。
长幼情笃(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kuàng( ) 褪( )(3)找出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并改正。
_____改为_____(4)结合语境,从文段括号内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
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
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
”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穴才容人。
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阅读答案下文是关于“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阅读答案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采草药》《采草药》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疏通文句,能够读懂课文,翻译文句。
2、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认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学习之。
教学重点:1学习并掌握“实”、“归”、“理”等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进一步体会、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层次脉络,特别是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课时安排:本课文共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
教法选择:目标教学法教学设想:两文都是笔记体说明文,比较浅显易懂。
1、指导学生笔译,2、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理的,3、进而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和写法。
4、理解但、则、花、实、名等字的用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析《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准备为四化建设更好地服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设问,引导同学了解《梦溪笔谈》及科学家沈括,为课文展开创设情境。
二前提检测:检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前期预习情况,布置同学作前题测评题,作完后加以核对订正。
三逐步导读达标。
(一)讲析课文第一段:1读: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学生朗读中的停顿。
并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利用文下注释,掌握“殊”、“芽”、“归”、“实”、“效”等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疑: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1)本段如何说明“古法未当”?(2)“皆不可限以时月”与“古法未当”的关系如何?3论:引导学生对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疑惑。
(1)讨论所设之疑。
(答案略)(2)学生质疑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解决。
4结:小结课文第一段,并导入课文第二段。
设问:本段由否定“古法”到提出“不可拘于时月”已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何文章还未完?是否后文属于赘笔?第二课时(2)讲读第二段:1读:请同学读第二段,并请同学发现问题,准备质疑。
课外古诗阅读考点训练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注释】①鹿门:山名,在襄阳。
②庞公:即庞德公,字尚长,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
阅读全诗,根据已有内容,补全批注。
1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注释】①瑞鹧鸪:词牌名。
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2三、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②。
【注释】①翻:义同“反”。
②晓种:报晓的钟。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3九日送别[唐]王之涣蓟庭①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②,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①蓟庭:地名。
②菊酒:即菊花酒。
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4五、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临江仙[明]王世贞迟日三眠浑似柳,起来徐步闲庭。
中年风物易关情。
不知因个甚,撩乱没支撑。
我笑残花花笑我,此时憔悴休争。
来年春到便分明。
五原无限绿,难染鬓千茎。
1.“我笑残花花笑我,此时憔悴休争”两句堪称神来之笔。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神”在何处?2.读懂诗词要咀嚼关键字句。
请你从“浑似柳”“撩乱没支撑”“难染鬓千茎”三处来分析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5六、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宿业师①山房②期丁大③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④。
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
高考语文中国文学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先生贾平凹茶棚沟取名于沟里有家卖茶的。
这家人姓许,卖了两辈人的茶。
其实那不是茶,是从山上采的一种叫猫眼翠的草,再加上胎菊、甘草、决明子熬出的汤,生津止渴,祛湿利尿。
到了第三辈,出了一位中医,那一年老屋大梁上生出灵芝,茶是不卖了,给人看病,四十几岁便声名隆起,人称许先生。
茶棚沟距沟外的三岔镇三十里,镇政府让许先生去镇上开铺坐诊,许先生不愿意去,村里人也不愿意许先生去。
镇上人甚至县上人有了疑难杂症都到茶棚沟村子来。
来的人多了,村里二十户每家都是客舍,村主任就负责给患者挂号,分配着这家住两个人,那家住三个人。
许先生到了六十岁时不再亲自上山采药,这些人家的女人们经营客舍,而男人们全成了药农,但也分工明确,有专门挖丹参、当归、黄芪、茯苓的,有专门饲养飞鼠收五灵子的,有专门背了绳索在崖上采石斛、灵芝和独叶草的。
药草挖采来了,卖给许先生。
许先生号脉是一绝,一搭手就能说出病在哪儿,病人拿出在县医院做过的仪器检查单,和检查的结果相同。
病人说:你是神啊!许先生说:我摸了半天才知道你的病,仪器一照就清楚了。
病人说:可我花了那么多钱呢,在县医院没治好呀,你救救我!许先生就对症下药,药量都不大,一日一服,五服一疗程。
病人在客舍住下,服药三个疗程或五个疗程,大多是病好了,临走时要给许先生磕头。
许先生说:病是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是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是治了也不好。
不让磕头,说可以去植一棵树。
社会杂乱,难以做到出入无疾。
患癌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发现就是晚期的,去了县医院甚至出山去了省医院,凡是被告知回去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死马要当活马医,就又到茶棚沟找许先生。
许先生对这些病人都用一种药,同时发给两只塑料桶。
服药后,一只桶是盛了山泉水不停地喝,然后不停地在另一只桶里吐或泻。
病人上吐下泻得呼天抢地,或许就软瘫在床上奄奄一息,或许就眼睛发亮,脸上退了灰气。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期野香成秉束② ,一篮不值五文钱。
【说明】① 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栽种兰花。
② 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 ________,“野香”比喻 ________;(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 ________。
【答案】( 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分析】【分析】(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昔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述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近来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特别喜爱兰花,写了许多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实质上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相同碧绿的叶子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一本正经,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才华横溢,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译文:以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此刻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故答案为:⑴ 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⑵ 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评论】⑴ 此题观察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联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 此题观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感情,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述的光景特点上推测,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三是联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读拼音,写词语。
(8分)1.海力布听到大山要bēnɡ tā( )的消息后,jiāo jí( )地催促乡亲们搬家,他向乡亲们fā shì( )自己没有shuō huǎnɡ( )。
2.niú lánɡ( )小时候diē niánɡ( )都死了,跟着哥哥sǎo zi( )过日子,长大后和织女jié hūn( )了。
二、选择题。
(12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酬.谢(chóu) 罕.见(hǎn) 好歹.(dǎi) 车辆.(liànɡ)B.衰.老(shuāi) 瞌.睡(kē) 拘.束(jǖ) 拗.不过(niòu)C.牺.牲(xī) 恳.切(kěn) 筛.土(shāi) 监狱.(yù)D.偎.依(wēi) 泰.山(tài) 酝酿.(niànɡ) 节俭.(jiǎn)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关联词,最合适的一项是( )(1)海力布( )把宝石含在嘴里,( )能听懂飞禽走兽的语言。
(2)( )天上没什么好,你( )不用回去了。
(3)( )织女藏在泰山底下的石缝里,大海中心的珊瑚礁上,( )一定要抓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
A.无论……都……因为……所以……虽然……但是……B.只要……就……除非……不然……哪怕……也……C.尽管……还……既然……就……虽然……但是……D.只要……就……既然……就……哪怕……也……3.读句子,注意画线部分。
下列选项中词语替换最准确的一项是( )(1)看到敌人鼻子都气歪了的样子,小雨来虽然身上很疼,心里却很高兴。
(2)妈妈总说爸爸不该前怕狼后怕虎,应该放开手脚去开创一番事业。
(3)小军和小明打架后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他们各说各有理,老师生气地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A.气急败坏狼吞虎咽孤掌难鸣B.鼻青脸肿狼吞虎咽孤掌难鸣C.气急败坏畏首畏尾孤掌难鸣D.气急败坏畏首畏尾掌声雷动4.“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
二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册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同步阅读神农尝百草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位太阳神炎帝。
他发现了稻、黍、稷、麦、豆这“五谷”,还制作了农具,教人们耕种和收割。
人们尊称他为“神农”。
神农对人类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治疗疾病的各种草药。
他走遍山山水水,品尝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看它们是苦是甜,是寒是热。
为此,他曾经一天里中毒70次,幸亏他及时吃下解毒药,才没有被毒死。
神农摸清了百草的药性,配成药方,传给后人。
于是,人类有了医治病痛的办法,能更健康地生活和劳动。
一次,神农尝了“断肠草”。
这种草有毒,他来不及吃解毒药,就中毒死了!神农是为人类健康而死的,人们永远纪念他。
1.找出文中的两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文中的“_________”可以看出神农采药的辛苦,从“________”可以看出神农亲口品尝是有危险的。
3.人们为什么要纪念神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文段未来的桥20年以后,我成了一名科学家,发明了一座彩虹桥。
它一直延伸到天上,那时我可以和白云做游戏,可以坐在云朵上面,把白云当摇篮。
它是一座神奇的桥。
我在桥墩上安装了红、黄、蓝三色按钮。
当我玩累了,我就按一下红色的键,又软又暖和的床就出现在我眼前;当我饿了的时候,我按一下黄色键,就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面包,喝道营养丰富的牛奶;当我想看书的时候,按一下蓝色键,科技书、百科全书、童话书……应有尽有。
如果这些都不够,嘿,我只要同时按下两种颜色的键,彩虹桥就可以带我去梦想的地方。
1.“我”在桥墩上安装了_______、_______、______三色按钮。
2.你喜欢这样的桥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3.发挥你的想象力也来发明一种桥吧?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阅读。
2024年九年级学业水平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LX2024.5)本试题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
2.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笔迹清晰、字体工整,务必在答题卡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一、(16分)一座城,一处景,一首诗,一段情。
诗人因景生情,写下流传千古的诗篇,景致也因文人墨客的点染而更加光彩夺目。
请根据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遇见·山水济南济南,城外山环水绕,城内千泉遍布,泉水慰藉着身心,风景浸染着诗意。
“羡煞济南山水好,几时真做卷中人。
”无数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将济南古朴的画境转为静美的诗行。
翁方纲登临千佛山,见静(mì)的山间云雾缥缈,挥毫写下“登临记晚秋,几案与云平”,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李白见华不注山草木茂盛,苍翠欲滴,写下“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郭奎先(màn)步趵突泉,见泉水奋发上涌,写下“一片冰心摇素影,三株玉树照晴湖”。
如虎啸般迸射喷发的黑虎泉,经由晏壁的“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更为世人所知。
护城河“杨柳夹岸,流水汩汩,日夜不息”,它流淌千年,传递出济南生生不息的发展态势。
1.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慰藉”意为安慰、抚慰,“藉”应读作“jiè”。
B. “静(mì)”形容静寂无声,此处应写为“静谧”。
C. “(màn)步”意为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此处应写为“慢步”。
D. “迸射”指由内而外地强烈放射出,“迸”应读作“bèng”。
2. 文段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附庸风雅B. 身临其境C. 苍翠欲滴D. 生生不息3. 以下是小历同学畅游济南后写下的感受,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徜徉在百花洲和曲水亭街,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老城老街的文化底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________。
(1)诗中显现的是一幅 ________(填季节)风景图,从 ________这一光景能够看出。
(2)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字填入诗歌结尾横线处,并简述原由。
A.眠B.憩C.玩【答案】( 1)初夏(夏天);杨花(或荷叶)(2)选 A。
“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旁的那份亲近和安稳,富裕浓重的生活情味。
【分析】【剖析】⑴ 显现了一幅漂亮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仿佛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此间,又仿佛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眼光,突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岸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旁安稳入眠。
⑵ 这首诗初夏田野的自然景观。
仔细的察看描述,表露出作者闲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好自然光景的流连赏识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旅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憩、玩”二字表达不出这种境界,选择“眠”字押韵最适合,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旁的那份亲近和安稳,富裕浓重的生活情味。
故答案为:⑴ ①初夏(夏天);②杨花(或荷叶)。
⑵选 A。
“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旁的那份亲近和安稳,富裕浓重的生活情味。
【评论】⑴ 本题考察描述诗中显现的图景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光景,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建,语言力争优美。
⑵ 本题考察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一般包含以下几步:第一解说本字的字面意思,假如有修辞手法,重点明修辞手法;而后联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2.选出以下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阅读练习及答案(上海高考题)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清)张惠言①始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曰《看剑引杯》①。
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
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
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遂不复应进士举。
而更为图,曰《摄山采药》。
或以告余曰:“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
古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
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
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②之谋哉?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
②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如臾柎、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物。
一旦有用,出之笼中而不匮焉者,其求预也。
事方其急而号之山泽之间,其捆载而来者,必柴胡、桔梗也,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参、紫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柴胡、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
见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为天下之药皆若是,其惑岂细耶?③若是者曾不足以当庸医,而俨然任国家,进退天下士,自以为得之。
世有臾柎、扁鹊,宁不为大忧耶?余又疑以为达甫之意或出于此。
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③天下者,吾未尝学之也,达甫傥④闻之欤?序其事,姑以问之。
【注】①看剑引杯:出自杜甫诗句“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②摄生:养生。
③易:轻视。
④傥:或许。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A.耳B.矣C.耶D.也2.对第①段写到庄达甫两幅自画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两幅画具有强烈的对比意味B.两幅画反映出画家的境遇变化C.对两幅画的解说引出了下文D.对两幅画的解说意在表达友情3.第②段借药材说理,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对庄达甫的情感态度比较复杂,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采药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采药,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这天,他们来到湖北西部山区,因为贪赶路,错过了客店,眼看太阳渐渐下山,师徒两人焦急起来,突然他们发现前面的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房屋的轮廓,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座破庙。
他们轻轻推开门,见里面到处是灰尘,神像上也蒙上了蜘蛛网。
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暮色苍茫,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搬来些树枝杂草,生起火来。
庞宪取来了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李时珍笑着问他的徒弟:“庞宪,觉得苦吗?”“老师是快五十的人,能挺得住,我二十多岁的人还叫苦吗?”庞宪说。
李时珍动情地说:“成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是苦多了,但我们修好《本草纲目》造福万民,熬点苦是值得的。
”月亮出来了,月亮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屋子里,李时珍看着皎洁的月色说:“庞宪,现在睡觉还早,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采访所得记下来吧。
”庞宪从行装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搭成桌子,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笔,边回忆边写:“忍冬花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清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鸡肠草……”“庞宪,你先把药包拿来。
”李时珍接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便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略有所悟。
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味酸;鹅肠草,生嚼味涩。
”……庙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夜深了,李时珍还在桌边写着,写着……1.在文中用“____”线画出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
2.把短文用“‖”号分成四段,并写出段意。
3.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中描写了当时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说明了什么? 4.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选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画“√”。
“成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是苦多了,但我们修好《本草纲目》造福万民,熬点苦也是值得的。
”①李时珍修《本草纲目》的决心很大。
(
)②李时珍为了造福人民,甘愿吃苦。
(
)③李时珍在困难面前十分乐观。
(
)《采药》答案 1.太阳渐渐下山暮色苍茫夜幕渐渐降临了月亮出来了夜深了2.第一段(第1自然段):李时珍和弟子要在破庙里过夜。
第二段(第2、3自然段):李时珍和弟子为修好《本草纲目》甘愿吃苦劳累。
第三段(第4、5、6自然段):李时珍和弟子记采药所得。
第四段(第7自然段):李时珍深夜还在写着。
3.说明李时珍采药修改《本草纲目》不辞辛苦。
4.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