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工业氢氧化镁化工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 格式:docx
- 大小:16.73 KB
- 文档页数:3
修订工业无水氟化钾化工行业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目的工业无水氟化钾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原料,对于保障生产安全和质量、规范生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修订工业无水氟化钾化工行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规范生产过程和产品标准,以及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修订背景工业无水氟化钾是一种剧毒、腐蚀性极强的物质,对人体和环境具有较大的危害。
然而,在一些地方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设备老化等原因,出现了一些安全事故和产品质量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工业无水氟化钾化工行业标准进行修订,以提高安全性和质量稳定性。
三、修订内容1.安全要求:根据最新的安全生产法规和相关规范,对工业无水氟化钾的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包括设备安全、操作规范、防护设施配置等内容。
2.生产工艺:对工业无水氟化钾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产品质量标准: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反馈,对工业无水氟化钾的纯度、杂质含量、粒度等指标进行修订和细化,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4.检测方法:依据最新的检测技术和标准,对工业无水氟化钾的检测方法进行修订和更新,提高检测精度和准确性。
5.环境保护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处理和管理,确保排放达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6.标志标识:对工业无水氟化钾的包装和标志进行规范,包括产品包装标识、危险品标志等,提高产品的可辨识性和安全性。
四、编制步骤1.研究前期调研:对国内外同类产品标准进行调研和比较,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2.制定修订方案: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制定修订工业无水氟化钾化工行业标准的方案,明确修订的内容、范围和目标。
3.组成编制组:根据修订方案,组成专业的编制组,包括化学专家、工艺工程师、检测专家、环境保护专家等。
4.分工合作:编制组按照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工作,对标准的不同部分进行修订和编写,确保标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氢氧化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氢氧化镁化学品俗名:无化学品英文名称:Magnesium hydroxide英文名称:技术说明书编码:注册号:生产企业名称:东莞市东佳化工原料有限公司地址:东莞市樟木头莞樟西路57号生效日期: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产品成分含量CAS No.Mg(OH)2≥94 1309-42-8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非危险品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鼻口吸收健康危害:粉尘环境危害:粉尘燃爆危险:本品阻燃,无爆炸危险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用肥皂和清水冲洗眼睛接触:用大量清水冲洗,若继续存在,应立即就医吸入:如果呼吸系统有征兆,请立即到有新鲜空气的地方,若症状持续存在,应立即就医食入:立即紧急送医院治疗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本品阻燃,非危险危爆品,有害燃烧产物:无灭火方法:无资料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按普通化学品处理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避免直接与眼睛、皮肤与衣服接触。
搬运后必须彻底完全清洁。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操作注意事项:尘口罩。
使用通风系统和设备,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破损。
储存注意事项:产品必须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库内,防止日晒雨淋。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最高容许浓度MAC(mg/m3):未制定标准监测方法:无资料工程控制:作业场所要提供良好的通风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护服手防护:戴防护手套其他防护:工作场所配备洗眼器、紧急淋浴等设备。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六方柱晶体pH:呈碱性熔点(℃):在380℃分解而成氧化镁相对密度(水=1): 2.36(20℃)沸点(℃):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分子式:Mg(OH)2分子量:58.33主要成分:氢氧化镁、活性物及二氧化硅饱和蒸气压(kPa):燃烧热(kJ/mol):临界温度(℃):临界压力(MPa):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闪点(℃):爆炸上限%(V/V):引燃温度(℃):爆炸下限%(V/V):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酸和铵盐溶液。
工信部对338项有色、冶金等行业标准进行公示
来源:全球铝业网
摘要:工信部发布338项行业标准及35项行业标准样品报批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修改意见。
工信部发布338项行业标准及35项行业标准样品报批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修改意见。
根据行业标准制修订方案,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等单位已完成?分散剂N?等338项化工、冶金、有色、石化、黄金、稀土、轻工、包装等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及?不锈钢304标准样品?等35项冶金行业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标准名称及主要内容、标准样品目录等分别见附件一和附件二〕。
在以上标准及标准样品批准公布之前,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特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21年7月31日。
附件一:
338项行业标准名称及主要内容。
《标准编制说明》主要包括《标准编制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十方面容:(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二)国家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国家标准主要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国家标准时,应增列新旧国家标准水平的对比;(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七)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八)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容);(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工业重质氧化镁化工行业标准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文件“发改办工业[2004]195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补充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在2004年~2005年完成HG/T2679—1995《工业重质氧化镁》化工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
该标准由天津化工研究负责起草,松江县金星化工厂参加起草,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归口。
二产品概况1产品性质分子式:MgO分子量:40.30重质氧化镁性质:白色或米黄色粉末,不溶于水和乙醇,在空气中能逐渐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生成碳酸镁复盐。
在热水中能部分水化生成氢氧化镁。
重质氧化镁与氯化镁溶液拌和,易胶凝硬化生成镁氧水泥。
重质氧化镁随生产条件的不同,其活性有较大区别,在800℃~900℃下煅烧成的重质氧化镁有较大活性。
2产品用途重质氧化镁:在磁性材料行业用于采色电视机偏转线圈和其它铁氧体磁性材料,钢球抛光行业做抛光剂,电器行业做酚醛树脂原料,染料行业作对氨基苯酚的生产辅料,在玻璃、瓷、工业催化剂、环保行业也有应用。
工业活性氧化镁标准工业活性氧化镁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环保、医药等领域。
为了确保工业活性氧化镁的质量稳定和安全可靠,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以规范其生产、质量检验和使用。
本文将就工业活性氧化镁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一、工业活性氧化镁的分类。
根据其用途和性能,工业活性氧化镁可分为轻烧氧化镁、重烧氧化镁、超轻烧氧化镁等不同种类。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应用范围,因此在制定标准时需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和规范。
二、工业活性氧化镁的质量标准。
1. 外观要求,工业活性氧化镁应呈白色或微黄色粉末状,无结块、结壳、杂质等现象。
2. 化学成分,活性氧化镁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镁,其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同时还需满足特定用途的化学成分要求。
3. 物理性能,包括比表面积、粒度分布、松装密度等指标,这些指标直接影响着活性氧化镁的使用效果和工艺要求。
4. 热稳定性,活性氧化镁在高温下的稳定性是其在冶金和耐火材料中的重要指标,需要符合相应的热稳定性要求。
5. 化学稳定性,活性氧化镁在酸碱介质中的稳定性也是其在环保和医药领域应用的重要考量因素。
三、工业活性氧化镁的生产标准。
1. 原料选用,活性氧化镁的生产原料主要为轻烧镁粉,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着活性氧化镁的最终质量。
2. 生产工艺,活性氧化镁的生产工艺包括煅烧、粉碎、筛分等环节,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工艺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3. 质量检验,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料和成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客户要求。
四、工业活性氧化镁的应用标准。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行业需求,工业活性氧化镁的应用标准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冶金行业,活性氧化镁主要用于炼钢和炼铁工艺中的炉衬材料和耐火材料,其应用标准主要包括耐火度、抗渣性、耐热震等指标。
在建材行业,活性氧化镁主要用于生产轻质隔墙板和保温材料,其应用标准主要包括密度、导热系数、抗压强度等指标。
国家标准HG/T 3928-2012 工业活性轻质氧化镁。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活性轻质氧化镁。
该产品主要用作氯丁橡胶、丁基橡胶、丁笨橡胶、氟橡胶、粘合剂和PVC的配合剂,和可用于石油化工、仪表电子、油漆、油墨、塑料、造纸等行业。
本标准于2013年3月1日被HG/T 3928-2012 工业活性轻质氧化镁代替。
国家标准HG/T 3821-2006 纳米氢氧化镁HG/T 3821-2006 纳米氢氧化镁本标准规定了纳米氢氧化镁的分型、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合成法制得的未经改性的纳米氢氧化镁。
该产品主要用于塑料、橡胶、树脂、薄膜及涂料领域,作为添加型高效抑烟阻燃剂。
国家标准HG/T 2573-2012工业轻质氧化镁HG/T 2573-2006 工业轻质氧化镁本标准规定了工业轻质氧化镁的分类、要求、试样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由合成的碱式碳酸镁、氢氧化镁煅烧制得的工业轻质氧化镁。
该产品主要用于塑料、橡胶、电线、电缆、染料、油脂、玻璃陶瓷等工业。
本标准代替HG/T 2573-1994。
本标准于2013年3月1日被HG/T 2573-2012 工业轻质氧化镁代替。
GB 25587-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镁GB 25587-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镁本标准适用于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镁乳浊液反应或碳酸钠与可溶性镁盐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碳酸镁。
HG/T 3607-2007 工业氢氧化镁HG/T 3607-2000 工业氢氧化镁标准被HG/T 3607-2007 工业氢氧化镁代替。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氢氧化镁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氢氧化镁。
主要用于阻燃剂的原料、工业含酸废水的中和处理和烟道脱硫等。
无锡泽辉化工氧化镁,氢氧化镁就是这个标准。
工业轻质氧化镁标准工业轻质氧化镁是一种常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来规范工业轻质氧化镁的生产和使用。
以下是工业轻质氧化镁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名称和用途工业轻质氧化镁标准的首要内容是规定了产品的名称和用途。
例如,标准可规定产品名称为“工业轻质氧化镁”或“轻质氧化镁”,并明确其主要用途,如用于热保温材料、建筑材料或耐火材料等。
2. 规格和技术要求工业轻质氧化镁标准中应明确产品的规格和技术要求,包括外观、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理化指标等。
例如,标准可规定产品外观应为白色粉末状,化学成分应符合特定的范围要求,比如氧化镁含量不低于99%,或指定某些杂质元素的最大含量。
3. 试验方法工业轻质氧化镁的标准中应规定相关的试验方法,用于检验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例如,标准可包括氧化镁含量的测定方法、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物理性质的测试方法等。
这些试验方法通常会参考国际标准或行业规范,确保测试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包装和储运工业轻质氧化镁的标准应明确产品的包装和储运要求,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例如,标准可以规定产品应以密封包装方式进行,要求储存期限、储存条件等,同时还可要求在包装上标明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等必要信息。
5. 标志和质量证明工业轻质氧化镁标准还应规定产品的标志和质量证明要求。
例如,标准可以规定在产品包装上标明标志,以便于识别产品的种类和品牌。
此外,还可规定产品质量证明文件的种类和要求,如出厂合格证明、质量检验报告等。
6. 安全注意事项工业轻质氧化镁是一种化学物质,其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事项。
标准中应包含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告知用户在使用、储存和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确保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
以上是工业轻质氧化镁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它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依据,为生产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为用户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HGT 3607-2007 工业氢氧化镁?? .bzfxw4>> ?HGjT 3607 2007前本标准代替 HG/T 3607 2000((工业氢氧化镜》。
本标准与 HG/T 3607 2000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根据用途不同,将原来的二个型号改为了三个类别(1998><#004699'>4 年版3 2 ,本版 <#004699'>4.2) 。
将氧化镇含量改为氢氧化娱含量,并增设了激光粒径、白度二项指标(199<#004699'>4 年版 3.2 ,本版 <#004699'>4 2) 。
提高了氢氧化镜含量、氧化钙含量、盐酸不洛物含量、水分、铁含量、筛余物含量几项指标的要求(199<#004699'>4 年版 3. 2 ,本版 <#004699'>4. 2) 。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SAC/TC63/SCl)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山东莱州市中天镜业化工厂。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山西南风化工集团硫化碱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凤鑫、段宝真、刘明啦。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HG/T 3607 2000 。
I?? .bzfxw> ?HG/T 3607 2007表 1 要求指标项目 H 类I 类·等品合格品氢氧化簇[Mg(??#004699'>4H) 2 ]质量分数/% 二三 97 5 9<#004699'>4 0 93 0氧化钙(CaO)质量分数/% 〈飞「 o 10 o 05 o 1盐不溶物质量分数/% =二 o 10 o 2 o 5水分/% =二 o 5 2 0 2 5氯化 (以 Cl 计)质量分数/% <\/ o 10 o <#004699'>4 o 5 铁(Fe)质量分数/% J 飞、 o 005 o 02 o 05筛余物分数(75μm 试 )/% =二 o 02 o 05粒径(??#004699'>450 ) /μm o 5~1 5灼烧失量/% 二三 30 0白度二三 955 法5 1 安全提示蚀性,操作者须小心谨慎 1 如冲洗,严重者应立即治疗。
修订《工业硫酸镁》化工行业标准编制说明1 任务来源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文件“工信厅科[2014]236号《关于印发2014年第四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技术委员会将于2016年完成《工业硫酸镁》化工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计划编号为:2014-1842T-HG,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要起草单位有:莱州市莱玉化工有限公司、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瑞升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重庆大学、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等。
2 目的意义工业硫酸镁是用途十分广泛的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印染细薄的棉纱布,作棉、丝的加重剂,木棉制品的填料。
还用于制革、肥料、瓷器、颜料、火柴、炸药、放火材料的制造等。
在医药上用作泻盐。
《工业硫酸镁》HG/T 2680—2009化工行业标准标龄已超过5年。
随着国内硫酸镁行业工艺技术革新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原标准中的指标设置及指标参数,已不能完全反映产品的性状,在节能、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很难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其劣势越来越凸现出来,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更不利于产品的出口,因此对现行标准进行修订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修订,遵循“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按照产品的生产和使用的实际情况,修订化工行业标准《工业硫酸镁》HG/T 2680-2009,修订规格分类,提高指标要求,增加重金属、灼烧失量等指标参数,使产品质量更优,适用性更加广泛,品质更能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真正起到统一和规范市场的作用,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出口的效果,对国内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市场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3 产品概况3.1产品名称:工业硫酸镁英文名:Magnesium sulfate for industrial use3.2 分子式:MgSO4 相对分子质量:120.36(按2016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MgSO4·H2O 138.38(按2016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MgSO4·7H2O 246.47(按2016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MgSO4·n H2O(n是水合作用的平均值,为2~6之间整数)3.3 产品性质工业硫酸镁分为无水硫酸镁(MgSO4)、一水硫酸镁(MgSO4·H2O)、硫酸镁干燥品(MgSO4·n H2O)和七水硫酸镁(MgSO4·7H2O),无水硫酸镁、一水硫酸镁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或灰白色固体颗粒或粉末;硫酸镁干燥品和七水硫酸镁为白色或无色结晶颗粒或粉末。
工业轻质氧化镁化工行业标准编制说明工业轻质氧化镁化工行业标准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文件“发改办工业[2004]195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补充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在2004年~2005年内完成HG/T 2573—1994《工业轻质氧化镁、轻质碳酸镁》化工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
该标准由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上海敦煌化工厂、上海实业振泰化工有限公司和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氢氧化镁厂共同起草,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归口。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文件“发改办工业[2004]195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补充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在2004年~2005年内完成HG/T 2573—1994《工业轻质氧化镁、轻质碳酸镁》化工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
该标准由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上海敦煌化工厂、上海实业振泰化工有限公司和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氢氧化镁厂共同起草,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归口。
二产品概况1 产品性质分子式:MgO分子量:40.30氧化镁有轻质和重质之分,一般在5mL/g以上的作为轻质。
轻质氧化镁为白色无定形粉末,无臭、无味、无毒。
难溶于纯水及有机溶剂,在水中溶的存在而增大,能溶于酸或铵盐溶液解度因CO2中。
熔点2852℃,沸点为3600℃。
经1000℃以上高温灼烧可转化为晶体;温度升高至1500℃以上则成死烧氧化镁或烧结氧化镁。
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镁复盐。
在空气中能逐渐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应密闭贮存,保持干燥。
2 产品用途用于制造陶瓷、搪瓷、耐火坩埚、耐火砖等。
用作磨光剂、粘合剂、油漆及纸张的填料,在人造纤维、橡胶(氯丁及氟橡胶)中作促进剂与催化剂,与氯化镁等溶液混合后可制镁氧水泥。
医药上用作抗酸剂和轻泻剂,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病。
也用于玻璃、染料、酚醛塑料等工业。
在化学工业中用于制造金属镁和镁化学品,如硫酸镁、氯化镁及其他化学品,另外也用于水处理、烟道气的洗涤等。
氢氧化镁AR标准一、引言氢氧化镁是一种无机物,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多个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不断发展,氢氧化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其质量和生产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规范氢氧化镁的生产和质量,制定相应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氢氧化镁AR标准的制定背景、内容及其实施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二、氢氧化镁AR标准的制定背景随着氢氧化镁在化工、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其质量和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市场上氢氧化镁的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其应用效果和市场形象。
此外,氢氧化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也存在差异,制约了其产业的发展。
因此,制定氢氧化镁AR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三、氢氧化镁AR标准的内容氢氧化镁AR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观:规定了氢氧化镁产品的外观应为白色或近白色粉末或颗粒。
2.纯度:规定了氢氧化镁产品中杂质的含量,以确保其纯度符合要求。
3.粒度:规定了氢氧化镁产品的粒度范围,以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4.水份:规定了氢氧化镁产品中水份的含量,以保证其稳定性和性能。
5.白度:规定了氢氧化镁产品的白度指标,以确保其色泽和透明度。
6.pH值:规定了氢氧化镁产品的pH值范围,以确保其呈弱碱性。
7.生产工艺:规定了氢氧化镁产品的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参数,以保证其质量和性能。
8.安全性:规定了氢氧化镁产品的安全警示事项和储存、运输要求,以确保其安全使用。
9.包装和标签:规定了氢氧化镁产品的包装和标签要求,以确保其标识清晰、准确。
10.质量保证体系:规定了建立和维护质量保证体系的必要性和要求,以确保氢氧化镁产品的持续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氢氧化镁AR标准的实施意义氢氧化镁AR标准的实施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制定和实施氢氧化镁AR标准,可以明确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工艺参数,促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工业轻质氧化镁标准工业轻质氧化镁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冶金、造纸、化工、食品工业等领域。
为了确保工业轻质氧化镁的质量稳定和安全使用,制定相关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是一些关于工业轻质氧化镁的标准的参考内容。
1. 标准的名称和编号:- 标准的名称应该明确描述工业轻质氧化镁的类别和性质,例如“工业轻质氧化镁技术规范”;- 标准的编号应该符合国家标准的命名规则,包括标准的分类、级别和编号等。
2. 引言:- 引言部分应该介绍工业轻质氧化镁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以及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应该引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例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3. 规范性引用:- 规范性引用部分应该列出与工业轻质氧化镁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文件,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遵循这些文件中的要求。
4. 术语和定义:- 术语和定义部分应该对工业轻质氧化镁相关的专业术语进行明确的定义,以便在标准解读和应用过程中的一致性理解。
5. 要求和测试方法:- 要求部分应该包括工业轻质氧化镁的质量要求、化学成分要求、物理性能要求等;- 测试方法部分应该描述用于检验工业轻质氧化镁的化学分析方法、物理测试方法、尺寸检测方法等;6. 标记和包装:- 标记和包装部分应该说明工业轻质氧化镁的包装方式、标记要求、运输要求等,以确保产品的安全运输和使用。
7. 检验规则和判定:- 检验规则和判定部分应该描述工业轻质氧化镁的检验规则、判定标准和检验结果的判定方式。
8. 产品符合性与合格评定:- 产品符合性与合格评定部分应该明确产品质量合格的依据和评定方法,保证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9. 标准的实施:- 标准的实施部分应该说明该标准的实施时间、实施范围以及实施的方式等。
1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应该列出标准制定过程中参考的相关文献,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科研论文等。
工业轻质氧化镁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行业的需求,遵循科学、可行、具有操作性和相关性的原则。
工业轻质氧化镁标准
摘要:
1.工业轻质氧化镁的概述
2.工业轻质氧化镁的标准制定
3.工业轻质氧化镁的技术差异
4.工业轻质氧化镁的应用领域
5.工业轻质氧化镁含量的化验方法
正文:
工业轻质氧化镁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电线、电缆、染料、油脂、玻璃陶瓷等工业领域。
为了保证工业轻质氧化镁的质量和应用效果,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
一、工业轻质氧化镁的概述
工业轻质氧化镁是由合成的碱式碳酸镁、氢氧化镁经过煅烧制得的一种氧化镁产品。
其主要特点是颜色白、粒度细、活性高、化学稳定性好,因此在多个行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工业轻质氧化镁的标准制定
我国参照俄罗斯标准toct844—1979(第四次修改自1990 年10 月1 日起)《工业煅烧氧化镁技术条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HG /T25732006《工业轻质氧化镁》。
这一标准规定了工业轻质氧化镁的分类、要求、试样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的内容。
三、工业轻质氧化镁的技术差异
在采用俄罗斯标准toct844—1979《工业煅烧氧化镁技术条件》时,我国
根据自身国情做了一些修改。
这些技术性差异和结构性差异已在正文中用垂直单线标识,并在附录a 和附录b 中给出了详细说明。
四、工业轻质氧化镁的应用领域
工业轻质氧化镁在多个行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包括塑料、橡胶、电线、电缆、染料、油脂、玻璃陶瓷等。
五、工业轻质氧化镁含量的化验方法
工业轻质氧化镁含量的化验方法通常采用EDTA 容量法。
为了准确测定水泥中的氧化镁含量,需要选择合适的指示剂配制比,并建立合适的分析方案。
关于编制氢氧化镁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模版型)【立项 批地 融资 招商】核心提示:氢氧化镁项目投资环境分析,氢氧化镁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氢氧化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氢氧化镁行业竞争格局分析,氢氧化镁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氢氧化镁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氢氧化镁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氢氧化镁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氢氧化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1、本报告为模板形式,客户下载后,可跟据报告说明,自行修改,完成属于自己的,高水平的可研报告,从此写报告不在求人。
2、客户可联系我公司,协助编写完成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跟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专业撰写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商业计划书节能评估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目录 ............................................................................................................................ - 1 - 第1章氢氧化镁项目总论 ......................................................................................... 7§1.1 项目背景 ....................................................................................................... 7§1.1.1 项目名称 ............................................................................................. 7§1.1.2 项目承办单位 ..................................................................................... 7§1.1.3 项目主管部门 ..................................................................................... 7§1.1.4 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 7§1.1.5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 7§1.1.6 研究工作依据 ..................................................................................... 7§1.1.7 研究工作概况 ..................................................................................... 8§1.2 可行性研究结论 ........................................................................................... 8§1.2.1 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 8§1.2.2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 9§1.2.3 厂址 ..................................................................................................... 9§1.2.4 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 9§1.2.5 环境保护 ............................................................................................. 9§1.2.6 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 9§1.2.7 项目建设进度 ..................................................................................... 9§1.2.8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10§1.2.9 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 10§1.2.10 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 10§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 10§1.4 存在问题及建议 ....................................................................................... 10第2章氢氧化镁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 11§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 11§2.1.1 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 11§2.1.2 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 11§2.2 项目发展概况 ........................................................................................... 11§2.2.1 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 11§2.2.2 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 12§2.2.3 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 12§2.2.4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 12§2.3 投资的必要性 ........................................................................................... 12第3章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 14§3.1 市场调查 ................................................................................................... 14§3.1.1 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 14§3.1.2 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 14§3.1.3 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 14§3.1.4 替代产品调查 ................................................................................. 15§3.1.5 产品价格调查 ................................................................................. 15§3.1.6 国外市场调查 ................................................................................. 15§3.2 市场预测 ................................................................................................... 15§3.2.1 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 15§3.2.2 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 16§3.2.3 价格预测 ......................................................................................... 16§3.3 市场推销战略 ........................................................................................... 16§3.3.1 推销方式 ......................................................................................... 17§3.3.2 推销措施 ......................................................................................... 17§3.3.3 促销价格制度 ................................................................................. 17§3.3.4 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 17§3.4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 17§3.4.1 产品方案 ......................................................................................... 17§3.4.2 建设规模 ......................................................................................... 18§3.5 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 18第4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 19§4.1 资源和原材料 ........................................................................................... 19§4.1.1 资源评述 ......................................................................................... 19§4.1.2 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 ......................................................... 19§4.1.3 需要作生产试验的原料 ................................................................. 20§4.2 建设地区的选择 ....................................................................................... 20§4.2.1 自然条件 ......................................................................................... 21§4.2.2 基础设施 ......................................................................................... 21§4.2.3 社会经济条件 ................................................................................. 21§4.2.4 其它应考虑的因素 ......................................................................... 22§4.3 厂址选择 ................................................................................................... 22§4.3.1 厂址多方案比较 ............................................................................. 22§4.3.2 厂址推荐方案 ................................................................................. 23第5章工厂技术方案 ............................................................................................. 25§5.1 项目组成 ................................................................................................... 25§5.2 生产技术方案 ........................................................................................... 25§5.2.1 产品标准 ......................................................................................... 25§5.2.2 生产方法 ......................................................................................... 25§5.2.3 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 ..................................................................... 26§5.2.4 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 26§5.2.5 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 ............................................. 26§5.2.6 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 27§5.3 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 27§5.3.1 总平面布置原则 ............................................................................. 27§5.3.2 厂内外运输方案 ............................................................................. 27§5.3.3 仓储方案 ......................................................................................... 28§5.3.4 占地面积及分析 ............................................................................. 28§5.4 土建工程 ................................................................................................... 28§5.4.1 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与结构设计 ..................................... 28§5.4.2 特殊基础工程的设计 ..................................................................... 29§5.4.3 建筑材料 ......................................................................................... 29§5.4.4 土建工程造价估算 ......................................................................... 29§5.5 其他工程 ................................................................................................... 29§5.5.1 给排水工程 ..................................................................................... 29§5.5.2 动力及公用工程 ............................................................................. 29§5.5.3 地震设防 ......................................................................................... 30§5.5.4 生活福利设施 ................................................................................. 30第6章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 31§6.1 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 31§6.1.1 项目的地理位置 ............................................................................. 31§6.1.2 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气象 ..................................... 31§6.1.3 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物、植物、农作物 ............. 31§6.1.4 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 . 31§6.1.5 现有工矿企业分布情况; ............................................................. 31§6.1.6 生活居住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健康状况、地方病等情况; . 31§6.1.7 大气、地下水、地面水的环境质量状况; ................................. 32§6.1.8 交通运输情况; ............................................................................. 32§6.1.9 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现状资料。
附件9《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3—2015)修改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无机磷化学工业属于典型的无机化学工业。
为进一步优化排放标准体系,加强无机磷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增强《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3—2015)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019年10月,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提出修改GB31573—2015,将无机磷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纳入GB 31573—2015进行控制,并优化硅酸钠工业NO x排放限值。
1.2工作过程2019年10月—12月,编制组接受任务后,多次赴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参加磷化工行业会议,组织技术专家座谈交流,了解行业现状,研讨废气中磷酸雾、磷化氢、SO2等的排放限值、处理技术和监管要求等内容。
同时,根据GB31573—2015执行情况的反馈,编制组组织专家对硅酸钠工业NO x的实际排放情况进行调研和技术交流。
2020年1月—3月,编制组根据调研结果明确了应修改的主要技术内容,并编写完成了GB31573—2015修改单草案。
经多次研讨对修改单进行了修改完善后,形成了GB31573—2015修改单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2020年4月22日,修改单征求意见稿通过了技术审查会的审查。
2修改GB31573—2015的必要性2.1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文件要求2017年7月17日,原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规财〔2017〕88号),提出强化推进涉磷工业源污染治理。
2018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发改委联合发文关于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环水体〔2018〕181号),要求强化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推进“三磷”综合整治。
2019年4月30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三磷”行业包括了磷化工行业。
制定《氧化镁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及计算方法》化工行业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一任务来源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工信厅科〔2017〕70号《关于印发2017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2017年~2019年完成《氧化镁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及计算方法》化工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项目编号为2017-0343T-HG。
该标准由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营口菱镁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河北镁神科技有限公司、运城市亚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实业振泰化工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技术委员会负责归口。
二制标意义能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于2008年4月1日实施,该法的实施强调了要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节能技术可大大增加能源的可利用率,因此目前解决国内能源节约的首要问题是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推广高效节能工艺和生产技术。
近年来国内氧化镁的市场需求正在逐步扩大,氧化镁的生产根据原料不同有多种工艺路线,每种工艺的能源消耗也不同。
在这些工艺中白云石碳化法氧化镁的生产属能耗较高的工艺,综合能耗占生产成本的60%~80%。
本国家标准的制定是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达到倡导企业采用先进节能生产技术,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的效果。
三产品介绍我国生产的氧化镁品种很多,主要有轻烧氧化镁、工业氧化镁、硅钢级氧化镁。
四工艺及设备简介(一)工业氧化镁由于原料的不同,氧化镁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白云石碳化法、菱镁矿-硫铵(硝铵)法、卤水法、沉淀法、氢氧化镁直接煅烧法、轻质氧化镁为原料煅烧法和酸解法等。
1 白云石碳化法碳化法含有二段煅烧工艺,第一段是白云石煅烧,第二段是碱式碳酸镁煅烧。
1.1 工艺简介a) 白云石煅烧将白云石(xMgCO3•yCaCO3)经过高温(900℃~110℃)煅烧,先制得粗制氧化镁。
修订工业氢氧化镁化工行业标准编制说明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文件“发改办工业[2005]739 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达2005 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在2005 年~2006 年内完成HG/T 3607—2000《工业氢氧化镁》化工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
1 、Mg(OH)2 58.34 白色固体粉末,结晶或无定形粉末。
难溶于水,不溶于碱性溶液,易溶于稀酸和铵盐溶液。
受热分解为氧化镁和水,初始分解温度为340℃,430℃时分解速度最快,到490℃时分解完全。
2 经过表面处理的氢氧化镁作为优良阻燃剂和填充剂可以应用于 EVA、PP、PVC、PS、HIPS、ABS 塑料中,也可用于不饱和聚脂、油漆和涂料中。
环保工程用作无污染的中和剂,造纸工业中的填充剂,气体净化、锅炉排烟与废油的脱硫剂;还用于镁盐制造、砂糖精制、制药、牙粉、保温材料、电线电缆、运输带、导风筒、电气器材、新型建材、玻璃钢制品、油漆以及作为土壤改良剂等。
采用一般合成法制得的普通型氢氧化镁,表面极性大,粒子之间集聚成团性强,在塑料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都很差,故用于制造镁盐、保温材料、烟气脱硫等。
采用特殊工艺过程制得阻燃性氢氧化镁,具有比表面积小,成团性差,与高分子材料相容性好,易分散的优点。
可以用作塑料的优良阻燃剂和填充剂。
3 3.1 根据碳酸钙和碳酸镁分解温度不同,在白云石煅烧时,将温度控制在 750℃以下,得到白云灰,经消化,除渣及固液分离、干燥等制得产品。
该法适用于大量生产含氢氧化镁稍低的产品。
3.2 以含有氯化镁的卤水为原料与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钙、氨水、氢氧化钠等)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而制得产品。
本法适用于生产含氢氧化镁稍高的产品。
3.3 卤水经过精制,除去杂质,送往电解槽,经电解获得氢氧化镁沉淀物,分离、干燥制得产品。
电解卤水法适用于制造产量较大的含氢氧化镁较高的氢氧化镁。
但能耗较高,不适于电力较紧张地区。
3.4 将含量大于 94%的菱镁矿和无烟煤或焦炭置于竖窑内煅烧,生成氧化镁和二氧化碳。
将菱苦土过 120 目筛后,置于反应罐内,用水按一定比例调成浆状,搅拌均匀,加热到90℃以上,缓慢加入一定浓度的工业盐酸,反应完毕后抽滤得到一定浓度的氯化镁溶液。
氯化镁溶液与一定浓度的氨水在合成釜中进行复分解反应,生成新型碱式氯化镁。
然后送入水热处理釜内,在120℃~250℃处理1~10 小时。
从水热处理釜出来的混合物加水稀释,漂洗、沉降、离心分离后制取湿产品。
它具有晶粒大,比表面积小,分散性好的特点,纯度一般大于90%。
3.5 对生产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还使用其它的生产工艺,如轻烧粉-水合法及以优质碳酸镁为原料,经化工合成生产氢氧化镁的新工艺。
综上所述,生产氢氧化镁的原料很多,有水镁石、卤水、轻烧粉(氧化镁)、优质碳酸镁、氯化镁等几种。
3.1 编制原则 3.1.1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3.1.2 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 3.1.3 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3.1.4 符合用户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对外贸易。
3.2 编制依据 3.2.1 国内外标准指标对比表(见附表1); 3.2.2 国内外标准试验方法对比表(见附表2); 3.2.3 国内生产厂质量月报(见附表3); 3.2.4 编制过程中的验证数据。
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接到制标任务后,查阅了国内外标准及有关技术资料,并向生产、使用单位发函,进行调查并广泛征求对修标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献小结。
2005 年 10 月,在天津召开了制定标准工作方案会,会上确定了工业氢氧化镁的指标项目和试验方法等内容,提出了工作方案。
会后,各有关单位根据工作方案的安排进行了试验工作,并对本厂产品进行了质量考核。
2006 年5 月由负责起草单位提出了标准征求意见稿(草案)、编制说明及其附件,寄给委员和生产厂征求意见。
并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
1 关于采用国外先进国家标准目前未收集到国外标准,只收集到了一些企业在网上公布的产品指标(指标对比见附表 1),本次修订标准将国内用户的要求作为参考依据。
2 分类的确定工业氢氧化镁的用途十分广泛,主要集中用作阻燃剂的原料、氧化镁及镁盐生产的原料、环境保护等几方面。
各种不同的用途对产品的要求也有不同,因此本次修订根据用途不同将工业氢氧化镁分为三类,Ⅰ类主要用于阻燃剂的原料。
Ⅱ类主要用于氧化镁和镁盐生产等工业。
Ⅲ类主要用于烟道脱硫,废水处理,农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等。
3 指标项目和级别的确定 HG/T 3607—2000《工业氢氧化镁》化工行业标准分为两型,Ⅰ型指标项目设置为氧化镁含量、氧化钙含量、盐酸不溶物含量、水分、氯化物(以Cl 计)含量、铁(Fe)含量、灼烧失量、筛余物含量。
Ⅱ型指标项目的比Ⅰ型少了铁(Fe)含量和灼烧失量两项,其它与Ⅰ型的相同。
各企业产品指标设置的基本相同,都设置了氢氧化镁含量、盐酸不溶物含量、水分、氯化物、铁含量、硫酸盐、白度几项指标,个别的还设置了粒度、堆积密度、比表面积和灼烧失量。
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本次修订设置氢氧化镁含量、氧化钙含量、盐酸不溶物含量、水分、氯化物(以Cl 计)含量、铁(Fe)含量、筛余物含量、激光粒径、灼烧失量及白度十项指标。
4 指标参数的确定 4.1 氢氧化镁含量原行业标准主含量以氧化镁计,Ⅰ型含量为不小于63.0%,折合成氢氧化镁含量为不小于 91.2%,Ⅱ型氧化镁含量为不小于 62.0%,折合成氢氧化镁含量为不小于 89.7%。
各企业标准基本上都是以氢氧化镁表示主含量,含量在93.0%~98.0%之间。
本次修订将原来以氧化镁表示主含量改为以氢氧化镁表示,为了满足用户的使用上的要求,本次修订氢氧化镁含量设置为Ⅰ类不小于97.5%;Ⅱ类一等品不小于94.0%,合格品不小于 93.0%;Ⅲ类一等品不小于 93.0%,合格品不小于 92.0%。
与原来的行标相比都有所提高。
4.2 氧化钙含量原行业标准氧化钙含量Ⅰ型和Ⅱ型都规定为不大于 1.0%;各企业产品指标中未控制此项指标,本次修订根据不同用户对氧化钙含量的要求,确定氧化钙含量Ⅰ类产品为不大于0.10%;Ⅱ类产品一等品为不大于0.1%,合格品不大于0.2%;Ⅲ类一等品为不大于0.5%,合格品为不大于1.0%。
4.3 盐酸不溶物含量原行业标准盐酸不溶物含量Ⅰ型规定为不大于0.2%,Ⅱ型规定为不大于1.5%,各企业产品指标控制在0.02%~0.3%之间。
本次修订确定Ⅰ类产品为不大于0.10%;Ⅱ类一等品为不大于0.3%,合格品为不大于0.5%;Ⅲ类一等品为不大于2.0%,合格品为不大于2.5%。
4.4 水分原行业标准的水分指标Ⅰ型规定为不大于2.5%,Ⅱ型规定为不大于3.0%,目前各企业的产品质量都有所提高,各企业产品指标中控制在 0.2%~2%之间。
本次修订根据不同用户的意见,确定水分指标Ⅰ类产品为不大于0.5%;Ⅱ类一等品为不大于2.0%,合格品为不大于2.5%;Ⅲ类一等品为不大于2.0%,合格品为不大于2.5%。
4.5 氯化物含量原行业标准的氯化物指标Ⅰ型规定为不大于0.15%,Ⅱ型规定为不大于0.4%,各企业产品指标中控制在0.07%~0.3%之间。
本次修订确定Ⅰ类产品指标设置为不大于0.10%;Ⅱ类产品一等品指标定为不大于0.4%,合格品指标定为不大于0.5%;Ⅲ类产品一等品为不大于0.4%,合格品为不大于0.5%。
4.6 铁含量原行业标准的铁含量指标Ⅰ型规定为0.25%,Ⅱ型不要求。
由于用户要求的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有使所提高,各企业产品指标控制在0.01%~0.05%之间。
本次修订确定Ⅰ类产品铁含量为不大于0.005%;Ⅱ类产品铁含量一等品为不大于0.1%,合格品为不大于0.2%;Ⅲ类产品一等品为不大于0.2%,合格品为不大于0.3%。
4.7 筛余物含量原行业标准规定通过 75μm 试验筛的筛余物含量Ⅰ型规定为 0.5%,Ⅱ型规定为 1.0%,各企业的产品指标中虽未规定筛余物指标,但都规定了粒径指标,个别企业规定还非常细。
用于阻燃剂的氢氧化镁对粒度要求十分严格,筛余物指标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因此Ⅰ类产品没设置筛余物指标。
Ⅱ类产品一等品设置为不大于 0.2%,合格品为不大于 0.5%;Ⅲ类产品一等品设置为不大于 0.5%,合格品为不大于 1.0%。
4.8 激光粒径本次修订针对阻燃剂用途的氢氧化镁,增设了激光粒径指标,根据使用上的要求,该项指标设置为(0.5~1.5)μ m。
4.9 灼烧失量根据阻燃剂用户的要求,Ⅰ类产品设置了灼烧失量指标,指标值设置为不小于30.0%。
Ⅱ类和Ⅲ类产品未规定该项指标。
4.10 白度原行业标准中未规定白度指标,各企业的产品指标中都规定了白度指标,规定在 85~96 之间。
作为阻燃剂用氢氧化镁,对其白度提出了要求,因此本次修订根据用户意见,Ⅰ类产品指标规定为93;Ⅱ类和Ⅲ类产品不作要求。
5 试验方法的确定标准试验方法对比见附表2。
5.1 氢氧化镁含量的测定原行业标准主含量测定采用EDTA 络合滴定法,试样经盐酸溶解,以三乙醇胺做掩蔽剂,pH 为10 时,铬黑 T 为指示剂,用 0.02mol/LEDTA 络合滴定,先测出镁钙合量,再减去钙含量。
行业标准所使用的方法为测定镁含量最为常用的试验方法,测定结果准确,本次测定确定仍使用该方法。
5.2 氧化钙含量的测定原行业标准氧化钙含量测定采用EDTA 络合滴定法,以三乙醇胺做掩蔽剂,pH 大于12 时,钙羧酸为指示剂,用0.02mol/LEDTA 络合滴定。
行业标准中所使用的方法为测定钙含量的经典方法,测定结果准确,操作简单,本次测定建议仍使用该方法。
5.3 盐酸不溶物含量的测定原行业标准盐酸不溶物测定方法为:称取7g 试样,加盐酸溶解后,过滤,洗涤,残渣于850℃~900℃灼烧至恒重。
该方法测定结果可靠,因此本次修订仍保持原方法不变。
5.4 水分原行业标准采用重量法,称取 1g 试样,于105℃~110℃下干燥至恒重。
本次修订仍使用重量法进行测定。
5.5 氯化物含量的测定原行业标准采用汞量法进行测定,试样中加一定量的水,加热煮沸,冷却后定容。
将溶液干过滤后用汞量法测定滤液中氯离子。
本次修订仍使用该方法进行测定。
5.6 铁含量的测定我国行业标准使用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是国际标准及我国国家标准测铁含量的通用方法,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目前测定铁含量已基本上都使用这种方法。
因此本次修订仍保持该方法不变。
5.7 筛余物含量的测定我国行业标准使用筛分法,在试验筛中,使用软毛刷将10g 样品筛分,筛分至无样品漏下时,称取筛余物的质量,计算求出筛余物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