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6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比较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66.62 KB
- 文档页数:7
中部六省重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空间格局分析陈勤昌;夏莉惠;蒋莉;王凯【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1)003【摘要】旅游资源赋存空间分布格局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业发展能力.择取中部六省12类重要旅游资源,先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法判定旅游资源分布的均衡程度;再运用ArcGIS核密度工具对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采取资源优势度法量化资源赋存状况,以廓清中部六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基本格局.结果表明:中部六省旅游资源分布均衡程度较低,分布态势呈显著“高—低”集聚特征;自然旅游资源为零星团簇状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呈“北密南稀”的片状分布;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序次分别为安徽(87.38%)、江西(79.25%)、湖北(71.43%)、山西(70.08%)、湖南(45.58%)和河南(29.44%),资源禀赋状况存在着梯度差,旅游资源分布省际差异显著.【总页数】6页(P63-68)【作者】陈勤昌;夏莉惠;蒋莉;王凯【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相关文献】1.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旅游资源调查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J], 曹涛;杨杰2.川南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分析研究 [J], 卢小丽3.中部六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发展态势分析 [J], 周丽4.浙江省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分析 [J], 董燕娜5.基于OTA信息的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格局分析——以广西左右江革命区为例[J], 钟佩; 段文军; 信慧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部六省承接工业产业转移能力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产业升级和转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许多企业已开始寻找工业产业转移的新空间,而中部六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地区具有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交通便利等优势,使得中部六省成为工业产业转移的备选地区。
本研究旨在比较中部六省承接工业产业转移能力的差异,以期为相关区域的产业布局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分析中部六省在承接工业产业转移方面的能力,探讨各省区间产业布局的差异,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和战略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并为中部省份加强合作与协调提供参考。
三、文献综述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导致许多企业转移至中部地区。
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中部六省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交通与物流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等优势,使其逐渐成为工业产业转移的备选地区。
但中部地区各省区间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从而影响到各省份承接工业产业转移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相关数据,比较各省份的产业结构、企业数量、人力资源情况、科技创新能力、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差异,深入探讨影响各省份承接工业产业转移能力的因素。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得出中部六省承接工业产业转移能力的比较结果,深入探讨影响各省份的因素,为该地区政策制定和产业布局提供参考。
同时,也为中部省份加强合作与协调提供参考。
六、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研究背景,明确研究目的和内容,撰写研究开题报告;2. 收集相关数据,对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企业数量、人力资源情况、科技创新能力、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各省份的差异;3. 对比分析各省份的承接工业产业转移的能力,并深入探讨影响各省份的因素;4. 撰写研究报告,提出政策建议,并为中部省份加强合作与协调提供参考。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摘要】本文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安徽省2001-201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了安徽省近11年来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定量研究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现状。
结果表明,安徽省生态赤字逐年增大,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1.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徽省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仍将持续。
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特别表现在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超常规损失。
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走出经济效益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的必然选择。
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很多,其中生态足迹模型法以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形象明了的概念框架、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开始流行。
生态足迹法由于计算结果具有定量化和区域可比性,因此很快成为了定量分析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本文通过构建安徽省2001-2011年的生态足迹模型来分析安徽省近11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安徽省在过去11年间总体呈现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并对未来相关区域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2.研究方法(1)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指不断地生产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消纳所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产性土地面积。
生态足迹法是在一定的生态承载力条件下,关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量和对废物消纳量的一种计算分析方法。
这里的生产性土地主要包括以下六种类型: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
其计算公式为:在生态足迹计算中,由于6类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差距很大,因而需要将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率的面积。
通过给各类土地赋予不同的均衡因子可实现这种等量化处理。
均衡因子每年变化的幅度较小,目前生态足迹计算中普遍采用的均衡因子为:耕地2.8,草地0.5,林地1.1,水域0.2,建筑用地2.8,化石能源用地1.1。
各省区、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约利用省内排序及主要指标数据-V1中国的各省区、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约利用情况,是一个非常复杂、庞杂的话题。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个省区、市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利用也日趋多元化、多样化。
本文将对各省区、市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约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出主要指标数据,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各省区土地利用情况排名1. 安徽省:安徽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39,7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40%,人均耕地面积为0.023公顷,位列全国第12位。
2. 河南省:河南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6,6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3.4%,人均耕地面积为0.02公顷,位列全国第16位。
3. 湖北省:湖北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85,9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7.01%,人均耕地面积为0.012公顷,位列全国第22位。
4. 广东省:广东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8,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19.82%,人均耕地面积为0.012公顷,位列全国第29位。
5. 江西省:江西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6,6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8.4%,人均耕地面积为0.023公顷,位列全国第31位。
6. 福建省:福建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2,0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26.09%,人均耕地面积为0.011公顷,位列全国第32位。
7. 河北省:河北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87,7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4.43%,人均耕地面积为0.014公顷,位列全国第34位。
8. 山西省:山西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5,6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2.6%,人均耕地面积为0.019公顷,位列全国第36位。
9. 辽宁省:辽宁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4,5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26.2%,人均耕地面积为0.013公顷,位列全国第39位。
10. 湖南省:湖南省的土地总面积为210,0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5%,人均耕地面积为0.014公顷,位列全国第40位。
中国五个地区现状分析报告一、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要城市,拥有发达的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
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占据全国GDP的大部分比重,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东部地区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城市资源过度集中,城市病问题严重。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达,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比其他地区更加严重。
此外,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也比较高,给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的绿色发展区域。
这个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
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同时还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近年来,中部地区通过招商引资,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尽管中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
此外,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的发展潜力区域。
这个地区包括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西部地区通过推动自贸区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并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然而,西部地区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与东部地区的交通网络相比还存在差距。
此外,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的喜马拉雅山等高寒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给农业和能源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中国的重要资源供给区。
这个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金属矿产资源。
近年来,东北地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发展,在发展新型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尽管东北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困难。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观,但要将这种发展理念变成可操作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定量测度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
生态空间、生态面积、生态包袱、环境账户、生态效率等都可作为定量测度的指标,但考虑到概念内涵的复合型与实用性,生态效率是最有效的。
生态效率强调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将宏观尺度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效的融入到微观(企业)和中观(区域)的发展规划和管理中,成为企业和相关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考。
但生态效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相关研究成为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的热点。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建立起生态效率计算的概念模型。
在此基础上,引入生态足迹方法,获得可计算的操作模型。
以中国2007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全国30个省市的生态效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以便对全国各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价,为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二、生态效率的内涵:一个比较性分析框架生态效率译自英文Eco-eficiency,由Economical和Ecological两词组合而成,这意味着应该同时兼顾生态和经济两个方面的效率,促进企业、区域以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Schaltegger 和Sturm(1990)提出。
199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委员会(WBCSD)首次将生态效率作为一种商业概念加以阐述,认为“生态效率是通过提供能满足人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竞争性定价商品与服务,同时使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影响和资源强度逐渐降低到一个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力一致的水平来实现的,并同时达到环境与社会发展目标”。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8)将生态效率的概念扩大到政府、工业企业以及其他组织,认为“生态效率是指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它可看作是一种产出与投人的比值,其中产出是指一个企业、行业或整个经济体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投入是指由企业、行业或经济体造成的环境压力”,意味着“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价值”。
河南省生态承载力分析与评价魏耀武【摘要】以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河南省具体情况,对河南省2000-2008年生态子系统承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在现有人口和当前消费水平下,生态需求己超出了自然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同时提出了增强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对策.【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38)006【总页数】3页(P95-97)【关键词】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河南省【作者】魏耀武【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系,河南,郑州,451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1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位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接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
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北部为南阳盆地。
平原及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
河南国土面积16.7万km2,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全省常用耕地面积16.2万hm2。
近几年,中央和河南先后提出了“中部崛起”、“中原崛起”的战略思想,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实现中原崛起,就是实现中原综合、协调、持续的大发展,当然只有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才是实现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此,特对河南省的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模型在评价生态系统状况时一般通过分析比较系统生态足迹和系统生态承载力来实现。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可以确定该地区人类活动是否导致了生态赤字或盈余。
生态足迹是指支持一定地区的人口所需的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以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土地之和。
基于MODIS数据的成都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评价摘要:本文基于MODIS数据,以2017年成都市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总量相关数据为依据,建立了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并分别计算得出成都市2017年生态承载力数据结果,并由此得出成都市2017年生态盈亏。
研究得出,成都市2017年生态盈亏显示为生态赤字,达到0.6636 hm2/人。
研究说明,当前成都市城市生态供需不平衡,城市发展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应当引起相关部门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成都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成都市作为我国西部特大城市,同时也是我国新一批国家级中心城市,其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城市发展强度、布局、规模等各方面的城市环境破坏。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尖锐,造成土地退化、土壤侵蚀、空气污染和噪音等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成都目前的环境恶化,确保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经济建设以及相关政策应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
因此,对成都市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对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成都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成都东北部与德阳毗邻,东南与内江接壤,西南靠近雅安,西北部连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与眉山相接。
成都市东西距离横跨192km,南北纵距166km,总面积为1433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837.27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侧,位于龙门山脉、邛崃山脉、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交汇处。
该地区的平均海拔约为500米。
东侧是龙泉山脉,西侧是邛崃山。
从西到东,这个地区分为山脉、平原和丘陵地形。
然而,大多数地区主要是平原,占总面积的36.4%,丘陵占30.4%,山区占33.2%。
平原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度为0.3%。
(3)水文气候成都市境内河网稠密,西南为崛江水系,东北为沱江水系,全市有大小河流40余条,水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水利资源丰富。